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为了研究空腹混凝土拱桥梁在使用过程中的结构性能与受力状况,选用桥梁静、动载试验对桥梁静力与动力性能进行实桥检测,结果表明:主要控制测点应变和挠度的校验系数均小于1,说明桥梁试验孔正截面结构强度及刚度满足公路-Ⅰ级设计荷载的使用要求;该桥主跨实测最大冲击系数为1.21,大于理论计算值1.12,表明该桥桥面平整度状况较差;实测频率值为2.74Hz,大于理论频率值2.30Hz,且二者比值为1.19,表明桥梁结构动力性能良好,桥梁的振动性能较好,实测其振动特性及变化规律与理论计算值基本相符。

  • 标签: 空腹式,荷载试验,拱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夹板固定治疗小儿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71例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抛硬币法分为观察组(n=36)和对照组(n=35)。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夹板固定治疗。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 标签: ∶ 小儿骨折 小夹板外固定 骨折愈合时间 住院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切开复位内固定和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方法 在我院2019.6-2020.6期间筛选出三踝骨折患者64例,根据抽签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实施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然后观察各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踝骨折患者治疗中,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效果要优于手法复位夹板固定,可有效提升临床疗效,值得应用。

  • 标签: 三踝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夹板固定治疗上肢骨折患者的护理康复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上肢骨折患者为对象,均采取夹板护理,按护理干预方法随机将患者分成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比较各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干预效果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上肢骨折 小夹板外固定治疗 护理 康复效果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夹板固定治疗,探究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2020年9月至我院接受治疗的76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76例患者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38例,给予固定支架;研究组38例,给予夹板固定治疗,对比分析两组腕关节功能状况、临床恢复指标和影像学参数。结果 对照组腕关节恢复优良率为92.11%(35/38),研究组腕关节恢复优良率为94.74%,两组腕关节恢复情况较好(P>0.05);研究组肿胀消失时间(5.46±1.37)周、疼痛恢复时间(3.35±0.94)周、骨折愈合时间(6.72±2.37)周,均比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两组关节面塌陷均明显减少,其中研究组关节面塌陷更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小夹板外固定 桡骨远端骨折 非手术治疗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手法整复固定与解剖钢板内固定固定架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时间选择于2019年5月-2020年6月在院接收10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50例,观察组进行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进行手法整复固定治疗,观察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和复位情况、腕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11.15±1.16)周、掌倾角(5.63±1.94)°、尺偏角(18.91±4.20)°、桡骨长度(13.12±1.56)mm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45(90.00%)优于对照组25(50.00%),P<0.05。结论;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效果显著,加速腕关节恢复能力,患者骨折愈合快,值得研究和推广。

  • 标签: 桡骨远端骨折 手法整复外固定 解剖钢板内固定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手法复位夹板固定联合中药熏蒸法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固定联合桃红四物汤内服治疗,观察组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固定联合中药熏蒸法治疗。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早期消除肿胀、缓解疼痛症状方面,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标签: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中药熏蒸法,桃红四物汤,胫腓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效果并分析对患者桡骨高度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56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以便利抽样法分组,常规组28例,夹板组28例。常规组行石膏托固定,夹板组行夹板固定。组间对比固定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的桡骨高度。结果:夹板组的固定总优良率(96.43%)高于常规组(64.29%)。治疗前两组的桡骨高度相近,统计学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夹板组高于常规组,统计学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固定效果好,对桡骨高度也有积极影响。

  • 标签: 小夹板外固定 桡骨远端C型骨折 桡骨高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为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应用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配合固定支架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我院骨科收治的60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签原则将所有患者分成研究组30例和参照组30例。为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进行干预;为研究组患者提供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配合固定支架固定进行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相比于参照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骨盆骨折 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 外固定支架外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固定支架辅助牵引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3月-11月期间收治的62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并采取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给予对照组牵引复位内固定治疗,给予观察组牵引复位内固定治疗+固定支架,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固定支架辅助牵引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方式,效果显著,骨愈合效果更佳,值得推广。

  • 标签: 外固定支架 牵引复位内固定 股骨远端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牵引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伴筋膜间隔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9年3月至2019年3月解放军东部战区空军医院收治的62例胫腓骨骨折伴筋膜间隔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7例,女15例;年龄20~78岁[(47.1±13.4)岁]。胫骨干骨折30例,胫骨平台骨折17例,胫骨远端骨折15例。骨折AO/OTA分型:4A型18例,4B型24例,4C型20例。30例采用牵引固定支架牵引(A组),32例采用跟骨结节牵引(B组)。比较两组牵引后第3天的伤肢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比较两组筋膜切开率、损害控制性治疗时间(外伤至Ⅱ期确定性手术前的观察时间)、Ⅱ期确定性手术时间、Ⅱ期确定性手术内固定方式、针道感染率和非计划二次手术率。末次随访时采用Johner-Wruhs评分系统评价患肢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2个月[(15.1±2.7)个月]。A组CK为315.6(140.0, 531.5)U/L,显著低于B组的465.5(277.0,1 240.5)U/L(P<0.05);两组ALT、BUN及LDH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筋膜切开率[40%(12/30)]高于B组[34%(11/3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Ⅱ期确定性手术时间为(68.5±17.1)min,显著低于B组的(89.0±15.1)min(P<0.05)。A组非计划二次手术率[3%(1/30)]低于B组[25%(8/32)](P<0.05)。两组损害控制性治疗时间、Ⅱ期确定性手术内固定方式、针道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Johner-Wruhs评分优17例,良5例,中2例,差6例,优良率为73%;B组优13例,良3例,中7例,差9例,优良率为50%(P>0.05)。结论与跟骨结节牵引比较,牵引固定支架可以减轻胫腓骨骨折伴筋膜间隔综合征患者软组织损伤进一步加重,术中维持骨折复位有助于缩短Ⅱ期确定性手术时间。

  • 标签: 骨折 胫骨 腓骨 外固定器 损害控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髓内固定(PFNA)和髓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均为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给予两组患者不同的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各临床指标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上更短,且术中出血量更少,组间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发生并发症,但观察组患者仅出现1例感染,无周围骨折与锁骨钉松脱,并发症发生率2.9%,与对照组患者的17.1%相比,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临床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中,应用髓内固定与髓固定均具有一定效果,但髓内固定更具有应用价值,不仅手术时间短、易愈合、术中出血量少。同时术后并发症也低,从而使患者生命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股骨粗隆间骨折 髓内固定 髓外固定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在胫骨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实践中运用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本实验所涵盖的对象是2019年10月-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118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依照双盲法将患者完成甲组(59例)、乙组(59例)组别的划分。甲组患者采用的治疗手段为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乙组患者采用的治疗手段为切开后复位内固定,将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踝关节功能进行比较,分析适宜胫骨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结果:经比较研究后发现,与乙组患者相比较,甲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且踝关节功能更好,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特征(P

  • 标签: 外固定架 有限内固定 胫骨Pilon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评价闭合复位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以本院骨科收治的12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例,以方便抽样法实施分组,各组有60例。参照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行闭合复位固定治疗,分析治疗情况。结果:与参照组相比较,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各项腕关节功能评分较高,两组间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治疗中,采取闭合复位固定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可显著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更值得临床采纳及应用。

  • 标签: 切开复位内固定 闭合复位外固定 桡骨远端骨折 效果
  • 简介:摘要:绵阳涪江三桥为主跨202m的飞燕系杆拱桥,其系杆使用近19年,已接近设计使用年限,且大桥出现了吊杆锚头局部锈蚀、主拱肋脱空、桥面板破损等病害。为保证桥梁运营安全,对该桥进行了系杆原位更换、桥面系更换、锚固端拆除等方面的维修加固。由于该桥维修加固方案具有较多的风险及不可控因素,为使加固后的结构状态满足设计要求,利用midas civil软件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构现状,对系杆更换阶段、锚固端拆除阶段进行施工控制。

  • 标签: 飞燕式 系杆更换 旧桥加固 施工监控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跳跃固定与连续固定手术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行颈椎后路单开门Arch钛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1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3例,女71例,年龄(62±8)岁,病程(18±7)个月(3~37个月)。根据术中钛使用数量的不同,分为跳跃固定组(A组,n=68,C3、C5、C7开门侧予以Arch钛固定)和连续固定组(B组,n=66,C3、C4、C5、C6、C7开门侧予以Arch钛固定)。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内固定费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JOA改善率、颈椎曲度指数、C2-7 Cobb角、颈椎活动度、C3-7椎管矢状径、椎开门角度、门轴骨愈合情况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轴性症状、C5神经根麻痹、螺钉松动、再关门、颈椎后凸等)。结果两组术中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20±8)个月(14~48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压迫节段等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内固定费用跳跃组为(34 970±1 325)元,连续组为(57 450±2 161)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3个月及1年JOA及N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两组术后3个月及1年C3、C4、C5、C6、C7各节段椎管矢状径较术前均明显增加(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1年C2-7 Cobb角与颈椎曲度指数均较术前减少(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1年颈椎活动度较术前均显著减少(P<0.05);术后1年跳跃组颈椎活动度大于连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1年跳跃组C4、C6节段椎开门角度均较连续组减小(均P<0.05);术后3个月时连续组C4及C6门轴愈合显著优于跳跃组(均P<0.05),术后1年时,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跳跃固定与连续固定安全性及早期临床疗效相当,可有效减少住院费用。跳跃组非固定节段存在开门角度丢失及早期门轴愈合率低的问题,但术后早期不会导致再关门的发生。

  • 标签: 颈椎 脊髓型颈椎病 椎管成形术 跳跃式固定 连续性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