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S)作为心血管疾病(CVD)的主要病理基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AS实质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抑制AS过程中的炎症反应或可成为延缓AS的关键。诸多研究已证实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进而延缓AS的发展,且作用机制复杂。本文就PEDF作用的机制做一综述。

  • 标签: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抗炎作用 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创伤性脑损伤(TBI)是神经外科较为常见的外伤性疾病。TBI患者在损伤局部发生由免疫炎症瀑布反应导致的继发性损伤,甚至部分患者会出现神经功能缺失的严重症状,因此在TBI患者的治疗措施中,将损伤修复治疗与修复治疗相结合便显得尤其重要。神经生长因子(NGF)是最早发现且研究最为广泛的神经相关生长因子,曾被认为在参与神经再生、损伤修复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NGF可以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相互作用,发挥相应的作用。本文围绕NGF治疗TBI的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的研究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神经生长因子 创伤性脑损伤 抗炎作用 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丙肝肝硬化患者单核细胞促因子与抑因子的表达。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因丙肝肝硬化入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感染内科的35例患者为丙肝组,健康体检者18例为对照组。常规检测两组患者生化、血脂、血常规等基线资料,提取外周血单核细胞予以培养并提取DNA,测定TNF-α、IL1-β、IL-12-β、IL-10、TGF-β和IL-4 mRNA转录水平及病例组血清HCV-RNA载量。结果丙肝组中ALT、AST和TG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肝组中ALB、WBC和PL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TNF-α、IL1-β、IL-12β和IL-4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0和TGF-β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HCV-RNA载量与TNF-α、IL-12β呈正相关(r=0.452,0.442;P<0.05),与IL-10和TGF-β呈负相关(r=-0.431,-0.437,P<0.05)。丙肝组TNF-α与IL1-β、IL-12-β表达呈正相关(r=0.531,0.766,0.448,P<0.05),TNF-α与IL-10、TGF-β呈负相关(r=-0.732,-0.749,P<0.05);IL1-β与IL-10、TGF-β呈负相关(r=-0.438,-0.448,P<0.05);IL-12-β与IL-10、TGF-β呈负相关(r=-0.996,-0.999,P<0.05)。IL-10和TGF-β的表达呈正相关(r=0.999,P<0.05)。结论丙肝肝硬化患者单核细胞高表达IL-10和TGF-β。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 肝硬化 单核细胞 细胞因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外周血促因子、抑因子的表达与心肌损伤的相关性,以指导后续脓毒症患者心肌损伤的评估与治疗方案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于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完成治疗的80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心肌损伤情况,据此分为心肌损伤组和单纯脓毒症组,对比两组外周血促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水平,分析外周血促因子、抑因子对脓毒症患者心肌损伤的影响与预测价值。结果80例脓毒症患者中,31例发生心肌损伤,心肌损伤发生率为38.75%。心肌损伤组外周血促因子IL-6、TNF-α水平高于单纯脓毒症组,外周血抑因子IL-4、IL-10水平低于单纯脓毒症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促因子IL-6、TNF-α过表达及抑因子IL-4、IL-10低表达是脓毒症患者心肌损伤的影响因素(OR>1,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发现,外周血促因子IL-6、TNF-α与抑因子IL-4、IL-10单项检测用于脓毒症患者发生心肌损伤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0、0.820、0.844、0.922,均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脓毒症患者有较高的心肌损伤风险,患者促因子IL-6、TNF-α过表达及抑因子IL-4、IL-10低表达可能是增加心肌损伤风险的危险因子,早期检测外周血促因子与抑因子,可指导脓毒症患者早期心肌损伤风险的预测。

  • 标签: 脓毒症 心肌损伤 促炎因子 抑炎因子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验室CCP、AKA、APF这3种自身抗体自制质控品的制备及评价,为其他自身抗体自制质控品的制备提供参考。方法将阳性血清和体检健康人群的阴性血清按比例进行混合,调制成所需浓度的混合血清,再进行56 ℃加热30 min灭活,离心过滤后分装,置-20 ℃以下冰箱保存。检测20瓶质控品以及连续检测20次同瓶质控品计算变异系数(CV)值来测定混合血清的瓶间差。37 ℃水浴储存条件下每天检测10次求出偏差,来判断37 ℃条件下的稳定性。-20 ℃冷冻储存,每周检测1次,求出每月CV值,来判断长期稳定性。结果37 ℃条件下,在长达8 d的时间中,CCP抗体的偏倚都小于±20%的偏倚要求,AKA、APF的结果都在上下一个滴度的可接受范围内。在瓶间差测试中,CCP抗体的CV瓶间为3.2%,远<20%的瓶间差要求,而AKA、APF的瓶间差可视为0。在-20 ℃长期稳定性实验中,累计9个月的检测结果,CCP抗体总CV为10.6%,<20%的要求,AKA、APF结果都在上下一个滴度的可接受范围内。所有阴性质控品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CCP、AKA、APF这3种抗体自制混合血清质控品的性能良好,且该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适用于各级医院和实验室,也为其他自身抗体室内质控品的制备提供参考。

  • 标签: 关节炎,类风湿 自身抗体 质量控制品
  • 简介:摘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融合蛋白是由VEGF受体与免疫球蛋白G的Fc段结合形成,可与VEGF受体竞争性结合VEGF,进而阻止VEGF受体激活。VEGF融合蛋白对VEGF的结合力远高于单克隆类VEGF药物,作为高亲和力的VEGF药物广泛应用于治疗VEGF生成、释放、激活异常增多的疾病。目前眼科主要用于减少VEGF生成以消退或预防各类新生血管以及血管病变相关性黄斑水肿的治疗。VEGF融合蛋白类药物出现晚于单克隆类,可用于治疗单克隆类VEGF药物治疗不佳的病例。同时VEGF类药物间更换应用治疗效果优于单一药物应用。抗肿瘤治疗也是VEGF融合蛋白药物的潜在应用领域。根据对抗VEGF融合蛋白类药物作用因子及近视形成相关因子表达的研究发现,VEGF融合蛋白类药物可能对近视形成产生抑制作用。(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126-132)

  • 标签: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融合蛋白 单克隆类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新生血管形成
  • 简介:【 摘要 】 目的:探究应用康复护理早期介入对盆腔患者因子的影响。方法: 据研究目的,将 60 例 盆腔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入院诊治的时间在 2018 年 5 月 ~2020 年 5 月。通过动态随机化分组的方式,在保证公平、随机的基础上,将患者分为两组小组,一组患者接受 康复护理早期介入干预指导, 记录为观察组( n=30 ),另外一组接受常规护理,为对照组( n=30 )。 护理前后对比两组患者的 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结果:护理 前两组 患者的血清因子水平差异不大( P > 0.05 ), 通过对应护理干预 后,患者的血清因子有所降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后 可得到 P< 0.05,差异明显 。 结论:对盆腔患者采取 康复护理早期介入干预指导,可以及时帮助患者控制血清因子水平,减轻身体不适的同时,帮助患者了解更多病理知识,提升治疗依从性,值得推广。

  • 标签: 康复护理 早期介入 盆腔炎 炎性因子 影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灯盏花素上调核因子相关因子-2(Nrf2)通路抑制大鼠液压冲击脑损伤后脑组织性损伤的具体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应用Dixon法制作颅脑损伤模型,造模后24 h用干湿重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胞核Nrf2、血红素氧化酶1(HO-1)、磷酸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醌氧化还原酶1(NQO-1)蛋白表达。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差异性分析采用Student’s t检验。结果与模型组[创伤性脑损伤(TBI)组]比较,灯盏花素组(Bre组)造模后24 h脑组织含水量[(81.82±2.64)%比(83.04±1.89)%,t=2.335,P<0.05]和改良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7.98±1.68)分比(9.61±1.74)分,t=5.271,P<0.05]均明显降低;ELISA结果显示Bre组因子IL-1β[(834.19±95.68) ng/L比(1213.35±167.72) ng/L,t=6.802,P<0.05]、IL-6[(627.82±86.54) ng/L比(1336.72±198.25) ng/L,t=9.643,P<0.05]和TNF-α[(586.64±76.98) ng/L比(1416.67±136.85) ng/L,t=10.312,P<0.05]表达明显降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Bre组胞核Nrf2[(1.52±0.34)比(0.49±0.09),t=5.139,P<0.05]、HO-1[(0.87±0.21)比(0.49±0.09),t=5.762,P<0.05]和NQO-1[(1.46±0.36)比(0.99±0.19),t=4.998,P<0.05]蛋白表达明显上调。结论灯盏花素通过激活Nrf2-抗氧化元件(ARE)信号系统,上调下游抗氧化蛋白HO-1和NQO-1,抑制性损伤。

  • 标签: 灯盏花素 核因子相关因子-2 炎性因子 液压冲击脑损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活化因子Ⅹ活性试验(anti-FⅩa)监测利伐沙班血药浓度,研究该实验评估出血风险的临界值及其诊断性能。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于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间收治的患者368例,男201例,女167例,年龄(62.8±15.7)岁,按照年龄分为≤60岁组105例,61~70岁组135例,≥71岁组128例。用ACL TOP 700型血液凝固仪以发色底物法检测anti-FⅩa,定量测定利伐沙班血浆浓度。anti-FⅩa数据以M(P25~P75)表示;多组间比对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组间数据比对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用χ2检验进行阳性率比较;用ROC曲线分析anti-FⅩa评估出血风险的诊断性能;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获得风险比(HR)。结果61~70岁患者组血药浓度峰值和谷值均高于≤60岁组(U值分别为5 618和5 725,P值分别为0.006和0.011);≥71岁患者组的峰值和谷值均高于61~70岁组(U值分别为6 438和6 317,P值均<0.001)。61~70岁患者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60岁组(χ2=3.06,P<0.05),≥71岁患者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与61~70岁组无显著差异(χ2=0.35,P>0.05)。出血患者血药浓度峰值和谷值均高于未出血患者(U值分别为1 429和2 185,P值分别为<0.001和0.001)。ROC显示,血药浓度峰值评价总体人群和≥61岁人群出血风险临界值分别为200.8 ng/ml和209.9 ng/ml时,敏感度为90.9%和95.0%;谷值临界值分别为35.1 ng/ml和39.1 ng/ml时,敏感度为72.7%和70.0%,但上述临界值的诊断特异度较低。生存分析显示,以35.1 ng/ml作为谷值临界值,高于此临界值的患者的出血风险累计概率显著增高(Log-rank χ2=4.513,P=0.034)。Cox比例回归模型显示,血药浓度峰值和谷值预测出血风险的HR分别为1.023(95%CI:0.834~1.256)和0.948(95%CI:0.773~1.164)。结论出血患者的血药浓度峰值和谷值均高于未出血患者,其中血药浓度峰值对出血风险的敏感性高,血药浓度谷值水平的增高提示短期内的出血风险概率增加,但无论峰值和谷值,其评估出血风险的特异性均较低,单独应用时对出血事件的预测不具备直接的指导意义,建议动态监测和联合评估。

  • 标签: 因子Ⅹa 利伐沙班 血药浓度 血液凝固试验 出血 预测
  • 简介:摘要玻璃体腔注射VEGF药物在治疗眼底血管性疾病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孕早期是胎儿器官生成、血管发育的重要时期。现已有研究证明了VEGF在维持胎儿和胎盘血管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其水平缺失及下降会影响胚胎发育,导致流产。鉴于VEGF药物可能会对母亲和胎儿造成系统性副作用,因此关于孕期玻璃体腔注药的安全性仍存在较大争议。通过总结分析现有关于孕期使用玻璃体腔注射VEGF药物治疗的23例病例报道,有3例患者经贝伐单抗治疗后流产。提示临床对孕期患者使用VEGF药物时应谨慎,并应向患者详细说明眼部副作用和全身副作用的可能性,在决定是否在怀孕期间使用药物时,应该考虑暴露的时间与血管发育关键期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物的全身暴露情况。目前临床缺乏孕期VEGF药物使用情况分析的大样本量研究,其安全性仍有待进一步观察分析。

  • 标签: 孕妇 血管生成抑制剂/副作用 综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索八宝景天叶活性,选用70%乙醇提取八宝景天叶中的有效成分,然后分别考察提取物对透明质酸酶的抑制活性和对右旋糖酐、磷酸组织胺诱导的小鼠瘙痒状况的改善情况。结果表明,八宝景天叶醇提取物可以抑制透明质酸酶的活性,抑制率可以达到80%左右,也可以降低小鼠的瘙痒时间和瘙痒次数(右旋糖酐诱导的小鼠瘙痒模型),提高小鼠的致痒阈和降低小鼠的毛细血管通透性(磷酸组织胺诱导的小鼠瘙痒模型),因而可以说明八宝景天叶具有一定的止痒活性,为八宝景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 标签: 八宝景天 抗炎 止痒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前的很多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都在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与放疗、免疫治疗相结合的作用机制、联合方案、治疗疗效和不良反应等,现有研究证实VEGF治疗可以提高放疗对肿瘤的控制,但怎样在疗效最大化、伤害最小化的基础上将这3种治疗手段合理运用,仍有待进一步探索。本文将对抗VEGF治疗与放疗、免疫治疗联合抗肿瘤的相关机制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 肿瘤/靶向疗法 肿瘤/放射疗法 肿瘤/免疫疗法
  • 简介:摘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推动了其眼科适应证疾病治疗的革命性发展。我国已具有十余年应用经验,并已列入医保目录。目前广泛应用的适应证包括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及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对保障患者的最大视力获益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其他类型的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亦具有重要的治疗及联合治疗作用。然而在VEGF药物重复治疗过程中,遵循科学疗程、注重适应证合理选择、规范使用流程及避免并发症与不良反应发生等仍然是需要强调的问题。

  • 标签: 中国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 眼科 临床应用 现状及存在问题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 氨溴索治疗哮喘性支气管的效果及对因子的影响。 方法: 选取 87 例 哮喘性支气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 45 例 )和对照组( 42 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 氨溴索,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因子水平。 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CRP 、 TNF-α 水平比较 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 P < 0.05 )。 结论: 氨溴索能提升哮喘 性支气管治疗水平,降低因子水平。

  • 标签: 氨溴索 哮喘性支气管炎 炎性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