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60例(70只眼)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切口方向将其分为甲、乙两组,甲组患者30例(37只眼),乙组患者30例(33只眼)。甲组患者的切口方向为角膜曲率最大子午线方向,乙组患者切口方向为颞上方及鼻上方,将两组患者的术后手术角膜散光度以及术前术后角膜的散光度进行对比,分析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角膜散光的变化。结果:对比研究发现,甲乙两组术后3个月手术角膜散光度差异不大,但甲乙两组平均角膜散光度差异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

  • 标签: 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手术 切口方向 散光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新型光学低相干反射仪Lenstar和Pentacam眼前节综合分析系统测量角膜屈光手术近视患者术前角膜厚度、角膜曲率的差异性与一致性,为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3月1日至4月30日近视激光手术患者159例(159眼),均选取右眼,分别应用Lenstar和Pentacam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CT)和平均角膜曲率(Km)。对2种仪器测量的结果差异性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一致性比较采用Bland-Altman法。结果Lenstar测量CCT、Km的平均值分别为(538.27±27.97)μm、(43.44±1.30) D,均低于Pentacam (541.41±26.39) μm、(43.51±1.28)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种仪器测量CCT、Km的95%一致性区间(LoA)较小,其上下限最大的绝对值分别为14.29 μm、0.43 D,一致性好。结论Lenstar、Pentacam测量近视激光手术患者的中央角膜厚度、平均角膜曲率结果有一定差异,但是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用于临床近视患者眼前节参数的测量。

  • 标签: Lenstar Pentacam 中央角膜厚度 角膜曲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或联合结膜瓣遮盖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及手术时机。方法对临床确诊的真菌性角膜溃疡先用药物治疗,对药物治疗反应较差者尽早联合结膜瓣遮盖术。结论伊曲康唑联合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药物,对药物反应不敏感者尽早联合结膜瓣遮盖术,可明显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视力。

  • 标签: 药物 手术 角膜炎 真菌性
  • 简介:目的分析个性化角膜切口对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及裸眼视力的影响。方法90例(106眼)白内障患者分为2组,试验组选择位于角膜最大屈光度径线上透明角膜切口,对照组选择11:00处的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检测患者角膜散光及视力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和3个月试验组裸眼视力分别为(4.9±0.15)、(5.0±0.15),显著优于对照组的(4.8±0.18)、(4.8±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试验组角膜散光度分别为(0.78±0.39)、(0.79±0.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3±0.32)、(1.52±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患者术前大多存在〈1.5D的角膜散光。采用个性化角膜切口可降低白内障手术角膜源性散光,术后视力恢复好,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手术切口。(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3,13:168—169,172)

  • 标签: 个性化角膜切口 白内障 角膜散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行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及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后12个月角膜不同区域上皮下神经的修复情况和角膜透明度的差异。方法队列研究。收集于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山东省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并进行角膜屈光手术的高度近视眼(近视等效球镜度数6.00~10.00 D)患者30例(60只眼),其中女性16例(32只眼),男性14例(28只眼);年龄(22.46±3.15)岁,按手术方式分为SMILE组(10例)、FS-LASIK组(11例)、LASEK组(9例),于术后12个月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角膜不同区域上皮下神经的修复情况,并通过ACCMetrics软件分析其形态学参数,包括神经纤维密度(CNFD)、主要神经分叉节点密度(CNBD)、神经纤维长度(CNFL)、总神经分叉节点密度(CTBD)和神经纤维宽度(CNFW);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对角膜不同直径范围内的光密度进行检测。各组间神经形态学参数、角膜光密度的比较采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组间多重比较采用Turkey真实显著差(HSD)检验。结果术后12个月,3种术式角膜各区域内的CNF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MILE组、FS-LASIK组及LASEK组上方角膜切口周围的CNBD分别为(7.81±7.93)、(9.61±7.18)、(21.25±15.55)个/mm2;CTBD分别为(22.00±16.02)、(24.44±11.42)、(54.37±22.13)个/mm2,LASEK组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SD=2.823,-3.010,3.053,-3.048;P<0.01);3个组CNFL分别为(9.19±3.25)、(12.88±3.52)、(15.75±2.36)mm/mm2,SMILE组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SD=-3.151,-4.418;P<0.01)。SMILE术后直径12 mm内角膜的光密度为14.06±1.36,低于其他2种术式(HSD=-6.031,-5.519;P<0.01)。结论高度近视眼行SMILE术后12个月,角膜上方切口周围的神经修复情况略差于FS-LASIK和LASEK,但其他区域的神经修复情况存在一定的优势;SMILE术后角膜透明度更佳。(中华眼科杂志,2021,57:268-276)

  • 标签: 近视 角膜外科手术, 激光 神经纤维 神经再生 显微镜检查, 共焦
  • 作者: 郭寅 王雁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10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1年第10期
  • 机构:天津市眼科医院 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南开大学附属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 天津市眼科研究所 300020
  • 简介:摘要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预测疾病预后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在眼科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圆锥角膜筛查是确定屈光手术适应证、避免术后角膜扩张的重要手段,而传统诊断方法准确率较低,亚临床期圆锥角膜更加难以发现。机器学习作为一种实现人工智能的重要方法,为较为准确地识别圆锥角膜带来可能,成为近几年屈光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综述从机器学习在角膜屈光手术术前圆锥角膜筛查中常用的算法、角膜特征参数提取、模型预测效率等方面进行阐述。(中华眼科杂志,2021,57:796-800)

  • 标签: 圆锥角膜 屈光外科手术 机器学习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白内障手术透明角膜切口位于120°与位于角膜散光平坦径线位,对术后角膜散光轴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眼科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9月收治白内障110例(110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依据散光轴向将患者分为顺规散光组40例(40只眼)和逆规散光组70例(70只眼),根据角膜切口位置每组又均分为切口位于120°(11点位)及切口位于角膜散光平坦径线位两亚组。术后1周、1及3个月进行随访,分析两组散光轴位变化。结果顺规散光组中术后角膜散光轴位变化值两亚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46,P=0.374);不同时间点角膜散光轴位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95,P=0.023)。逆规散光组中术后角膜散光轴位变化值两亚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64,P=0.114);不同时间点角膜散光轴位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53,P<0.001)。结论对于角膜有顺规或逆规散光的患者,切口位于角膜散光平坦径线与切口固定于120°对术后角膜散光轴位无影响。白内障手术后随着时间推移角膜散光轴位变化逐渐减小。

  • 标签: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手术后并发症 散光,屈光,眼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我院行角膜屈光手术近视人群的情况。方法对2017年9月—2018年5月在我院行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患者528例病历资料进行收集分析。结果528例中男性(369例)比女性(159例)多,年龄20岁以下最多,占41.86%;职业以学生最多,占54.92%;手术目的以体检(49.65%)及升学(31.25%)为主,手术方式以全飞秒激光(占71.59%)为主流术式。结论影响我院近视人群选择角膜屈光手术的重要社会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职业与手术目的,术式选择则倾向于最新术式。

  • 标签: 角膜屈光手术 近视人群 社会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角膜移植的手术配合及护理方法。方法:针对我院近两年内收治的行人工角膜移植术的14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手术配合情况和护理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明确手术配合流程,总结有效的护理方法,从而更好地满足病人的实际需求。结果:14例病人在术前均得到了护理人员的安抚与疏导,并积极配合手术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配合默契,使得手术均在半小时之内完成;术后病人均未出现不良反应,且视力有了显著的提升。结论:人工角膜移植术具有难度大、复杂性强等特点,要想切实提高手术质量,除了要做好术前准备工作以外,术中加强医护配合至关重要,而术后护理也是影响手术质量的重要因素,唯有将手术配合与护理工作落到实处,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手术成功率。

  • 标签: 人工角膜移植 手术配合 护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眼角膜移植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到医院就诊的行眼角膜移植手术的患者28例,在手术的同时,为患者提供妥善的围手术期护理。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情况。结果手术护理后,患者视力水平与手术前相比有所改善,且均无并发症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在眼角膜移植手术中,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能够促进患者视力水平改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眼角膜 移植手术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高度近视行SMILE、LASEK及LASIK术后远期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对照研究。对开封市眼病医院2012年2月至2013年12月行角膜屈光手术的高度近视者103例(103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成3组:SMILE组,37例(37眼);LASEK组,31例(31眼);LASIK组,35例(35眼)。记录术后3年时角膜最薄点、角膜顶点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量,对3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3年,3组角膜最薄点后表面高度变化量分别为:(-3.65±3.12)μm、(-4.59±3.07)μm、(-1.76±3.56)μ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02,P=0.017);角膜顶点后表面高度变化量为:(-2.82±2.17)μm、(-4.01±2.59)μm、(-0.95±3.07)μ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36,P<0.001);光学区直径4 mm 0°位处后表面高度变化量为:(1.92±2.39)μm、(-1.70±4.01)μm、(-0.21±3.29)μ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98,P<0.001)。结论三种手术方式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均下降,且均稳定,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下降量最大,稳定性最好,SMILE术后角膜稳定性优于LASIK。

  • 标签: 高度,后表面,角膜 近视,高度 飞秒激光小切口透镜取出术(SMILE)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 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飞秒激光辅助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及智能脉冲技术辅助下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SMART)3种角膜屈光手术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角膜屈光手术150例(300只眼)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手术方式分为3组:SMILE组、FS-LASIK组及SMART组,每组50例(100只眼)。比较3组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包括第一次压平时间、第二次压平时间、最大压陷深度及最大压陷时两峰间距的影响。结果本研究3组手术的安全性指数及有效性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不同时间的第一次压平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74.71,P<0.001;F时间=7.23,P=0.001)。3组的第二次压平时间、最大压陷深度及最大压陷时两峰间距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49.21,P<0.001;F分组=12.00,P<0.001;F分组=3.85,P=0.022),术后不同时间的第二次压平时间、最大压陷深度及最大压陷时两峰间距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时间=0.34,P=0.711;F时间=0.02,P=0.978;F时间=0.14,P=0.863)。SMILE和SMART术后的第一次压平时间、第二次压平时间、最大压陷深度及最大压陷时两峰间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9,0.942,0.913,0.978),FS-LASIK与其他两种手术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三种手术方式均安全有效,SMILE和SMART较FS-LASIK在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方面具有优势。

  • 标签: 近视 角膜外科手术,激光 生物力学现象 角膜
  • 简介:摘要儿童角膜移植手术角膜混浊患儿复明的唯一方法。由于儿童眼部解剖结构和生理发育具有特殊性,故其角膜移植手术的流程和操作,尤其围手术期和术后长期的管理,与成人患者有诸多不同。为了临床规范开展儿童角膜移植手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远期预后,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汇集本领域相关专家,参考国内外临床实践经验,结合循证医学证据,在儿童角膜移植手术的适应证、围手术期管理、操作规范及并发症处理等方面形成共识性意见,以供临床眼科医师在相关工作中参考。

  • 标签: 角膜移植 角膜混浊 儿童 诊疗准则(主题) 多数赞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角膜深层异物不同手术方法取出的临床观察。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在2014年6月到2015年6月期间内收治30例角膜深层异物患者详细资料,分析采用不同方法取出异物后的临床恢复效果。结果30例患者中,不同手术方法均顺利把异物取出,整体视力恢复情况良好。讨论对角膜深层异物患者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角膜深层异物 不同手术方法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采用角膜屈光手术治疗后对患者视觉治疗的临床影响。方法:选取于 2017-09至 2019-09在科室接受角膜屈光手术治疗的患者共计 100名。其中 50名患者的采用半飞秒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将他们定为对照组,而剩余的则是接受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内透镜取出术( SMILE),为研究组。对比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后的眼表疾病指数 ( OSDI)指标。结果:在手术治疗之后,采用 SMILE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其( OSDI)指标均小于接受 LASIK治疗的患者。结论:在临床角膜屈光手术工作之中,采用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内透镜取出术( SMILE)能够显著地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保障患者的健康,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角膜屈光手术 LASIK SMILE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患者接受角膜激光屈光手术术前检查,而未行手术的原因。方法对2012年6月-8月前来我中心就诊,并行术前检查的607例(1214眼)患者中,未行手术的235例(470眼)进行原因分析。结果6-8月未行手术235例,占总检查人数38.71%。其中符合手术条件,但因自身因素,包括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放弃手术102例(43.40%);因角膜厚度不足有71例(30.21%),角膜形态异常28例(11.91%);因眼底病变,包括视网膜色素病变,视网膜裂孔未能手术11例(4.69%);因近视度数过高超过手术范围未能手术12例(5.11%);可疑青光眼5例(2.13%);斜弱视5例(2.13%);确诊圆锥角膜1例。结论角膜屈光手术并非适合所有人,全面的术前检查,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才能更好开展该技术。

  • 标签: 角膜屈光手术 术前检查 禁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