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全骨髓贴壁法从兔骨髓中分离培养BMSCs,并进行的诱导分化及鉴定。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兔BMSCs,观察其形态特征;选择维生素C、β-甘油磷酸钠、地塞米松等生长因子诱导BMSCs的分化,碱性磷酸酶染色测定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抗原CD29、CD34、CD44、CD45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体外培养兔BMSCs梭型,细胞扁平,胞体狭长,增殖能力强。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第3代培养的细胞CD29和CD44阳性,CD34和CD45阴性。诱导培养10d,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提示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兔BMSCs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分离方法,可作为稳定种子细胞进行体内组织工程研究。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全骨髓贴壁培养 细胞鉴定 成骨诱导
  • 简介:目的:探讨let-7c在体外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增殖及牙/分化的影响。方法:构建rno-let-7c过/低表达慢病毒载体并且体外转染大鼠BMMSCs,筛选最适转染滴度;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BMMSCs转染后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实时定量RT-PCR验证rno-let-7c转染效果;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rno-let-7c过/低表达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Westernblot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及牙/指标(RUNX2/OSX/OCN/DMP1)的表达。结果:慢病毒载体转染大鼠BMMSCs最佳条件为MOI=3,成功构建rno-let-7c过/低表达的BMMSCs模型。let-7c过/低表达对大鼠BMMSCs增殖和凋亡均无明显影响(P〉0.05)。与阴性转染组相比,过表达组IGF-1R表达下调,牙/指标表达下调,而低表达组IGF-1R表达上调,牙/指标表达上调(P〈0.05)。结论:let-7c对大鼠BMMSCs增殖及凋亡无明显影响,可以抑制其牙/向分化。

  • 标签: let-7c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牙/成骨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右归饮对小鼠异体骨髓细胞向分化的影响,探究其防治因辐照引起的量丢失的机制。方法选取100只BALB/cCd小鼠,随机40只作为骨髓细胞提取回输,剩余60只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辐照组、骨髓细胞回输组、(右归饮)低剂量组、总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分别对6组小鼠进行不同的处理,统计其骨密度、碱性磷酸酶浓度的差异以及组织损坏情况。结果随着灌胃治疗右归饮浓度的增高,小鼠的骨密度及碱性磷酸酶浓度增高,组织损坏程度降低,小梁数量增多,高剂量组结果接近于空包对照组。结论右归饮能够促进小鼠异体骨髓细胞的向分化,对经辐照造成的量丢失情况有治疗作用。

  • 标签: 右归饮 骨髓细胞 成骨分化 骨量丢失 辐射
  • 简介:目的观察糖尿病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arrow-derived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以分化为主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静脉注射水合四氧嘧啶,建立糖尿病模型,以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在无菌条件下,局麻后抽取兔髂骨骨髓,获取BMSCs。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对细胞进行纯化及培养,分别对2组细胞行MTT检测、实时定量PCR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以及ERK、AKT信号通路表达检测。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和SNKposthoc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实验组糖尿病兔BMSCs细胞增殖活性基因表达、ALP活性血管基因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糖尿病兔BMSCs的增殖活性分化能力及血管基因表达能力均受到损害。

  • 标签: 糖尿病兔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增殖活性 成骨分化 成血管分化
  • 简介:目的研究雌激素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分化以及对微小RNA(miR-20a、miR-29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大鼠BMSC,将细胞分3组分别进行处理,使用完全培养基培养组作为空白对照记为CM,诱导液培养组作为对照记为OM,诱导液+17β雌二醇(E2)培养组作为实验组记为E2。细胞处理第1、5、9天进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第5、9天,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骨相关蛋白如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骨桥蛋白(OPN)的表达情况,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miR-20a及miR29a的表达情况;第19天,茜素红染色检测矿化结节的形成情况。两组数据的结果进行两组独立样本的t检验,两组以上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水准为P〈0.05。结果处理1d后,各组ALP活性较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M1d:3.49,OM1d:2.82,E21d:2.92;F=2.002,P=0.216);5d后,E2组及OM组ALP活性较1d时明显提高(E21d:2.92,E25d:15.83;t=5.065,P=0.007;OM1d:2.82,OM5d:8.38;t=13.39,P=0.0002),5d时E2的值为OM组的2倍、CM组的4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95,P=0.0055);9d后,各组ALP活性水平有明显增高(CM9d:14.66,OM9d:22.17,E29d:45.99),约为5d时的3倍(CM:t=11.830,P=0.0003;OM:t=8.068,P=0.0013;E2:t=9.332,P=0.0007),组间差异变化不明显,OM组约为CM组1.5倍,E2组约为OM组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9.1,P〈0.0001)。第5、9天,E2组骨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在均比OM、CM组高。第19天,E2组比OM组形成更多矿化结节。E2组miR-20a-5p表达水平在第5天为OM组的2倍(Mann-WhitneyU=20.000,P=0.013),在第9天为OM组的1.5倍(Mann-WhitneyU=32.000,P=0.079);而miR-29a-3p的表达水平相比OM组无明显变化(5d:Mann-WhitneyU=0.000,P〉0.999,Mann-WhitneyU=10.000,9d:P=0.680)。结论E2能促进大鼠BMSC的分化,同时提高miR-20a-5p�

  • 标签: 雌二醇 大鼠 间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微小RNA
  • 简介:目的: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多潜能性及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组织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女性下颌来源BMSCs,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HSYA对BMSCs生长的影响;Westernblot及RTPCR方法检测加入HYSA的BMSCs的多潜能转录因子NANOG、SOX2、OCT4的表达,比较两组细胞的克隆形成率;茜素红染色、Westernblot、实时定量RT-PCR检测空白组、阳性对照组及实验组的体外分化能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多潜能因子NANOG、SOX2及OCT4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体外诱导7d后,实验组BMSCs中Runx2等分化基因表达上升,诱导14d后,钙结节形成较空白组及标准组多。结论:HYSA能促进BMSCs的增殖,同时在Runx2、OCN、OSX、OPN的参与下,诱导其向方向分化。

  • 标签: 羟基红花黄色素A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多潜能转录因子 成骨分化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浓度Periostin重组蛋白对体外培养的TWIST1^+/-小鼠冠状缝颅缝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取TWIST1+/-小鼠冠状缝颅缝细胞,培养传代后随机分成4组,并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重组Periostin蛋白(0μg/L、50μg/L、100μg/L、200μg/L)进行培养。采用CCK8法检测该蛋白对颅缝细胞增殖的影响;碱性磷酸酶定量试剂盒检测细胞内ALP的分泌;RT-PCR及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内分化相关因子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与0μg/L组相比,Periostin50μg/L、100μg/L、200μg/L浓度组分别培养1、3、5、7d后,颅缝细胞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碱性磷酸酶试剂盒检测结果显示,与0μg/L组相比,Periostin50μg/L、100μg/L、200μg/L浓度组分别成诱导培养10d后,ALP活性被抑制,表达量下降(P〈0.05);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诱导培养21d后,与0μg/L组相比,Periostin50μg/L、100μg/L、200μg/L浓度组颅缝细胞分化相关因子OCN、OPN、BSP、COL-1表达量下降(P〈0.05)。结论不同浓度(50μg/L、100μg/L、200μg/L)的重组Periostin蛋白对TWIST1^+/-小鼠冠状缝颅缝细胞增殖、分化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 标签: 骨膜蛋白 颅缝细胞 成骨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皮椎体成形术质量对成性脊柱转移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56例接受PVP治疗的性脊柱转移癌患者(58个椎体),记录术前及术后1天、1个月及3个月的VAS评分,采用可重复检验方差分析比较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对比分析患者手术前后治疗效果。结果资料完整的56例患者总有效率达96.4%,术后一天VAS评分由术前7.0±1.6分降至2.4±2.3分,术后1、3个月分别降至(1.9±2.3)分、(2.3±1.8)分。结论PVP治疗性椎体转移癌止痛效果好,并发症少,可作为疼痛性、性椎体转移癌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对成性脊柱转移癌患者行PVP术是可行、有效的,能改善其生活质量,并能降低截瘫发生率。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脊柱转移癌 成骨性
  • 简介: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环境中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分化的影响。方法: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小鼠模型(OVX组,卵巢摘除),通过Micro-CT、实时定量RT-PCR、茜素红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等技术比较假手术组小鼠(Sham组)和OVX小鼠BMMSCs的能力,Elisa方法检测OVX小鼠体内TNF-α的表达水平。在诱导的过程中,用10ng/mLTNF-α刺激正常C57小鼠来源的BMMSCs,检测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和Osterix等基因的表达水平。去势后的C57小鼠通过尾静脉注射TNF-α中和抗体及空白对照,Micro-CT检测小鼠的量及情况。结果:成功建立小鼠OVX模型,OVX组骨密度明显低于Sham组,OVX组BMMSCs的能力明显低于Sham组,OVX小鼠体内TNF-α水平升高;在体外TNF-α能够明显抑制BMMSCs分化能力;注射TNF-α中和抗体后,能够下调小鼠体内TNF-α表达水平,增强小鼠股骨密度。结论:在小鼠雌激素缺乏所导致的骨质疏松环境下,TNF-α能够抑制BMMSC分化能力,体内注射TNF-α中和抗体能够促进OVX小鼠形成,TNF-α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功能可能是绝经后骨质疏松形成的机理之一。

  • 标签: 肿瘤坏死因子Α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绝经后骨质疏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跟板联合同种异体治疗跟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跟骨折患者32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计算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6例,对照组选择跟钛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同种异体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优良率进行比较,对照组低于治疗组,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跟骨折采用跟板联合同种异体治疗效果确切,值得临床借鉴和使用推广。

  • 标签: 跟骨骨折 同种异体骨植骨 跟骨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跟板联合同种异体治疗跟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跟骨折患者20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通过盲选平均分方法将2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对照组给予跟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跟板联合同种异体治疗。手术后跟踪随访12个月,并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①患者手术后优良率对比,对照组明显低于研究组,P<0.05;②患者手术后MARYLAND评分指标对比,对照组明显低于研究组,P<0.05;③患者手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对照组明显低于研究组,P<0.05。结论应用跟板联合同种异体治疗跟骨折的疗效显著,手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低,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跟骨板 同种异体骨植骨 跟骨骨折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在跟骨折予以跟板与同种异体联合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8例跟骨折患者,选取时段为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采用抽签分组方式进行平均分组,其中予以跟板与同种异体治疗的44例患者命名为实验组,而予以跟板治疗的44例患者命名为对照组,治疗后将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经过1年的随访,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优良率明显较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Maryland评分明显较优,两组对比差异均P<0.05,形成了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跟骨折予以跟板与同种异体联合治疗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跟骨骨折 同种异体骨植骨 跟骨板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跟板联合同种异体治疗跟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入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跟骨折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两组均予以跟板内固定,观察组联合同种异体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aryland评分及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跟板联合同种异体治疗跟骨折疗效肯定,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 标签: 跟骨骨折 跟骨板 同种异体骨 疗效
  • 简介:血是没有了,肉是没有了,有血有肉的锁子就剩下火化后的一把骨头,堆在一个铺了桌布的台面上,任由师梦芳、牛秋乡、付心莲、张子蕊、上官兰、米细心她们,一人手捧一个雕漆绘彩的骨灰盒,小心地分拣着,分拣出自己想要的一点骨头,包在黄绸的方巾里,打起像是黄色玫瑰似的花结,殓进骨灰盒里,盖上盒盖,抱起来搂在怀里,逶迤鱼贯地走了去。

  • 标签: 骨灰盒 骨头 分拣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作用时间的IL-1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潜能的影响以及NF-κB等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将正常人BMMSC在体外给予IL-1β处理1或7d,再予诱导分化后分别采用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和茜素红染色(ARS)方法检测BMMSC分化;采用real-timePCR法检测BMMSC中IGF-1、EphB4和OPG基因mRNA表达水平;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BMMSC的BMP-2和p-Smad1/5/8蛋白表达情况;Westernblot方法检测BMMSC中iκBα和p-iκBα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将IL-1β处理组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IL-1β处理组BMMSC的分化潜能明显增强,但这一差异可被NF-κB抑制剂减弱;另外,处理组的iκBα蛋白水平的表达降低(P〈0.05),p-iκBα蛋白水平的表达增高(P〈0.05);与此同时,处理组BMMSC的BMP-2表达水平增高,但p-Smad1/5/8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IL-1β处理组BMMSC的IGF-1、EphB4、OPGmRNA表达水平上调(P〈0.05)。与结果比较显示,IL-1β处理1d组与对照组的差异,不如IL-1β处理7d组明显。结论:骨髓微环境中高水平IL-1β长期作用于BMMSC,可以通过NF-κB通路而不是BMP-2/Smad通路对其分化产生影响。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多发性骨髓瘤 NF-ΚB通路 BMP-2/Smad通路 IL-1Β 成骨分化
  • 简介:以五氯酚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好氧活性污泥中的脲酶、转化酶、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五氯酚暴露浓度的增大,脲酶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转化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暴露时间为0.5h,转化酶升高率达到最大值49.3%;暴露15h后转化酶活性开始呈现降低态势,实验最大暴露时间25h时降低率达到76.8%。脱氢酶活性则大多呈现降低趋势,在暴露0.5h时其酶活性随五氯酚浓度变化呈明显负相关,酶活性降低率为52%,之后脱氢酶活性被抑制情况呈现平缓趋势。综合生理生化反应指标的敏感度和分析方法的精密度进行评价,五氯酚对转化酶影响幅度大且分析精密度高,而脱氢酶响应快,可作为急性毒性应激敏感指标。

  • 标签: 五氯酚 好氧活性污泥 脲酶 转化酶 脱氢酶
  • 简介:目的:探讨切开复位跟锁定钢板内固定结合同种异体治疗SanderⅢ、Ⅳ型跟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14年4月至2015年12月,在我科选取SandersⅢ、Ⅳ型跟骨折患者43例,这些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固定、植入同种异体治疗,术前术后选用Maryland评分进行评估。结果:术后切口均愈合良好。43例均获随访,时间(20.8±5.1)个月(12~30个月)。未发现关节面塌陷、复位丢失、螺钉固定不良现象。功能及疗效按照Maryland评分系统评价:优28例,良11例,可4例,优良率为90.1%。结论:跟锁定钢板内固定结合同种异体治疗SanderⅢ、Ⅳ型跟骨折效果良好。

  • 标签: 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 跟骨解剖锁定钢板 同种异体骨 植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