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高相国,笔名劲草,号关东人。1944年生,黑龙江省大庆市人。1974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学院艺术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山西省山水会名誉副会长、马来西亚第一现代美术馆客座教授、

  • 标签: 山水画 黑龙江省 师范学院 协会会员 客座教授 马来西亚
  • 简介:摘要国画山水画家在完成一幅国画山水以后,还要在画面上题款、铃印(盖章),这样,这幅国画山水作品才算最后完成。题款,包括诗文和书法两种艺术,合起来就是诗、书、、印四种艺术,它们各有其特点,互相配合,形成一件完整的艺术品。所以题款与铃印不能不讲究。

  • 标签: 国画山水画题款铃印
  • 简介:'比德'作为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对中国绘画具有很大的影响。'比德'即人们以自然物所具有的某些特性来隐喻、象征人的品格。荆浩的山水深受儒家比德思想的影响,在结构布局、骨法气势方面,及其审美价值取向与审美形态上,形成其独特的比德风格。

  • 标签: 荆浩 比德 道德图式 阳刚之气 君子人格
  • 简介:中国传统山水的发轫,肇始于早期人物画中的背景,自隋展子虔《游春图》的出现,山水才逐步脱离了人物,而趋向于独立发展。直至唐王维水墨山水的创新出世,以及大小李将军青绿山水的出现,

  • 标签: 中国传统山水画 特质 东方 《游春图》 水墨山水 青绿山水
  • 简介:摘要中国山水的起源有着千年的历史传承和发展并创新,是每一个喜欢山水的人在不断地追求和实践中逐步完善。山水移至陶瓷上也有着历史和传统。发展到今天。陶瓷山水的传承和创新是迫切的任务。通过对陶瓷山水和中国山水的对比、结合、创新,发挥艺术特点,成为不朽的艺术品。

  • 标签: 陶瓷山水画 艺术特点 精神文化 艺术结合
  • 简介:摘要英国风景和中国山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以及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二者在世界艺术宝库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处在两种不同的文明当中,无论是在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积淀和艺术成就中,还是在东方古老璀璨的历史和文化中,这两种艺术的审美价值都是人类发展的宝贵遗产。

  • 标签: 风景画 山水画 发展过程
  • 简介:肖鹏飞是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招收的硕士研究生,进校之前,他已取得不小成绩,山水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展览。2009年在清华山水高研班进修一年后,创作能力再度提升,作品呈现新的格调:传统中蕴藏着现代气息,清新中沁透着典雅风范。鹏飞深知读书不但可以改变气质,还可以提升作品内涵。所以,他毅然选择了继续读书的学习之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敝月的努力考取了梦寐已久的艺术殿堂——中国艺术研究院。进院后,他抛去以前取得的成绩,开始探索山水艺术的更高境界。

  • 标签: 中国画创作 高研班 个人收藏 山水画创作 美术作品展 肖鹏
  • 简介:摘要郭熙是北宋中期最有代表性的山水家、著名的绘画理论家,他提出的“三远”论——高远、深远、平远,是郭熙建立在游历山水及创作实践基础上的对山水空间的独特感悟。是中国画散点透视的一种代表,让观者在观赏的同时充满想象,随着移动的视觉而观赏到丰富的画面并联想到更广阔的意境。

  • 标签: 郭熙 三远论 《临泉高致》
  • 简介: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山水教学中,教师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绘画技法的传授,注重用笔用墨等技法训练。仅仅掌握山水基本技法对学生的专业发展是不足的,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审美思想融入山水教学,学生的绘画能力及鉴赏水平都能大幅度提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 标签: 山水画教学 传统文化 精神内涵 艺术赏析
  • 简介:本文旨在在西方艺术话语对风景现存定义的框架内重新定义“中国山水”。从这个角度,笔者应用索绪尔关于符号系统和表意过程的概念来研究中国山水。通过细读中国艺术史上第一幅山水,笔者讨论了索绪尔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任意性关系,并指出这一关系在艺术中应该是非任意性,因为山水的构成是视觉再现,涉及中国书写中的象形相似和表意暗示。就这一点而言,笔者进一步冒险进入中国美学中的第一个山水艺术经典理论文本,以此表明中国山水不仅是对美丽风景的再现,而是一种通向“道”的形而上学的方式,是自然中的永恒方式。

  • 标签: 山水画 索绪尔符号 任意性 非任意性
  • 简介:在东亚文化研究中,以往的研究思路往往强调同中求异,着重寻求某国文化的独特性,如周作人所言:“我们如看日本文化……应当于日本文化中忽略其东洋民族共有之同,而寻求其日本民族所独有之异,特别以中国民族所无或少有者为准。”与该思路相异的是,随着现代资讯的发达,在全球一体化和地区一体化的国际政治下,企图抗衡欧美所代表的西方文化,从地缘文明角度出发依据共有文化传统刻意构建东亚同体感的研究也成为一种流行的趋势。

  • 标签: 文化史 东亚 山水画 桃花源 世界 读石
  • 简介:宋代是中国山水的鼎盛时期,五代则可谓是山水的酝酿和爆发阶段。如果说唐末的山水是中国山水第一个高峰中的"始信峰",那么至五代宋初,山水实则已高度成熟,并居画坛之首。五代宋初时期的山水,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观察方法与表现方法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此时山水各体齐备,题材广泛,反映行旅、游乐、寻游、山居、渔樵等现实生活的作品很多,代表画家有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郭熙等等,可谓名家辈出。他们的,大图阔幅,笔墨雄壮,山势逼人,意境清旷。

  • 标签: 五代宋初 绘画性 范宽 董源 郭熙 关仝
  • 简介:昔有板桥道人,书赠扬州八怪号瘿瓢七闽老画师黄慎诗曰:“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神情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我想此诗用来赠送给陈长来也是极妥帖的。

  • 标签: 山水画 赏析 扬州八怪 黄慎
  • 简介:最近几年我多次深入到三山五岳等名山大川中去写生,或速写、或水墨,“搜尽奇峰打草稿”,颐养胸中丘壑。行万里路如读万卷书,对于中国山水而言,对传统的理解不应只局限于故纸堆中,而是要还原古人所走的路、所处的环境。到了现代,我们所讲的写生,即不同于古人的写生,也不同于西方绘画所讲的写生,古人写生强调的是写其“生气”,西方的写生强调的是对景的“现场感与即视感”。

  • 标签: 山水画创作 写生 西方绘画 中国山水画 “生气” 古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笔者有一枚印章,印文是“心与物游”,大抵也有近期作画重于研究对象的含义,山水创作中,每有所感,必与某个具体的情境相关,艺术形象往往都有原型。绘画借形色造型来表达情感与思想,是其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地方,所以绘画首先要研究客观对象的结构与色彩规律,人物现在比较注重写生,没有把握对象的形色结构的作品,比较容易发现问题。山水相对自由,传统程式又相对比较成熟,陈陈相因的现象比较突出,放眼山水坛,草率浅薄的公式化形象满目皆是,形象厚实耐看的极少,很大程度上是对于客观对象的观察分析欠缺所致。

  • 标签: 山水画创作 澄怀味象 艺术形象 客观对象 艺术形式 色彩规律
  • 简介:以传统的笔墨程式来表达山水意象,显然已经不是当下有胆魄、有思想的画家应有的艺术态度和文化担当了,因为中国画在现代文化境遇下一定要寻求自身的突破,无论是观念上还是技法的表现上,特别是面对我国不同境域山水(非传统意义上江南或北方)审美对象时,如何突破原有笔墨语言局限和惯常模式的束缚?如何在新的艺术情境下进行合理的“语言”转换时,有革新的画家更会直面历史与现实,在探索中披荆斩棘、奋然前行。而刘知白先生就是这么一位重要的画家,他晚年的破墨山水在现当代山水语言的开拓和图式革新等方面功不可没。而在他晚年的泼墨山水中,除了晴空下正常的山水之外,极具黔地山水特点的雨景、云景、雾景、月景等意象也尤为值得关注,本文正是结合这些意象,进一步探讨刘知白先生泼墨绘画的意象的丰富性和表现力。

  • 标签: 刘知白 泼墨山水画 雨景 雾景 月景
  • 简介:中国书法杂志社主编朱培尔虽身兼要职、诸事纷繁,却能以闲和简静素朴之心安于艺术,这在当今职场实属难得。就艺术造诣而言,他的篆刻和书法为行界所瞩目。通过北京的两次接触,我发现他对绘画颇有研究,他给了一些山水作品让我看,我颇为吃惊和喜悦。他的,巧用水,敢施色,善留白,有营造。开卷展读,顿觉怡情

  • 标签: 朱培尔 山水画创作 中国书法 杂志社主编 怡情 用墨
  • 简介:聂振文号不老书生、天沐堂主人。祖籍山东蓬莱,1966年出生于辽宁丹东,现定居南京。国家一级美术师,张大千再传弟子。现为辽宁国画院副院长、四川大风堂画院副院长、辽东国画院院长、扬州八怪研究会副会长、扬州八怪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画艺术网艺术顾问、港澳台中华文化艺术协会名誉顾问。书画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重大展览中入展、获奖。在韩国及国内多个展馆举办个人画展。出版《中国当代艺术名家——聂振文(泼墨泼彩作品集)》《万壑凝烟》《大风流韵》《大风溢彩——聂振文画集》《聂振文画集》《中国山水名家——聂振文》《大风飞扬——聂振文作品集》等。

  • 标签: 扬州八怪 画院副院长 大风堂 中国书画艺术 书画作品 再传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