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晋代和宋代的书法艺术是中国书法史上出现的两座不可逾越的高峰,从书法形制来说晋宋时期更多是简札式的小幅作品出现,它们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点不同于唐代推崇的雄强古穆的庙堂书风。从书艺风格来讲有着相同的地方,晋宋都俱其"韵"味。但毕竟处于不同的年代,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也相应不同,晋代简札透出的更多的是"韵",而宋代简札透出的是"意韵"。

  • 标签: 晋代 宋代 简札 审美比较
  • 简介:摘要:审美观是指人们在欣赏艺术时所持有的美学标准和情感态度,它是随文化变迁而发展的,并深受社会环境和历史时期的影响。中西艺术的源流和审美理念,一方面映射了每个文化独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人类共通对美的探索与追求。在注重形式与追求精神之间,中西艺术审美观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反映了人类多样而统一的文化图景。探索这些差异和相似之处不仅能增进我们对艺术的深层理解,同时也能促进中西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欣赏。这篇论文旨在深入探讨和分析这些审美维度,以展示中西艺术在时间长河中的流动、互动和融合。

  • 标签: 审美观 源流 中西艺术
  • 简介:审美需要(aestheticneed)是审美价值观最基本的和最接近人的本体动力的因素。审美理想(aestheticidea)是建立在一定水平的审美需要与趣味等倾向性、审美判断、评价基础上的,并与审美信念相结合的一种高级审美价值观念形态。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境界,包括至善至美的生活和观念在内的形象体系。它是社会理想的一种至高境界。

  • 标签: 审美需要 审美理想 审美理论 工作者 审美价值观 中国
  • 简介:中西山水诗作为同一种文学类别样式,存在许多共同的艺术创作规律。但是,由于中西方在哲学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审美理想等方面有着种种不同,因此,中西山水诗在审美轨迹、审美意识、审美态度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又有着明显的差异。

  • 标签: 中西山水诗 审美轨迹 审美意识 审美情趣 审美比较
  • 简介:审美教育”这一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一种深刻的含义,就是要求人们把“美”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来开发。把“美”溶进教育活动之中,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借鉴和引进审美活动的行为特征,促进审美过程与教育过程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益。本文试图通过对审美过程与教育、教学过程的比较分析,就上述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 标签: 审美过程 审美活动 教育过程 审美主体 比较分析 审美意象
  • 简介:《诗经》与《楚辞》是最早的有集中的女性描写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后世文学女性描写的基础。本文通过对《诗经》与《楚辞》中的女子形貌描写进行多方面对比,展示诗骚女子在形体、容貌等方面的特质,并试图诠释审美视角下先秦时期的女子形貌以及对后世文学女性描写的深远影响。

  • 标签: 《楚辞》 《诗经》 女子 形体 容貌
  • 简介:本文通过对审美主体和伦理主体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个体存在的伦理层面的含义.首先考察了老庄和海德格尔的后现代宗教式的主体和儒家形而上的宗教主体,以及儒家就伦理问题对于老庄的挑战.结论是他们都缺乏把他者的生存作为自己的绝对的责任的伦理含义,因而是审美主体.其次,通过对于环境主体和伦理主体及审美主体的关系的讨论,阐释了这样一个哲学基本问题:伦理存在必须以有限性存在为前提;而后者只是一个哲学的抽象.片面地强调人的有限性(尼采),片面强调有限存在与超越者的关系(老庄和海德格尔),或否认人的有限性,这些观点都忽略了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伦理责任.后现代伦理学是指我,作为一个个体(me),对于他者的一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标签: 审美主体 伦理主体 环境主体 有限性 责任
  • 简介:"趣"与"寂"作为中日两国重要的审美范畴,分别代表了两国审美意识在一定历史阶段所达到的理论高度和艺术精神特质的一个方面。通过对"趣"与"寂"的比较可以发现二者在艺术价值上的相近及在审美内涵上存在的差异,这也反映了日本在接受中国影响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质。

  • 标签: 审美意识 比较
  • 简介:审美形上学指向生命意义的解悟和精神自由的追寻,向往真善美统一的理想境界,是对人的终极关怀的一种特殊形式。东西方审美智慧传统中的审美形上学有外在超越、此在超脱和内在解脱三种思考路向。宗教是走向不朽与永恒,成就纯粹精神超越的最高文化形式。中国现代审美形上学传统表现出社会文化转型期特有的新质与陈见混合的紧张关系。

  • 标签: 审美形上学 外在超越 此在超脱 内在解脱 以美育代宗教 人的终极关怀
  • 简介:本文从演述方法、艺术结构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对杂剧和南戏进行了比较,认为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表达方式,杂剧侧重于抒情而南戏侧重于叙事.这既与作家的不同身份相联,也与诗歌和小说对二者的影响密切相关.

  • 标签: 《拜月亭》 演述方法 艺术结构 审美差异
  • 简介:潮汕"老厝"是以均衡对称的方式形成庭院式的组群布局,讲究宗族血缘,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它的依山而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建筑设计手法具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特征,而西方古建筑是以单一布局、立体感官为主要特征,建筑风格的形成多以神庙教堂为主题,具有宗教性及神化性特征;二者不同的建筑审美特点体现东西不同的文化内涵。

  • 标签: 潮汕“老厝” 西方古建筑 审美比较
  • 简介:马尔库塞和本雅明都是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寻求对现代性的反叛和救赎。马尔库塞在意识形态批判之中终于寻找到他的审美乌托邦;而本雅明则发现和拯救了“寓言”,形成他自己的审美救赎,同时他还在资本主义现代艺术中发现了碎片、震惊和断裂。通过对二人艺术及审美观念的比较,希望发现他们审美乌托邦和审美救赎的异同,并努力将之与现代社会批判作有效链接。

  • 标签: 审美:反叛 救赎 乌托邦 弥赛亚 寓言 光环
  • 简介:中国戏曲的审美形态研究应是观众读者参与作品再创作时的一种动态效应。这个动态效应结构要素中的戏剧冲突的发展势态、人物行动的表现形态、观众(读者)参与创作的审美情态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以这三大要素为比点,探讨中国悲剧、喜剧、正剧形态的审美特征,以区分和把握它们的审美个性。

  • 标签: 正剧 中国戏曲 审美个性 悲剧 审美特征 审美形态
  • 简介:尼采的审美主义是一种反基督教的世界一人生观。他的审美主义和基督教的救赎学说都是发轫于对人生生存悲剧性的理解。但是,与基督教承认人的生存之超验性基础相比,尼采经营的是感性本体论。在拯救上,基督教宣扬跟随基督,尼采则以超人为人类目的。

  • 标签: 尼采 审美主义 基督教 人生生存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19-01-25
  • 简介:沈从文与张爱玲的作品风貌相去甚远,然而他们却有着近乎一致的文学审美追求——"传奇不奇",即在看似传奇的人物和故事中书写永恒的人生和人性。这在沈从文的作品中表现为一种神话的建构,而在张爱玲则表现为一种人性神话的解构。

  • 标签: 沈从文 张爱玲 审美 传奇
  • 简介:森林按其起源,分为天然林和人工林两大类。由于人类利用和营造森林的结果,天然林多被人工化。人们平常目睹的行道树、林带林网、用材林、经济林、特用林、公园和园林树木,皆为人工塑造的人工林。天然林已退居深山沟壑,难见其尊容。从审美角度评述天然林和人工林的审美及其价值,可以对森林景观的品赏有一个总体的领略和体悟。

  • 标签: 天然林 人工林 景观 审美比较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