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6 个结果
  • 简介:明代自始至终都将藏区视为自己的统治下,双方间通过对共同经济利益的追求,形成了交往中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明朝统治者透过藏传佛教这扇窗口观察到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念,并给予极大的利用和扶持,相互间共有的心理基础也逐步形成,认同观念自上而下、由行动到心理开始滋生和蔓延。

  • 标签: 明代 汉族 藏族 互动 认同
  • 简介:文章主要通过田野调查,展现一个纳西族祭天群鲁鲁支系聚居村落金满村的祭天仪式过程.通过鲁鲁祭天支系对祭天的历史记忆、祭天观念、以及祭天仪式的传承与发展,分析族群认同情感如何通过祭天宗教仪式体现和被激发,以及祭天宗教活动与族群认同之间的关系.

  • 标签: 纳西鲁鲁支系 祭天仪式 族群认同 文化
  • 简介:同生于六十年代的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一样,我不是任何宗教的信众,但或许与同龄人有点区别的是,我是一个很有宗教感的人。这个“感”大约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比如,我是在充满民间信仰的乡村长大的。那时候,虽然破“四旧”,但每逢年节,祖父都要关起门来以肃穆的神情祭拜祖先;祖母要把“辞灶”(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仪式)做足;屋外的墙上有个“天公屋”;

  • 标签: 宗教感 中国知识分子 六十年代 民间信仰 同龄人 “感”
  • 简介:佛教道教场所信息两年内实现向社会公告在2015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国家宗教局局长王作安透露,国家宗教局正稳步推进宗教活动场所挂牌工作,计划在两年内完成全国佛教道教场所基本信息公告、网上查询和挂牌工作,接受社会监督。

  • 标签: 宗教工作 宗教活动场所 国家宗教 基本信息 社会监督 稳步推进
  • 简介:2014年9月26日至27日,由国家宗教事务局外事司与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中心在复旦大学共同举办了首届“中国宗教走出去战略高层论坛”.中国宗教走出去在这里是指中国宗教走出国门,加强与国际宗教界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国际交流与互动,扩大中国宗教及其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的实践活动的总称.

  • 标签: 中国宗教 “走出去” 宗教界人士 复旦大学 国际交流 走出去战略
  • 简介: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入探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及二者关系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民族政治理论发展。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不仅存在着矛盾性,也存在着统一性,完成二者的统一是关系到国家安定、民族和谐的大事。

  • 标签: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关系
  • 简介:做好宗教工作,是做好新疆统战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自治区党委八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上,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指出,宗教的问题按照宗教规律去做好工作。这一论述是总结了古今中外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经验而得出的科学结论。

  • 标签: 宗教工作 规律 本质 党委书记 统战工作 科学结论
  • 简介:借助于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制高点和当时宗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李达系统地回答了宗教的起源、根源、本质、作用、演变、消亡等问题,在"人类向何处去"、"中国向何处去"的大视野中回答"宗教向何处去"。李达观察宗教的大视野、研究宗教的新方法,到现在都有启发意义。

  • 标签: 李达 宗教 影响
  • 简介: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宗教,心理学家们首先关注的当然是个体的宗教经验。当克拉克学派对宗教经验特别是皈依经验进行生理学的考查时,美国有两个著名的哲学家(也是心理学家)却从意识的角度来研究宗教的经验。詹姆士和普拉特都认为,对不同传统中的广泛的宗教现象,宗教心理学应该做一种系统描述的、根本不带个人倾向的学术研究。他们的著作就是这样的杰作。

  • 标签: 意识经验 宗教 詹姆士 普拉特
  • 简介:海法概念始于罗德海法,是指所有与海有关的法律规范,其在中世纪得到普遍认同和运用。虽然近代海商法、海洋法等概念的发展以及陆上立法的兼并使海法概念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海洋法律所呈现的碎片化使海法概念在当代具有重要的回归价值。建设海洋强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使海法概念对中国的价值更为突出,即在海法这一国际认同的概念统合下,通过海法体系的构建,完成体系化完善中国海洋法律的目标。

  • 标签: 海法 国际认同 海商法 海法体系
  • 简介:幼儿性别认同障碍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如果在3-6岁幼儿时期性别认同障碍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他们成人后患有同性恋、异装癖等心理变态的可能性很大,所以性别认同障碍,必须从幼儿早期开始防范。首先是性别认同障碍的界定,其次是造成性别认同障碍原因分析,最后是对家庭和幼儿教师性别认同教育启示。

  • 标签: 幼儿 性别认同障碍 性别认同教育
  • 简介:地方,是充满人类经验和意义的空间,每个人都注定生活在地方中,每一处地方自有其孕育发展的过程。因此,格尔兹的“地方性知识”甫一提出,即成为现代学术的共识性概念,也就并非偶然。就人文地理学而言,对于“地方”的发掘乃是其由传统㈣现代之学转变的关键。

  • 标签: 记忆 想象 现代学术 地方性知识 人文地理学 格尔兹
  • 简介:美国修辞学家肯尼思·伯克的认同观被视为西方当代修辞学中最为核心的理论,其影响堪比亚里士多德的说服理论;然而,他的辞格认同观却至今尚未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将通过聚焦《动机修辞学》中的代表性篇章来揭示其辞格的认同功能说及所例释的层递格的认同机制,并辅以《四书》中的典型层递警句加以佐证。文章还尝试从格式塔心理学和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寻找相关原则对层递的形式认同功能作出合理解释,以补伯克辞格认同理据的缺失。

  • 标签: 肯尼思·伯克 认同 修辞格 层递
  • 简介:藏家买下假货有点亏,不过对信佛的那些人来说,真真假假的“像”都是幻象,太纠结,也就落下风了,姑且就当是花钱买修行吧。前几年我一直劝身边朋友,说宗教艺术值得收藏。为什么?走心!你看看好多商人、娱乐明星。都信那法王这高僧的,朝阳区的假仁波切都那么多,可见大家寻找信仰的热切,宗教艺术那必然是要深入人心的。这不,去年以来例证就多了,2013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一尊明永乐铸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最终以2.36亿港元成交,刷新中国单体佛像造像成交纪录,这样的天价效应将更多人的视线吸引,去年刘益谦也花上亿元买唐卡。

  • 标签: 宗教艺术 娱乐明星 释迦牟尼 “像” 朝阳区 新中国
  • 简介:11月16日,由广东省佛教协会、珠海市佛教协会主办的“中国佛教与海上丝绸之路系列活动暨珠海普陀寺开放15周年庆典活动”在珠海普陀寺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高僧大德、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600多人参加活动。国家宗教局副局长蒋坚永出席启动仪式并致辞。

  • 标签: 广东省佛教协会 普陀寺 佛教界 中国佛教 宗教文化 海上丝绸之路
  • 简介:民族国家既是“政治一法律”共同体,也是“历史一文化”共同体。民族国家的存续和发展有赖于民众对国家基本制度的认同,对发展道路的认可,有赖于人们形成共属一体的文化心理想象,以及建构起超越于各个民族的共同的民族观念。现代国家需要切实保障和实现人们的各项权利,提升人们的福祉,建构共享的历史文化认同,将各民族的认同融合到作为整体的国家认同之中,从而增强国民的政治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

  • 标签: 国家认同 政治认同 文化认同 民族认同
  • 简介:说起文化.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一个国家,有国家文化,一个民族,有民族文化,一个企业,有企业文化。作为一名企业的员工.当然更关注企业文化。一、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对“文化”的定义,古今中外.众说纷纭.不一而足。笔者比较认同的是国内资深学者资中筠对文化的阐述.她认为所谓“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在悠长的历史中。在一种制度下形成的、渗透到民族血脉中的集体记忆.一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 标签: 文化认同 载体建设 民族文化 企业文化 国家文化 “文化”
  • 简介:秦汉时期,匈奴形成了完整有序的宗教与信仰体系:以信"天"为核心的自然崇拜体系,相信灵魂不灭与祖先崇拜,迷信鬼神、偶像崇拜并崇尚勇武,习惯盟誓,日常生活和军事生活中多行使巫术,巫履行宗教行为外兼及医之职能。该体系对匈奴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有利于其统治者维护统治,增强本族凝聚力,是匈奴游牧政权的精神支柱和匈奴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

  • 标签: 匈奴 宗教与信仰体系 游牧政权 政治和经济意义 精神支柱 民族文化构成
  • 简介:徐訏是一位颇具宗教情感和宗教情怀的作家,他的小说因以世俗爱情传奇来追寻超世俗的情感灵智、追问生命的形而上、探讨神性与哲理而带有浓烈的宗教色彩。《风萧萧》是其代表作品,它关注人生的偶然性,强调命运与轮回,把宗教之爱和虚无感、宿命感紧紧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宗教意义。

  • 标签: 徐訏 宗教之爱 虚无宿命
  • 简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宗教寺院的财产迅速增长。由于寺院自身监管的乏力和政府监管的不足,个别教职人员利用管理上的便利侵吞宗教财产。寺院财产的滥用和流失现象未有效遏制,破坏了寺院的良好风气和内部团结,侵害了寺院和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利于宗教的良性发展。但这并未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监管的弊病也未能有效弥补。针对这一实际,应摒弃当前管理的思维窠臼,从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确立主体的法律责任等制度方面着手,强化对宗教财产的监管。

  • 标签: 宗教财产 管理 缺陷 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