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7 个结果
  • 简介:基于个性与共性、部分与整体及认同'排他性'审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着对立冲突性。在经济全球化、现代化迅猛推进的当代,这种对立冲突愈演愈烈,引发了广泛的认同危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建构存在三种不同取向,其中和谐取向实现对同质、多元取向的超越与扬弃,具有充分合理性。族际经济发展和谐、族际政治生活和谐、族际文化关系和谐和族际社会福利和谐等,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关系建构取向的基本向度。

  • 标签: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和谐关系 建构取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组织认同不仅仅影响着少年儿童对组织的态度和行为,更深层次地影响着组织对少年儿童教育的问题。为更好地提高少年儿童对组织的认同,促进少年儿童组织的发展,笔者在对组织认同理论的概念和影响因素进行概述的基础上,从个人和组织两个不同的方面对提高少年儿童的组织认同进行了启示性探讨。

  • 标签: 组织认同理论 少年儿童组织 启示
  • 简介:图齐的《西藏宗教之旅》中对藏传佛教的起源、特点、教理、派别、僧侣生活等方面有着非常生动翔实的论述,是一本值得借鉴和探讨的研究范本.但他的一些观点在今天看来,还有待我们值得再作深入的研究和补充,甚至做一些修正,以期为藏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本文从西藏宗教的前、后弘期,西藏主要教派的教理、僧侣、寺院生活,以及从西藏苯教方面作了进一步的反思、考证和补充研究.

  • 标签: 西藏宗教 吐蕃 藏传佛教 《西藏宗教之旅》
  • 简介:精神分析是从神经症和精神病的治疗实践中发展出来的一个非学院的心理学派,它强调用临床观察法研究人的病态行为,探索无意识、情欲、动机等人的深层心理,并以此对人的心理和人格做出解释。弗洛伊德、弗洛姆和埃里克森等精神分析大师,通过人的病态心理,探讨了宗教与人的心理的密切关系,从而得出宗教对人心理建设的重要性的结论。

  • 标签: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 弗洛姆埃里克森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宗教经济学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这篇综述有两个目的:一是回顾并追溯这个领域的历史学和社会学起源;二是展望那些由经济学家提出的可用于现代世界全球性宗教研究的洞见和研究论题。影响宗教经济学的因素如下:(1)理论模型的最新进展,包括宗教市场的空间模型和宗教特性的演化模型;(2)强调对宗教行为的因果性影响进行创新性的计量识别的经验研究;(3)将宗教作为自变量而非因变量的宗教经济史方面的新研究;(4)西方世界之外更多的宗教研究。基于这些发展成就,本文将论述四个主题:第一是世俗化、多元化、管制和经济增长;第二是宗教市场、俱乐部物品、差别化产品和网络;第三是识别世俗竞争和慈善性赠予等;第四是发展中社会中的冲突与合作。在评述这一古老而又生机勃发的领域时,本文还提出了一些有待研究的问题以供学者思考。

  • 标签: 世俗化 宗教与经济增长 宗教市场与竞争
  • 简介:人们对电影作品的情绪反应有两种对象.我们可能会惊叹于电影的华美,欣赏其剪辑、声效和技术的使用.这种情绪是指向电影本身的,卡尔·普兰丁格(CarlPlantinga,2009)①称之为“人为情感”.第二种情感--被称为“再现性情感”--指向电影中再现的故事事件或角色。

  • 标签: 电影作品 情感 再现性 情绪 指向
  • 简介:摘要移民是一个边缘群体,其与环境关系的变动性更为频繁,使其对自身的认同更容易产生焦虑感和危机感。社会认同理论是对群体行为做出的解释,是研究群体关系的最有影响的研究。本文首先阐述了社会认同理论的产生及发展,其次梳理了早期国内外移民社会认同的研究,最后分析了移民社会认同的研究趋势。

  • 标签: 社会认同 移民社会认同 群体行为
  • 简介:通过论述“原生论”“工具论”和“建构论”三种模式下族群性与文化认同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了人类学视域下的族群建构与文化认同,认为群体认同实践整合过程突显行动者的能动行为抉择,指涉理性选择基础之上认同行为的动态、流变特征,从一般的情况来看,文化认同与族群建构之间呈现多样性的因果互构。

  • 标签: 族群性 文化认同 人类学 族群建构
  • 简介:现在是甘孜藏族自治州州府的康定,在历史上就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汉、藏、回、彝等民族在这里长期和谐共处,由不同民族带来的不同宗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也在这一小城内传播。这一不同民族和谐共生、不同宗教和睦共处的现象在全国乃至世界都鲜为所见。本文章分析了康定民族的构成及来源,阐述了不同宗教在康定城内的分布,并对民族和谐、宗教包容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 标签: 康定 民族 宗教 和谐 探析
  • 简介:宗教经济的市场理论预言,当政府既不支持法定宗教,也不对宗教选择进行限制时,就会存在一定数量的竞争性的宗教团体,其结果是公众宗教奉献的总体水平将会很高。此外,效率更高和更具独创性的宗教组织将日益兴盛而效率不高的组织将衰败。这一预言放到古罗马时期也完全有效。另一个发现则是,政府对那些有激情的当地宗教团体的担心和敌视导致了罗马的宗教迫害,不仅是对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的迫害,还有对其他多神教信奉者的迫害。

  • 标签: 竞争性宗教团体 宗教组织效率 古罗马宗教迫害
  • 简介:本文从宗教和精神性定义的历史出发,梳理了两个概念的形成、发展,指出了定义两者的困难和挑战,从不同维度论述了如何定义两个概念,论述了两者的相互关系,并且指出要关注两个概念的社会维度以及文化影响,最后提出定义两个概念的三种方法,并且指出近年来逐渐出现的一些相关的研究问题。

  • 标签: 宗教 精神性 社会维度 文化
  • 简介:文化作为上层建筑之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党认同和执政党意识形态合法性之基础。而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意识形态,开创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形态合法性的源泉,是政党认同的强力支柱。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构建政党的意识形态认同、心理认同、伦理认同和制度认同,对于提高公民的政治认同和政党认同,最终扩大党的民意基础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意义重大。

  • 标签: 红色文化 意识形态 社会效应 中国共产党 政党认同
  • 简介:教师道德认同是教师从内心接受、认可并践行师德系统的过程。现实中,由师德失范和师德误解所引起的师德危机,从根本上说是教师道德认同危机。叙事反思、实践生成和自我研究是教师道德认同建构的路径选择。

  • 标签: 教师道德 道德认同 叙事反思 实践生成 自我研究
  • 简介:20世纪的宗教变迁带来了一些影响全球社会生活并在今天持续产生重要作用的新发展,这其中最重要的四个趋势就是世俗化、宗教化、理性化与躯体化。这些发展趋势也影响了华人社会,通过考察两个相当不同的华人地区——中国江苏和中国台湾,我们可以看出这两地在全球化宗教变迁中的差异性与共同性。通过观察与研究可以看出,两地的相似性显示出在不同政治背景下,两地共享的文化传统和共同受到的全球影响的相对重要。与此同时,一些明显的差异性也在两地宗教生态上表现出来,尤其重点表现在地方寺庙崇奉状况,以及佛教和基督教发展的各自特点方面。

  • 标签: 世俗化 宗教化 理性化 躯体化 江苏 台湾
  • 简介:宗教文献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事实的合理分析,获得一种可被证明的真义。因为在研究中所陈述的每一条论据,都要建立在对经验资料和理性推理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无论经验资料和理性推理哪个更为重要,都必须将这两个方面全部呈现出来。这样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才能够得到不同专业、不同信仰的学者们的普遍认可,才能提供对其所在研究领域的假设或猜想的认识,才不会武断地仅仅把这些假设或猜想的某一特定部分看作是真理,而忽略它所借助的其他理论。

  • 标签: 伊斯兰思想 穆斯林社会 经验资料 《古兰经》 学术研究 伊斯兰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