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孟子身处"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的时代,以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承三圣为志事,其人气象高明,其书浩然奇绝,是以学显于当世。自李唐韩愈发显孟学,赵宋《孟子》入经,孟学自此盛名四达,天下共传。究其情,非独科举推波助澜之为能,实乃孟子继善成性,情悯千古价值之必然。自汉以降,注疏推阐《孟子》一书者纷然杂处,而在此基础上对后人研究之研究的著作也不乏其书。民国以来,孟学研究籍借西风,出现多种研究路数,其一文献

  • 标签: 孟子思想 圣王 史大纲 三圣 处士横议 李唐
  • 简介:《大纲》首次呈现了清代《孟子》学文献资料的全貌,对《孟子》学、四书学均具有重要的目录学价值;《大纲》坚持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宏观研究上贯彻科学归纳法,得出一系列科学结论,并首倡简单性原则和反孤证原则以处理微观争议,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大纲》区分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考察《孟子》学中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互动关系而不将眼光局限于学术大家,又注意学者的学术主张和实践的一致与否,从而在写作范式上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大纲》对清代《孟子》学核心话题的效度进行科学论定,尤其是对戴震、焦循等在理、道、性、良知等概念上反宋儒的训诂工作加以考量,平议清人诠释技术和方法的效度和历史地位,探讨了朱熹《四书集注》仍然占据清代孟学研究主导地位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 标签: 清代 学术史 《孟子》学 科学归纳法 写作范式
  • 简介:<正>阿里乌斯派(Arianism):公元三世纪出现的基督教的一个派别。其创始人为利比亚教区主教阿里乌斯(Arius)。(利比亚教区属亚历山大里亚(Alexandaria大主教区。)阿里乌斯精通辨证术、雄辞善辨。他反对“三位一体”的教义,约于318年提出圣子(即基督)不能与圣父相比,圣子他不过是所有造物当中最初和最尊贵者,不象圣父那样无始无终而且

  • 标签: 阿里 亚历山大 三位一体 利比亚 大主教 基督教
  • 简介:落实证据裁判,完善证据制度,是我国司法改革在技术层面的重要议题,其中包括对证据排除规则体系的建构。从比较法和制度角度观之,排除规则体系主要是英国司法制度变革的产物。18世纪至19世纪初的一些诉讼程序变动为以排除规则筛选庭审证据这种管控方式,提供了发展动因。首先,陪审团的转型造就了二元管控结构和处于信息弱势地位的事实认定者,这为排除规则的发展确立了制度空间。其次,证据成为危险性信息源,产生了排除规则立法的实践需求。最后,激励对抗式举证和支撑言词论辩式庭审的需要,成为排除规则得以长远发展的程序驱动。对这些发展动因的制度解释,能够为反思当代我国排除规则立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供参照。

  • 标签: 证据法 排除规则 陪审团 对抗制 司法改革
  • 简介:<正>琥珀商路(AmberRowtes):欧洲最早的商路。约公元前1900——500年时,此商路被伊达拉里亚人和希腊商人用来从北欧到地中海和亚得利亚海地区贩运珀琥和锡等物。人们一致认为珀琥商路主要有四条路线:第一条,从现在的汉堡往西经科隆尼(Cologne,即今科隆)和法兰克福到达里昂、马赛里亚(Massilla,即今马赛):第二条,自汉堡向南经多瑙河上

  • 标签: 伊达拉里亚 商路 法兰克福 地中海 公元前 中世纪史
  • 简介:罗斯科·庞德的《法律解释》通过对19世纪之前诸学派的总结和批判,集中体现了庞德社会工程或社会控制学说建构的思想历程,体现了其别具一格的法律解释思想。庞德的这种法律解释思想,解答了法律史研究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困惑,包括法律与历史的关系、法律为何需要解释、法律应该如何解释等。以法律解释问题为主线,对庞德的法律史研究思想的基本观点、研究方法与理论进行解读,表明法律的研究应该就是通过综合对法律各个面向的解释,来获取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综合性的法理学。为当下的法学理论的发展作出贡献。

  • 标签: 法律史解释 历史哲学 社会工程
  • 简介:孟子》中的孟子形象鲜明,通过他讲述的思想观点,我们可以感知他的性格特点。具体可以从济世救民、重视耻辱、治学严谨这三个方面去看,他一生都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善始善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 标签: 孟子 孟子形象
  • 简介:董仲舒的人性论是孟子、荀子人性论之二化生出的新一,也是三;三不同于孟子的人性论,亦不同于荀子的人性论,三是悖立整合的新的人性论。董仲舒以阴阳之天道论人性,表现了其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其人性论的基本内容:人性有善有恶,善主恶从,即性未全善;性善是质,质朴而未觉醒,具有为善的可能性,而没有表现为现实性,即性未善。人性之善主恶从,故人性基本上是值得信赖的,“天地之性人为责”,仁义礼智信在人性上获得了根据。人性中有恶,且性善是质,充分肯定了后天之道德教化与礼义制约的重要作用。

  • 标签: 董仲舒 人性论 性善 性恶 善质
  • 简介:孟子》是“四书”之一,为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二百八十六章。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他们的政治活动。

  • 标签: 《孟子》 《汉书.艺文志》 政治活动
  • 简介:<正>文献学的论文极易写成八股式的,条条框框一列,先赚得眉目清秀之美名,大大小小的材料一堆,又给人以扎实的观感。但这样的文章,往往无趣、无味、无品。无趣是因为著者撰文目的只为材料呈现。无味是因为文中就材料本身之阐发本就不多,又绝不"妄言",论断即浅,何味可有?无品是因为读者很难从中看出著者个人的格调和思想。每当读这样的论著,总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之慨!李畅然先生《清代〈孟子〉学大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以下简称《大纲》)一书是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润色修改而成,在文献学论文当中别开洞天,让我们大有"千呼万唤始出来"之感!

  • 标签: 史大纲 千呼万唤始出来 博士论文 八股式 北京大学出版社 《大纲》
  • 简介:2017年底,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及十九大进一步强调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这次课程修订的重点之一,各学科结合自身特点,丰富充实相关内容。

  • 标签: 《孟子》 解读 传统文化教育 课程标准 学科结合 课程方案
  • 简介:<正>民国时,有一个顽童,一天听得先生开讲孟夫子,便立直说道:“蚊子有什么讲头?”先生道:“是孟子,不是蚊子。”便开讲道:“孟子见梁惠王。”顽童道:“梁惠王是什么东西?”先生道:“你莫瞎缠,听我讲下去。”便又道:“王日叟,叟是老年人的称呼。”

  • 标签: 梁惠王 天听 鲤鱼骨
  • 简介:孟子认为水之就下,势不可当。国家治理好坏关键在于国君,国君犹水,“一正君而国定矣”。因此在如何治理国家问题上,对国君的职分孟子提出了独特的设想,这就是他的君职论。在君职论中,他将国君的职分分为对内、对外两种,并作了详细的规定。这种理论的形成与社会分工和师承孔子极其相关,由于过分强调国君施行仁政,在急功近利的时代难有立竿见影之效,终究只落得悲剧性的命运。

  • 标签: 《孟子》 孟子 君职论
  • 简介:随着人们对中国思想史研究现状不满足感的增加,试图改变它的期望也变得强烈了.这首先促使我们清醒地反思中国思想这门专业所处的实际境况.我愿列出一些也许是属于整体性的问题.

  • 标签: 中国 思想史 法律思想 伦理思想 哲学思想 社会科学
  • 简介: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卿大夫赋诗言志已经消歇,更加注重对《诗经》意义的探讨。孟子为了宣扬他心中的王道和儒家思想,不仅强调《诗经》的历史价值和政治作用,并且提出了“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诗学理论,对后人理解文学作品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在游说诸侯的过程中,孟子以《诗》证,为自己的仁政学说提供让人信服的依据,《诗经》在孟子的手中成为了证成己说的权威文献根据。

  • 标签: 盂子 《诗经》 诗论
  • 简介:阅读提示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被后人尊称为"亚圣"。他的性善论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的民贵君轻思想闪烁着民本主义的光辉,他的大丈夫人格感染、熏陶了无数国人。读一读下面的两篇文字,想一想,文章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你从中受何启发?一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①,有诸?"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

  • 标签: 《孟子》 代表人物 儒家学派 阅读提示 孔子思想 民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