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早上,珊珊去找陈老师,与陈老师分享了一件她碰到的趣事。珊珊说:“昨天放学,我与小刚一起回家。小刚说他爸爸是工人,一天到晚与泥土打交道。回家后,妈妈叫我去打酱油。刚出门,我就碰见张明来找我打篮球。我一兴奋,‘啪’的一声把瓶子打碎了。妈妈生气地说我真该打。这一天时间,我碰上了好多‘打’字。这个‘打’字好像到处都能用。”

  • 标签: 小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 简介:利用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分析多义动词"通る"的语义扩张,论述"通る"由意象图式转变引起的语义扩张,形成新语义的过程。解释其原型义在空间域中意象图式因说话人关注焦点的变化以及空间域,认知域的延伸使"通る"的语义得到扩张。

  • 标签: 多义动词 语义分析 意象图式
  • 简介:对动词多义性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不仅可以微观地专注其词义引申的识解方式,还可以宏观地关注动词表征的多个概念或事件,并将它们整合为认知模型集。此模型集在词语层与最简的多义相连接。此方案通过构拟动态读解过程可以演示具体语境及隐喻转喻对动词see最简多义的选择和增丰。此模型集同时展现词义简洁和繁复义的做法具有更强的概括性和预测性。

  • 标签: 认知语言学 多义性 动态读解 隐喻和转喻 感官动词
  • 简介:文以载道,文本解读的本质应该是文、质、道的统一,也就是客观的事物、内在的思想、成文的法则的统一。如何能体悟入文,多义品读,取道自然,应该是语文教学道路上常思常新的一大乐事。

  • 标签: 文本解读 案例 文道
  • 简介:义项是词义消歧的研究对象,在消歧研究中起基础性作用。从义项关系角度关照词义消歧问题,既有词汇语义学层面的意义,又利于词义消歧研究的深入。本文在现代汉语词义系统框架下研究多义词的义项关系、语义距离及其与消歧正确率间的关系。统计发现,消歧正确率与语义距离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多义词义项间存在跨义类、同义类和近义三种关系,它们在词义消歧中的价值、策略、难度、评测等方面都存在显著不同。

  • 标签: 词义消歧 义项关系 语义距离 相关性
  • 简介:本文讨论的是大学英语中的常用语言句式的比较与应用,而这些句式用途广泛,在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要求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比较、区别和应用.

  • 标签: 语言句式 比较 应用
  • 简介:东晋时期的西行求法僧人法显所著游记《法显传》是研究中古汉语的一部重要的文献,其语言受到了汉译佛典语言的影响。通过对《法显传》中“V+(O)+已”句式的分析,可以揭示出汉译佛典中一些新兴的语法现象首先是通过《法显传》这样一类由具有汉语母语背景的译经者所著的佛教撰述,逐渐扩散到中土文献中去的。

  • 标签: 《法显传》 语言接触 句式
  • 简介:文章针对叶狂和潘海华(2012b)试图证明“把”字句是平行于作格语言逆被动句的说法提出事实和理论两方面不同的意见。首先用事实说明汉语的“把”字句不一定是针对宾语的一种句法操作,然后分别从句法成分和论元角色两个角度论证“把”字的宾语也不一定是句法降级,从参与者、影响性、有定性等几个方面论证了“把”字句的高及物性。此后,文章在吕叔湘(1987)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证据论述汉语不是作格语言,讨论了受格与作格选择的话语功能动因,揭示了被动式与逆被动在各自所处的语法系统中分别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语法过程。与被动态和逆被动态进行全方位比较,汉语“把”字句各方面的句法语义特征都与这两种语法过程渺不相涉。通过汉语“把”字句的实际运用统计观察,得出“把”字句在汉语中系统性价值的结论。

  • 标签: “把”字句 逆被动 作格的话语动
  • 简介:仿用句式即仿例造句,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造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修辞一致,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

  • 标签: 句式 备考策略 题型分析 仿用 联想 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