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身份认同与自我密切相关,在交往中形成,是人与人互动的心理学基础。国民身份认同是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它以国家性为其核心要素。身份认同形成自我认识,国民身份认同形成国家认识。大学生基于其自身特殊的身份认同,形成特殊的国民身份认同特征:双重性、社会化,以及自主性。基于这些特殊性因子,必须针对大学生国民身份认同的特色开展国民身份认同教育。但是,大学生国民教育的开展之路还任重道远,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 标签: 国民身份认同 大学生国民身份认同 国民身份认同教育
  • 简介:这似乎是一个很“学术”的话题,而且被学者们描述了无数次。我这里对这两个概念的使用却并非学术意义上的,而是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通俗使用上的反置。或许有必要先讲一下“邯郸学步”,这是大家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成语了,故事不必细讲,大意只是一个人到邯郸学新步法,新的没学到而自己原来的却被丢掉,最后只好爬着回来。这个成语其实隐含着身份认同与“他者”想象的话题。身份认同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新左派、女权主义常用,指的是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

  • 标签: 身份认同 “他者” 想象 西方文化研究 学术意义 女权主义
  • 简介:公民身份不仅是一种制度的、法律的规定,而且是一种身份认同。制度规定了公民身份的形式,把形式转化为现实,需要公民对其身份认同认同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为促进公民身份的积极认同,需要公民身份认同教育。公民身份认同教育实现公民身份的'再造'。我们以公民身份形象、公民身份认同的内容和公民身份认同的心理要素为维度,建立三维立体的公民身份认同教育模型。

  • 标签: 公民身份 公民身份认同 公民教育 公民身份认同教育
  • 简介:2016年12月14日上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埃及考古系列学术讲座”在考古研究所举行。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埃及考古学家托马斯·施耐德教授做了题为“古代埃及社会与身份认同”的学术讲座。此为他本次系列学术讲座的第四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星灿研究员主持讲座。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院 古代埃及 身份认同 考古学家 学术讲座 哥伦比亚大学
  • 简介:教师专业身份认同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保证。但在目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学校、教师个人采取多种途径,共同努力,促使教师实现自身的专业身份认同

  • 标签: 专业教师 身份认同 专业身份认同
  • 简介:本文从文化批评的角度.通过解读郭沫若五四时期的《女神》扣抗战时期的《屈原》,透视其文化身份的嬗变,研究其对个体扣民族群体文化身份的构建,凸显其作品的新的诠释价值。

  • 标签: 郭沫若 文化身份 嬗变 构建
  • 简介:教育实习指导教师作为教育范式轨迹的鲜活的代表,为实习教师提供一套可以让他们采用、修改或拒绝的模式,因此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身份认同表现对实习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对指导话语所表现的身份认同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当今教育改革背景下实习指导教师身份认同的新特点,以及对实习教师具有启迪作用的指导教师身份认同表现,即课堂和生活中本真自我与指导身份认同的交融。

  • 标签: 身份认同 指导教师 范式轨迹
  • 简介:人类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活动和改变着一切,并且从不同的视域来解释和理解自身的这种活动。可以说,生活世界的政治是人创造的,它改变了人类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公民身份作为一种政治制度理念展现出来,使得生活世界与公民身份的关系紧密相关起来,古代的、中世纪的、现代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社会状况,这就使得公民身份认同旨趣产生差异,通过论证和说明认同产生的困惑、焦虑和危机的缘由,指明和阐释克服这种公民身份危机的途径,重新为现代公民确立一种美好生活方式。

  • 标签: 生活世界 共同体 公民身份
  • 简介:符号消费是当代青少年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身份认同构成了青少年符号消费的主要目的和意义。青少年在符号消费中的身份认同诉求主要包括个体认同和社会认同两个层面。青少年符号消费的能指空间主要包括现代媒介信患、流行时尚以及消费空间。它们构成了青少年符号消费的重要载体和素材。青少年符号消费的意指属性主要包括流行文化和亚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这表明了青少年通过符号消费所谋求的身份认同具有不同的文化诉求。符号消费作为青少年文化母题——身份认同的当代表征.与当前的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结构的变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青少年符号消费所包含的美学功能的揭示。有利于我们重新理解当代青少年,增强知识传递载体本身的可欣赏性和可视性.让学生在教育中获得一种愉悦性。

  • 标签: 符号消费 身份认同 所指 能指 意指 流行文化
  • 简介:符号消费是当代青少年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身份认同构成了青少年符号消费的主要目的和意义。青少年在符号消费中的身份认同诉求主要包括个体认同和社会认同两个层面。青少年符号消费的能指空间主要包括现代媒介信息、流行时尚以及消费空间,它们构成了青少年符号消费的重要载体和素材。青少年符号消费的意指属性主要包括流行文化和亚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这表明了青少年通过符号消费所谋求的身份认同具有不同的文化诉求。符号消费作为青少年文化母题——身份认同的当代表征,与当前的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结构的变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青少年符号消费所包含的美学功能的揭示,有利于我们重新理解当代青少年,增强知识传递载体本身的可欣赏性和可视性,让学生在教育中获得一种愉悦性。

  • 标签: 符号消费 身份认同 所指 能指 意指 流行文化
  • 简介:做老师很不自在,因为有许多不合理的束缚;做老师很累,因为有许多不切实际的要求;做老师很烦,因为时常处于一种人格分裂的冲突之中。有许多理由可以表明,教师并不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如果是,那为什么向往的人并不多,身在其中的人,又身心疲惫呢?教师是道德的高位,和权益的低位。人与人之间,最为

  • 标签: 教师群体 成功感 师德 道德底线 人与人 人格分裂
  • 简介:文学史上文类之间的关系千姿百态,文类等级是其中"最为活跃的关系"之一。中西方历史语境中由文类等级引发的文类身份认同,其相同点主要表现为:都注意围绕文学作品置身的众多维面、都善于借鉴外在客观事实进行比附与譬喻。不同点主要表现为:我国的文类身份认同比西方在具体方式上更加多样,更富民族色彩;在认同欲上更加强烈执着。文类身份认同的中西比较研究,在折射中西文学发展诸多共性的同时,更进一步凸显了各自文学传统的个性,开拓了中西文论比较的新视野。

  • 标签: 文类 身份认同 中西比较
  • 简介:现今国内多是从"赋权予教师"这一角度来探讨"教师领导",忽略了主体的身份认同。教师领导同时具备教师和领导双重身份,在身份认同的发展过程中,教师领导会面临双重身份认同的困惑,这主要是因为在学校语境下,教师与领导行使职责是不同的,教师和领导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和公众对其身份的认可度也是有所区别的。

  • 标签: 教师领导 双重身份 困惑
  • 简介:"身份认同"是指人们对我(们)是谁以及他们是谁的理解,反过来,即他人又如何来理解自我和他人。教师的身份认同在频繁的教育改革中发生了动摇甚至颠覆性的变化,改革的到来使教师对自己原本熟悉的专业场景失去了熟悉感和控制感,打破了自我的平衡。这种平衡必须通过改革中的重构身份认同方能恢复。我们姑且将教师的自我重构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领头羊":从容的观光者。这类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学技艺,有着超前的

  • 标签: 新课程改革 身份认同 教师群体 实施改革 自我重构 与时俱进
  • 简介:2016年7月23日上午,2011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国民身份认同教育教材开发研究”成果鉴定会在我校英东教育楼352会议室召开。顾明远、王定华、陈立思、石中英及朱旭东教授等组成的专家组,认真听取课题组汇报,一致通过了课题鉴定,并对课题的研究成果予以高度肯定。

  • 标签: 成果鉴定会 王定华 教材开发 认同教育 顾明远 研究成果
  • 简介:辅导员是真正在一线面对少年儿童的少先队工作者,是少先队实际工作中最重要的力量,但同时他们又是教师,受教育行政系统的指挥和领导。基于对34位辅导员的访谈调查,从职业身份认同的概念入手,发现少先队辅导员有较高的职业身份认同感,其职业身份认同的过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从职业身份适应、职业身份服从、职业身份接受、职业身份内化,最终走向职业身份升华。同时,少先队辅导员建构职业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受到来自学校领导、同行、少先队员等正向强化的影响。由此提出从内环境和外环境两个方面提高辅导员职业身份认同,一是建立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二是进行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从而营造良好的职业文化,促进少先队辅导员职业身份认同的发展。

  • 标签: 少先队辅导员 职业身份认同 专业化
  • 简介:有位汉学家说过,中国近代以来的知识分子,理智上选择了西方价值,而在情感上却丢不掉中国的旧传统。钱穆也说自己一生都被困在中西文化的争论之中。陈寅恪说做学问“一方面要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话非常正确,可是可操作性有多大?我觉得正是这种观念撕裂了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认同感和身份意识。怎样跳出这种文化认同身份意识的困惑与断裂?

  • 标签: 中西文化 现代性 现代知识分子 文化认同感 身份意识 近代以来
  • 简介:西方如何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身份认同,也就是说西方是怎么样叙述并定义自身的,这个问题是西方社会的一大基本问题。本文在西方的原始语境中,对自希腊、罗马以来的西方各种社会、文化、文学思潮及各式概念、思想以及相关的主要代表作品和作家进行串读,从中梳理出西方在确定自身身份认同过程中如何形成了进步史观,并成为了现代西方的主流叙事,以希望对现代中国寻求寻求自身身份认同的构建之旅,起到借鉴的作用。

  • 标签: 西方 身份认同 进步史观
  • 简介:身份认同是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后殖民作家迈克尔·翁达杰提供了身份认同过程的全新模式——跨界,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身份认同,这种观点在他的作品《英国病人》中表现尤为明显。跨界有助于阐释身份认同与语境的关联性,化解身份认同危机。

  • 标签: 身份认同 跨界 《英国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