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咬合重建治疗严重交错咬合病例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严重交错咬合患者10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3例,对照组接受单纯铸造颌垫式局部义齿修复咬合重建治疗,观察组接受固定与活动联合修复咬合重建,对比两组治疗前后颞颌关节情况改善程度以及咀嚼效率变化。结果:经过不同咬合重建治疗后,两组患者颞颌关节前间隙、上间隙和后间隙均有明显改善(P

  • 标签: 咬合重建 严重交错咬合 咀嚼效率
  • 简介:摘要:本文对咬合桩硬咬合工艺施工工效与时效展开了研究,硬咬合这种工艺手段常用于基坑支护工程施工上,通过成桩质量控制,改善施工参数,可以很好地适应各类地质施工需求,施工速度快、成本低,建设刚性和强度符合现代施工需求,同时抗渗能力比较强,稳定性程度较高,在未来具有比较广阔的适用空间。

  • 标签: 咬合桩 硬咬合 施工工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正畸拔牙与不拔牙对患者疗程、牙齿排列、形及咬合关系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12月由我院正畸专家按照患者治疗前的X线片、模型、颌相片等临床资料挑选出的既能采用不拔牙,又能采用拔牙进行治疗的45例错牙合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拔牙治疗,对照组采用不拔牙治疗,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覆牙合覆盖、牙齿排列、侧方咬合关系、中线以及侧貌,以5分制逐项为每位患者进行评分;并观察两组的疗程。结果两组之间的覆牙合覆盖、牙齿排列、侧方咬合关系以及中线评分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疗程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侧貌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拔牙与不拔牙治疗在覆牙合覆盖、牙齿排列、侧方咬合关系、中线等方面都具有类似的临床治疗效果,但与不拔牙患者相比,拔牙患者可以获得更加满意的侧貌形。

  • 标签: 正畸拔牙 牙齿排列 面形 咬合关系
  • 简介: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快捷便利的公共出行方式,极大的满足了居民生活需要,我国很多城市都步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而咬合桩作为一种常见的围护结构施工工艺,面对复合地层下咬合成孔、垂直度控制、咬合质量等方面还存在不同技术问题。

  • 标签: 咬合桩 硬咬合 深基坑围护结构
  • 简介:目的:在三维标准牙冠数据的基础上,实现调验的模拟过程.方法:对牙冠的咬合设计进行一定简化和假定,以势能场函数来模拟调(牙合)的数学表示,并得出相应的求解方程.结果:在Matlab环境下进行了实现,给出了调(牙合)的实际例子.结论:用数学公式来模拟描述牙冠设计的调(牙合),有一定理论意义.

  • 标签: 标准牙冠 咬合 调控 三维 构型 目的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1例全口重度磨耗患者在Broadrick咬合平面分析仪辅助下确定平面并完成全口牙列功能与美学重建的过程。患者治疗后12个月复诊,咬合功能良好,无关节或咀嚼肌不适,对修复效果满意。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流体树脂垫高一侧咬合,探讨关闭成人陈旧性第一磨牙缺失间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安氏Ⅰ类16例成人单侧下颌第一磨牙缺失患者,第三磨牙存在。结果16例患者均在8~11个月完成正畸治疗,平均疗程9月,磨牙间隙关闭满意,咬合关系良好。治疗后第二磨牙与前磨牙牙根平行状况良好。根尖片显示第二磨牙根无明显吸收。结论应用流体树脂垫高一侧咬合,通过正畸方法使第二磨牙的代偿性前移,既达到关闭间隙目的,又为下颌第三磨牙萌出开拓间隙,取得满意的疗效。

  • 标签: 间隙关闭 磨牙缺失 下颌第一磨牙 直丝弓技术
  • 简介:摘要咬合重建(occlusalreconstruction)为口腔修复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包括纠正颌位、恢复面部垂直距离,重新建立正常的生理性的牙合关系,消除因牙合异常而引起的口颌系统紊乱,使颞下颌关节、咀嚼肌、牙合三者相互协调,恢复其正常的功能。

  • 标签: 磨耗 咬合重建 固定修复
  • 简介:种植体修复已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成为传统修复方式的重要补充.种植修复的关键,在于种植体和支持骨整合成功.由于这种种植体-骨整合和天然牙-牙槽骨的结合方式截然不同,两者对于(牙合)力反应不同.所以,种植义齿上部结构的咬合设计,与传统义齿应有所不同.但是,尽管对于天然牙和传统义齿的(牙合)重建,已有大量研究资料,而对于种植义齿的咬合尚少有研究.种植义齿的咬合设计,多依据传统义齿的经验和原则.本文通过对种植义齿咬合重建研究的综述,试图归纳出系统的种植义齿咬合恢复的原则.

  • 标签: 种植义齿 咬合关系 骨整合 he重建 牙缺失
  • 简介:摘要咬合感觉障碍(occlusal dysesthesia,OD)是一种以患者持续性咬合不适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而客观上缺乏与主诉感觉相符的咬合异常,或无阳性客观检查结果支持主诉症状。OD在临床并不常见,一般发生于口腔治疗后,且患者常表现出严重的精神心理异常;目前对其认识有限,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承受着较大的痛苦。本文旨在对OD的临床特点、发病原因、诊断标准和治疗建议进行综述,以加深对这一疾病的理解和认识。

  • 标签: 感觉异常 咬合感觉障碍 咬合幻觉综合征 躯体症状障碍
  • 作者: 丁茜 浦婷婷 何明珠 王时敏 李文锦 张磊 刘建彰 佟岱 周永胜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2-19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1年第12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 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81,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义齿加工中心 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81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自主研发的预成咬合记录帽制取种植固定修复咬合记录的临床应用效果及转移咬合关系的精确性。方法基于愈合基台设计系列预成咬合记录帽,光固化三维打印实物。前瞻性收集2020年11月至2021年9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Kennedy Ⅰ类或Ⅱ类牙列缺损拟行种植固定修复的患者12例,需满足不少于2颗后牙连续游离缺失。采用自身对照,对病例同时采用2种方法制取咬合记录:试验组用预成咬合记录帽,对照组用硅橡胶咬合记录材料直接在愈合基台上制取。分别根据两组咬合记录上架,评价模型咬合关系精确性。采用诊断试验的方法计算模型咬合接触的灵敏度和阳性预测值,并利用口内扫描、模型扫描获取修复前牙尖交错位咬合关系数据,导入三维逆向工程软件计算上下颌余留后牙面间距,以及配准模型扫描与口内扫描的上颌,计算下颌模型余留牙面三维偏差值。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两组比较。结果纳入男性病例3例、女性9例,年龄(52.6±12.1)岁,缺失牙共36颗。预成咬合记录帽在口内能直接就位,固位、稳定性良好。试验组模型咬合接触的灵敏度(0.73±0.14)显著优于对照组(0.63±0.12,P<0.01),阳性预测值(0.79±0.15)与对照组(0.75±0.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三维偏差值[分别为(357.0±140.2)和(399.4±206.3)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预成咬合记录帽制取种植固定修复咬合记录可提高模型与口内咬合关系的一致性,具备良好的精确性、临床便利性和易用性。

  • 标签: 牙种植 牙修复体 颌关系记录 种植固定修复 预成咬合记录帽 精度
  • 简介:摘要:随着旋挖桩机的普遍应用,咬合桩也更多的应用于基坑支护工程上面,成为了一个可以与地下连续墙相媲美的基坑支护结构形式,它有着对各类地质有较强的适用能力,并可进行嵌岩,施工速度快,止水效果好,且采用全护筒工艺能非常有效的保护临近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等优点。

  • 标签: 咬合桩 软咬合 硬咬合 深基坑支护结构
  • 简介:新材料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作的应用.可以帮助牙医用可预见的方法有效地治疗牙酸蚀。如果要升高咬合垂直距离.需要重塑静态和动态的咬合接触。本文展示和记录了可以进行上述处置的一种实用的、数字化的途径.并讨论了这种方法在治疗时间、操作难易度和可预见性的潜在优势。

  • 标签: CAD/CAM 酸蚀牙 无创修复 复合树脂 修复体 咬合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轻咬合和重咬合状态对下颌运动轨迹的影响及咬合状态对数字化全冠修复体虚拟预调的影响。方法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招募10名个别正常研究生志愿者(男性3名,女性7名,年龄22~26岁),通过口内扫描获得其上下颌牙列数字化模型,重咬合状态下完成数字化颌间关系转移并利用下颌运动分析系统记录轻咬合和重咬合状态下的下颌运动轨迹,标定3个下颌标志点(中切牙近中邻接点及双侧第一磨牙近中颊尖顶点),测量两种咬合状态下相同标志点牙尖交错位时的三维距离、对刃颌位时三维距离的矢状投影以及侧方运动至上下后牙颊尖顶相对(尖对尖位)时三维距离的冠状投影,分别采用单样本t检验比较各测量值与0的差异。利用Geomagic Studio 2015逆向工程软件,对左上中切牙及左下第一磨牙进行虚拟牙体预备,利用牙科设计软件通过复制法设计数字化全冠修复体,分别用轻咬合和重咬合下颌运动轨迹对修复体进行预调;分析预调后左上中切牙修复体舌面或左下第一磨牙面与预备前天然牙的三维偏差(平均偏差和均方根),结果分为轻咬合组和重咬合组(每组左上中切牙和左下第一磨牙样本量均为10),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差异。结果两种咬合状态下牙尖交错位时中切牙近中邻接点、左侧和右侧第一磨牙近中颊尖顶点的三维距离分别为(0.217±0.135)、(0.210±0.133)和(0.237±0.101)mm,对刃颌位时上述标志点三维距离的矢状投影分别为(0.204±0.133)、(0.288±0.148)和(0.292±0.136)mm;尖对尖位时左侧和右侧第一磨牙近中颊尖顶点三维距离的冠状投影分别为(0.254±0.140)和(0.295±0.190)mm,以上各测量值与0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调结果显示,轻咬合和重咬合组左上中切牙全冠修复体舌面与预备前天然牙的平均偏差分别为(0.215±0.036)和(0.195±0.041)mm(t=3.95,P=0.004);左下第一磨牙全冠修复体面与预备前天然牙的平均偏差分别为(0.144±0.084)和(0.100±0.096)mm(t=0.84,P=0.036),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轻咬合和重咬合状态对下颌运动轨迹均有影响,用重咬合下颌运动轨迹进行修复体虚拟预调可获得更接近预备前天然牙的舌面或形态。

  • 标签: 咬合力 牙修复体设计 牙冠(假体) 下颌运动轨迹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赵伟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口腔医学
  • 创建时间:2022-10-11
  • 出处:《养生科学》2022年第3期
  • 机构:重庆市大足区中医院,重庆大足402360
  • 简介:咬合接触的形态性质和生物作用:静态咬合接触的典型表现形式为尖窝边缘的接触,其重点的区域并不在牙尖塔或牙窝底周围,而在齿尖斜边的齿窝壁,这种咬合接触方式可以使咬物的咬合力在垂直于齿尖斜边的各个方位传递,也因此减少了点动式碰撞所引起的局部咬合力集中,从而防止了在嚼碎食品的同时破坏齿体、牙周组织。而动态咬合接触则以动物嚼食操作时的表现方式为例,主要出现于下颚后齿的牙尖塔周围,包括上颚后齿颊的尖舌斜面、齿窝底周围,食品在这一主动咬合阶段中逐渐被嚼碎变细。由于咀嚼活动一般是由单个齿轮的联合带动进行,而因为双侧颞下颌关节都支持着咀嚼活动,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由成组牙引起的下颚活动要和双侧颞下颌关节的活动相互配合,不然颞下颌关节的活动就会出现困难。

  • 标签: 口腔修复;咬合接触
  • 简介:儿童口腔临床治疗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儿童保持完整的乳牙列,进而建立正常的恒牙列。儿童期的咬合紊乱不仅可影响儿童的口腔功能,妨碍牙齿及牙周组织的健康,还可影响口腔颌软硬组织正常发育、颜面美观和心理健康。因此,目前对儿童时期咬合异常的早期矫治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及儿童牙医的重视,本文就儿童期常见的乳牙列前牙反、乳牙列后牙反及混合牙列期的个别恒牙反早期矫治的临床应用做一介绍。

  • 标签: 咬合紊乱 反 异位萌出 早期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