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文章对古琴美学进行历时的梳理,指出它发展的起点和动力是自娱的功能论.正是在这种功能论的驱动下,先后产生了本体论、审美论和演奏论,形成古琴美学的几大重要板块,然后在徐上瀛那里得到综合的表述.最后还探讨了如何使古琴美学走向现代的问题,提出在发展娱人性功能论的基础上确立以表现论为主题的思路,并尝试性地拟出8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 标签: 古琴 美学 历史 功能论 本体论 审美论
  • 简介:以同一题材但创作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三国志》(文言文)和《三国演义》(半文半白)为语料,以汉字在句子中从前字指向后字的相邻关系作为连线方向,分别为两个文本构建汉字相邻共现关系网络。研究发现两个不同时期的汉字网络具有相似的统计特征:高连接的汉字使用频率较高;在整体上都具有小世界、无标度和协调非相关;"分层云集模型"可以部分解释汉字网络的三方谱特征,其中16-300和15-210这两种三方组在网络中具有优势分布。最后还讨论了两个网络的统计指标的差异及其意义。

  • 标签: 汉字网络 小世界性 无标度性 协调非相关性 三方谱
  • 简介:在关公传说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从历史、地理、民俗的角度考查其历时传承脉络.明代宝卷及现当代口传故事已明言关公是下凡的炎帝,我们尚可从多方面看到炎帝与关公在传承上的置换关系,本文仅讨论到天龙之身、火神之职、罚过之星、赤色之面诸点,即可为宝卷之类传说提供旁证.当然,我们还必须根据阴阳五行等文化观念,为这种传说在宋、明之际滋生寻找出合理的时空背景.

  • 标签: 关公 炎帝 赤帝 母题 阴阳五行
  • 简介:摘要  共时和历时的范畴是索绪尔根据语言的时空位置所做出的划分,这一区分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划清了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两条道路。这一对概念也伴随着结构主义的翻译理论进入了翻译领域,但翻译中的历时和共时概念一直处于边缘的地位,结构主义语言学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最初的历时和共时概念渐渐显露出不足之处,因此本文对历时和共时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再次解读,认为这一对范畴是方法论上的抽象概括,不是机械的对立关系。随后,将这一对概念纳入了翻译领域进行再诠释。

  • 标签: 翻译 共时 历时 结构主义语言学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7-03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9-12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1-24
  • 简介: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中存在着诸多矛盾,而这些矛盾与其评点此书并非一时一地所作有着莫大的关联。文章从两部分着手分析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的历时,第一部分确定金圣叹的批语中确实存在着不同时间段的批语以及分析这些批语可能存在的三个评点阶段,第二部分以金圣叹评点文字的形式为对象。包括三篇序言、读法、一篇伪序、回前总批、眉批、单行夹批,逐一分析金圣叹批点文字中哪些可能是前期的批语,而哪些又可能是后期的批语。

  • 标签: 金圣叹 评点 水浒传 历时性
  • 简介:本文从古代文献版本和汉语史的角度讨论了王维诗“遍插莱萸少一人”中的“遍插”应为“插遍”的可能。因为从汉语动补结构的历时发展角度看,在王维所处的唐代,“遍插”是常规语序,而“插遍”则是非常规语序,具有陌生化的修辞效果。而“遍插”很可能是后人加工的结果,在不同的时代,两者都有其各自的修辞理据。文章进一步认为,修辞研究应有一个历时视角,判断一种语言现象属于语法还是修辞,应该采取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方法。

  • 标签: 遍插 插遍 修辞研究 历时视角
  • 简介:行政理性是现代行政的本质属性。从历时视角来看,行政理性观的流变是现代行政发展的观念先导,引导着现代行政走向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统一、建构理性与进化理性相融合、个体理性与公共理性相协调。从共时态视角来看,行政理性是型构现代行政的文化基因,从行政行为、行政知识、行政关系、行政人格四个维度形塑着现代行政文化,使其具有程序化、科学化、民主化、职业化的特征。明确现代行政的理性本质,有利于辩证地把握后现代行政理论与现代行政之关系,同时也为推进行政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提供了行动思路。

  • 标签: 现代行政 行政理性 历时态 共时态
  • 简介:本文基于汉语历时语料,阐述了“悲”的在汉语表达中的隐喻表征规律。结果发现,“悲”的隐喻表征并非表现为单调的“悲伤是下”或“悲伤是冷”,还存在“悲伤是上”和“悲伤是热”的语言实例。这表明“悲”的隐喻表征富含体验哲学色彩,具备充分的体验内涵。

  • 标签: 历时 情感隐喻 认知溯源
  • 简介:以2015-2017年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广东6个省市的高考化学实验题为研究对象,从试卷结构、呈现方式、学科内容、学科思想、核心素养等维度对高考化学实验题进行多角度分析.研究发现:化学实验试题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关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重视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为了更好地养成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化学实验教学应夯实“双基”,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密切化学学科与科技、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重视探究实验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培养学生的实验思想和知识迁移能力.

  • 标签: 核心素养 化学实验 特点与启示
  • 简介:运用文献法与实地调查法,对五邑龙舞盛与衰的时空逻辑进行了系统剖析。五邑龙舞兴起与繁盛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农业社会生态下的龙舞所承载的意义与功能可以满足农民需求,促成龙舞生态系统各个要素相互衔接以及文化与社会需求相协调,形成“自生→共生→再生→下一个新的自生”的循环演进模式。五邑传统农业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与社会结构变迁,使得五邑龙舞的角色与社会功能出现弱化;龙舞的传统农业社会生态被解构,龙舞的时间与空间被极大压缩;随着“村落终结”,丧失了传统农业生态环境以及组织、物质与制度基础的五邑龙舞,再也无法承载满足民众需求的功能,走向持续衰败。在阐述五邑龙舞集体记忆特性,新媒体对五邑龙舞集体记忆价值与延续影响以及生存危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El常生活视角的物理空间重构、文化空间重构与节庆体育的记忆唤醒的五邑龙舞集体记忆空间重构路径。

  • 标签: 五邑 龙舞 民俗 生态环境 结构功能 集体记忆
  • 简介:摘要从供过于求价格下跌的价值规律来看,图像泛化是绘画创作的死敌。图像泛化的根源是图像技术的发展,这实际上是个技术问题。从历时的角度来看,新技术取代旧技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技术不仅决定着艺术,也决定着人类的一切。

  • 标签: 图像时代 绘画创作 价值关系 技术决定
  • 简介:摘要:旅游目的地文化要素的认知偏好是当前旅游业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本项目拟以平遥为例,基于2009-2019年度网络旅行数据,从游客凝视角度出发,考察旅游要素在旅游过程中的历时变化。研究发现:(1)平遥文化要素主要包括:建筑文化,晋商文化,宗教文化,影视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等,这些文化要素既有固化又有变化并存的特点。(2)平遥古城中的文化要素表现为一种符号化现象,它具有动静相生、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虚实相融的特点,其内涵与意义在游人的注视中不断进行着重新建构。(3)多年来游客的情绪类型以正向情感居多,负面情感在多年中所占比例最少,并呈现出不断下滑的态势。

  • 标签: 游客凝视 文化元素 历时性 平遥古城 民俗
  • 简介:每天清晨,在天安门广场,都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伴随着国歌乐曲,鲜艳的五星红旗与日同升,历时2分零7秒.这恰好是整个太阳从地平线"诞生"的时间.在这个"巧合"的背后,有着一番故事……原国旗班的战士每天记录日出和日落的时

  • 标签: 太阳直径 地平线 国旗 地球自转 天文台 时刻表
  • 简介:现代汉语中,"‘X’+之际"格式的主要用法是表达时点,这一用法是由"‘X’+之际"的空间用法引申而来,大约在春秋时期"‘X’+之际"就已经发展出时间用法。"际"的逐级引申,带动了整个格式的发展,在古代汉语中"际"可以单独使用表达时点,现代汉语中"之际"不可分离。

  • 标签: 之际 时点 空间
  • 简介:摘要葫芦是我国栽培历史最悠久的植物之一,在古代用途十分广泛。葫芦最早记载于《诗经》,被称为“瓠”“匏”和“壶”。最初这三者均指代葫芦,后世根据葫芦的不同形状、种类将这三种名称进行细化,并且衍生出“壶卢”、“壶芦”、“蒲卢”等名称。到了现代,各方言对于葫芦也有着不同的异名。本文从古代名称演变和现代方言异名两个方面来简述“葫芦”名称的历时演变。

  • 标签: 葫芦
  • 简介: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对比分析了2006年和2014年南京旅游网络结构变化。研究发现:①旅游网络结构分层仍存在,仍然呈现强中心线型结构。但旅游网络密度增强,旅游网络密度由0.35增长到0.41,旅游者旅游线路安排中旅游节点数量也由4个增加至7个。核心成员之间的联结密度有所下降,由0.81降至0.49;核心-边缘区联结度提高,呈现由核心节点向多节点分散分布的特征。②旅游节点不均衡有所改善,旅游流分布更均衡。旅游节点的程度中心性略有下降,2006年旅游节点的程度中心性的均值为5.19,2014年则降至5.04。旅游节点在亲近指标中分布不均衡的状况也有所改善。但5A级景区在网络结构中仍承担重要的中介作用。其效率性、约束、效能大小仍然较高,表明这些核心旅游节点在旅游流中竞争力仍较强,使得这些旅游节点具有不可替代。③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旅游地日益呈现出多节点多区域的空间布局。不同性质的旅游节点越来越多,新的旅游节点在城市旅游中的作用逐渐显现。文化节点成为新的城市文化体验场所,交通节点也对游客具有强烈吸引力。

  • 标签: 旅游流 社会网络结构 历时性比较 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