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族群记忆由族群结构所决定,可以观照多民族的族群文化的交融共通,我们以族群记忆理论为视角,分析苗族服饰在民间口述文学中的相关记载,探寻其文学表达及价值、特点,以此考察民间文学对苗族世俗生活的关照与影响,从而为构架民族民间叙事上的文化研究作支撑。

  • 标签: 苗族服饰 历史记忆 文学表达 价值和特点
  • 简介:1937年11月29日,侵华日军对溧水县城实施了惨无人道的大轰炸,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关于这次大轰炸,20世纪80年代,溧水县政协文史组与县委党史办采集了大量大轰炸幸存者的证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权威的事件真相的描述,但这些口述材料一直未得到有关历史文献的佐证。2015年初,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从日本官方解密的档案中,发现了许多关于溧水大轰炸的鲜为

  • 标签: 历史记忆 大轰炸历史 溧水大轰炸
  • 简介:据《史记》卷一《五帝本纪》记载:“嫘祖为黄帝正妃.”司马迁以“太史公曰”的形式,言“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称“择其言尤雅者”为其著说,即以“雅”“雅驯”为标尺进行了文献选择,保留了值得肯定的历史忆.其中有“嫘祖”事迹.“嫘”的文字学分析,由“细丝曰糸”可以进行蚕桑业发明权的回顾.《礼记》关于“先蚕”纪念的礼俗,体现当时对这种产业开创功绩的崇敬.现在看来,黄帝“淳化”“虫蛾”成就作为帝业基础,有嫘祖之功的因素.而“嫘祖好远游”“因以为行神”的传说,暗示嫘祖的社会贡献还包括丝绸生产成品的流通以及丝绸制作技术的传播.考察与“嫘祖”相关的传说,有益于对于早期生产史织作技术的认识的深入,也有益于明确丝绸之路交通的最初的源头.这一主题的学术考察或许可以充实有关上古纺织史的知识.而蚕丝业早期进程及其历史意义,也可以因此有所说明.

  • 标签: 黄帝 嫘祖 丝绸 行神
  • 简介:民间文学包含丰富的历史忆内容,民间文学的历史忆依托民间文学的艺术叙事,与不同的制度及文化价值或观念相连结。民间文学中的历史忆常常被社会支配性文化价值或观念塑造、选择。民间文学中的“过去”不只是历史忆的本性,更是民间文学讲唱现在与未来生活的媒介、资源。

  • 标签: 民间文学 历史记忆 传承人
  • 简介:摘要历史忆,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记忆与财富,是民族精神与文化的沉淀,它既生产了中华民族的过去,哺育着当下,还承载着未来。自三国时期,孙权第一次派人开发台湾开始,大陆和台湾就一直连接着中华民族这一条历史的纽带,时至今日,两岸关系的发展虽然各有不同,但仍然不能摆脱历史加之于这两片区域的责任与情怀。本文主要从历史忆的特征出发,分析当前两岸在处理共同的历史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提出进一步加强两岸联系的见解。

  • 标签: 历史记忆中华民族两岸关系
  • 简介:《龙子》是美国历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赛珍珠针对日本侵略者给中国农民带来种种灾难而创作的小说,发表后即被改编为同名电影。作为助战影片,《龙子》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意在通过文字和影像的对比分析,从情节重构和人物塑造两个方面考察电影与原作之间的对话关系,强调不同的叙事方式、特定的历史背景、独特的文化身份等因素在文字转向影像过程中的影响。

  • 标签: 《龙子》 电影改编 跨文化 历史
  • 简介:浙江是中国较早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省份,曾为青年团组织培育了一批核心骨干,输出了以施存统、俞秀松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人才。在20世纪20年代的大革命时期,浙江青年团的建立、发展曾有力助力了国民革命运动,并壮大了全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力量,在浙江的青年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青年运动史上也具有突出的地位。浙江青年团在早期的宣传工作、统战工作、群众工作中采取的工作方法,对今天的共青团组织仍有借鉴意义。

  • 标签: 浙江青年团 早期 活动情况
  • 简介:近代以来的中国政局动荡,内忧外患,举国上下无不渴望一种理想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秩序。如何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主权完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诸多近代先贤思考的问题,并付诸探索。选择哪条道路,该怎么走,具体如何实施,每一个社会政治团体都有自己的规划和目标。

  • 标签: 红色记忆 社会政治团体 政局动荡 民族复兴 合作期 民族政策
  • 简介:历史忆是政治认同的认识前提和思想基础,政治认同是历史}乙的认知归宿和价值指向,唤起历史忆是培育青少年政治认同的重要途径。历史忆的历时递减性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共同作用,造成当代青少年历史忆缺失,影响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德育要以课程历史叙事为主渠道、以公共纪念载体为社会课堂、以网络媒介记忆为新场域,建构青少年的历史}乙,培育青少年的政治认同。

  • 标签: 历史记忆 政治认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日:“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慨,自为诗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标签: 节选 本纪 项羽 史记 诸侯 楚人
  • 简介:明代,各家学者对《史记》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究,以评论性著作为主的研究成果也相继问世。诸多大家在对《史记》进行评论时也收录了他人的相关评注。其中,《百大家评注〈史记〉》就收录了严嵩的数条《史记》评语,为保存严嵩的相关文献作出了较大贡献,也成为严嵩《史记》研究成就的重要材料。

  • 标签: 《百大家评注〈史记〉》 严嵩 《史记》 评注
  • 简介:司马迁《史记》载录五帝至汉武3000年史事,勒为一书,共52万多字,开纪传体史书之先。班固《汉书》约80万字,记前汉一代史事,其中汉高祖至武帝太初以前,内容多据《史记》。今考《汉书》参考《史记》之篇章多达61篇,因此,《史》《汉》对读自《汉书》书成以后屡有出现。《史记》成书以后,流传不广,甚至因"微文刺讥"而号为"谤书"。至于《汉书》,极载汉之盛德,传习者众,评价似与《史记》迥异。其实,二书内容相同之处甚多,何以一为"谤书",一为歌功颂德之文?据二书互见之文,可见其中之《春秋》笔法,以及班固《汉书》之史家精神与微言大义。

  • 标签: 史记 汉书 微言大义
  • 简介:周洪宇先生和王文虎先生合著《炎黄国祭论》,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将炎黄祭祀上升为国家祭祀”这一课题。试图回答将炎黄祭祀上升为国家祭祀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以及可行性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将炎黄国祭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对接,进行创造性的新转换,构建出一种全新的“马克主义祭祀观”,或曰“以人为本的新祭祀观”。提出中华认同实质上是炎黄认同,炎黄认同实质上是道的追求,即对天下大同的追求过程。只有“将炎黄祭祀上升为国家祭祀”,“体现国家意识”,表现出“治理中华民族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正义性的认同”。

  • 标签: 《炎黄国祭论》 历史记忆 民族认同 现实关怀
  • 简介:历史忆是以历史形态呈现和传承的集体记忆,是共同体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政治认同是共同体成员对政治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承认和对政治生活中产生的情感和意识的归属感。"纲要"的课程叙事是建构历史忆的重要方式,其教材是建构历史忆的叙事文本。"纲要"课具有明确的政治认同目标,其叙事具有鲜明的价值倾向。"纲要"课程叙事语境中政治认同的轨迹是:叙事-记忆-认同。在"纲要"的课程叙事情景中,现代性政治认同应该是价值记忆基础上的理智认同,政治认同建构的同时也伴随着对"他者"的建构,历史忆的建构和政治认同的形成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 标签: 历史记忆 政治认同 课程叙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简介:动词研究是汉语词汇研究重要组成部分。《史记》不乏表示军事行动的动词,考察其军事动词,不但可以了解上古时期的军事文化,也可初步了解上古军事动词的特点。文章以《史记》征战类动词为讨论对象,对其进行初步分类浅析,以为研究上古军事动词提供一些参证。

  • 标签: 《史记》 军事 征战类 动词
  • 简介:史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作,苏教版高中语文以《〈史记〉选读》作为专门的学习内容。教材解读者明确指出,"重视和发挥《史记》所具有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可以)使学生增强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从而陶冶自己的性情、情趣,提高文化品味"。

  • 标签: 〈史记〉 高中语文 文化品味 苏教版 民族优秀文化 文素
  • 简介: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名著,也是一部经典的文学名著。它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写人文学,成功地塑造出一大批典型的人物形象。心理描写作为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法之一,在《史记》一书中被运用得相当纯熟,而在诸多描写人物心理的篇章中,《李斯列传》堪称典范之作。通过感叹、自白与对话等多种心理描写手法,《李斯列传》成功地刻画出李斯、赵高以及胡亥等人的内心世界,这不仅体现了司马迁对前代优秀文学作品中心理描写技巧的继承,还有其对人物幽微心灵的探寻体味。

  • 标签: 《史记·李斯列传》 叹息 自白 对话
  • 简介:画画对我来说是一种记录,一种对不同阶段心智成长的记录。就如同看了一场好电影,听了一曲好音乐,感动之余的慢慢回想、细嚼。生命中总有不同的邂逅,或人或事或物,或静止或流动。心想唱歌就唱歌,喜欢保持这种率性。曲终人散后的孤独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喜欢随心而画,喜欢不经意间的每一笔每一画带给自己的触动。作画,

  • 标签: 天高云淡 轻舞飞扬
  • 简介:司马迁著《史记》,在全书编纂的总体设计上,以“本纪”列在其他四种体裁之前,这一安排,突出地体现了其深邃的历史哲学和强烈的信史精神。十二本纪“包举大端”,提纲挈领记述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各项大事,构成了全书的主干,其余篇章,或表,或书,或世家,或列传,都与本纪相配合,因而显示出华夏民族自文明初始至其当代历史演进的大趋势;又因有本纪作为总纲,其他篇章中的记载都围绕此展开,紧密联系,因而使这部内容丰富复杂、上下贯通漫长年代的巨著,成为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再者,本纪所载,既重在凸显政治设施的得失,彰明其盛衰兴坏之理,且又以艺术性手法,刻画处于历史变局中心的君主独特的性格、襟怀,所写的西楚霸王、汉高祖,更是栩栩如生,使后代读者产生无穷的感奋和慨叹。“本纪”的又一项重要史学功能,是反映出西汉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发展和巩固,反映出封建中央集权政治结构的等级制特征,因而成为时代的投影。这也是后代修史者“递相祖述,莫能出其范围”的深刻原因。

  • 标签: 史学功能 《史记》 本纪 陈其泰 历史哲学 华夏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