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共享安全”理论是建立中国特色的国际安全理论体系和话语权的有益探讨。“共享安全”理论具有充分的历史哲学依据,《周易》中“保合太和”“协和万邦”的思想为“共享安全”理论奠定了阴阳协调、对立统一的宇宙观;儒家哲学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为“共享安全”理论奠定了以“共建”“共存”和“共享”为核心的安全观;而践行中庸之道,则成为“共享安全”理论的哲学方法论基础。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和平主义外交理念和亲仁善邻的外交政策,为“共享安全”理论奠定了和平、和谐与合作安全的政治思想基础。东亚传统的安全体制体现了东亚国家在安全利益上的“共依”“共存”“共建”和“共享”,从而为“共享安全”理论奠定了东亚史上传统的安全和外交实践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行的安全政策进一步为“共享安全”理论提供了安全和外交实践,其中作为“共享安全”实践基础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和亲仁善邻的外交政策,成为中国处理与世界各国外交关系的准绳和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存”“共建”和“共享”安全的和平主义战略价值趋向。

  • 标签: 共享安全 非传统安全理论中国学派 共建共存共享安全观 东亚传统安全体制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简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思想指导下,中国需要发展以"有效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战略。有效国家安全战略应追求增强的安全、相对的安全、开放的安全、可持续的安全、全向度的安全、发展的安全、共同的安全、统筹的安全和避免过度安全化的安全。中国实现国家安全持续发展和有效安全应秉持的战略指导原则为:安全与发展共进,应对与进取并举,治标与治本兼顾,合作与反制并用,内部与外部统筹。中国需要减少应对性思维,增加进取性思维,在安全问题上学会不断转化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安全环境的能力。有效安全需要建立一个统筹、高效、专业、法治的国家安全体制,提升国家安全体制的执行力。有效安全的外部布局需要按照"全向有序、内外兼修、能力相称"的原则。通过阐述中国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公共安全、网络安全、宗教安全、能源安全、环境安全、海外安全等十个领域的状况,实现有效安全的界定,存在问题的评估,并分别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战略举措。中国要汲取美国和苏联在安全问题上的教训,两者分别在冷战后期以及九一一事件后将局部安全问题扩大化、过度化,导致国力消耗,资源分散,能力不相称,最终使得安全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中国要重视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共进与互补性,走一条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安全发展道路,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的安全智慧。

  • 标签: 中国国家安全 有效国家安全 发展与安全 国际安全
  • 简介:文章中的解释性、释义性及引用的内容或观点都必须注明出处,并以脚注①②③……的形式标出;脚注每页另起编号。所有注释请勿转引,须核金原文,标注原始出处。作者投稿时须遵守学术规范,论文写作请参照以下注释体例。

  • 标签: 注释体例 国际安全研究 学术规范 作者投稿 论文写作 解释性
  • 简介:随着网络空间的迅速扩张及其对社会各领域的全面渗透,网络空间不断增长的财富、战略价值以及世界经济社会运行对网络空间的深度依赖,使网络空间整体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网络安全已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又一全球性公共问题。网络安全问题虽然属于国家安全范畴内的非传统安全领域,但国家对于安全的偏好没有改变,对安全追求的逻辑路径依旧。从理论的角度看,由于体系压力以及国家对于安全的追求,国家会选择制衡的战略,但在现实中,制衡经常缺位或迟到。受到非传统安全环境影响,地缘战略中分而治之、领土补偿、加强军备、联盟以及平衡手的存在等制衡方式和作用、意义同时发生了变化。细分到网络安全领域,沟通机制的不同、威慑效果不同、行为体的多样、行为判断的困难等特殊性,导致在网络安全领域,国家选择追随或合作将成为更优选择。

  • 标签: 制衡战略 网络威慑 网络安全 合作治理
  • 简介:《国际安全研究》(双月刊)由国际关系学院主办,是中国第一本以安全研究为特色的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国际关系、国际安全领域的一流学术研究成果,在中国学术界享有一定声誉。《国际安全研究》依托国际关系学院在国际关系和国家安全研究方面的学科优势,以"加强战略思维、审视国际安全、维护国家利益"为宗旨,刊发国际安全理论、安全机制、全球及地区安全局势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传播国际安全各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促进安全理论研究与国家安

  • 标签: 国际安全 安全研究 征订启事
  • 简介:中国重燃雄心,决意沿着丝绸之路的不同分支大力发展贸易,这就带来了一系列全新的传统及非传统安全挑战,中国政府誓言用崭新的安全观应对这些挑战。然而,这些观念无助于促进中国的安全利益。在解决不同安全利益的矛盾方面,中国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对繁荣的追求与安全的维护、经济雄心的必然结果是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和平崛起与两岸统一和收复失地、外交政策指导思想面临困境。中欧之间的安全合作前景不容乐观。中国安全思维所面临的困境或矛盾,使欧洲面临三大不确定性:太平洋的紧张局势将如何发展?中国将如何捍卫其在新丝绸之路上的利益?太平洋的紧张局势将如何影响中国在欧亚非交汇处的行动?这些不确定性也给欧洲新增了两大战略选择:一是继续与中国在丝绸之路上合作与较量;二是把充满巨大挑战的欧亚非交汇处以及欧洲的近邻作为优先考虑的选项,并接受美国邀请,加入其重返太平洋地区的行动。虽然中国欲与丝绸之路另一端的欧盟建立有意义的合作,以便最终实现责任分担,但前路必将困难重重。

  • 标签: 中国安全思维 欧洲视角 中欧合作 新丝绸之路
  • 简介:《国际安全研究》杂志(双月刊)由国际关系学院主办,是中国第一本以安全研究为特色的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国际关系、国际安全领域的一流学术研究成果,在中国学术界享有一定声誉本刊提倡安全研究的中国视角、中国话语、中国议题,力争体现中国特色,将国际化和中国化结合起来,主要设有安全理论、安全战略和安全议题等栏目。安全理论涉及安全的基本概念、

  • 标签: 国际安全 安全研究 征订启事
  • 简介:安全是当今中国的两件大事之一。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中国,要维护好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从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到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的召开,安全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刚刚过去的2014年。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对外工作的中心任务。我们要从国际环境和安全形势的复杂性、曲折性、尖锐性和不确定性中发现"不会改变的"大方向和大趋势,要增强处理纷繁复杂国际事务的能力,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要使对外工作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有赖于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精准分析,离不开安全理论和方法的坚实支撑。

  • 标签: 对外工作 外事工作 国家安全观 国际安全 中心任务 国际环境
  • 简介:国家安全是政治学研究的学科热点之一,而社稷安全是国家传统安全观研究中的一环。从学理上看,社稷安全曾历经多次威胁,包括王权统治的制度性威胁“谋大逆”与“谋反”,内部威胁“寇贼”与外部威胁“外敌”等多重问题。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稷安全观,也具有双重性、内向性和多元平衡性的特点。第一是强调文化与武力的同等重要。传统社稷安全观对文化安全观非常重视。从内外两个方面上看,一方面在家国同构的基础上大力维护儒家的伦理观念,另一方面是以文明传播的形式构建在地缘政治中的身份认同,从而确立整体的和谐共处前景。第二是强调政治管理的作用,即在国家安全因素中凸显内因高于外因的特点。决定国力的根本在于内部的稳定,而王朝的职责在于维持经济生产的有序和政治管理的清明。基于这一条件,传统社稷安全观呈现出很强的内向性和保守性,同时对外部武力进犯非常敏感。第三是追求以“分封制”为核心的异质文明间非暴力统一的共处关系。在一个文明圈内有共同的政治偶像——孔子,共同的政治标准——“儒家”和共同的政治理想——“和”。

  • 标签: 社稷安全观 安内 和外 孔子范式 老子范式
  • 简介:2014年,非洲经济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虽遭遇埃博拉疫情、大宗产品价格下跌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受益于非洲内生动力渐足,以及美欧等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和中国等新兴国家带动,仍保持较快发展势头,成为全球经济亮点。但是,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离主义和跨国有组织犯罪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在非洲进一步上升,

  • 标签: 非洲经济 安全形势 非传统安全威胁 跨国有组织犯罪 宗教极端主义 民族分离主义
  • 简介:修改和平宪法是安倍晋三右倾政治的核心。安倍政府推动修宪,有着长期积累的、复杂的远期背景,即历史、社会、法律根源,这些社会根源长期根植于二战以后的日本社会。近期背景包括社会、国际和安倍右翼政权执政。其中领导者个人因素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安倍认为提振经济并非易事,只有树立修宪的旗帜,才能使自己执政时间更长。经过国内外多层博弈之后,安倍顽固地坚持修究路线。修宪的核心目标是要删除宪法第九条,获得对外交战权,建立国防军,改变战后国际秩序,成为不受任何束缚的、全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大国。为此,安倍政府不断进行舆论准备、政策准备和组织准备。如果修宪成功,日本将拥有国防军、交战权,并施行“积极和平主义”,将成为一个强势的日本、危险的日本,在客观效果上将带来亚太地区安全上的某些不确定性,甚至可能引发地区动荡和军备竞赛。但是,在安倍执政期内,很难实现修宪的目标,其成功的概率只有40%。不过,即使安倍政府推动的修宪不能成功,自其执政以来到现在所推动的修宪,也已经给亚太地区安全带来了消极负面的影响,引起了地区国家之间的猜忌和关系紧张,也导致这些国家在心理上加强了对日本的戒备,同时推动了东亚地区实际军备竞赛的出现。

  • 标签: 安倍修宪 日本右翼政治势力 亚太安全 恩给制 积极和平主义 解禁集体自卫权
  • 简介:2015年2月发布的奥巴马政府任内第二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重申了美国的持久国家利益,关注到国际权力结构的变化,总结了美国的主要安全挑战与首要战略风险,突出了美国经济复兴与维持国际经济秩序的重要性,认识到在价值观层面“内修”与“外展”的关系,强调了国际体系变革的必要性。这份报告表明奥巴马政府将继续秉持战略克制、责任分担与慎用武力的基本理念,展示美国护持霸权地位的决心与手段。就涉华内容来看,美国延续了一贯的对华政策基调,但也表达了更多更新的战略关切,反映了美国面对中国崛起的复杂心态。

  • 标签: 奥巴马政府《国家安全战略》报告 中美关系
  • 简介:水资源安全关系已经是中国对外关系,特别是周边关系构建的重要内容。中国周边水资源安全关系主要受水资源相对短缺与对跨国界水资源的依赖程度、国际流域中国家间的整体关系、地区环境与水资源开发利用重点以及中国国内跨国界水资源安全战略与管理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与周边国家水资源安全关系的构建与复杂的地缘政治密切相关,其内容涉及水质保护、水资源分配、水资源开发、水域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和区域发展等方面。中国与十个周边国家尚未出现明显的水资源安全问题,但与七个周边国家存在语言性冲突,同时也存在水资源合作关系。目前,中国和周边国家在水资源安全关系上是一种非对称性的相互依赖关系。呈现出“低冲突一低合作”的结构状态。周边国家为改变这种结构状态下的水资源利用的“不安全感”,正在联合某些域外国家在水资源领域形成一种制约中国的潜在联盟,由此对中国的周边关系和安全环境形成负面影响。未来中国应充分发挥水资源的战略“抓手”作用,构建服务于国家整体战略需要的水资源安全关系,利用好“亚洲水塔”的战略地位,把握水规则制定主动权和制高点,制定水资源安全战略,建立科学的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开辟周边外交新领域。

  • 标签: 水资源 安全关系 周边战略 抓手
  • 简介:在承接二战期间涌现的科技成果的基础上,战后科技革命催生了大批与国际安全息息相关的重大科技创新。其对国际安全的主要影响是:美苏"核均势"既使全人类笼罩在核战争的可怕阴影下,也起到了抑制大规模核战争发生的作用;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不断发生,大多是美苏利用其常规武器技术优势在背后支持或直接挑起的;信息技术等尖端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战争形态;一些科技革命成果既成为维护国际安全的有力手段,其自身发展也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新的国际安全问题。随着"现代生活方式"从少数西方国家向整个世界扩展,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及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使"环境安全"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共同的国际安全问题。

  • 标签: 科技革命 国际安全 技术创新 环境资源
  • 简介:在过去10年里,尽管东亚地区是互联网发展速度最为瞩目的地区之一,但面临的网络安全风险也日趋高涨。在地区框架下探讨网络安全合作有着现实的紧迫性和可行性。东亚各国围绕网络安全展开的交流对话显著增多,并在具体的技术层面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展开了有限的合作,这些交流与合作构成了东亚地区网络安全机制的基本架构。但现有的合作机制也面临合作层次较低、机制碎片化严重等显著缺陷。

  • 标签: 东亚地区 网络安全 国际机制 国际合作
  • 简介: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安全观和大战略的发展演化进程中,既有历史连续性的一面,也有发展变化的一面。其中变化性更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中国的实力大幅度提高,其面临的国际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而这种双重变化影响了中国历任领导人为保障政权安全对大战略所做出的巨大战略抉择。在长达数十年的冷战时期,中国相对弱小,面对强大对手的严峻军事威胁居于绝对弱势,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以应对明确外部安全威胁为中心的大战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日益强大,但面临的国内国际问题日益复杂化,中国领导人在大战略抉择中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成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具有重大意义。21世纪中国面临国内外新的安全挑战,这是冷战时期国际秩序终结的结果,这也是中国1979年以来现代化事业取得成功的结果。

  • 标签: 安全挑战 中国的安全观 大战略 中国的战略决策
  • 简介: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全局性战略问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多次粮食战略的调整,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国的粮食产量总体上呈现的是波动式增长的趋势,这种增长与中央粮食战略的调整均有一定关系。国家粮食战略经过了20世纪50年代的从互助组到统购统销、60年代的进口粮食缓解粮食危机、70和80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直至21世纪初期至今的从取消农业税到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这样一个过程。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粮农种粮的相对收益较低的结构性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从国家层面加大投入资本和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自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多次聚焦“三农”问题,始终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这凸显了国家在协调粮食政策运转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中共中央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只有保住“安全口粮和放心粮”,才能保证中国到21世纪中叶顺利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 标签: 中国粮食安全 粮食战略 粮食危机 中央“一号文件” 粮食 生产能力
  • 简介:南海及其邻接周边是海上安全机制云集之地。对印度尼西亚而言,后冷战时期南海争端的凸显时值其谋求并巩固区域大国地位的关键时期。此间印尼逐渐在东南亚安全区域主义中发挥核心作用,即通过安全机制建设通联区域安全秩序内外建构,调处南海争端并建构相应安全机制成为印尼塑造区域安全能力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对印尼独立主持的“处理南中国海潜在冲突研讨会”的案例分析,指出该安全机制对南海争端具有针对性;其形成与运作综合了印尼的国家与区域安全观,是印尼实践安全战略与政策、协调区域主义与大国角色的工具,对南海海上安全机制以及印尼建构区域安全机制起到了协同补充作用。

  • 标签: 印度尼西亚 海上安全机制 南海争端 处理南中国海潜在冲突研讨会 区域大国
  • 简介:韩国在美国的亚太同盟体系和亚太战略布局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因而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必然对韩国产生直接影响。在美国“亚太再平衡”的背景下,基于对东北亚地区体系和地区秩序的判断及自身所秉持的政治理念,代表韩国保守势力的李明博和朴槿惠政府均做出了以强化韩美同盟为外交安全战略基干的选择,迎合美“亚太再平衡”战略,并将韩国纳入美亚太战略布局中,从而对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地区安全局势产生复杂的影响,不但激化地区内的对立格局,也使得包括朝鲜核问题在内的东北亚地区安全问题的解决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 标签: “亚太再平衡” 美韩同盟 韩国外交 安全战略 东北亚安全
  • 简介: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遭受直接军事入侵的威胁在下降,但随着大国的战略介入、邻国对边海争议地区主权的声索,不安全因素在不断增加,恐怖主义、毒品走私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也很突出。与之相适应,中国边海防的战略目标、政策和措施等都应作相应调整。

  • 标签: 边海防形势 中国外交 钓鱼岛争端 南海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