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功能刺激技术在呼吸功能重建方面的应用进展。方法以"膈神经刺激器""膈肌起搏""呼吸起搏器""脊髓刺激""脊髓损伤""功能刺激""呼吸功能不全"以及"phrenic nerve stimulator""diaphragm pacing""respiratory pacemaker""spinal cord stimulation""spinal cord injury""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respiratory insufficiency"等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2019年12月前发表的与重建呼吸功能功能刺激技术相关的文献822篇,剔除无法获取全文、重复性研究以及存在设计缺陷的文献,最终纳入33篇文献(中文文献3篇、英文文献30篇)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同机械通气相比,体内膈肌起搏对脊髓损伤伴呼吸功能障碍患者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呼吸支持疗法,然而只有50%的受试者能够完全获得呼吸支持。在上胸段脊髓腹侧面施加高频率(300 Hz)刺激可导致肋间肌和膈肌的协同激活,从而产生更大的潮气量和更强的抗疲劳。结论不同于传统的膈肌起搏装置,高频脊髓刺激技术可提供更加有效的呼吸支持治疗。未来,需要进一步的动物实验和最终的临床试验来确定这种刺激疗法在脊髓损伤人群中的适用

  • 标签: 呼吸障碍 脊髓损伤 功能性电刺激 膈肌起搏 脊髓电刺激 机械正压通气 腹侧神经根刺激
  • 简介:摘要:FES的技术发展从单一通道发展到多通道,从皮肤表面电极刺激到人体植入式电极,从最初的单一电极刺激到肌反馈刺激和微处理器驱动设备的广泛应用等,历经数十年,其应用发展已经日趋成熟。本文其主要对其刺激技术原理及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功能康复中的临床应用及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功能性电刺激 脑卒中 足下垂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功能刺激对脑卒中后患者足下垂、足内翻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6例符合入组标准的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行功能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法,经同一治疗师评定其功能评定FAC 分级,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临床治疗中使用功能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法,能有效改善患者足下垂及足内翻的运动功能,从而帮助患者改善下肢运动与平衡功能,值得进行推广。

  • 标签: 功能性电刺激 足下垂 足内翻 脑卒中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功能刺激循环运动(FES-cycling)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恢复后期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70例脑卒中恢复后期患者(病程3~6个月),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研究期间,最终63例患者完成本研究,其中观察组3例患者脱落,有32例患者完成治疗;对照组4例患者脱落,有31例患者完成治疗纳入统计。对照组接受1.0Hz的rTMS刺激健侧皮质M1区治疗,观察组在rTMS治疗的基础上给予FES-cycling训练。rTMS治疗和FES-cycling治疗均为每次20 min,1次/日,5 d/周,共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上肢Fugl-Meyer评分(FMA)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FTHUE-HK、上肢FMA和MBI评分[观察组(4.56±1.05)、(40.16±5.18)和(62.16±12.62)分;对照组(3.93±1.06)、(37.42±4.09)和(56.06±9.28)分]均较组内治疗前[观察组(2.63±1.84)、(29.38±5.21)和(45.16±12.41)分;对照组(2.71±1.01)、(30.48±4.35)和(43.71±10.79)分]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各项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治疗,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FES-cycling联合rTMS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标签: 脑卒中 功能性电刺激 重复经颅磁刺激 上肢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功能刺激踏车对脑卒中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脑卒中早期患者3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DCS治疗组18例和伪刺激组19例。在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和临床药物治疗的基础上,tDCS治疗组在采用tDCS阳极刺激运动皮质M1区的同步进行功能刺激踏车(FES-cycling)训练,伪刺激组则在tDCS伪刺激模式下同步进行FES-cycling锻炼,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E)、"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对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并通过经颅磁刺激(TMS)检测其下肢初级运动皮质(M1区)大脑皮质运动阈值(CMT)和运动诱发电位(MEP)。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MA-LE、MBI评分和TUGT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DCS治疗组治疗4周后的FMA-LE评分和TUGT分别为(28.28±2.72)分和(18.04±3.09)s,与伪刺激组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CMT、CL、CMCT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Amp则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DCS治疗组治疗4周后的CMT、Amp、CL、CMCT与伪刺激组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功能刺激脚踏车训练可有效兴奋脑卒中早期患者运动皮质的兴奋,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及下肢功能的改善。

  • 标签: 经颅直流电刺激 功能性电刺激踏车 脑卒中早期 下肢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究对脑卒中偏瘫合并肩痛的患者实施功能刺激和动态关节松动术的两盒治疗在临床上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对脑卒中偏瘫合并肩痛的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选择60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进行相应的试验,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护理研究措施。首先我们在患者和医生都不知情的情况下对60例患者进行随机的分组,共分为了2组,并对其进行不同的治疗手段,即动态关节松动的手术治疗以及手术和功能刺激的联合治疗。在护理结束后,对患者的肩关节脱位的情况和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调查,最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AHI和Fugl-Meyer评分数值分别为:5.13±0.72、4.72±0.84;5.83±3.82、9.28±3.59。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AHI和Fugl-Meyer评分数值分别为:5.03±0.68、3.72±0.77;5.21±2.93、13.47±4.82。两组数据比较偶差异(P<0.05)。结论:动态关节松动术语功能刺激的联合应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并发肩痛的患者中应用效果良好,其主要表现在联合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患者肩痛的程度,恢复患者肩关节半脱位,进而促进患者上肢运动的恢复。证明联合治疗手段在临床中欧积极的治疗作用,可在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 标签: 功能性电刺激 动态关节松动术 脑卒中偏瘫 肩痛 效果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功能刺激(FES)对脑卒中恢复期手功能障碍患者手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联合组、rTMS组和FES组,每组患者20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rTMS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低频rMRI治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治疗6 d,2周为1个疗程。FES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FES治疗,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治疗6 d,2周为1个疗程。联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低频rTMS和FES联合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后)对3组患者进行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检测以及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和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腕、手部分评估。结果治疗后,联合组和rTMS组TMS-MEP的波幅显著强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TMS-MEP的波幅为(0.73±0.15)mV,显著强于FES组和rTM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的FMA评分和TAM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的FMA评分和TAM评分明显优于rTMS组和FES组治疗后,差异有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rTMS联合FES治疗可有效地改善患者手指关节活动度,明显提高患者手抓握、对捏等功能

  • 标签: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功能性电刺激 脑卒中 手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智能运动反馈训练联合功能刺激(FES)对脑梗死偏瘫患者手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106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男26例,女27例,年龄(60.56±4.19)岁;观察组男28例,女25例,年龄(60.59±4.21)岁。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智能运动反馈训练联合FES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和干预6周后手腕运动功能[简化Fugl-Meyer手腕部量表(FMA-UE)]和日常生活能力[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bil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于干预6周后调查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FMA-UE、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干预6周后FMA-UE(29.94±3.52)分、ADL(49.82±5.42)分,均高于对照组的(25.19±3.47)分、(40.11±5.36)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中护理态度(21.12±2.14)分、住院环境(22.25±1.52)分、操作技术(22.11±1.51)分、健康宣教(22.27±1.08)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8.92±2.13)分、(18.94±2.16)分、(19.05±2.20)分、(19.18±2.16)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智能运动反馈训练联合FES干预能够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从而提升护理满意度。

  • 标签: 脑梗死 偏瘫 智能运动反馈训练 手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四通道功能刺激(FES)联合电针拮抗肌治疗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分为对照组、刺激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刺激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四通道FES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四通道FES及电针拮抗肌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包括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定、步态时空参数(包括步频、步幅、患侧支持相、患侧摆动相)及肌电检查等。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C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CSI评分[(7.9±2.5)分]亦显著低于刺激组及对照组[分别为(8.4±2.4)分和(10.1±2.7)分](P<0.05);治疗后3组患者各项步态时空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均明显优于刺激组及对照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偏瘫侧下肢H反射潜伏期较治疗前明显延长(P<0.05),Hmax/Mmax比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分别为(30.39±1.96)ms和(0.36±0.11)]亦显著优于刺激组及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四通道FES联合电针拮抗肌治疗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踝关节痉挛病情和步态,提高踝关节稳定性及步行功能

  • 标签: 功能性电刺激 电针 拮抗肌 脑卒中 痉挛 足下垂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功能刺激联合早期盆底肌训练对产后盆底肌力的影响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7月~2020年7月间接收的92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采取早期盆底肌训练,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功能刺激治疗,比较两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水平以及盆底功能障碍情况。结果 经过治疗后,研究组盆底肌力整体情况要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功能性电刺激 早期盆底肌训练 盆底肌力 盆底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经皮穴位刺激(TEAS)治疗功能消化不良(FD)中餐后不适综合征(PDS)的疗效和机制。方法采用双盲、随机、对照研究,前瞻选择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就诊、满足罗马Ⅳ诊断标准中的18~70岁的PDS患者40例,患者知情同意后随机分入TEAS组和模拟TEAS组,分别接受经皮电针刺激足三里、内关穴和其相对应的模拟穴位治疗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胃容受[初始饱腹量(ISV)、最大耐受量(MTV)]、固体胃半排空时间(T1/2)和心率变异(高频段、低频段、低频段与高频段的比值)。采用PCR检测PDS患者和24名健康志愿者的十二指肠黏膜炎因子表达,并比较TEAS组患者治疗前后炎因子变化。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结果共26例PDS患者纳入研究,TEAS组和模拟TEAS组各13例,2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以及治疗前健康调查量表36(SF-36)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消化不良症状严重程度指数(DSSI)评分、ISV、MTV、T1/2和心率变异参数(高频段、低频段、低频段与高频段的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TEAS组患者DSSI评分低于模拟TEAS组[(13.5±5.3)分比(19.9±9.3)分],ISV、MTV均高于模拟TEAS组[(180.0±44.6) mL比(121.9±61.0) mL,(480.4±200.7) mL比(338.5±108.8)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8、2.77、2.24,P均<0.05)。治疗后TEAS组患者的T1/2与模拟TEA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AS组患者治疗前后的T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EAS组的高频段较治疗前增加(5.3±1.2比4.0±0.9),低频段与高频段比值降低(1.0±0.2比1.3±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1、3.73,P均<0.01)。PDS患者十二指肠球部和降部黏膜组织中IL-6的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志愿者[0.68(0.11,6.74)比0.03(0.02,0.25)、6.46(1.35,12.62)比0.86(0.32,2.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24、-2.03,P=0.02、0.04)。TEAS组患者经TEAS治疗4周后十二指肠球部黏膜组织中IL-6的mRNA表达水平较治疗前下降[0.04(0.01,0.06)比0.23(0.09,3.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7,P=0.04)。结论TEAS能改善PDS患者胃容受和消化不良症状,其机制可能与迷走神经通路介导、调节十二指肠球部黏膜炎症因子IL-6表达相关。

  • 标签: 功能性消化不良 经皮穴位电刺激 胃容受性 胃排空 迷走神经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手功能康复机器人联合功能刺激对降低脑卒中患者手屈肌张力和诱发手功能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导致手功能障碍的患者,按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行手功能康复机器人联合功能刺激康复治疗。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手功能各项指标和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明显,p

  • 标签: 脑卒中 手功能障碍 手功能康复机器人 功能性电刺激
  •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对养生保健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功能食品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黄精作为重要的药食同源植物之一,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强筋骨等功效。本文通过对功能饼干及黄精功能食品的开发与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旨在为黄精功能食品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建议。

  • 标签: 药食同源 黄精 功能性食品
  • 简介:摘要:黄精具有抗炎、镇痛、降血压、降血糖、抗菌等作用,是药食两用同源植物之一,在民间利用黄精制作的药膳种类和方法有很多,食疗效果也较为理想。本文主要对黄精功能食品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黄精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基础。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口服含益生菌的酸奶治疗功能便秘的疗效及安全。方法本研究将169 例患有功能便秘的患者均在增加膳食纤维、加强运动、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的情况下随机分为3 组;治疗组( A 组) 58 例口服辉山“益生缘” 复合益生菌酸奶200 mL每天 ; 对照组( B 组)57 例,无药物治疗。对照组(C组)53组,服用番泻叶6g每天,于第4 周记录每日大便次数,根据大便的形状、排便次数及排便的困难程度用Bristol 粪便量来评分。观察三个组受试者治疗后出现的不良事件。结果治疗后A 组总有效率82.7%( 48/58) 明显高于B 组 21%( 12 /57) 。高于C组53.7%(31/53).治疗过程中,A 组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受试者的生命体征、体检均无异常; 仅有轻度胃胃肠胀气,发生率分别为8.6%。结论研究表明酸奶在功能便秘的治疗中有效且安全。

  • 标签: 功能性便秘 益生菌酸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直接皮层刺激(DES)在定位前庭功能相关皮层中的应用价值及前庭功能皮层区域分布。方法回顾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20日收治的17例已置入立体定向电极(SEEG)的药物难治癫痫患者资料。根据患者DES功能定位结果,将引起前庭症状的刺激位点在MNI标准空间中进行重建并对其解剖位置进行精准定位,从而在群组中获得精准的前庭功能皮层图。结果引起17例患者前庭症状的DES位点共有33个,其中9个(28%)位于缘上回,6个(18%)位于楔前叶,6个(18%)位于后岛,1个(3%)位于前岛,4个(12%)位于颞上回,2个(6%)位于颞中回,4个(12%)位于中央前回,1个(3%)位于扣带回。位于岛叶皮层的刺激强度最小(平均强度2.43 mA),其中6个位于岛后的刺激位点的平均刺激强度为2.17 mA。结论本研究采用DES技术进一步证实了人类存在涉及前庭信息处理的特异性皮层区域,该区域集中位于岛叶皮层、颞上回、颞中回、缘上回、楔前叶、中央前回及扣带皮层。

  • 标签: 前庭症状 直接皮层电刺激 前庭功能皮层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肛门直肠测压技术探究功能刺激(FMS)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肠道功能障碍(NBD)患者肠道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NBD患者分为FMS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包括饮食调节、腹部按摩及盆底肌训练治疗;FMS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FMS治疗。采用3D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及神经源肠道功能障碍评分,对治疗前后的两组患者进行肠道功能评估。结果FMS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FMS治疗后,高压带长度、肛门收缩压、直肠压力、直肠肛管压力差、初始感觉阈值、便意阈值、最大耐受阈值、直肠顺应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均P<0.05);对照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后,仅有直肠肛管压力差、初始感觉阈值和最大耐受阈值有显著改善(均P<0.05)。FMS组患者在高压带长度、肛门收缩压、直肠压力、初始感觉阈值上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FMS治疗可更好地改善NBD患者的肠道动力和肠道感觉指标,3D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技术可用来定量评估NBD患者的肠道功能

  • 标签: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 功能性磁刺激 肛门直肠测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