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对立是哈代小说作品中一个典型的叙事风格,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二对立,例如:《卡斯特桥市长》中亨察德与法弗瑞、《无名的裘德》中的淑和阿拉贝拉、《还乡》中的游太莎和托马茜、《苔丝》中的亚雷和安吉尔等。其次是人物性格与环境的对立,最后是环境描写方面的二对立。本文拟以结构主义的视点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哈代小说中二对立的叙事风格,从而揭示该模式对于彰显人物、反映现实、深化主题、增强作品感染力所起的作用。

  • 标签: 哈代 叙事风格 二元对立
  • 简介:德拉布尔在小说《七姐妹》中采用了多种小说叙事策略:前后矛盾,展示小说的构造过程,揭示其虚构性;不断变换叙事视角,大量运用不可靠叙述,揭示小说的语言构成性:戏仿传统日记体小说与古典英雄传奇故事,颠覆其叙事成规,打破读者期待。小说叙事策略的运用展示了德拉布尔对后现代小说和世界的基本看法,也昭示了当代女性的生存困境。

  • 标签: 《七姐妹》 元小说 矛盾 叙事视角 戏仿
  • 简介:马华七字辈作家的写作体现出对宏大叙事的解构,在文体上,这一解构体现为小说方式的广泛运用。七字辈作家热衷于运用小说来混淆现实与小说之间的界限,以此消除小说的虚构性,并质问现实。同时,小说还作为他们阐释写作观念、解构宏大历史与政治的途径。

  • 标签: 马华文学 七字辈 元小说 解构
  • 简介:人类学的仪式理论为小说的仪式叙事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一部作品既可以看作是一场仪式的展现,也可以成为仪式叙事的切入点。“仪式素”“仪式化”及“仪式感”分别构成了仪式叙事的三个层级,它们是对文本叙事主题、叙事目的的呈现和归纳,体现了作品的深层价值。以仪式及其涵盖的诸多内涵作为文本分析研究的理论支撑,为小说叙事批评拓宽了路径,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 标签: 小说叙事 仪式素 仪式化 仪式感
  • 简介:郁达夫以独具一格的情绪叙事模式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个哀婉而又凄迷的动人故事,形成了与传统相悖而又傲然独立于"五四"文坛的小说文体——情绪小说,郁达夫可谓创造新形式的先锋作家。

  • 标签: 郁达夫 情绪小说 叙事模式 情绪
  • 简介:佑学术”不仅体现了北宋蜀学、洛学、朔学三大学派的某些相同的经学思想,而且辐射到了文学、史学、制度等多个文化层面,是佑党人用来排斥“荆公新学”、废弃熙丰新法的理论依托。绍圣以后,“佑学术”遭致严厉禁锢,也成了“绍述”新党排斥政敌的一个专门术语。南宋士大夫在反思北宋覆亡的历史过程中,却以一种过於偏执的认同,以及简单的二分法和柔性叙事的手段,展开了以“佑学术”为判断标准的历史叙事:并将“佑学术”视为宋代进入“后三代”的重要标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实,从“佑学术”的形成与被禁,到“叙事”的展开,均与朋党之争息息相关,典型地体现了宋代士大夫优劣杂陈、得失参半的政治文化性格。

  • 标签: 元佑学术 元佑叙事 朋党之争 政治文化性格
  • 简介:<正>八十年代的鲁迅研究在鲁迅研究史上无疑是一场革命,其意义不仅在于对传统思维模式、研究方法的革新,同时也在于对作为有“意味”的文的“形式”的发掘。传统研究习惯于以历史的真实看待文本,因而在对作品的分析中形成了“历史背景——作家评论——艺术分析”的模式。这一研究模式发制于历史,受制于历史,以这一模式研究鲁迅作品,更多地

  • 标签: 小说叙事 鲁迅小说 鲁迅研究 研究述评 传统思维模式 鲁迅作品
  • 简介:情爱叙事小说永恒的叙述动力,情爱叙事小说中能起到结构文本的作用。在传统小说中,其基本结构是情爱事件的线性结构,现代小说结构上仍然离不开情爱线索的依托,但抒情化方式已经大大地延缓了情节的延伸,更注重对过程和心理的刻画,广为使用的是自叙传式的写法。

  • 标签: 情爱叙事 结构 小说
  • 简介:杨少衡创作的有关“县长”的一系列中篇作品.可以归入“官场小说”,也可以说是政治题材日常化描写的写实作品。小说的具体描写没有回避官场风波和政治腐败,也触及社会底层的生存处境,但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作为自己刻画和探照的主要方面,而是重点落墨于“县长”日常责任的坚守及其特殊的内心生活。他在作品中特别突出和肯定“一个国家干部在重重困难中机智而坚定地捍卫不可侵犯的原则”,作品和人物体现的这种精神信念,令人振奋。

  • 标签: 政治题材 政治腐败 生存处境 社会底层 国家干部 文学评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被卢那察尔斯基评价为“一个停滞时期的天才”的梅里美,何以能以较少的文学创作获得较高的评价?本文针对他的代表作《卡门》进行分析探讨,对间离效应、人称设置、视点关系及螺旋型的故事形态诸方面作一定程度的阐释,试图对这个问题作叙事艺术层面的解答。最后把《卡门》的成就归纳为——冷静平易深藏不露的叙述话语内部,包含着结构的多重复沓,视点的多重交错,情绪的多重涌动,这是《卡门》作为艺术品令人叹为观止,在时间之流中越发显现其完美质地的根本。

  • 标签: 艺术的圆熟 间离叙述 视点 螺旋形故事形态
  • 简介:现代小说中,情节主导的文本,行动的交汇或思想的冲突推动着叙事的生成,感知为主线的现代小说,则是通过感知内部以及感知之间的差异性震荡成就文本的进展。现代小说的感知叙事,不仅形成独特的美感,更扩展了叙事审美对世界与人性的理解。

  • 标签: 现代小说 感知 叙事
  • 简介:繁复的意象是张爱玲小说的重要特点之一.张爱玲小说中包含隐喻、象征等深层意蕴的意象,在主题及情节上具有凝聚作品的精神意义、贯穿叙事结构的功能;充满对人物命运、情绪等的象征暗示的意象则以其本体上特异鲜明的特征,带来对特定的人物思想和人物心理一种持久的辐射和穿透功能;而大量涉及到环境景物的意象的使用,从独特的角度积蓄和保存着作品的情绪内涵和审美意味.鲜明的感观冲击力和暗淡阴郁的格调是张爱玲意象创造上的个人化特点.

  • 标签: 张爱玲小说 意象 意象化手法 感观印象
  • 简介:尽管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与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奥斯维辛大屠杀在历史起源、内容和实质上有着显见的区别,但作为极端年代的灾难事件,二者对人类理性和生存秩序的破坏、对社会进程的中断以及对民众和知识分子的精神戕害等都有着某种类似,尤其在文学叙事上二者同属灾难叙事。从文学叙事的角度来看,西方的奥斯维辛叙事在价值尺度、精神气质、叙事模式上都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范式和传统,与之相比,中国当代小说的文革叙事显示出忏悔主体的缺席、价值关怀和主体信仰的深度缺失等病症,这也昭示出当代作家在文革书写上缺乏批判的反思尺度和信仰的价值尺度。

  • 标签: 奥斯维辛 大屠杀叙事 文革题材小说 文革叙事
  • 简介:《阵雨》作为黄顺小说的经典作品,采用白描的写法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一对懵懂的少男少女自然、纯朴的爱情故事。笔者细读文本发现,作品的深层结构中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建构空间的意图。本文以空间叙事理论为参照,从地志空间与叙事功能、意象类空间能指与人物情感的意识、家庭空间边缘化与人物的悲剧性三方面来探讨其空间叙事的特点。

  • 标签: 《阵雨》 空间叙事 爱情
  • 简介:李渔的小说代表了明清时期文人话本小说的最高成就。作为一种叙事文学,李渔的话本有着鲜明的文人化叙事意识,这主要表现在叙事图景的下层民众化、因果关系的叙事格局化、以第三人称为主的多元化叙事视角、戏拟与反讽的叙事修辞策略等方面,本文主要是对李渔小说叙事多个层面的美学特征作简要的分析,并兼及李渔叙事美学的深层文化心态。

  • 标签: 李渔 叙事美学 话本小说 戏拟 小说叙事 叙事文学
  • 简介:20世纪30年代,林徽因以她非凡的善感能力、细腻的思维语言和渊博的知识素养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艺创作方面芳华尽显。单就其小说而言,其数量虽少,仅有六个短篇(《窘》《九十九度中》《钟绿》《吉公》《文珍》《绣绣》),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笔重要的财富。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女性,林徽因的小说在非凡的儿童视角、女性视角、文化视角的叙事中,书写了林徽因对现实世界的观照、对女性命运的体察、对生命存在的理解和感悟。

  • 标签: 儿童视角 女性视角 文化视角
  • 简介:本文从海明威小说叙述的时间、人称、聚焦以及方式四个方面来具体解读其叙事特色,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到海明威小说创作的高明之处。当然,海明威小说中的叙事艺术并不是相互独立存在的,而是在叙事过程中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动态变化的叙事轨迹,呈现出一个变幻莫测的海明威小说世界。

  • 标签: 海明威 小说创作 叙事艺术
  • 简介:抗日战争为题材和背景的“抗战小说”是抗战文学中最重要和最主要的部分。“抗战小说”作为历史叙事和自我想象的方式,它为20世纪中国试图寻找、建构和获取的正是现代民族国家的本质和新的民族性。在“抗战小说”丰富的想象和多元的叙述中,也展现着不同的个人命运、家族记忆和民族国家想象。基于此,要讨论的正是1930年代以来我国“抗战小说”基本叙事模式的发展脉络及其所要揭示的复杂的历史图景和文学内涵。

  • 标签: 抗战小说 叙事模式 历史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