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科学技术在扮演人类文明进步的"救世主"的同时,又充当着人类文明走向灾难的"潘多拉魔盒"。马尔库塞从科学技术非中立性的观点出发,发现了蕴藏在科学技术中的神秘力量——技术理性,并对技术理性作出了全方位的批判。马尔库塞认为,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技术理性本身具备的意识形态倾向,使其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控制工具。技术理性通过观念、消费、心理等多种形式的操纵方式,不仅掌控着工人阶级,同时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文化和哲学走向,进而使全社会陷入一个没有批判、丧失超越性的单向度境地。

  • 标签: 马尔库塞 科学技术 技术理性 批判 哲学
  • 简介:20世纪70、80年代法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领军人物当属安德烈·高兹(AndreGorz)。高兹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的经济理性,指出了经济理性对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种种弊端。然后,高兹论证了用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的必要性,并且提出了"更少地生产,更好地生活"这一生态理性的具体形式。尽管,高兹在解构经济理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乌托邦的思想,但是,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去看待、解决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这为我们提出了新的理论视角,值得进一步思考。

  • 标签: 高兹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经济理性 生态理性
  • 简介:康德的往来书信包含着大量有关康德哲学体系形成、发展的信息。通过研读这些书信,我们发现,康德的代表作之一《纯粹理性批判》的孕育实际上不是通常说的12年,而是长达16年之久,其中有5个关键的时间点,它们分别对应着特殊思想的形成和特殊问题的解决。这些信息不仅使我们理解康德为什么要用10多年的沉默来苦苦思索这部著作,也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地把握康德批判哲学的体系。

  • 标签: 康德 往来书信 《纯粹理性批判》
  • 简介:维尔默的哲学事业始终处于与本雅明、阿多诺和哈贝马斯的持续对话之中。作为哈贝马斯的助手,维尔默是批判理论的交往理论转向和语言学转向的主要贡献者,但是,他并未像哈贝马斯那样在这个方向上推进并彻底化,而是试图借助于阿多诺的音乐哲学的经验,对交往理性加以限制,并将这一限制从认知理论扩展到社会政治领域,认为审美主体和政治决断是交往合理性不可穷尽的领域。不过,无论是审美主体还是政治决断,维尔默都试图通过交往理论的彻底化而将其容纳在理性的范围内。因此,维尔默的工作最终乃是对交往理性的捍卫。

  • 标签: 维尔默 交往理性 审美主体 政治决断
  • 简介:文章尝试从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理性批判角度解读多丽丝·莱辛的幻想小说《玛拉和丹恩历险记》。在莱辛的文学创作中,幻想小说常常被认为是这位被主流文学界承认的作家的离经叛道之作,引来众多怀疑和指责,但是幻想小说并不仅仅是对现实的逃避,还可以被看作是对社会现实的寓言式表达。本文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将文本置于整体社会生活之中,考察文本与政治、经济等社会要素的关系。采用以阿多诺为代表的技术理性批判理论立场有助于我们探讨当代西方社会的异化根源和生态危机的根源,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莱辛的幻想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把握当今西方社会的时代特征。

  • 标签: 多丽丝·莱辛 《玛拉与丹恩历险记》 工具理性 法兰克福学派
  • 简介:摘要语文教学中没有批判质疑,就不可能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以及审美情趣,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性,唤醒学生内在人格的觉醒。

  • 标签: 新课程改革 批判意识 缺失 培养
  • 简介:“马克思主义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其本质特征就是:立足现实、剖析现实和构建现实的有机统一。从方法论上看,目前人们通常所说的“科学性”“实践性”和“革命性”等都寓于这种统一中。这种有机统一也可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批判功能或精神。但“马克思主义研究”则不同,它包含但绝不等于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在学术发展形式上,“马克思主义”及其发展当然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研究”显示出来的,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逻辑结果,但并非所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都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批判精神,其中,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研究 现实批判 主体
  • 简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以问题为抓手,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有效载体。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和解决问题,沟通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发展数学思考,提升综合实践能力。真正实现“综合与实践”的“基于问题,注重综合”的旨归。

  • 标签: 应用意识 生活情境 观察生活 学习活动 操作活动 问题解决
  • 简介:阅读批判力低下已经成为中国学生素养上的严重缺陷。究其原因,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了定式,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基于儿童哲学视野,笔者结合自己的阅读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案例,提出培养学生阅读批判力的实践策略:接纳;逆袭;问学。

  • 标签: 儿童哲学视野 阅读批判力 原因分析 实践探索
  • 简介:阅读教学不只是指导学生理解字、词、句、段、篇的内容,还要引导学生读懂文本最具教学价值的东西,说理性课文教学的价值之一是理性美。教学说理性课文要注意以下几点:聚焦文本结构,感受严密结构特征;聚焦论述过程,领悟透彻的说理方法;聚焦文本语言,体会独特的言语特点。

  • 标签: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说理性课文 教学价值
  • 简介:信仰的本质是人进行生存意义追求的精神性外化方式,超越性是信仰的本质特征;理性是人对象性把握现实世界的思维方式,寻求确定性是理性的本性。信仰根源于人的理性存在,信仰只能是理性的信仰;理性的灵魂中先天就有一个信仰的维度,信仰在暗中支撑着理性的坚定性;信仰与理性殊途而同归,统一于现实的生命存在之中。

  • 标签: 信仰 理性 超越性 确定性 殊途同归
  • 简介:如何理解物质利益、如何界定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是青年马克思在理论与现实的碰撞中遭遇的重大问题。从最初意识到市民社会应当是国家的基础,到后来接受感性原则而强调市民社会领域的丰富性与基础性,乃至最后主张人的社会性是在市民社会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本质规定性,'市民社会'批判已经超出了对某一问题的单纯理解,而逐渐要求一种新的世界观的指导。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持续理解,是其走向实践唯物主义的必经之途。

  • 标签: 马克思 市民社会 实践唯物主义
  • 简介:本文旨在评估希望范畴在何种程度上有助于保存并重塑社会批判理论中乌托邦思想的痕迹。希望在社会批判理论诸范畴中从未占据一席之地,尽管其间或得到相当的关注。我将证明,当前对社会希望的哲学的和日常的关注可以追溯到自由主义的自由概念在表达一种因当代的苦难和被蔑视的经历而寻求社会转型图景时的无能为力。这些体验的背景是诸种结构化变迁,这与全球化的不公正、资本主义想象的动员以及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相关。通过联结规范性原则与时间取向,希望范畴有助于维系批判理论的乌托邦主义。但是,当前资本主义现代化阶段的诸多悖论进一步解构了进步的观念。由于希望范畴的神性背景构成了一种主要的限制,批判的乌托邦取向在与社会希望转向的二律背反以及哈贝马斯话语理论之潜能的关联中得以阐明。虽然卡斯托里亚迪斯对希望范畴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是当前社会分析中希望范畴的使用与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的理念存在密切关系。

  • 标签: 希望 批判理论 乌托邦 全球化 资本主义 哈贝马斯
  • 简介:现代行为经济学的发展、人脑结构功能的最新发现、心理学有关个体决策模式和认知模式的最新研究成果,都充分证明:在消费者的决策、判断及相关的消费行为中,消费者理性和非理性的同时存在,消费者在进行相关的购买决策和判断时不可避免地受个体感官、情感、固有认知模式的影响,即使是最基本最简单的个体投资和消费活动,除了理性地计算成本和收益等问题外,个体对所投资事物和消费商品的相关性、情感性及感受程度的差异,都会影响最终投资和消费效果。

  • 标签: 消费决策 消费判断 理性 非理性 有限理性
  • 简介:《资本论》是理论著作,也是具有辩证叙述要求的一部史书,归根结底,是“书写历史”的社会客观批判的工作体系。内在逻辑红线是“商品批判——资本批判”。此架构与“科学实证主义”无涉,在于内在剖析“价值之道”、“价值之德”以及“资本之道”、“资本之德”,奠立“事的科学”基础。这种研究使历史建立为“实践的对象”,产生认识,又进一步使逻辑建立为“认识的对象”,产生理论,从而完成了对于“康德主义知识论”的真正走出。

  • 标签: 《资本论》 商品批判 资本批判 社会客观批判
  • 简介:批判性思维是指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并作出有充分根据的判断。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学生包括批判性思维在内的创新思维已然成为教育的热点话题。批判性思维并不能自然生长出来,而需要通过实践来激发和培育。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涵育创新精神,发展高阶思维。

  • 标签: 批判性思维 学理旨归 实践价值 化学教学
  • 简介:电影《武训传》主要描写乞丐武训吃苦受难,忍辱负重,为兴办义学而四处奔波的过程,以正面歌颂为主,公映后好评好潮,引起毛泽东关注。他经过思考后认为,《武训传》涉及的不仅是一部电影的问题,它的后面存在一个深刻的问题,即我们党迫切需要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思想去教育人民的问题,涉及到用新的意识形态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使新的意识形态反过来去促进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巩固,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问题。

  • 标签: 《武训传》 马克思列宁主义 批判 思想文化阵地 意识形态 人民政权
  • 简介:翻译目的论主张用自己当前的目的、意图、计划、需要、用途等来对原文进行取舍和利用,这是对原文的简化、遮蔽和限制。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自以为是的、傲慢的唯我论缺乏对原文整全性的认识和对原文自身价值的尊重。翻译目的论所秉持的是一种典型的精英主义立场,它不相信读者能够与原文直接对话,而必须由它来对原文进行加工处理之后,原文方可为读者所接受。

  • 标签: 翻译目的论 操控 投降
  • 简介:"沉浸式"阅读引导读者凝视作品,对于当代阅读有着积极的补救价值,但不能替代批判性阅读。批判性阅读主张质疑与解惑、多元与权衡、解构与建构的统一。真正的读者,首先必须是个批判者。批判的姿态,才是经典阅读应有的姿态。批判是对话的基础,批判是建构的前提。

  • 标签: 批判性阅读 对话教学 文本解读
  • 简介:现状表明,中学生普遍欠缺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需要求真和反思,其过程是大胆质疑、科学探究和谨慎断言。学生运用化学平衡的知识,借助现有资源,选择、整合、解释、决断的过程,正是批判性学习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选择素材,善用合作学习,不仅渗透批判性教育,也能实现教-学-评的高度统一。

  • 标签: 批判性思维 化学平衡 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