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臭味是判断水质优劣的感官指标之一。洁净的水是没有气味的,受到污染后会产生各种臭味。常见的水臭味有:霉烂臭味(主要来自生物体的腐烂)、粪便臭味、汽油臭味、臭蛋味(来自硫化氢)。化学品引起的臭味是多种多样的,如氯气味、药房气味(主要来自酚类的污染)等,饮用有臭味的水会引起厌恶感。在有臭味的水中生长的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也可能有异味。游览区的河水和湖水有臭味会影响旅游。中国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地面水卫生标准》都规定水不得有异臭。

  • 标签: 分析指标 常规分析 水质污染
  • 简介:北京市质监局日前通过官网公布了北京生产的木制家具质量抽检结果,32种不合格家具中12种含有超标甲醛,且多为摆放在卧室床边的床头柜。由此,人们为甲醛污染牵动的神经再度紧绷。据专家介绍,甲醛是许多建材及家具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其实只要产品甲醛含量不超标就无须恐慌。关键是消费者要避免一些认识和消费中的误区,科学合理地预防甲醛超标造成的危害。容易忽视的甲醛污染源人们往往误以为甲醛只来自于大型家具、大面积铺设的地板等家居物品。其实,家居中有很多我们注意不到的地方,也在悄悄地散发出甲醛。

  • 标签: 专家教 教防治 甲醛污染
  • 简介:农用化学品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农用化学品可分为化肥、农药、农膜3类。化肥主要用于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农作物产量,不合理使用则会改变土壤性质,降低土壤肥力,并且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健康造成不可忽视的危害。农药主要用于杀菌、杀虫、除草等,在促进和保障农作物健康生长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农药的滥用造成农药事故频发,农药的毒性富集作用以及残留问题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农膜主要用于农膜覆盖栽培技术,农膜的原料主要是聚乙烯树脂等高分子化学物质,在土壤中很难降解,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各种农用化学品的不合理使用,可降低农产品的质量,使其在出口贸易中受到极大限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在肯定农用化学品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中的巨大贡献的同时,深入分析了其污染状况及危害,总结了当前国际上对于化肥、农药、农膜的研究进展以及所取得的成果,最后提出了科学使用农用化学品的建议。

  • 标签: 农业生产 农用化学品 安全性 危害
  • 简介:薇甘菊是大湄公河次区域的重要恶性入侵杂草,其种群跨境入侵扩张备受区域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广泛关注。2011年以来在我国相关农业科研机构、团队和专家的科技支撑下,中国云南与周边五国科研机构成立“大湄公河次区域植物保护工作组”。本文简要介绍工作组围绕该入侵杂草在生态异质性条件下种群扩展与灾变过程的预警监测、阻截防控带建设、替代控制与选择性除草剂协同应用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为积极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服务于中国云南的经济国境线、绿色国境线和生态国境线发挥建设性作用。

  • 标签: 大湄公河次区域 入侵杂草 薇甘菊 持续治理 显著成效
  • 简介:探讨了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技术(FT-NIRS)检测豌豆蛋白质、淀粉、脂肪和总多酚含量的可行性。用化学方法测定190份豌豆种质的蛋白质、淀粉、脂肪以及总多酚含量,采集其子粒与粉末的近红外光谱,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分别建立两种光谱与成份含量预测模型。豌豆粉末模型结果优于子粒模型,其中蛋白质和淀粉的粉末模型的预测残差(RPD)为5.88、5.82,相关系数r2达到0.99、0.99,具有很好的预测性能。对其中产地信息详细明确的150份豌豆种质的品质性状与产地进行两步聚类分析,明确得到3种类型,其特点分别为:类群1低蛋白质含量,类群2高总多酚含量,类群3高蛋白质、高淀粉和高脂肪含量。进一步分析了豌豆品质性状随播种期、经度、纬度、海拔高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技术可对豌豆种质资源的部分品质性状进行快速筛选鉴定,聚类分析结论、地理坐标与播期对豌豆种质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规律,都可为收集高品质性状豌豆种质资源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豌豆 种质资源 品质性状 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 聚类分析 地理坐标
  • 简介:本文对108个绿茶样品的微生物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绿茶样品中霉菌总数的中位数为180CFU/g,菌落总数的中位数为560CFU/g,大肠菌群的检出率为26.85%,并进一步探讨了茶叶中微生物污染的途径和应对措施.

  • 标签: 绿茶 菌落总数 霉菌 大肠菌群
  • 简介:本试验以毒死蜱污染土壤为研究材料,利用降解菌DSP-A分别与高丹草、紫花苜蓿、多花黑麦草进行联合修复,探讨了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毒死蜱污染土壤的效果,以及影响联合修复的因素,结果表明,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的效果优于单一的植物修复及单一的微生物修复效果。与DSP—A菌群较合适的植物是高丹草,该组合对毒死蜱的降解率达到96.44%,其次是多花黑麦草。研究了微生物数量、植株密度以及土壤湿度对联合修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DSP.A菌菌液稀释倍数越大,联合修复的效果越差。植株密度对联合修复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植物根系生长的影响。植株密度越大,对生存环境的竞争越激烈,植物根系的生长越不好。除了紫花苜蓿外,高丹草和多花黑麦草根系的生长均受到影响。高丹草种植密度为12株/盆时,与DSP—A菌的联合修复效果最好,多花黑麦草则为10株/盆。土壤湿度是影响联合修复的重要因素,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对微生物的生长也有影响。土壤湿度过大,造成土壤的含氧量降低,不利于植物根系和好氧细菌的生长,从而影响土壤中农药的降解。土壤湿度过小,容易造成植株缺水,根系生长和微生物的生长。高丹草与DSP.A菌、多花黑麦草与DSP—A菌联合修复最适浇水量都为20mL/d,紫花苜蓿与DSP—A菌联合修复最适浇水量都为15mL/d。

  • 标签: 联合修复 毒死蜱 DSP-A菌 高丹草 紫花苜蓿 多花黑麦草
  • 简介:胜利油田地处黄河下游,原水水质微污染情况较为严重,通过在水源地开展微生物水质修复技术研究,探索原水水质修复技术。

  • 标签: 微污染 微生物 菌种 水质修复
  • 简介:【目的】紫茎泽兰的入侵将对入侵地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造成严重危害,比较紫茎泽兰不同入侵区域土壤细菌多样性,丰富入侵植物的土壤微生物假说,也为紫茎泽兰的防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s)分析法和16srDNA高通量测序法,对不同紫茎泽兰重度入侵区域其根际土壤细菌群落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使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比较土壤细菌群落差异,探究其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1)各采样点中紫茎泽兰根际土壤细菌含量占微生物总量的比例均高于60%。其中Y2样点土壤细菌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样点样品,达123.74μg·g-1,但该样地中检测到的门、科、属数量均低于其他样点。(2)从门水平上看,各样点土壤样品中相对丰度最高的前五个门分别是变形杆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拟杆菌门和疣微菌门,其中变形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均为最高,在细菌群落中所占比例均超过30%;从属水平上看,四个样点存在不同的优势菌群,Y1样点优势菌群为固氮菌属和芽孢杆菌属,Y2样点优势菌群为乳酸杆菌属、结核分枝杆菌属以及根瘤菌属等,Y3样点优势属为鞘氨醇单胞菌属,Y4中的优势菌群为假单胞菌属。(3)土壤速效钾、铵态氮、有机碳、蔗糖酶、脲酶以及蛋白酶等环境因子与土壤细菌群落Alpha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相关性;土壤速效钾、硝态氮、有机碳、蔗糖酶、脲酶、蛋白酶等环境因子影响不同样点紫茎泽兰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结论】不同紫茎泽兰重度入侵区域其根际土壤细菌在含量、门水平和属水平上均存在差异。土壤速效钾、有机质含量、蔗糖酶、脲酶等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

  • 标签: 紫茎泽兰 不同入侵区域 磷脂脂肪酸 高通量测序 土壤细菌
  • 简介:人工湿地系统是模拟自然湿地,通过植物、土壤、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去除污染物,从而实现净化污水、美化环境的功能,是一种经济环保且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微生物作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污水、废水中污染物的吸收和分解。本文从微生物种群分布特征和影响微生物生态分布及去污能力的三个因素,温度和营养物质、基质方面,总结归纳了人工湿地微生物去除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 标签: 人工湿地 微生物 除氮 活性
  • 简介:目的探讨噪声污染对大鼠血激素水平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正常饲养)和实验组(分为35、65、85dB三个组),每组10只动物。每天刺激1次,每次刺激30min,连续刺激20d。第21天采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液中去甲肾上腺素(NA),睾酮(T),多巴胺(DA),Hsp-70水平。结果ELISA法检测发现,实验组(35、65、85dB组)大鼠体重比对照组分别减轻了23.45%,30.13%,35.64%,T和DA水平分别降低了9.12%、20.06%、37.99%和15.49%、18.31%、24.88%;血NA和Hsp-70水平分别升高了35.08%、171.52%、197.86%和39.34%、195.09%、285.25%,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结论噪声污染能显著影响大鼠血激素水平和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

  • 标签: 噪声污染 激素 热休克蛋白-70 WISTAR大鼠
  • 简介:Phy是在长日照条件下抑制水稻开花的关键基因,但目前对水稻PhyB基因的遗传基础还不清楚,研究其分子遗传机制,对于培育光周期适应性广的品种以及扩大水稻种植区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78份亚洲栽培稻(34份籼稻和44份粳稻)及47份野生稻进行测序,对PhyB基因的核苷酸多态性、单倍型进行分析,计算籼稻、粳稻和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PhyB基因共有28个单倍型,其中有2个高频率的单倍型分别存在于2个栽培稻亚种中。从Network图可以看出栽培稻分为2组(A组和B组),A组栽培稻包括全部的籼稻和4个粳稻个体,B组栽培稻全是粳稻品种。亲缘地理学分析发现,A、B两组栽培稻具有明显不同的地理分布格局,且A组和B组开花时间差异显著,说明PhyB基因的2个高频率单倍型在2个栽培稻亚种中具有区域适应性,PhyB基因在栽培稻中具有明显的驯化信号,随着水稻种植区域的扩大,进化出适应不同地域特有的等位基因,导致开花时间对不同地区的区域适应性及多样性。

  • 标签: 栽培稻 PhyB基因 单倍型 开花时间 多样性 区域适应性
  • 简介:生殖细胞缺陷症(gcd)小鼠突变体是上世纪90年代初发现的一种不育突变小鼠,FancL(也叫Pog)的缺失是产生gcd突变小鼠的原因.FANCL是一种含有PHD结构域的泛素E3连接酶,是Fanconi贫血复合物中的组分之一.在生殖细胞中,FANCL与GGN1和GGN3相互作用,而GGN1和GGN3蛋白的功能还不清楚.为了研究GGN3的功能,揭示更多的参与该过程的蛋白质,运用Clontech公司新开发的第三套酵母双杂交系统以GGN3为诱饵从成年小鼠睾丸cDNA文库中筛选与其相互作用的蛋白分子.发现了一个精子生成期间在睾丸中特异性高表达的基因Ggnbp2,免疫共沉淀分析表明,Ggnbp2编码的蛋白质产物GGNBP2在哺乳动物细胞中与GGN3特异相互作用.通过构建突变体,确定了GGNBP2蛋白与GGN3相互作用的区域.以上结果为揭示GGN3和GGNBP2在生殖发育中的功能、丰富生殖细胞发育的蛋白调控网络及其调控规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标签: GGN3 GGNBP2 酵母双杂交 免疫共沉淀 相互作用 作用区域
  • 简介:食用含有极高浓度三聚氰胺饲料的鸡所产的蛋含有的这种有潜在毒性的污染物的浓度仍然没有超过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规定的上限。这是首个检查了三聚氰胺污染的饲料对产蛋母鸡的影响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它发表在了美国化学会的《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JournalofAgriculturalandFoodChemistry)双周刊上。

  • 标签: 产蛋母鸡 污染饲料 三聚氰胺 食品化学 杂志 农业
  • 简介:研究局部复发和原发肿瘤的二次发展(SPT)是影响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患者生存率的重要因素。这篇研究是为了评估研究者们提出的癌变区域理念:与原发性肿瘤相邻的正常组织存在癌前病变,可导致局部复发和SPTs发展。

  • 标签: 鳞状细胞癌 癌变 技术检测 口腔 测序 生存率
  • 简介:目的:研究大气细颗粒污染物(PM2.5)浓度及对肺上皮细胞(A549细胞)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测定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市某城区PM2.5浓度,比较不同PM2.5浓度对A549细胞炎性因子IL-6、TNF-α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北京市细颗粒污染物PM2.5日均值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分别为174.3μg/m3、143.5μg/m3、166.7μg/m3、189.6μg/m3,四季超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气细颗粒污染物PM2.5对肺上皮细胞IL-6、TNF-α的影响,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四季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PM2.5浓度升高IL-6、TNF-α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染毒时间延长IL-6、TNF-α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气细颗粒污染物浓度升高会使肺上皮细胞炎性因子表达增强。

  • 标签: 细颗粒物 肺上皮细胞 IL-6 TNF-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