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80 个结果
  • 简介:报道误诊为结核脑膜的隐球菌脑膜1例。患者女性,49岁,间歇头痛、低热,伴视力、听力进行下降3个月余,诊断为结核脑膜,行抗结核治疗1个月余。3d前患者体温骤升至39.4℃,伴剧烈头痛,呕吐。脑脊液真菌培养为隐球菌,脑脊液隐球菌抗原滴度1∶80。诊断:隐球菌脑膜。经抗真菌治疗半年后,患者一般情况好转,脑脊液病原学结果阴性。

  • 标签: 隐球菌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 脑脊液 误诊
  • 简介:目的分析并讨论儿童隐球菌脑膜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等。方法回顾分析上海长征医院皮肤科在1993年3月至2008年6月间16例经病原学确诊的隐球菌脑膜患儿临床资料。结果患儿平均年龄7.25岁(2~15岁),男女比例2.2:1,主要症状包括头痛(87.5%)、发热(81.25%)、恶心呕吐(75%)等,10例颅内压升高。确诊依据脑脊液真菌涂片、培养或隐球菌抗原检查。治疗采用两霉素B和(或)两霉素B脂质体静滴,5一氟胞嘧啶口服,辅以两霉素B鞘内注射,联合氟康唑、伊曲康唑等药物治疗。16例患儿痊愈9例,病情明显好转5例,死亡2例。结论儿童隐球菌脑膜起病缓慢,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对疑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时,应及早行脑脊液检查,并反复多次检查、联合检查以确定诊断,减少误诊、漏诊。早期诊断和及时、系统、足量、长程的抗真菌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和患儿生存质量的关键。

  • 标签: 隐球菌性脑膜炎 儿童 临床特征
  • 简介:目的总结免疫功能正常患者的隐球菌脑膜脑炎护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单位近20a来收治的免疫功能正常的隐球菌脑膜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对应的护理策略与方法。结果收治的109例患者均有病原学依据,所有患者都存在头痛呕吐等症状,37例患者脑膜刺激征阳性,对这些危重患者需要进行特殊颅高压的护理;所有患者均有真菌学诊断指标。两霉素B、氟康唑、5氟胞嘧啶和伏立康唑仍然是主要治疗药物,每种药物的副作用需要护理重视。腰穿后鞘内注射抗真菌药物,包括腰椎置管在内的各种脑脊液引流与分流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的有效手段,需要给予熟练的护理配合和术后观察。结论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患者的隐球菌脑膜均具有危重的中枢症状,药物治疗和各种操作治疗都具有不同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需要采取对应的护理方案,以更好地提高疗效。

  • 标签: 隐球菌 脑膜炎 免疫正常 护理
  • 简介:目的分析肾移植术后隐球菌脑膜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肾移植术后隐球菌脑膜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预后。结果4例患者中,男2例,女2例,全部为首次同种异体肾移植。所有患者均有发热和头痛症状,多表现为轻度头痛和低热。3例患者隐球菌涂片和培养均为阳性。所有患者分别给予两霉素B脂质体、伏立康唑、5-氟胞嘧啶等抗真菌治疗,其中1例合并两霉素B鞘内注射。经2~4个月治疗后,4例隐球菌涂片转阴,临床症状消失,均在我院随访,至今未复发。结论肾移植术后隐球菌脑膜首发症状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极易误诊漏诊。早期明确诊断、多科室协作、规范足量治疗是提高此病救治成功的关键。

  • 标签: 肾移植 隐球菌性脑膜炎 隐球菌病
  • 简介:隐球菌脑膜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病死率较高。目前对该病的治疗主要依靠抗真菌药物。本文就临床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及对隐球菌脑膜的治疗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 标签: 隐球菌性脑膜炎 抗真菌药物 治疗
  • 简介:随着艾滋病(AIDS)疫情的蔓延,患者人数日益增多,隐球菌脑膜的发生率明显上升,尤其是在东南亚、南部和东部非洲。有研究显示,即使在发达国家AIDS合并隐球菌脑膜的病死率也约为10%~25%,在资源有限地区该比例可高达43%。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004~2006年收治住院的艾滋患者中,11.7%(10/85)患有隐球菌脑膜;37.5%(3/8)死亡病例死于隐球菌脑膜

  • 标签: 艾滋病 隐球菌性脑膜炎 治疗原则
  • 简介:目的观察早期腰椎置管引流加鞘内注射两霉素B治疗伴有恶性高颅压隐球菌脑膜的临床效果及探讨临床应用的可行。方法详细分析和归纳整理了我科应用腰椎置管法治疗的4例隐球菌脑膜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者经早期腰椎置管引流加鞘内注射两霉素B治疗后临床症状迅速改善。经联合治疗后,痊愈3例,好转1例,4例患者随访至今均无复发。结论早期腰椎置管引流加鞘内注射两霉素B治疗隐球菌脑膜能有效的降低隐球菌脑膜患者的高颅压,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

  • 标签: 隐球菌性脑膜炎 腰椎置管 鞘内注射
  • 简介: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隐球菌脑膜合并肺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例肾移植术后隐球菌脑膜合并肺炎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给予患者两霉素B脂质体联合伏立康唑诱导、伏立康唑维持治疗后头痛、咳嗽等症状消失,影像学检查示肺部病灶吸收。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急性排斥。结论肾移植术后隐球菌脑膜并发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脑脊液墨汁染色和隐球菌抗原乳胶凝集试验是诊断的主要手段。及时诊断和有效抗真菌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治疗过程中免疫抑制药物需作相应调整。

  • 标签: 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肺炎 肾移植 治疗
  • 简介:目的探寻隐球菌脑膜小鼠模型中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recepter,VEGFR)在感染隐球菌后的变化规律。方法通过尾静脉接种隐球菌菌悬液的方法构建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小鼠模型(n=30)为实验组,根据模型建立后5个时间点(6h、12h、24h、48h、72h)分为5组,每组6只;对照组(n=6)尾静脉接种等量生理盐水。采用Westernblotting技术测定小鼠脑组织中VEGFR1和VEGFR2蛋白。结果实验组小鼠脑组织中VEGFR1和VEGFR2蛋白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有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隐球菌脑膜小鼠感染隐球菌后脑组织VEGFR表达下调,可能是隐球菌感染致脑水肿的继发保护机制。

  • 标签: 隐球菌性脑膜炎 小鼠模型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 简介:目的研究隐球菌脑膜治疗后菌体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电镜检查在隐球菌活力检测中的应用。方法对8例经过两霉素B和5-氟胞嘧啶联合治疗8周后,脑脊液中仍然可以查见隐球菌的患者,采用透射电镜对其脑脊液中的隐球菌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隐球菌菌体结构都显示了明显的变异:菌体大小差异显著,菌体形态变化明显;荚膜结构紊乱,菌体内可见空洞状或多个巨大脂滴,部分菌体胞膜破损,胞浆溢出。结论隐球菌脑膜治疗后虽然脑脊液中还存在菌体,但是菌体的超微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提示菌体活力降低或死亡。电镜检查可以作为隐球菌活力判定的一种有效手段,提高隐球菌脑膜疗效判定的准确

  • 标签: 隐球菌 电镜 超微结构
  • 简介:目的:比较初发隐球菌脑膜患者治疗前后与健康对照人群外周血CD4+T细胞中Th9和Th17细胞的比值,探讨Th9和Th17细胞在隐球菌脑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初发未经治疗隐球菌脑膜患者及健康对照各12例,抽取隐球菌脑膜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周及健康对照的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对3组病例外周血CD4+T细胞中Th9和Th17的比值进行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相比,隐球菌脑膜患者治疗前Th17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好转患者中,治疗后Th17表达显著上调,与治疗前及健康对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h9在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相比无差异,在治疗后隐球菌脑膜患者中表达上调。结论Th17免疫途径是隐球菌脑膜患者抵御隐球菌感染的重要免疫机制,隐球菌脑膜发病及治疗拮抗可能与Th17缺乏有关。

  • 标签: 隐球菌性脑膜炎 辅助T细胞 TH17 TH9 隐球菌
  • 简介:细菌脑膜是一类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其发病率以及后遗症率都比较高.根据其表面荚膜多糖的不同可以分为13个血清群体,其中A、C、Y、W135这四种群Men是引发脑膜的主要致病菌.目前针对这几种致病菌的疫苗主要是多糖疫苗.本文在总结群脑膜球菌多糖疫苗的研发情况以及生产进展的同时着重介绍了用于测定多糖含量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免疫火箭电泳法.

  • 标签: 群脑膜炎球菌 多糖疫苗 研发生产 火箭电泳 多糖测定
  • 简介:目的观察两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与伏立康唑治疗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的疗效和安全,探讨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的新型治疗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分别接受三联治疗(两霉素B+氟胞嘧啶+伏立康唑,n=10)和传统的两联治疗(两霉素B+氟胞嘧啶,n=10),比较两种治疗方案在降低脑脊液中隐球菌计数的幅度以及临床症状缓解、病死率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三联治疗患者脑脊液中隐球菌计数下降率明显高于两联治疗患者(下降率分别为0.743和0.408,P=0.009),三联治疗患者头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的时间短于两联治疗者(分别为12d和20d,P=0.009),两组在2周、4周、8周及12周时的病死率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种治疗方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结论两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与伏立康唑能有效降低脑脊液中隐球菌计数,可作为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诱导期的治疗选择。

  • 标签: 伏立康唑 隐球菌脑膜炎 艾滋病
  • 简介:真菌膜炎是严重的致菌眼病,本文报告我院于2011年诊治的3例念珠菌致真菌膜炎,这有助于了解在本地区该疾病的致病菌及主要特点。

  • 标签: 念珠菌 真菌性 角膜炎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化脓膜炎经过手术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对临床治疗进行指导.方法:选取64例于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于我院治疗的急性化脓膜炎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西药治疗32例的对照组和手术治疗32例的观察组,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内毒素和白细胞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在经过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1%,两组患者排便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对比,观察组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能有效提高急性化脓膜炎患者的治愈率和术后恢复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手术治疗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 临床 疗效分析
  • 简介:目的采用临床分离的茄病镰刀菌感染树鼩角膜,建立茄病镰刀菌膜炎树鼩模型。方法茄病镰刀菌接种到沙保氏培养基,26℃培养箱培养7d,收集真菌混悬液,血细胞计数板调整孢子数量为1×10^10CFU/mL。清洁级树鼩4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n=30)、对照组(n=10)。实验组用胰岛素针头(29G)将真菌孢子混悬液50μL注入角膜基中央,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50μL。通过前段照相、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病理组织学变化、感染角膜组织培养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真菌浸润范围、角膜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水肿程度、菌丝数量均与时间呈正相关;炎细胞浸润数量造模后第7天达到高峰,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实验各时间点均可见菌丝平行于基质纤维生长;感染后角膜组织培养可见茄病镰刀菌生长;造模成功率为86%。结论采用基质注射茄病镰刀菌孢子的方法首次成功建立茄病镰刀菌膜炎树鼩模型。

  • 标签: 树鼩 茄病镰刀菌 动物模型 真菌感染 角膜炎
  • 简介:目的:应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DNA技术(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RAPD)对大白黑眼兔(whitehairblackeyesrabbit,WHBErabbit)、日本大白兔(Japanesewhiterabbit,JWrabbit)和新西兰兔(NewZealandwhiterabbit,NZWrabbit)3个实验兔品系进行遗传分析。方法选用90只实验兔的皮肤组织样品提取基因组DNA,用60个随机引物对实验兔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根据电泳结果筛选出多态较高的引物进行RAPD-PCR分析,再利用Popgene3.2统计软件对3个品系的扩增条带进行遗传分析,获得实验数据。结果分析结果表明:(1)6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5个多态较高的引物,3个品系实验兔共检测到493个扩增片段,长度在100~1800bp之间,筛选的25个引物中,其中16个引物既可扩增出3个品系共同的DNA条带,也可扩增出WHBE兔特有的特征条带;(2)WHBE兔位点数为234个,其中多态位点数166个,多态位点比为70.94%,JW兔位点数为228个,其中多态位点数122个,多态位点比为53.51%,NZW兔位点数为231个,其中多态位点数94个,多态位点比为40.69%;(3)三个群体的Shannon多样指数分别为0.3385,0.2222和0.1905;(4)JW兔和NZW兔的遗传相似系数最高,为0.8443,其次为WHBE兔和JW兔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8204,WHBE兔和NZW兔的遗传相似系数最低,为0.7862。结论结果表明WHBE兔与JW兔和NZW兔之间有遗传的相似,也存在着遗传差异,应用RAPD技术可以很好地检测实验兔不同品系之间以及同一品系不同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

  • 标签: 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技术 遗传多样性
  • 简介:报道1例由棕黑腐质霉属(Humicolafuscoatra)导致的真菌膜炎。此菌分离自1名长期腹膜透析患者的腹水。腐质霉属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棕黑腐质霉导致的人类感染罕见。现对棕黑腐质霉的真菌学特点进行研究,并进行分子测序。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对伊曲康唑的MIC为0.008μg/mL,伏立康唑的MIC为0.016μg/mL,两霉素B的MIC为1.5μg/mL。患者拔除腹透管,改行血液透析。口服伊曲康唑0.1g/12h,28d后病情明显改善,出院。

  • 标签: 棕黑腐质霉 真菌性腹膜炎 真菌感染
  • 简介:目的探究本课题组研发的亲和吸附材料特异清除肠内毒素的有效及安全。方法运用阑尾结扎穿孔的方法建立犬肠内毒素血症模型,进行灌流治疗。实验过程中选取多个时间点,监测生命体征,采血检测内毒素含量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结果灌流吸附1、2h后内毒素含量为(0.49±0.22)、(0.034±0.00)Eu/mL,与灌流开始(7.25±1.18)Eu/mL相比,差异有显著(P〈0.05)。灌流2h后平均清除率R=99.52%。灌注治疗后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肌酐指标均有所下降,与灌流开始相比差异有显著(P〈0.05),各值均在正常值范围。灌流过程中犬的生命体征平稳。结论本课题研发的亲和吸附材料能高效清除实验犬血液中内毒素并有良好的血液相容

  • 标签: 内毒素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血液灌流 亲和吸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