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蜂胶的乙醇提取物(EEP)的安全。方法用0.5%的EEP对家兔进行皮肤急性毒性试验、皮肤刺激试验以及对豚鼠的过敏试验。结果EEP低剂量、高剂量皮肤破损组和对照组皮肤破损组各有’只家免,在24h观察到皮肤破损处微红,48h消失,其余各实验兔的皮肤、毛发、眼、粘膜、呼吸、中枢神经系统均无任何中毒表现;按照皮肤刺激反应强度,评价标准,完整皮肤组平均分为0,判为无刺激:破损皮肤组平均分值为033<0.50,亦判为尢刺激;A组空白对照组和B组EEP组动物均无红斑和水肿反应,判为无致敏。结论蜂胶提取物EEP在对实验动物体外寄生虫净化中安全、无毒、无刺激。

  • 标签: 皮肤 刺激性 EEP 蜂胶提取物 高剂量 对照组
  • 简介:自1996年全球转基因作物大规模商业化生产以来,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迅速增长,2013年种植面积已达1.75亿hm2。其在解决全球粮食问题、环境保护、提升粮食营养质量和品质、制药以及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展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转基因商业化生产的深入,转基因技术的潜在风险引起了社会以及国际上更广泛的关注。事实上,在转基因技术出现之初,科学家们就开始关注其安全问题。相关国际组织(FAO、WHO、CAC、OECD等)经过数次研究制订了一系列与转基因食品安全有关的评价原则、指南与措施等。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这些安全评价策略也在不断完善。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建立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和管理体系。转基因食品在进入市场前要经过十分全面以及系统的安全评价,包括营养学、毒理学、过敏等方面,从而保障转基因食品的安全

  • 标签: 转基因食品 安全性评价 发展历程
  • 简介:[目的]矿物油乳剂因其安全好、杀虫谱广、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被广泛用于果蔬、农作物、园林害虫的防治,但有关其对害虫天敌烟蚜茧蜂的安全尚不明确。因此,本文研究矿物油乳剂对烟蚜茧蜂不同发育阶段的安全,为更好地协调蚜虫的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药膜法和浸渍法测定了不同浓度(150、250、350、450倍液)矿物油乳剂对烟蚜茧蜂各发育阶段的影响。[结果]矿物油乳剂对烟蚜茧蜂成虫的影响较小,无明显胃毒作用,但有一定的触杀作用,以最高浓度150倍液(4986.960mg·L^-1)处理24h后的存活率依然高达92%;矿物油乳剂对烟蚜茧蜂寄生蚜有较高的致死率,LC50为859.541mg·L^-1,该浓度远远低于此次供试的最低浓度450倍液(1662.320mg·L^-1),说明矿物油乳剂对烟蚜茧蜂卵和幼虫的安全较差;矿物油乳剂对烟蚜茧蜂蛹期羽化率的影响较显著,处理组的僵蚜与对照组的僵蚜相比,羽化高峰期均滞后1d,且羽化率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大而下降(450倍液时羽化率为81.25%,150倍液时仅为47.75%)。[结论]当蚜虫发生严重时,可考虑在烟蚜茧蜂成虫期协调使用矿物油乳剂进行联合控制,但矿物油乳剂的使用浓度和施用时间还有待进一步确定。

  • 标签: 矿物油乳剂 烟蚜茧蜂 触杀 胃毒
  • 简介:硫丹在茶叶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茶叶中的残留量随着施用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硫丹在乌龙茶中的消解速率显著低于绿茶,同一环境下,35%硫丹乳油500倍、1000倍、1500倍、2000倍液处理在乌龙茶和绿茶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15-2.84d和1.65-1.98d,药后7d残留量分别为4.21mg/kg-12.04mg/kg和2.81mg/kg~8.98mg/kg。同时,由于气候差异,同一浓度处理的残留量和半衰期不同地区间的差异也较大。不同茶区,无论乌龙茶或绿茶品种,药后7d,1000倍、1500倍、2000倍液处理的残留量均在10.0mg/kg以下,而500倍的个别超过10.0mg/kg,但在20.0mg/kg以下,所以,按欧盟最高限量30.0mg/kg标准计,目前茶园施用该药安全间隔期为7d是合理的。本分析方法采用微型层析柱法净化,具有操作时间短,试剂用量省、净化效果好的优点,最低检出量为0.0006ng,最小检出浓度为0.0064g/g,该技术指标完全满足残留分析的要求。

  • 标签: 硫丹 茶叶 残留 安全性评价
  • 简介:目的探究本课题组研发的亲和吸附材料特异清除肠源内毒素的有效安全。方法运用阑尾结扎穿孔的方法建立犬肠源内毒素血症模型,进行灌流治疗。实验过程中选取多个时间点,监测生命体征,采血检测内毒素含量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结果灌流吸附1、2h后内毒素含量为(0.49±0.22)、(0.034±0.00)Eu/mL,与灌流开始(7.25±1.18)Eu/mL相比,差异有显著(P〈0.05)。灌流2h后平均清除率R=99.52%。灌注治疗后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肌酐指标均有所下降,与灌流开始相比差异有显著(P〈0.05),各值均在正常值范围。灌流过程中犬的生命体征平稳。结论本课题研发的亲和吸附材料能高效清除实验犬血液中内毒素并有良好的血液相容

  • 标签: 内毒素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血液灌流 亲和吸附材料
  • 简介:目的:卡培他滨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及安全进行分析.方法:对180名患者进行病理上的确诊和分析,确定病人为乳腺癌晚期.对病人用药时采取每天2500mg/m2的方式,即每日早餐与晚餐之后半个小时进行服用,连续应用两周之后休息一周.若病人的癌细胞扩散现象未得到有效控制,呈现继续蔓延的情况,立刻停止对该药物的使用.患者使用卡培他滨片之后的效果分为效果显著、有效以及无效.结果:临床表现为疗效显著的患者有46例,病情得到了完全程度上的缓解;临床表现为有效的患者83例,病情得到了控制,部分病情得到缓解;51例患者临床表现为无效.腹泻患者4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22.8%;色素沉淀患者49例,手足综合征63例,其余类不良反应27例.结论:卡培他滨在对于晚期乳腺癌的治疗上表现显著,而其产生的不良反应患者大多能够忍受,适合于在临床实践当中应用.

  • 标签: 卡培他滨 晚期乳腺癌 不良反应
  • 简介:盐酸阿莫罗芬(amorolfinehydrochloride)属于吗啉类的衍生物,它通过抑制次麦角固醇转化成麦角固醇中的两个关键酶,即Δ14-位还原酶和Δ7-Δ8位异构酶,使次麦角固醇堆积于真菌细胞膜中,而麦角固醇大量减少,致胞膜结构和功能受损,真菌死亡。体外试验表明对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霉菌具有抑菌和杀菌作用;临床研究显示其对于皮肤真菌病有良好的疗效。本研究对法国高德美制药公司生产的0.25%盐酸阿莫罗芬霜治疗足癣疗效和安全进行评价。

  • 标签: 足癣 阿莫罗芬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评价1%氟曲马唑乳膏治疗足癣的疗效及安全。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非劣效临床试验,每天1次外用,疗程4周。结果主要疗效4周时的总有效率氟曲马唑组为71.43%,联苯苄唑组为64.81%(P=0.190)。在6周时(停药后2周),总有效率分别为82.61%和71.60%(P=0.018);真菌清除率分别为86.16%和77.50%(P=0.045);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3.43%和91.58%(P=0.504)。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氟曲马唑组2.44%,联苯苄唑组2.46%(P=1.000),主要表现为用药局部皮肤刺激。结论1%氟曲马唑乳膏治疗足癣有效安全,4周时总疗效非劣效于1%联苯苄唑乳膏,但在6周时总疗效优于1%联苯苄唑乳膏,主要体现在真菌学疗效方面。

  • 标签: 氟曲马唑 联苯苄唑 足癣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目的】生物杀虫剂及天敌昆虫的应用是绿色防控的发展方向,但有关生物杀虫剂对天敌昆虫的安全尚不明确。研究生物杀虫剂对天敌昆虫的影响可以为更好地协调使用生物杀虫剂和天敌昆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药膜法和滤纸膜片法测定了5种生物杀虫剂(苦参碱、桉油精、鱼藤酮、除虫菊素、橄榄鲨)在田间推荐使用浓度下,对4种天敌昆虫(丽蚜小蜂、东亚小花蝽、食蚜瘿蚊、巴氏新小绥螨)的致死率。【结果】除虫菊素对丽蚜小蜂、东亚小花蝽、巴氏新小绥螨的影响较大,致死率均达到100%;鱼藤酮对丽蚜小蜂、食蚜瘿蚊、巴氏新小绥螨的影响均较大,致死率在98.65%以上;橄榄鲨对丽蚜小蜂、东亚小花蝽、食蚜瘿蚊的影响较小,致死率均小于30%;苦参碱对丽蚜小蜂的影响最大,致死率达100%,对食蚜瘿蚊和巴氏新小绥螨的影响较小,致死率分别为15.56%和15.91%;桉油精对巴氏新小绥螨的影响最大,致死率达100%,对东亚小花蝽和食蚜瘿蚊的影响较小,致死率分别为15.91%和6.67%。【结论】这5种生物杀虫剂中,橄榄鲨对丽蚜小蜂、东亚小花蝽、食蚜瘿蚊安全,桉油精对东亚小花蝽、食蚜瘿蚊安全,苦参碱对食蚜瘿蚊、巴氏新小绥螨安全,鱼藤酮对东亚小花蝽安全,除虫菊素对食蚜瘿蚊安全

  • 标签: 生物杀虫剂 天敌昆虫 安全性评价 致死率
  • 简介:目的评价1%硝酸异康唑乳膏治疗足癣和体股癣的疗效及安全,并与2%硝酸咪康唑霜对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试验组及对照组分别外用1%硝酸异康唑乳膏和2%硝酸咪康唑霜,2次/d,疗程足癣4周,体股癣2周。结果足癣试验组71例,对照组72例;体股癣试验组73例,对照组73例。足癣患者在4周时临床有效率试验组87.3%,对照组87.5%,在6周时分别为88.7%和91.7%;在4周时真菌学清除率试验组83.1%,对照组94.4%(P=0.0363),在6周时分别为84.5%和90.3%;在4周时总有效率试验组77.5%,对照组86.1%;在6周时分别为78.9%和86.1%。体股癣患者在2周时临床有效率试验组87.7%,对照组93.2%,在4周时分别为91.8%和94.5%;在2周时真菌学清除率试验组82.2%,对照组89.0%;在4周时分别为89.0%和93.2%;在2周时总有效率试验组78.1%,对照组86.3%,在4周时分别为87.7%和93.2%。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为2.1%,对照组为1.4%,表现为用药局部刺激、瘙痒、灼痛感或红斑。结果显示1%硝酸异康唑乳膏治疗足癣和体股癣的疗效及安全与2%硝酸咪康唑霜相似(P〉0.05)。结论1%硝酸异康唑乳膏治疗足癣和体股癣有效、安全

  • 标签: 硝酸异康唑 足癣 体癣 股癣
  • 简介:目的观察国产两霉素B抢先治疗血液病患者侵袭肺部真菌感染(以下简称IFI)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12月~2008年12月间,45例免疫功能低下IFI患者接受国产两霉素B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45例患者均应用两霉素B治疗两周以上,最长应用时间为14周,中位数6周。总有效率为86.7%,不良反应主要有低钾血症、发热、转氨酶升高、肾功损害、胃肠道反应,根据WHO药物毒性分级标准均为I~II级毒性。结论国产两霉素B对于血液病患者IFI临床诊断的抢先治疗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可耐受。

  • 标签: 两性霉素B 血液病 侵袭性真菌感染 抢先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钬激光和经尿道电切术治疗老年高血压伴前列腺增生的疗效和安全。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科收治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分别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和激光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IPSS和QOL评分及血压变化情况。分别于手术前后应用经直肠超声测量患者前列腺厚度,根据球形体积公式估算前列腺重量。结果:钬激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低于电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钬激光组术后前列腺重量、IPSS评分、QOL评分及血压均低于电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治疗伴高血压的老年前列腺增生患者安全有效,可在临床推广。

  • 标签: 钬激光 经尿道电切术 高血压 前列腺增生
  • 简介:目的:动态观察运用不同方法建立的两种实验大鼠慢性阻塞肺疾病(COPD)模型并比较评估两组模型的特点。方法:分别采用单纯被动吸烟(单一组)和被动吸烟与细菌内毒素(LPS)气管注入的复合方法(复合组)制造大鼠COPD模型,运用HE染色及半定量图像分析法对比研究两组模型肺组织及小支气管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建立的COPD大鼠模型均符合人类COPD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复合组的气道慢性炎症、重塑改变及气流阻塞情况均较单一组严重;单一组、复合组模型各时间段管壁及平滑肌层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厚(P〈0.01),第20天时复合组管壁及平滑肌层均较单一组显著增厚(P〈0.01),而第40天及60天时复合组仅管壁较单一组显著增厚(P〈0.01)。结论:COPD模型的形成是由于慢性气道炎症的反复刺激引起管壁纤维增生增厚及平滑肌层增厚,即气道重塑,最终导致气流受限;复合组COPD模型的气道炎症及气道重塑均较单一组COPD模型显著。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被动吸烟 大鼠 模型
  • 简介:【背景】豚草于20世纪80年代入侵广西省来宾市兴宾区,现已扩散至该区的部分乡(镇),2009年5月通过在广西来宾市高岭村释放广聚萤叶甲和豚草卷蛾防治豚草,3个月后释放点豚草的死亡率达98%以上。【方法】实地调查豚草卷蛾的扩散、建群情况和对当地作物的安全。【结果】豚草卷蛾在来宾市已形成稳定种群。豚草卷蛾在对豚草的控制过程中,能在豚草生长区迅速定殖、建群,在定殖区豚草被完全控制或呈现零星分布后,该虫又会迅速向邻近成片生长的豚草区扩散、定殖。在调查中未发现豚草卷蛾对周边农作物产生为害。【结论与意义】豚草卷蛾对作物安全,可以在广西大范围释放。

  • 标签: 豚草卷蛾 生物防治 安全性
  • 简介:目的:评价鼻窦功能手术(FESS)治疗慢性鼻窦炎合并支气管哮喘的远期疗效。方法:选择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鼻窦炎患者65例,行FESS治疗。根据是否合并患有支气管哮喘将患者分为观察组(慢性鼻窦炎合并支气管哮喘)和对照组(慢性鼻窦炎),选择同期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测定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水平、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和可溶性IgE低亲和力受体(sCD23)的水平,并术后随访2年观察对比慢性鼻窦炎和支气管哮喘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手术后的IL-4、sIL-2R及sCD23水平降低,IFN-γ水平升高,且与手术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年的慢性鼻窦炎治愈率均高于术后1年;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和术后2年的哮喘完全控制率明显高于术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2年哮喘完全控制率显著高于术后1年之间(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2年哮喘平均发作率显著低于术前,且术后2年的哮喘平均发作率明显低于术后1年(P〈0.05)。结论:FESS用于治疗慢性鼻窦炎合并支气管哮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IL-4、IFN-γ、sIL-2R及sCD23水平,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其远期疗效较满意。

  • 标签: 鼻窦功能性内镜术 慢性鼻窦炎 支气管哮喘 远期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猪TCR基因分子结构的复杂及其与人类的相似。方法以公开的猪TCRα链基因为参考序列设计两对特异性引物,用RT-PCR法从合作小型猪外周血、淋巴结和脾脏的淋巴细胞中克隆了93个猪TCRα基因(简称STA)。结果测序分析表明,克隆的猪TCRα链的基因均含有可变的信号肽区和V区、高变的J区和恒定的C区的基因片段,但基因间的核苷酸序列组成都不完全相同,且具有十分复杂的多态和多样,基因间的同源在68.4%-98.7%,这与TCRα链的基本基因结构特征相一致。依据TCRα基因的同源对其分子结构、遗传演化关系和归类分析发现,在其信号肽区、FR1区和CDR1区、FR2区和CDR2区以及FR3区和CDR3区都存在一些变异集中点和变异热点区。用IMGT/V-QUEST分析方法可将合作小型猪TCRαV区(STAV)、J区(STAJ)基因片段与人类的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合作小型猪TCRα与人类的遗传演化关系较近,每个序列都能找到与人类对应的TRAV、TRAJ基因片段,甚至V区的相似可达92%以上。结论近交培育的合作小型猪在正常状态具有应对外界复杂微生物等环境的TCR遗传多样分子基础,且适合作为人类免疫学及疾病研究的动物模型。

  • 标签: 合作小型猪 TCRα基因 生物信息学 多样性
  • 简介:利用SSR分子标记结合荧光毛细管电泳检测技术,研究了野生杏和栽培杏的遗传多样和遗传结构,结果显示:27个SSR位点,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17.82个等位基因(Na)和7.44个有效等位基因(Ne),平均Shannon's信息指数(I)为2.23,平均期望杂合度(He)和观察杂合度(Ho)分别为0.70和0.52。基于SSR位点,群体水平上平均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期望杂合度、观察杂合度和Shannon's信息指数分别为6.59、4.15、0.70、0.53和1.50,说明我国杏种质资源遗传多样丰富,其中野生杏资源遗传多样明显高于栽培杏资源,野生杏中西伯利亚杏种质遗传多样最高且具有较多的特异等位基因,而栽培杏中仁用杏遗传多样最低,特有等位基因较少。聚类分析将供试159份种质分为4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将159份种质划分为5个类群,分类情况与传统形态指标划分基本一致。通过本研究可知,我国杏资源遗传多样丰富,遗传结构较为复杂;西伯利亚杏与栽培杏亲缘关系较远;野生普通杏与栽培杏具有类似的遗传结构,推测野生普通杏为栽培杏原始种;仁用杏遗传多样较低,遗传背景狭窄。本研究结果可为杏资源新品种选育及持续利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 标签: 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SSR
  • 简介:随着全球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产动物活体或水产品贸易日益频繁,不可避免地给进口国带来病原风险,造成疾病引入和传播,甚至生物入侵,严重危害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生动物进口风险评估(IRA),是指从别国或地区进口水生动物活体包括其受精卯、稚鱼、幼鱼、苗种、成体以及商品等的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指对风险事件进行科学、透明、系统分析的一个过程,它由危害识别、风险评估、风险交流和风险管理4个部分构成。目前,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有定性风险评估、半定量风险评估和定量风险评估3种。定性风险评估具有灵活性强、适用范围广、易掌握的特点,能够综合各种资料、数据和信息,尤其适合初次风险评估,但容易受评估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定量风险评估可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评估结果准确、可靠,但需要收集大量数据,工作量巨大,评估成本也很高。通常,定性评估结果若能够提供很好的防范措施,则不必进行定量评估。将外来水生病原阻止在引进之初远比引入后根除更加容易。因此,开展水生动物进口风险评估对于阻止水生动物疾病传播和水生态环境破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为各国进行水产贸易提供参考。

  • 标签: 进口风险分析 生物入侵 定性风险评估 定量风险评估
  • 简介:【目的】印加孔雀草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南美洲,现已在我国多个地区发现,局部呈现生态危害。分析印加孔雀草生态适应特点,可以有针对地提出其风险指标体系和判断标准,确定其危险级别。【方法】对印加孔雀草的分布、危害情况及生物学特性进行调查,定性分析其生态适应特点,定量分析评估其生态风险,确定其危险级别。【结果】根据风险指标体系准则层的赋值,其中入侵R1为83,适应R2为88,扩散R3为65,危害R4为84,计算得出印加孔雀草风险值(R)=80>61,属于具有危害和侵入的物种。【结论】印加孔雀草为具有危害和侵入的物种,应严格禁止引入。由于该植物已经传入我国,应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开展检疫、监测和灭除,防止其传入其他还未发生的地区。

  • 标签: 印加孔雀草 风险评估 管理措施 入侵植物
  • 简介:大百合是百合科大百合属一种重要的野生植物资源,本文采用基因测序法,利用叶绿体DNArpl16序列对10个大百合居群进行了遗传多样和遗传结构分析,旨在为其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结果显示:rpl16序列矩阵长度为699bp,共检测到14个变异位点和12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态(Hd)为0.604;总的遗传多样(HT)为0.660。该居群间遗传变异(71.53%)大于居群内遗传变异(28.47%),说明居群间变异是其居群的主要变异来源;居群间遗传分化很高(Gst-=0.677,Nst-=0.614,Fst=0.71531),基因流较低(Nm=0.0995)。失配分析结果表明种群在进化过程中曾经历过快速扩张,中性检验支持上述结果:Tajima'sD=-1.74368(P>0.05);FuandLi'sD=-2.69366(P<0.05);FuandLi'sF=-2.79896(P<0.05)。研究结果表明:大百合居群遗传多样较高,居群间存在较高的遗传分化,主要与其生活史特征相关。基于得到的居群遗传信息,建议采取就地保护为主的保护策略。

  • 标签: 大百合 rpl16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