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9 个结果
  • 简介: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最复杂的一项系统工程。在地理方面,它涉及到全球的七大洲、四大洋的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学科方面,它涉及到太阳和地球演变的天体物理和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化学和生物学等;而在人文社会方面,涉及到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生活方式,对于大工业生产所排放出的余热和废气以及交通运输和农牧业生产,都与全球气候的变化息息相关。

  • 标签: 气候变暖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 地球物理学 农牧业生产 系统工程 天体物理
  • 简介:台怀镇位于五台山五个台的中心谷地,狭谷呈南北走向,平均谷宽400米,海拔1600—1700米,周围山峦叠嶂,蕴秀藏云,寺庙林立,古迹成群,集中在台怀镇的寺庙就有30多处,它是五台山的佛教中心和旅游中心。为使人们更多地了解五台山气候,以促进五台山旅游事业的发展,我们就1970—1981年在罗(目侯)寺观测的

  • 标签: 台怀镇 旅游中心 山峦叠嶂 避暑胜地 冬半年 干燥指数
  • 简介:气候变化威胁到贫困和边缘化群体的生命和生计,应对气候变化应当与普惠性人类发展的目标相一致。普惠性是人类发展的核心,人类发展必须惠及每一个人,而且也能够惠及每一个人。气候公正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最终诉求,普惠性人类发展为气候公正的实践提供指导。可持续发展是气候公正的指导思想,普惠性人类发展则是实现气候公正的道德机制,它契合气候公正的伦理诉求,为气候公正的实现提供新视角。

  • 标签: 普惠性人类发展 气候公正 人类发展 道德机制
  • 简介:从美学的角度来说,生态是宇宙的深层意蕴,体现的是自然的玄妙与规律。生态心灵是设计师从观照自然中获得的澄明心境,这种清澄、深邃、广阔的心灵天地体现出生态的本真。生态设计是设计师以这种澄明的心境为基础,艺术地创造具有生态意象、意蕴与意趣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宽广深厚的生态心灵是生态设计的重要审美基础,但设计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设计之用"进一步让人敬畏、感受自然的伟大力量,在自然中使人接近至乐的精神境界,使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生态心灵要通过观照自然才能得以澄明,生态设计也要通过涵养,才能使心灵容纳意象;第二,生态心灵只有通过回归自然才能重得质朴,生态设计只有通达心灵才能饱含意蕴;第三,生态心灵只有通过体悟自然才能变得灵明,生态设计只有点亮心灵方能彰显意趣。总之,只有生态心灵,才能照亮生态设计之路。

  • 标签: 生态心灵 生态设计 自然 审美 和谐
  • 简介:气候问题的伦理困境越来越突出,这一伦理困境呼唤普遍伦理的重建。道德金律在普遍伦理的重建中被寄予了厚望。在全球气候问题领域内道德金律面临着从理解转向接受,从接受导向行动以及从“人所不欲,勿施于人”迈向“国所不欲,勿施于国”的困境。但是道德金律体现出的德性练习与正义原则有助-t-~t解这一困境,并逐步促使人们采取新的行动。

  • 标签: 普遍伦理 道德金律 气候问题 共识
  • 简介:1、痛楚的问题作为气候变化之恶果,谁是致死第一人?这个问题,不像其在二十多年前是纯理论的。对干旱或暴风雨的千百万受害者来说,这已经是每日生死攸关的问题了。凭有限的资源去遏止气候恶化,这对数千位先行的决策者来说是一个痛楚的问题。而且,因为气候变暖导致的死亡不是一种自然灾害,而是人为之祸——世界共同体基于此而达成共

  • 标签: 气候变化 伦理观 公平 世界共同体 自然灾害 气候变暖
  • 简介:应法国总统保护地球特使尼古拉·于洛(NicolasHulot)的邀请,中国兰誓协会副会长张高澄道长和国际部主任尹志华于7月20日罕27日赴巴黎参加“气候良知峰会”(SummitofConsciencefortheClimate)。

  • 标签: 中国道教协会 峰会 良知 巴黎 法国总统 尼古拉
  • 简介:冬虫夏草是最有名气的治肺癌良药,价钱已超过人参。冬虫夏草是怎么长出来的,却是件很耐人寻味的趣事。冬虫夏草,从字面上就知道,冬天是虫,夏天是草。先是一种菌类植物侵入到虫体里边,这虫是蝙蝠蛾幼虫,菌丝进入虫体,把虫的身体吃光了.只剩下一个空壳。里边是菌丝。

  • 标签: 人生 生态 冬虫夏草 耐人寻味
  • 简介:通过执行中央政府的节能减碳目标责任制和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地方政府被纳入到全球气候治理的多层次体系。中国在气候治理中采取的压力型体制深化了全球治理的多层次特征,但也存在效率的损失。地方政府参与气候治理的角色更多意义上是中央政府的政策执行者而非全球多层治理中的主体行动者。应重视中国地方政府在气候治理中所做的贡献,并正视中国地方政府在气候治理中面临的挑战,科学推进节能减碳目标责任制和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以气候治理为契机推动地方经济转型。

  • 标签: 地方政府 气候治理 全球治理
  • 简介:曹前发在《学习与探索》2017年第9期撰文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无论是革命战争岁月,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毛泽东都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强调绿化事业和注意水土保持。今天,我们追忆他的绿化祖国和注意水土保持的思想,研究他的生态观,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美丽家园,有着巨大的历史启示和现实意义。

  • 标签: 生态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毛泽东 《学习与探索》 建设生态文明 水土保持
  • 简介: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最主要的危机之一,面对这种危机,人类已经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如经济手段,制度手段等,然而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培养人们良好的生态意识,在生态意识中,生态良知又是核心。养成生态良知是克服现代生态危机的关键环节。

  • 标签: 良知 生态良知 道德
  • 简介:10月1~3日在甘肃酒泉召开,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和清华大学哲学系经济伦理与政治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酒泉分院协办,酒泉金锁阳沙漠生物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承办。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卢风发起这次会议。

  • 标签: 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生态智慧 专业委员会 清华大学 环境哲学
  • 简介:6月21日,“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基地考察团”一行赴甘肃民勤县进行实地考察。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副会长黄信阳、唐诚青、张凤林,中国道教协会秘书长袁炳栋,香港道教联合会主席汤伟奇等参加了考察活动。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局也派代表参加此次活动。中国道教生态林基地建设始于2005年4月,截止到2006年6月,已有海内外众多道教组织、宫观和道教界知名人士先后捐款210万元。当天,考察团一行又捐款、认捐56.55万元。“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基地”位于民勤县苏武山,总面积1500亩。

  • 标签: 生态林建设 中国道教协会 爱心 中央统战部 实地考察 考察活动
  • 简介:生态正义何以可能,是生态伦理学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困境和实践缺失,使得它无法、也不可能回答生态正义何以可能。个体或群体中心主义的短视和危害,使得它同样无法、也不可能回答生态正义何以可能。当代的全球化,使整个人类真正成为一个现实的主体性存在,使人类的共同利益获得了现实规定性,提出了当代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经济关系,生态正义在坚持以人类整体、长远的利益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根本价值尺度的经济活动中得以可能。

  • 标签: 生态正义 人类中心主义 非人类中心主义 全球化
  • 简介:《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的源泉,其蕴涵的“道法自然”的本体意识、“知常曰明”的环境意识、“知足者富”的消费意识、“知止不殆”的发展意识等生态智慧中的合理内容,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 标签: 《老子》 生态智慧 自然本体意识 消费意识 发展意识
  • 简介:陈红兵著,觉群佛学博士文库之一,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8月版。本书力图从佛教自身的价值追求、思想理念出发,对佛教生态哲学进行根源式研究,就目前已达到的目标而言,突出了佛教生态哲学的生态德性论特质,围绕佛教生态德性论形成了佛教生态哲学的基本框架,并在这一框架内,诠释了佛教哲学思想的生态意义,佛教生态哲学与西方生态哲学思想的差异、思想局限,同时也指出了佛教生态哲学思想应吸收融合西方生态科学、生态哲学的相关思想成果的建构方向。

  • 标签: 生态哲学思想 佛教 哲学研究 宗教文化出版社 思想理念 生态意义
  • 简介:康德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没有任何自由可言,即使“人为自然立法”掌握了自然必然性,目的仍然是为了满足人自身的物质欲求,不可能走出自然王国。由此康德提出实践理性优先于理论理性,强调只有“人为自身立法”的实践理性才能够将人从自然王国中拯救出来而走向自由王国。康德这一命题的危害是,否认人在自然面前拥有自由,人在自然面前只能遵循弱肉强食的生物法则,道德地对待自然万物在学理上不具有可能性。本研究试图颠覆康德的这一命题,认为人在自然面前不仅拥有本体论自由,而且这一自由还优先于认识论自由和实践理性自由。人只有证明自由的本真性具有生态性质,即人在自然面前能够拥有本体论的自由,才能担保自身从自然王国之中真正解放出来,使保护自然环境的伦理行为获得坚实的哲学基础和正当性理由。

  • 标签: 自由 生态 本真性
  • 简介:科技的进步在不断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使人类在一些方面面临生态环境和伦理道德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应超越伦理学的局限,在一般世界观的观照下,以目的理性(价值理性)来约束、引导工具理性(科技理性)的发展,调整人类的需求结构体系,反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得人与自然这一有机的整体和谐地存在、发展下去.

  • 标签: 生态伦理 人类中心主义 目的理性 科技理性 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
  • 简介:一、生态文明的脚步生态问题已经从学术象牙塔走进寻常百姓家,逐渐成为备受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人们开始切身感受到生态问题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大家越来越关心城市空气中的PM2.5指数是否超标、饮用水的水质是否洁净、过度碳排放造成的温室气体效应等问题。此类社会心态的变迁,

  • 标签: 生态文明 智慧 佛教 社会热点问题 生态问题 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