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一般来说蛋白是功能基因表达的重要产物,在动物机体内的大部分新陈代谢活动的调解中,蛋白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参与作用。可以说蛋白为人们认识生命活动的本质提供了最有效的直观分子基础。我们知道新时代是一个后基因为主题的时代,这一时代中蛋白组学对多种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因此,探讨蛋白组学在动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起到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

  • 标签: 动物科学 蛋白质组学 应用
  • 简介:进入12月份,云南冬季百合开始批量上市,代替夏秋百合成为市场百合切花的主打产品,行情稳步上涨.而作为云南夏秋百合的主要供应地之一的曲靖市会泽县待补镇,百合生产进入整地修养阶段,等待明年3月中旬以后上市.

  • 标签: 合成 百合切花 致富 农民 会泽县 曲靖市
  • 简介: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和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技术,对控制花器官发育的B类蛋白,即PPI(GenBank登录号:GU812176)与两个AGAMOUS-like蛋白即已被分别命名的PAGl(Capana02g001695)和PAG2(Capana07g001940)间的互作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PI蛋白与PAG1和PAG2蛋白均存在特异性相互作用,说明辣椒花器官发育过程中尸州蛋白可能与PAGl和PAG2形成蛋白复合体,共同控制雄蕊的发育。这有助于进一步揭示辣椒雄蕊发育的分子机理。

  • 标签: 辣椒 PPI PAG1 PAG2 酵母双杂交 双分子荧光互补
  • 简介:2015年农药市场,既有惨淡经营的尴尬,又有逆市飘红的惊艳,更有不明觉厉但精彩纷呈的触"网"传奇。展望2016,未来之路是什么?未来之路如何走?是整个行业必须直面同时要做出抉择的问题!市场低迷还会持续2016年的农药市场,依然是一个不稳定、不确定、复杂与模糊相互交织的市场,在企业运营层面集中表现为"四失",即战略失位—不知道到底该往哪儿去;

  • 标签: 农药行业 互联网 合成 升温 农药市场 市场低迷
  • 简介:为揭示复等位基因遗传的大白菜雄性不育分子机制,通过基于质谱的蛋白组学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技术技术(iTRAQ),开展了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蛋白组学研究,以找到不育与可育材料中差异表达蛋白,从蛋白水平来进一步揭示大白菜雄性不育的分子遗传机制。

  • 标签: 差异表达 相关蛋白 大白菜 核基因雄性不育 蛋白质组学 育性
  • 简介:为建立适合于大葱花蕾总蛋白的双向电泳体系,本研究以大葱花蕾为材料,对大葱花蕾总蛋白提取方法、IPG胶条梯度范围、上样量、等电聚焦等双向电泳的关键步骤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适宜大葱花蕾总蛋白的双向电泳条件为:TCA-丙酮沉淀法提取大葱花蕾总蛋白,选择24cmpH4~7的IPG胶条,上样量800μg,按聚焦程序Ⅰ聚焦后进行双向电泳并采用考马斯亮蓝染色。采用该体系可以获得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的双向电泳图谱。

  • 标签: 大葱 花蕾 蛋白质组 双向电泳
  • 简介:谷子是中国北方重要杂粮作物,米色是评价谷子品质的重要指标,目前关于谷子米色的形成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选用米色分别为深黄、浅黄、白色和绿色的谷子品种各2个,对这8个谷子品种进行了总类胡萝卜素含量、β-胡萝卜素含量与米色差异间关系的分析,以及分子水平4个β-胡萝卜素代谢相关基因在籽粒不同灌浆阶段的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CCI指数作为米色测定的综合指标,可对不同品种米色差异进行鉴定,且分别与总类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含量呈显著与极显著正相关。通过对8个品种SiLCYB基因组DNA克隆发现,只有深黄品种JG21中出现序列变异,有两个SNP位点,且第二处单核苷酸变异使相应氨基酸由谷氨酰胺变为精氨酸。SiLCYB表达不具有组织特异性,在叶中表达最高,茎中最低。通过对籽粒不同灌浆阶段β-胡萝卜素合成基因SiLCYB与另外3个β-胡萝卜素代谢相关基因(SiLCYBLCYE,SiHYD,SiCCD1)的表达分析发现:SiLCYB在大多数品种中表达基本恒定,且与β-胡萝卜素积累没有表现出显著相关性;而SiLCYE在不同品种中普遍呈现出与SiLCYB同增同减的表达模式,但表达水平低于SiLCYB;同时发现2个降解相关基因(SiHYD,SiCCD1)的表达与β-胡萝卜素积累在灌浆特定阶段表现出了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因此,推测SiLCYB与降解基因SiHYD和SiCCD1共同作用,通过影响β-胡萝卜素和总类胡萝卜素在籽粒中的积累,进而影响米色的形成。

  • 标签: Β-胡萝卜素 米色 SiLCYB 籽粒灌浆 表达模式
  • 简介:丝氨酸乙酰转移酶(serineacetyltransferase,SAT)是甲硫氨酸和半胱氨酸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利用该基因提高作物中甲硫氨酸水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研究拟南芥SAT1(ArabidopsisthalianaSAT1)基因的蛋白表达情况及相关功能,构建了带有His标签的AtSAT1基因原核表达载体pET-30b(+)-SAT1-His(6)。将其导入大肠杆菌BL21(DE3)pLysS中并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经固定化金属离子亲和层析(IMAC)纯化获得了抗原蛋白SAT1-His(6)。该抗原蛋白经免疫兔子,成功制备了具有较高特异性和灵敏性的SAT1蛋白多克隆抗体。Westernblotting表明,该抗体可用来检测转AtSAT1基因的转基因玉米株系中SAT1蛋白的积累量,为后期对该基因开展进一步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拟南芥 丝氨酸乙酰转移酶 原核表达 多克隆抗体
  • 简介:长链酰基辅酶A合成酶(longchainacyl-CoAsynthetase,LACS)是油脂代谢的重要催化酶。本研究采用RT-PCR技术,从花生(ArachishypogaeaL.)克隆到LACS1(GenBank登录号:KT932703),分析了该基因的结构组成,预测编码氨基酸与其他植物的同源性,采用实时Real-TimePCR技术对LACS1的组织表达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花生LACS1基因全长2219bp,包含1992bp的ORF,编码663个氨基酸,有22个外显子和21个内含子。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花生LACS1有真核生物酰基辅酶A合成酶保守结构域,并含有保守的激活位点和绑定位点。同源性分析发现花生LACS1与大豆、野生大豆、鹰嘴豆、绿豆、甜橙等15种物种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68%~86%之间,进化树分析显示,花生LACS1与鹰嘴豆等豆科植物亲缘较近。实时荧光PCR分析表明,花生LACS1在花生根、茎、叶、针、仁和花等组织均有表达,但差异明显,其中花的表达量最高,表达量大小顺序为花>针>叶>茎>根>仁,地上组织表达量高于地下组织。花生LACS1可能参与花生角质层的脂质合成。本研究结果为揭示植物脂肪酸代谢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花生 长链酰基辅酶A合成酶 组织表达 油脂
  • 简介:为了快速获得具有高效杀菌活性的先导化合物,利用组合化学与传统合成方法相结合的方案,研究了N-取代-2-氧代-2-苯基乙磺酰胺类化合物对灰霉病菌的杀菌活性。首先以苯乙酮为原料,经过磺化、氯化反应,制备得到2-氧代-2-苯基乙磺酰氯,再分别与苯胺、苄胺和烷基胺组合库反应,制备了33个组合库,其中包含105个化合物,收率在60%~90%之间,纯度在70%~95%之间。筛选其中的10个活性库进行平行合成,得到29个化合物,又对其中10个活性化合物进行了纯化与结构鉴定。最后用灰霉病菌Botrytiscinerea对所有组合库与化合物进行离体与活体双重筛选,快速确定了高活性先导化合物,为进一步的结构优化奠定了基础。

  • 标签: 乙磺酰胺 组合化学 灰霉病菌 杀菌活性 构效关系
  • 简介:以橡胶树热研7-33-97花序为试验材料,分别采取3种蛋白提取方法(TCA/丙酮法,酚抽提法和Tris-丙酮-酚法)提取橡胶树花序总蛋白。对3种蛋白提取方法的蛋白提取率、单向SDS-PAGE电泳和双向电泳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3种方法中TCA/丙酮法的提取率最高(6.09±0.22)mg/g,单向SDS-PAGE电泳条带清晰且较完整,双向电泳后获得的蛋白点最多(994±25),是建立橡胶树花序蛋白组学研究体系的较好方法。进一步对基于TCA/丙酮法提取的橡胶树花序总蛋白双向电泳体系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利用pH范围为4~7的IPG胶条,在聚焦时间为7.0×10~4Vh、蛋白上样量为1.0×10~3μg,以及12.5%凝胶浓度条件下,考马斯亮蓝染色法获得的橡胶树花序蛋白双向电泳图谱质量最好,可为橡胶树生殖发育相关蛋白组学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 标签: 橡胶树花序 蛋白组学 蛋白提取 双向电泳
  • 简介:为了研究低温环境下在产蛋鹌鹑日粮中添加大米蛋白肽对其生产性能和发病死亡的影响,试验选择120日龄健康黄羽蛋用鹌鹑1600只,随机均分为4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10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不含大米蛋白肽),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加入1.5%、2.0%和2.5%的大米蛋白肽,试验期4周,各组鹌鹑舍的平均温度在10.8~10.9℃。结果表明:在低温环境下,在鹌鹑的日粮中添加2.0%~2.5%的大米蛋白肽不仅能显著提高鹌鹑的生产性能(P〈0.05),而且能显著降低其发病死亡率(P〈0.05)。

  • 标签: 大米蛋白肽 低温 鹌鹑 生产性能 发病
  • 简介:在500mL锥形瓶中加入培养基250mL,将氯化铁配制成Fe^3+浓度为0μmol/L、3μmol/L、6μmol/L、9μmol/L、12μmol/L、15μmol/L、18μmol/L、24μmol/L、30μmol/L,和36μmol/L10个梯度,然后在10000Lux光强和恒温28℃下连续培养16d,研究Fe^3+浓度对淡水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pyrenodiosa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Fe^3+先是促进藻类生长,第14d时藻种吸光度最大,是起始浓度的80倍左右,15d后开始抑制藻的生长。这可能是引起藻类爆发、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之一。因此治理此类问题时,也要考虑铁离子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 标签: FE3+ 蛋白核小球藻 生长影响
  • 简介:热激蛋白70(heatshockprotein70,HSP70)是广泛分布于生物体内的重要分子伴侣,在环境应激和热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对诗神袖蝶Hsp70s进行了全基因组鉴定,共获得12个Hsp70s基因,其编码蛋白分子量均在70kDa左右。进化分析表明,Hsp70s在分子系统发生树中聚为2类,分别为应激诱导型(HSP70)和组成型(HSC70)。诗神袖蝶和果蝇组成型Hsc70s基因存在1∶1的直系同源关系,而应激诱导型Hsp70s则同一物种聚为一枝,表明Hsc70s在诗神袖蝶和果蝇物种分化前业已发生基因扩增,而Hsp70s则是物种形成后发生世系特异扩增而产生的多个拷贝。我们对诗神袖蝶Hsp70s基因在化学感受器官中的表达进行了分析,除HmelHsp68、HmelHsp70A和HmelHsc70-2在化学感受器官中不表达或表达量极低外,其他基因均有明显的表达信号(FPKM〉1),而且在雌雄个体间具有相似的表达信号。这一研究有助于拓展我们对昆虫Hsp70s进化和功能的认识。

  • 标签: 诗神袖蝶 热激蛋白70 鉴定 序列分析 表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