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其盆面装饰常开框,并在框内浮雕人物(图51清蓝釉开框雕刻人物方形盆)、花鸟(图52清蓝釉底三彩浮雕花鸟方(斗)形盆)、博古龙(图53清锦地三彩博古龙椭圆(蛋)形盆)、八卦(图54清老僧黄釉八卦八角形盆)以及文字(图55民国紫泥粉浆阴刻文字长方形盆)等。盆脚多为中宽四角平曲脚,或垫圈。盆底漏水孔常为小圆孔。

  • 标签: 历史演化 盆景盆 中国 盆面装饰 长方形 小圆孔
  • 简介:到宋朝(960年-137年),树木、山石盆景的研究、盆景的布局都已发展到相当水平。除山石与植物组“景”外,又分别将树木加以艺术处理,发展形成树木盆景:将石玩组合,“渍以盆水”,发展形成山水盆景。

  • 标签: 盆景盆 历史演化 中国 树木盆景 山水盆景 山石盆景
  • 简介:清朝宜兴紫砂陶盆景盆选用的泥料,比明朝的更为讲究,尤其是紫砂泥料配制,以细腻多色见长。用缸制砂料而内粗外细制作的盆景盆已很少见。常用泥料仍沿用明朝宜兴紫砂陶盆景盆选用的泥料,除黑泥、深紫泥、浅紫泥、

  • 标签: 盆景盆 历史演化 中国 紫砂陶 泥料 宜兴
  • 简介:清朝宜兴均釉盆景盆,正如《江苏陶瓷志》所载:“乾隆、嘉庆时期宜兴丁山葛明祥、葛源祥兄弟烧造的宜均陶器,蜚声中外,时人称为‘葛窑”’。从收集部分遗存清朝宜兴均釉盆景盆实物分析,泥料“皆宜兴砂土为骨”,其釉色,尤其是“葛窑”,继承明“欧窑”釉色,仍以天青、天蓝、云豆居多,间有葡萄紫,也有淡青、淡黄、甜白三色的基本釉色。而“蓝晕比欧窑有进步”,

  • 标签: 盆景盆 历史演化 中国 釉色 宜兴 清朝
  • 简介:在中国沙棘天然分布区的主轴线上,自西南向东北,选择5个有代表性的地段,用样地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沙棘主要性状变异及性状间的组配情况;比较了不同地段的异同;统计了各主要经济性状的变异参数;探索了几个主要性状的演化趋势.认为中国沙棘乃是多态型的种群系统,即存在很大幅度的随机变异,也存在着地理种群间的差异.种群变异的主要特征是各主要性状出现频率随生态--地理条件而递变,但群内变异幅度小,而群间差异显著.

  • 标签: 中国沙棘 性状变异 生态-地理群 性状演化
  • 简介:通过资料分析,祁连山是伸向中国西部荒漠的一个“绿岛”,但近几十年来,由于全球气候暖干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域内湿地资源如地表径流、湖泊、沼泽化草甸和雪山冰川等正在减少和萎缩,境内水资源环境日趋恶化,预示今后向下游供水量会越来越少,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紧缺局面会更加严峻。同时还警示人们切实保护好该区域的湿地资源,将是今后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 标签: 保护 祁连山地 湿地资源
  • 简介: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取样与室内粒度测试,分析额济纳盆地戈壁地表及下层沉积物的粒度组成、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度、峰度等粒度参数特征。结果表明:1)除冲积一洪积扇上部外,戈壁表层沉积物粒度组成以石块为主,而下层粒度组成则以砂粒为主,颗粒平均粒径表层多数较粗,以石、砾为主,下层沉积物平均粒径较表层具明显的细化趋势,从低山残丘至洪积扇下部,平均粒径由粗变细;2)戈壁不同层次沉积物颗粒的分选性较差或差,仅在低山残丘与湖泊边岸浅滩分选属于中等;3)表层沉积物偏度以正偏、极正偏占主导,占总数的76.93%,而下层颗粒物的偏度以负偏、极负偏为主,占总体的84.62%;4)表层沉积物粒度频率曲线以尖窄、很尖窄为主,占69.23%,其次为中等,占15.38%,而下层则以宽平、很宽平和中等为主,三者共占76.93%;5)戈壁沉积物的粒度特征整体上表现为粒径较粗、分选较差、正偏态、峰态尖窄的特点,综合反映了颗粒的沉积环境、地貌特征、侵蚀与堆积方式。研究结果可为戈壁类型划分提供参考。

  • 标签: 戈壁 沉积物 粒度组成 粒度参数 额济纳盆地
  • 简介:茶树器官的原始形态模式及其演化途径是研究茶树起源,分类的主要依据。以进化论的观点而言,生物世界是个永不停息的世界,一切有机体都在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地发展着。同时,这种运动,包含着有机体之间及其与客观世界错综复杂的紧密联系,与相互作用的过程,推动了物种的产生与有机体内部构造的演化,使一些有用器官得到不断发展与

  • 标签: 茶亚属 比数 生物世界 灌木型 大叶种 遗传特性
  • 简介:为揭示三峡水库消落带不同自然环境因素对泥沙沉积过程的影响及判别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采用原位观测方法,对三峡水库干流消落带的泥沙沉积量及其潜在影响因素(消落带微地形、河流水文泥沙条件、消落带土壤侵蚀、消落带植被状况和人类活动)展开调查、分析和量化测算,并利用典型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研究不同因素对泥沙沉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库尾江津—涪陵河段以人类活动的影响最为剧烈,自然环境因素与泥沙沉积量均无显著关系。2)库中涪陵—奉节河段以消落带地形特征中的坡度和高程影响较为明显,二者与泥沙沉积量的相关程度分别为-0.508和-0.714;坡度越小,泥沙沉积越多;高程越低,消落带被含沙水流淹没的时间越长,泥沙沉积量也越多。3)库首奉节-秭归段则以坡度的影响为主,其与泥沙沉积量的相关程度为-0.517,坡度越小,泥沙沉积越多,不同高程间的泥沙沉积量并无太大差异。研究说明,三峡水库干流消落带泥沙沉积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消落带坡度、高程、河流水沙条件和人类活动4种,植被盖度对消落带泥沙沉积过程没有影响,4种因素的影响范围存在较明显的空间变异性。

  • 标签: 沉积泥沙 影响因素 消落带 微地形 河流水沙条件 土壤侵蚀
  • 简介:本研究尝试采用国际上新兴的青枯菌演化型分类框架并结合传统的生化变种鉴定方法,旨在探究福建省烟草青枯病菌系的构成,从而揭示青枯病的流行规律,为指导烟草青枯病的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2008~2009年,分别于福建省南平、三明以及龙岩地区田间烟草病株上分离获得了45个烟草青枯病菌株。经青枯菌演化型复合PCR检测,45个菌株均能够扩增得到片段大小分别为144bp和280bp的两条特异性扩增条带,从而表明全部分离菌株均系青枯菌演化型I型即亚洲分支菌株。继而基于45个分离菌株对3种双糖和3种己醇氧化利用能力的检测结果,鉴定出其中43个菌株属于青枯菌生化变种III,1个菌株属于生化变种IV,1个菌株属于非标准型生化变种(能利用山梨醇和甜醇,不能利用3种双糖和甘露醇)。该研究结果部分揭示了造成国外引进的烟草品种青枯病抗性水平下降或丧失的可能原因。

  • 标签: 烟草 青枯菌 演化型 生化变种 福建
  • 简介:海洋沉积物监测是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的一部分,是水质监测的补充。沉积物分析的样品消解方法随着监测目的的不同而异。《海洋临测规范》(17378.5——1998)第5部分《沉积物分析》中对样品消解陈述简单,在具体操作中难把握,常因在消解过程中样品飞溅而造成很大误差以至舍弃数

  • 标签: 测定技术 海洋沉积物 重金属样品 消解方法
  • 简介:20头28日龄大长北三元杂交断奶仔公猪随机分为4组,分别饲养于不同环境温度(28℃、15℃)下的代谢笼内,饲喂含有不同剂量安普霉素(0、90、150mg/kg)的日粮.试验期为2周.后7d进行全收粪代谢试验,观测安普霉素时仔猪物质表观代谢率及氮沉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温环境下日粮中添加安普霉素可抵御寒冷应激,改善仔猪日粮干物质和蛋白质的表观代谢率,增加机体氮的沉积,其中150mg/kg安普霉素可显著提高仔猪日增重70.5%(P〈0.05)、改善饲料转化率32.7%(P〈0.05),并能提高采食量、降低发病死亡率。在低温环境下,应适当加大抗生素的添加剂量。

  • 标签: 安普霉素 物质表观代谢率 氮沉积 仔猪
  • 简介:郭象的玄学体系熔传统儒家的伦常与庄子的自然之道于一炉。以“独化论”为根基,以“性、命”说为连接,塑造出“游外冥内”的圣人人格,并以“名教即自然”为其理论归宿,倡导人们安守本分,追求性分内的逍遥自得。整个学说富于思辨性。

  • 标签: 郭象 独化论 名教即自然
  • 简介:在小规模分散为主的生猪养殖组织形态与标准化生产和高质量控制的矛盾日趋明显的背景下,在分析散户、专业户、养殖小区和工厂化饲养组织的环境适应性后,基于保障食品安全的考虑,提出了鼓励散户向专业户演变,规范管理和加强引导养殖小区这种不稳定的组织形态,稳定一定比例的工厂化养殖组织的策略建议。

  • 标签: 生猪 养殖组织 演化
  • 简介:基因组印迹是指基因依其亲代来源的不同,等位基因呈现出差异表达的一种表观遗传现象。印迹在哺乳动物和显花植物的胚胎或胚及胚胎营养组织(胎盘或胚乳)中都有发现,并有独立趋同进化的倾向,而在植物中发现的印迹绝大多数只存在于胚乳中。就表观遗传机制而言,目前发现的印迹表达主要是受到DNA甲基化、PcG蛋白家族介导的组蛋白修饰和ncRNAs共同作用影响。植物印迹基因的全基因组分析揭示出许多印迹基因定位在转座子和重复序列附近,暗示转座子和重复序列的插入与印迹位点的演化存在相关性。

  • 标签: 基因组印迹 表观遗传调控 DNA甲基化 PCG蛋白 SIRNA
  • 简介:2012年夏季(8月)利用QNC6—1型挖泥斗采样,监测山东滨州浅海11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zn、cr、cd、cu、Pb、Hg和As7种重金属的含量,应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调查区域沉积物中zn、cr、cd、cu、Ph、№和As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9.80—63.70mg/kg、27.90-38.70mg/kg、0.138~0.192mg/kg、23.10~29.50mg/kg、8.75~17.20mg/kg、O.0221-O.0384mg/kg,和8.29~10.70mg/kg,平均含量分别为(52.15±12.03)rag/ks、(32.83±3.14)mg/kg、(0.16±O.02)mg/kg、(26.50±2.11)rag/ks、(13.94±2.87)mg/k卧(0.03±0.01)mg,kg和(8.90±0.66)mg/kg;沉积物中主要潜在重金属污染因子是cd和cu,重金属影响因子的顺序由强至弱依次为:cd〉cu〉Pb〉zn〉As〉cr〉Hg;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表明,该海域环境质量总体以低污染为主;各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由大至小依次为:Cd〉As〉Cu〉Hg〉Pb〉Cr〉Zn,Cd为潜在生态风险因子;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为(57.36±4.14),属于低潜在生态风险,表明目前滨州浅海沉积物中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水平较低。

  • 标签: 滨州浅海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 简介:堰塞湖是灾害链的重要环节,对灾害链的演化起着关键的控制作用。本文结合汶川地震典型堰塞湖灾害链实例,分析了堰塞湖在灾害链演化过程中四个关键控制作用:堰塞湖使灾害链加长、提供水源、降低演化条件、扩展时空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堰塞湖灾害链的断链防灾思路:评估、监测预报基础上的应急处置,防治稳定后的有效利用,最终达到灾害链综合防控与变害为利相结合的目标。

  • 标签: 灾害链 堰塞湖 山地灾害 断链
  • 简介:为摸清浑善达克沙地近500年来气候环境变化规律,以沙地内湖泊沉积为研究对象,根据浑善达克沙地内白银库伦诺尔湖泊沉积物粒度、地球化学元素、有机质和CaCO3等环境变化代用指标的分析结果,结合210Pb和137Cs测年资料,恢复了包括小冰期和20世纪初升温期等气候事件在内的浑善达克沙地近500年来气候环境变化规律.A.D.1500~1600,浑善达克沙地气候较干旱寒冷,植被生长受到抑制;A.D.1600~1760,气温升高,降水增加,湖泊水位上升,为温和湿润-温和偏干气候,植被盖度增加;A.D.1760~1900,气候较温和湿润,后期气候干旱寒冷;A.D.1900,小冰期结束,气温回升,降水增加,但近现代以来,气候逐渐呈干旱化趋势.

  • 标签: 气候环境变化 湖泊沉积 小冰期 地气 浑善达克沙地 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