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我国新医改已经发展了10年时间,药品注册审批改革也初显效应,为推动我国新医改发展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降低了社会群众医疗方面的经济压力。加强药品注册审批改革分析与研究对后续药品注册审批改革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提出我国药品注册审批改革效应,进而分析其发展方向。

  • 标签: 药品注册审批 改革 效应 发展
  • 作者: 马健英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2-12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2期
  • 机构:(四川省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四川凉山615899)【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2-0020-02丽丽最近白带增多,下腹和腰骶部感觉酸痛不适,一开始认为是着凉了并没有在意,但后来慢慢出现了尿痛、尿频等症状,去医院检查后才知道自己患了宫颈炎。那么宫颈炎是怎么发生的?有什么临床症状?应该怎么治疗,又应该如何护理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宫颈炎是怎么发生的?宫颈炎是常见的妇科疾病,通常多发生于育龄女性,主要发病原因是宫颈受到损伤之后,经病原体侵袭所致,分为急性宫颈炎和慢性宫颈炎。那么宫颈炎是怎么发生的呢?急性宫颈炎:流产、性交、分娩、刮宫诊断等均会引起宫颈不同程度的损伤,宫颈完整程度被破坏,病原体会趁机进入组织中,并引发宫颈科急性炎症,一般引发急性宫颈炎的病原体包括通过性传播的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当宫颈正常组织结构被破坏之后,存在于阴道的正常微生物生态平衡会被破坏,使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念珠菌、滴虫、阿米巴原虫等伺机入侵,诱发急性宫颈炎。慢性宫颈炎:若发生急性宫颈炎后没有彻底治疗,病情迁延后,可发生慢性宫颈炎;或者因患者性生活不卫生、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刺激等因素均会使患者免疫能力下降,从而被自身病原菌感染,引发慢性宫颈炎;并且阴道手术、分娩、流产等创伤性操作同样会引发宫颈继发性感染,在引发急性宫颈感染的同时,也会直接诱发慢性宫颈炎的发生。发生宫颈炎后有什么症状?发生宫颈炎类型不同,表现出来的临床表现也有明显不同。急性盆腔炎:阴道分泌物明显增多,在炎性分泌物的影响下,外阴可出现明显瘙痒或者灼热感;会出现明显下腹坠胀感受,并且在性交时会产生明显疼痛;若病原菌沿着尿路产生尿路感染,则可引发相应的尿路刺激症状,表现出尿频、尿急等症状;如果病原菌为淋病奈瑟菌,则前庭大腺以及尿道旁腺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表现出脓性分泌物增加,尿道口以及阴道黏膜充血、红肿;若为链球菌、葡萄球菌感染,炎症可沿着宫颈向盆腔结缔组织发展,诱发盆腔炎;沙眼衣原体感染引发的急性盆腔炎症状不明显,但是会出现白带增多、尿路刺激症状以及点滴状出血。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症状,但均会出现明显白带增多情况,白带颜色发黄,有时可伴有血丝,或者阴道接触性出血,偶尔会因分泌物引起外阴瘙痒症状;下腹酸痛以及腰骶部酸痛为慢性宫颈炎常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又称“危机管理”,风险管理概念于20世纪30年代初起源于美国,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中,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其中包括了对风险的确定、度量、评估和应变等策略。理想的风险管理事先已排定优先次序,可以优先处理引发最大损失及发生概率最高的事件,其次再处理风险相对较低的事件。

  • 标签: 风险管理 危机管理 优先次序 发生概率 再处理
  • 简介: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上升。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在享受经济发展带给我们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忍受着环境破坏带来的一系列的风险。一些带有负外部性的基础设施建在民众家旁。在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的出现,导致了“邻避效应”愈来愈严重。基于此本文提出了“邻避效应”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治理“邻避效应”的法律法规。

  • 标签: 环境保护 法律法规 领避效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内科护理风险因素,根据这些因素研究相对应的管理和改变方法。方法选择在2015年12月—2016年1月一年间住院的50名血液内科的病患,在已经发生的护理风险的问题基础上研究护理的风险因素,然后观察这些病患在实行了风险管理的这一年后的护理风险因素的状况。结果护理风险的因素在医护人员和患者两方面,医护人员经验不足,知识水平又不够,医院的管理制度没有一些应急措施,有些病人不了解医务人员的工作,所以很难信任医务人员。制定了一些改进的措施,对医护人员加强培训,将医院的制度完善。经过风险管理之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也降到了6%,远远低于之前的21%。结论血液内科护理的风险因素主要是医护人员的经验不足,知识水平不够,医院制度不完善,患者对医护人员的的不理解,但这些情况在经过风险管理之后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也减少了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 标签: 血液内科 风险因素 风险管理
  • 简介:[摘要 ] 目的:分析血液内科护理风险因素,根据这些因素研究相对应的管理和改变方法。方法:选择在 2015年 12月— 2016年 1月一年间住院的 50名血液内科的病患,在已经发生的护理风险的问题基础上研究护理的风险因素,然后观察这些病患在实行了风险管理的这一年后的护理风险因素的状况。结果:护理风险的因素在医护人员和患者两方面,医护人员经验不足,知识水平又不够,医院的管理制度没有一些应急措施,有些病人不了解医务人员的工作,所以很难信任医务人员。制定了一些改进的措施,对医护人员加强培训,将医院的制度完善。经过风险管理之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也降到了 6%,远远低于之前的 21%。结论:血液内科护理的风险因素主要是医护人员的经验不足,知识水平不够,医院制度不完善,患者对医护人员的的不理解,但这些情况在经过风险管理之后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也减少了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 标签: [ ] 血液内科 风险因素 风险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内科护理风险因素,根据这些因素研究相对应的管理和改变方法。方法选择在2015年12月—2016年1月一年间住院的50名血液内科的病患,在已经发生的护理风险的问题基础上研究护理的风险因素,然后观察这些病患在实行了风险管理的这一年后的护理风险因素的状况。结果护理风险的因素在医护人员和患者两方面,医护人员经验不足,知识水平又不够,医院的管理制度没有一些应急措施,有些病人不了解医务人员的工作,所以很难信任医务人员。制定了一些改进的措施,对医护人员加强培训,将医院的制度完善。经过风险管理之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也降到了6%,远远低于之前的21%。结论血液内科护理的风险因素主要是医护人员的经验不足,知识水平不够,医院制度不完善,患者对医护人员的的不理解,但这些情况在经过风险管理之后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也减少了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 标签: 血液内科 风险因素 风险管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产科病区护理管理中使用护理风险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66例产科病区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33例)采用常规产科护理管理,研究组(33例)采用护理风险干预,将2组产科病区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意外事件、护理纠纷、护理缺陷等护理风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护理满意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科病区护理管理中使用护理风险干预可以取得显著的管理效果,能够切实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可以在临床中进行应用。

  • 标签: 产科 护理管理 护理风险干预
  • 简介:发现一些虫草属菌物来源的多糖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抗炎症虫草属菌物在抑制炎症介质方面有明显的作用,  虫草属菌物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抗炎症、抗病毒、降血糖等广泛的生物活性

  • 标签: 多糖生物活性 属菌物 效应机制
  • 简介:摘要在利用GNSS技术进行高精度变形监测时,GNSS信号产生的多路径效应是影响变形监测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误差源。本文介绍了多路径误差产生的机理、时空域的特性以及国内外对多路径误差的处理技术。并且从外部环境、接收机硬件和数据后处理三个方面处理技术叙述了对削弱多路径误差方法的归纳和分析。

  • 标签: GNSS 多路径效应 多路径误差 数据后处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次研究中重点为分析急诊护理风险产生成因及护理风险管理工作; 方法 通过选取 2017 年 3 月至 2018 年 2 月期间,我院 选取 收治病患 其中 240 人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 分组 方式形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对比两组病患的护理风险管理效果。 结果 对比后,观察组中病患护理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投诉护理差错率问题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工作开展对改善护理质量及满意度水平,降低医疗纠纷效果明显,因此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急诊护理 风险 成因 风险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中重点为分析急诊护理风险产生成因及护理风险管理工作;方法通过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期间,我院选取收治病患其中240人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方式形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对比两组病患的护理风险管理效果。结果对比后,观察组中病患护理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投诉护理差错率问题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工作开展对改善护理质量及满意度水平,降低医疗纠纷效果明显,因此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急诊护理 风险 成因 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