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利伐沙班用于老年瓣膜房颤的价值。方法:对2021年1月-2022年7月本科接诊老年瓣膜房颤病人(n=102)进行随机分组,试验和对照组各51人,前者用利伐沙班,后者行常规治疗。对比不良事件等指标。结果:关于不良事件,试验组的发生率3.92%,和对照组15.69%相比更低(P<0.05)。关于总有效率,试验组数据98.14%,和对照组88.24%相比更高(P<0.05)。结论:老年瓣膜房颤用利伐沙班,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疗效更为显著。

  • 标签: 非瓣膜性房颤 不良事件 利伐沙班 疗效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约30%的脑卒中与房颤有关。房颤患者面临的脑卒中风险与其合并症等多种因素有关。房颤脑卒中风险评估是制定脑卒中预防策略的必要前提。大多数房颤患者面临较高脑卒中风险,房颤相关脑卒中导致的致残率、致死率很高,口服抗凝药物预防脑卒中的效果得到证实。CHA2DS2-VASc评分[心力衰竭、高血压、≥75岁(2分)、糖尿病、脑卒中或短暂脑缺血(2分)、血管疾病、年龄65~74岁、女性]在包括亚洲人群在内的许多人群中证实,能够预测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用于指导抗凝决策。仍有诸多研究旨在提高房颤脑卒中风险预测能力。

  • 标签: 心房颤动 脑卒中 风险评估 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了辫膜房颤患者行经左心耳封堵术的整体护理措施。方法选取到我院在2016.8-2017.10月份的95例行经左心耳封堵术患者为这次的研究对象,然后总结了相关的护理经验。结果全部患者都是在手术治疗后所出院的,其中有一例患者在手术的过程中出现心包填塞然后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后才出现,还有一例下肢穿刺出动脉出血然后置入支架一枚。结论对行左心耳封堵术患者的护理措施进行总结,且及时制定出相关的流程图能够有效使得护理人员完善其领域的护理措施,最终才可以为相关护理和患者得到教育提供到一定的支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左心耳封堵术治疗瓣膜房颤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选择我院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05例利用左心耳封堵术治疗的瓣膜房颤患者,按照双盲法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52例,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53例,实施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进行左心耳封堵术治疗的瓣膜房颤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可有效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房颤是目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之一,其并发的血栓事件是房颤患者管理的中心问题。房颤患者合并不同的危险因素其血栓事件发生的机会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围绕瓣膜房颤发生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及预测血栓事件模型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房颤  心房血栓 危险分层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本文综合探讨了阿司匹林在瓣膜房颤患者中抗凝治疗应用的有效与风险。通过分析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与其他抗凝药物的比较、在特定患者群体中的使用证据以及其优势与挑战,本文提供了对当前临床实践的深入理解。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抗血小板药物,虽在某些情况下能减少血栓形成风险,但相较于新一代口服抗凝剂(NOACs),其在预防瓣膜房颤患者血栓事件方面的效果较弱,且增加出血风险。本文强调了个体化治疗计划的重要,指出了在患者选择和治疗决策过程中,评估患者的风险与益处至关重要。

  • 标签: 非瓣膜性房颤 阿司匹林 抗凝治疗 个体化治疗 出血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探析达比加群酯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瓣膜房颤效果。方法选取65例瓣膜房颤患者,均是本医院于2016年2月—2017年1月收治,根据治疗方案分成实验组和参考组,分别为33例和3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抗凝治疗,而实验组基于此添加达比加群酯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参考组采用华法林和常规胺碘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和抗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治疗抗凝功能差不多(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抗凝功能指标均明显比参考组更优,且两组并发症发生概率分别为9.09%和31.25%,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瓣膜房颤患者实行达比加群酯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存在显著的效果,不仅有助于提升患者生存率和抗凝功能,减小患者脑栓塞以及脑卒中等概率,还能够减小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临床应用具有较高的安全,值得在瓣膜房颤治疗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达比加群酯 阿司匹林 非瓣膜性房颤 效果
  • 简介:目的:对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在瓣膜房颤抗凝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和发展进行探讨。方法:收集最新发表的相关文章,对新型口服抗凝药的药理学特性、临床试验结果和临床应用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与结论:房颤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对于CHA2DS2-VASc评分≥2或既往曾有一过脑缺血发作(TIA)或有卒中史的患者,应该使用抗凝药物。新型口服抗凝药,与维生素K拮抗剂(VKA)相比,有相似甚至更好的抗凝效果、安全和便利。它们具有快速起效,更多可预测的药动学特征,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少,饮食对其无明显影响,比华法林导致颅内出血的风险更低。

  • 标签: 口服抗凝剂 房颤 达比加群 阿哌沙班 利伐沙班 系统性栓塞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是一种临床上最常见的且与年龄相关的持续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房颤动的患病率及心房颤动相关卒中的发病率均逐渐增加。老年患者由于认知及各器官功能减退,加之共病、并发症增多,服用药物也随之增多,其抗凝治疗变得复杂。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增加了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选择。现就老年瓣膜房颤动患者的抗凝现状、抗凝治疗的必要及挑战、用药选择等问题进行回顾综述,以助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凝治疗方案。

  • 标签: 老年 心房颤动 抗凝药
  • 简介:心房纤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因其可引发血栓栓塞,是缺血性卒中最强烈的独立危险因素。瓣膜房颤者发生脑栓塞的危险是没有心房纤颤患者的5~7倍,临床常用华法令抗凝治疗预防脑栓塞一般均按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1]。本文观察小剂量低强度华法令的抗凝疗效(INR1.5—2.0),并与标准剂量强度(INR2.0-3.0)进行对比,报告如下。

  • 标签: 华法令 抗凝治疗 心房纤颤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是一种临床上最常见的且与年龄相关的持续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房颤动的患病率及心房颤动相关卒中的发病率均逐渐增加。老年患者由于认知及各器官功能减退,加之共病、并发症增多,服用药物也随之增多,其抗凝治疗变得复杂。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增加了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选择。现就老年瓣膜房颤动患者的抗凝现状、抗凝治疗的必要及挑战、用药选择等问题进行回顾综述,以助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凝治疗方案。

  • 标签: 老年 心房颤动 抗凝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准强度华法林及低强度华法林在预防瓣膜房颤患者并发脑栓塞的发生效果及安全。方法选择60例瓣膜房颤患者,分为标准强度华法林抗凝组和低强度华法林抗凝组,标准强度华法林组把INR控制在2.1-3之间,低强度华法林组INR控制在1.5-2之间。平均随访2.5年,观察不同组间脑栓塞年发生率及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脑栓塞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血发生率标准强度组为8.0%,低强度组1.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瓣膜房颤患者可选用低强度华法林治疗以预防脑栓塞并发症。

  • 标签: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抗凝 华法林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瓣膜房颤动患者产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及其主要治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的200例瓣膜房颤动患者有关资料,回顾瓣膜房颤动患者产生脑卒中的情况,对该疾病患者同时产生脑卒中患者及未发生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对瓣膜房颤动并发缺血性脑卒患者分析其致病的危险因素。结果缺血性脑卒中在瓣膜房颤动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8.5%(37/200),发病率并随年龄不断增长而升高;瓣膜房颤动患者产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不低于75岁、冠心病、高血压、心房持续/永久颤动、左房直径不小于40毫米、CHADS2评分不小于4分等都是主要的致病危险因素。结论瓣膜房颤动产生脑脑卒中的患者,年龄不低于75岁、心房持续/永久颤动及高血压都是致病的高危因素。

  • 标签: 心房颤动 脑卒中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针对指南推荐对于CHA2DS2-VASc评分为1分的中危瓣膜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决策相对灵活性,分析评估目前CHA2DS2-VASc评分为1分的中危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现状,探讨针对这一人群的抗凝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中危瓣膜房颤动患者192例,依据患者意愿给予服用华法林、阿司匹林和不服药,将其分为华法林规范服药组、华法林不规范服药组、阿司匹林组和不服药组。观察与对比各组治疗后出血事件发生情况及随访1年后终点事件[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缺血性脑卒中、外周动脉栓塞]发生率。结果:192例CHA2DS2-VASc评分为1分的心房颤动患者中,服用华法林的例数少于服用阿司匹林与不服药的例数(P〈0.05);华法林规范服药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阿司匹林组和华法林不规范服药组(P〈0.05);华法林规范服药组和阿司匹林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华法林不规范服药组和不服药组(P〈0.05)。结论:CHA2DS2-VASc评分法为1分的心房颤动患者虽然为中危人群,规范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是必要的。结合我国国情服用阿司匹林是必要的和值得推荐的选择。

  • 标签: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CHA2DS2-VASc评分法 抗凝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华法林预防老年瓣膜房颤脑栓塞的效果,并进行具体详细的评价。方法从近2年在我院接诊治疗的老年瓣膜房颤患者中抽取采用华法林进行治疗的患者20名,将其作为观察组。同时抽取未采用华法林进行治疗的患者20名,将其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治疗后发生脑栓塞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观察对比发现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脑栓塞发生率比未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对照组明显低。结论华法林在预防老年瓣膜房颤脑栓塞的发生率较不使用华法林治疗的老年瓣膜房颤脑栓塞的效果好。

  • 标签: 华法林 预防 非瓣膜性房颤脑栓塞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瓣膜房颤动患者不同抗栓方案的治疗现状及有效。方法回顾分析永康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瓣膜房颤动患者13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无抗栓组(32例)、利伐沙班组(41例)、华法林组(42例)、阿司匹林组(21例)。在治疗原发病和合并症的同时,无抗栓组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利伐沙班组给予利伐沙班10 mg/d治疗;华法林组给予华法林2.5 mg/d治疗;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0.1 g/d治疗;观察比较各组1年内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再入院率等。结果各组患者年龄、房颤类型及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各组患者性别、脑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史、合并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1年内,无抗栓组、利伐沙班组、华法林组、阿司匹林组总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1.87%(7/32)、7.32%(3/41)、2.38%(1/42)、19.05%(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8,P < 0.05),各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8.75%(6/32)、29.27%(12/41)、4.76%(2/42)、4.76%(6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7,P < 0.05);1年内,< 65岁、65~75岁、> 75岁各年龄段患者总血栓栓塞事件、总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全因死亡、再入院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76、7.56,均P < 0.05)。结论对瓣膜房颤动患者早期抗栓治疗非常重要,治疗方案应遵循个体化,患者年龄增加死亡风险增大。

  • 标签: 心房颤动 心脏瓣膜疾病 血栓形成倾向 血液凝固因子抑制剂 华法林 阿司匹林 预后 治疗方案 个体化
  • 简介:患者,女性,73岁,因‘持续背痛12h”,于2017年8月6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2h无明显诱因下反复出现背痛,无明显胸闷胸痛,伴冷汗,持续不缓解,至外院就诊。心电图示:(1)心房颤动;(2)ST段抬高(IavL,V2-V6呈弓背型抬高0.7mV);(3)V2-V4呈rs型.r波≤0.1mV,予阿司匹林+氯吡咯雷负荷剂量口服后转至我院就诊。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非瓣膜性房颤 栓塞 冠脉 ST段抬高 心房颤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瓣膜房颤的临床疗效与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诊断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瓣膜性病变器质心脏病患者13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5例实施常规控制心室率、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66例实施厄贝沙坦联用辛伐他汀治疗+个性化护理干预,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永久房颤动的发生率与护理质量。结果经回访后统计,对照组患者永久房颤动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患者个性化护理辅助明显有助于改善患者病状。结论厄贝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瓣膜房颤的临床治疗疗效与护理质量显著,有效降低患者永久房颤动发生率,增强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厄贝沙坦联合辛伐他汀 非瓣膜性房颤 临床疗效 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