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房动(以下简称房颤)并发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绍兴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治疗的除外心脏瓣膜病引起的房颤患者500例,根据有无左心房附壁血栓形成分为血栓组62例和非血栓组438例,收集临床资料,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血浆血小板微粒(PMP)水平,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g)、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结果血栓组患者PMP[(4.81±0.64)×105/mL]、hs-CRP[(2.02±0.37)mg/L]、D-D[(1.34±0.16)mg/L]、Fg[(4.38±0.69)g/L]、vWF[(145.31±14.62)ng/mL]均高于非血栓组[(3.67±0.58)×105/mL、(1.51±0.24)mg/L、(1.08±0.12)mg/L、(3.46±0.71)g/L、(122.16±12.31)ng/mL](t=14.296、14.487、15.257、9.582、13.523,均P<0.05)。血栓组LAD[(59.02±9.74)mm]高于非血栓组[(61.23±9.53)mm](t=4.085,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卒中(OR=2.624,95%CI:1.012~1.067,P=0.011)、持续性房颤(OR=3.426,95%CI:2.014~5.691,P<0.001)、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CHA2DS2-VASc)(OR=1.702,95%CI:1.357-2.002,P<0.001)、PMP(OR=1.562,95%CI:1.124~1.968,P<0.001)、hs-CRP(OR=1.486,95%CI:1.077~2.043,P=0.013)、D-D(OR=1.765,95%CI:1.126~2.031,P<0.001)、Fg(OR=1.637,95%CI:1.077~2.043,P<0.001)、vWF(OR=1.812,95%CI:1.242~2.238,P<0.001)、LAD(OR=1.094,95%CI:1.043~1.152,P<0.001)为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持续性房颤(OR=3.361,95%CI:1.658~6.543,P<0.001)、CHA2DS2-VASc积分(OR=1.721,95%CI:1.242~2.065,P=0.002)、PMP(OR=1.173,95%CI:1.086~3.981,P=0.016)为血栓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CHA2DS2-VASc积分、PMP及两者联合诊断血栓形成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3(95%CI:0.780~0.786,P<0.001)、0.744(95%CI:0.741~0.747,P<0.001)、0.853(95%CI:0.850~0.858,P<0.001)。结论PMP为非瓣膜性房颤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可协助CHA2DS2-VASc积分提高非瓣膜性房颤心房血栓形成的预测。

  • 标签: 房颤 血小板微粒 左心房 血栓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 左室射血分数
  • 简介:摘要心房动患者的左心房/左心耳更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导致的脑卒中是患者致残及致死的重要原因。及时发现左心房/左心耳血栓(LAT/LAAT),强化抗凝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是发现LAT/LAAT的金标准,作为半侵入的检查势必给患者带来不适感。了解其他易获得的指标与LAT/LAAT的相关性就显得至关重要。

  • 标签: 心房颤动 左心耳 左心房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阵发性心房动(房颤)与持续性房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入选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住院诊治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201例,年龄60~90岁。其中阵发性房颤102例,持续性房颤99例。入选同期体检中心的健康老年人(对照组)100例。收集入选者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采用Hotelling’s TRACE多因素分析比较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房颤患者临床指标的差异。相关因素比较、单因素分析及可疑危险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房颤危险因素。结果持续性房颤组患者年龄(70.2±6.5)岁,男性73例(73.7%),女性26例(26.3%);阵发性房颤组年龄(65.3±5.2)岁,男性61例(59.8%),女性41例(4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9,χ2=4.39,均P<0.05)。多因素Hotelling’s Trace检验显示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房颤患者临床辅助检查指标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6,P<0.01);持续性房颤组患者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左心房前后径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均P<0.05),阵发性房颤组患者血总胆固醇、血小板计数、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持续性房颤组(均P<0.05)。高血压史(OR=8.92,95%CI:4.18~19.05)和吸烟史(OR=4.47,95%CI:1.86~10.71)是持续性房颤危险因素,阵发性房颤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史(OR=9.11,95%CI:4.21~19.69)、吸烟史(OR=3.56,95%CI:1.44~8.81)及饮酒史(OR=9.32,95%CI:2.49~34.96)。结论将高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戒烟和戒酒可降低房颤的发病率;高浓度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高敏C反应蛋白、尿酸水平及左心房前后径的增大可能促进了房颤的持续。

  • 标签: 心房颤动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患者合并心房动的高危因素,为现代临床有效防治提供指导。方法:于2022年07月--2023年07月接收急性肺栓塞患者57例,记录心房动的病例数,对比单纯急性肺栓塞、急性肺栓塞合并心房动的一般资料,纳入有差异的结果,经Logistic回顾性分析危险因素。结果:57例急性肺栓塞患者中11例合并心房动,占比19.30%(11/57)。急性肺栓塞合并心房动患者血尿酸、Hcy水平、血糖、血压明显高于单纯急性肺栓塞患者(P<0.05)。Logistic回顾性分析提示高血尿酸、高Hcy、高血糖、高血压为急性肺栓塞合并心房动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急性肺栓塞患者心房动与血尿酸升高、Hcy升高、血糖升高、血压升高有关。

  • 标签: 急性肺栓塞 心房颤动 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血压患者合并心房动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60例高血压患者,按照是否合并心房动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30例,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性别、高血压分级、高血压病程、LVEDD、LVPWT、IVST、合并糖尿病、Cr、FPG、HDL-CD及BUN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BMI、年龄、脑血管病病史、LAD、LVM指数、LVEF及TC、TG、LDL-C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心功能分级、年龄、脑血管病病史等诸多因素均可诱发高血压患者并发心房动,临床应采取有效措施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以减少心房动发生,延长高血压患者寿命。

  • 标签: 高血压 心房颤动 危险因素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3-0240-0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老年心房动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对我院经过确诊的132例老年心房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合CT和MRI技术诊断其是否伴随缺血性脑卒中,将其分为对照组(单纯房颤患者)69例和观察组(房颤伴有缺血性脑卒中)63例,分析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病理因素.结果老年心房动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年龄(χ2=9.791,P=0.001)、高血压(χ2=4.859,P=0.027)、糖尿病(χ2=7.283,P=0.007)、持续房颤(χ2=15.230,P=0.000)、颈动脉斑块(χ2=8.508,P=0.004)、左心房扩大(χ2=8.340,P=0.004);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可知,年龄、糖尿病、高血压、持续房颤、颈动脉斑块及左心房扩大为老年心房动者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糖尿病、高血压、持续房颤、颈动脉斑块及左心房扩大是影响老年心房动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关键词心房动;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227-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非瓣膜性心房动患者产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及其主要治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的200例非瓣膜性心房动患者有关资料,回顾非瓣膜性心房动患者产生脑卒中的情况,对该疾病患者同时产生脑卒中患者及未发生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对非瓣膜性心房动并发缺血性脑卒患者分析其致病的危险因素。结果缺血性脑卒中在非瓣膜性心房动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8.5%(37/200),发病率并随年龄不断增长而升高;非瓣膜性心房动患者产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不低于75岁、冠心病、高血压、心房持续性/永久性颤动、左房直径不小于40毫米、CHADS2评分不小于4分等都是主要的致病危险因素。结论非瓣膜性心房动产生脑脑卒中的患者,年龄不低于75岁、心房持续性/永久性颤动及高血压都是致病的高危因素

  • 标签: 心房颤动 脑卒中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房颤是目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之一,其并发的血栓事件是房颤患者管理的中心问题。房颤患者合并不同的危险因素血栓事件发生的机会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围绕非瓣膜性房颤发生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及预测血栓事件模型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房颤  心房血栓 危险分层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HG)后心房动(AF)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21例CABG患者的病例,将其分为AF组与非AF组,比较二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高危因素。结果CABG后AF的发生率为36.1%,AF组高年龄(≥60岁)、左房内径增大(≥40mm)、低EF值(≤40%)、搭桥支数多(≥3支)、同期瓣膜置换术的比例明显高于非A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提示,年龄、左房内径、搭桥支数分别与AF有高度的相关性。结论高龄、左房扩大、搭桥支数是CABG后发生AF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心房颤动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接受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性心房动(房颤)患者的死因构成,并探究其危险因素。方法连续选取2011年8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心房动注册研究队列中服用抗凝药物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在排除了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及1年内失访的患者后,共纳入2 248例患者。对入组的患者进行随访,入组后第3、6个月进行随访,之后每6个月随访1次。终点事件为死亡,包括心血管病死亡、非心血管病死亡及原因不确定的死亡。根据随访结束后患者存活状态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采用Cox回归分析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并使用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分析心血管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 248例接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年龄(67±10)岁,女性占比41.1%(923/2 248)。随访(42±24)个月,共有218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2.8/100人年。最常见死因为心血管病死亡,占总死亡的55.0%(120/218),而心血管病死亡中首位死因为心力衰竭(心衰)恶化,占总死亡的18.3%(40/218),因缺血性卒中死亡者仅占总死亡的8.7%(19/218),因出血事件死亡者占总死亡的12.9%(28/218)。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R=1.05,95%CI 1.04~1.07,P<0.001),贫血(HR=1.81,95%CI 1.02~3.18,P=0.041),心衰(HR=2.40,95%CI 1.75~3.30,P<0.001),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HR=1.59,95%CI 1.21~2.13,P=0.001),心肌梗死(HR=2.93,95%CI 1.79~4.81,P<0.001)是接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提示,年龄(HR=1.05,95%CI 1.02~1.08,P<0.001),心衰(HR=2.81,95%CI 1.79~4.39,P<0.001),缺血性卒中/TIA(HR=1.50,95%CI 1.02~2.22,P=0.041),心肌梗死(HR=3.31,95%CI 1.72~6.37,P<0.001)是接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心血管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接受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缺血性卒中在死因中占比较小,而心衰恶化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死亡原因。心衰、缺血性卒中或TIA、心肌梗死与房颤患者死亡率高相关。

  • 标签: 心房颤动 抗凝药 死亡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瓣膜性心房动(房颤)青年患者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分布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5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非瓣膜性房颤青年患者267例,年龄(39.11±5.33)岁,年龄范围18~44岁,男233例(233/267,87.27%),女34例(34/267,12.73%)。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房颤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饮酒、血脂异常、超重/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结果入选267例患者包括阵发性房颤181例(181/267,67.79%),持续性房颤86例(86/267,32.21%)。房颤危险因素中,患病率最高的3个因素依次为肥胖(205/267,76.78%)、血脂异常(159/267,59.55%)和吸烟(111/267,41.57%)。入选患者中≥1个危险因素的比率为91.76%(245/267)。阵发性房颤患者中合并其他类型心律失常比率明显高于持续性房颤患者(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是持续性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表现为持续性房颤的比率增加(OR=5.30,95%CI 1.06~26.66,P=0.04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显示左心房内径40.5 mm、右心房左右径40.5 mm、右心房上下径47.5 mm是预测非瓣膜性房颤青年患者发生持续性房颤的最佳截断点。结论非瓣膜性房颤青年患者应尽早启动以戒烟、改善代谢、减轻体重为目的的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控制血糖、血压,以降低危险因素水平,有助于更好地预防房颤的发生发展。

  • 标签: 心房颤动 青年 危险因素 临床特征 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瓣膜性心房动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9年4月在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非瓣膜性心房动患者80例。根据是否存在心力衰竭分为非心力衰竭组(56例)、心力衰竭组(24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有意义的特征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心房动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房动分类、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肌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血肌酐是非瓣膜性心房动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预测因素(OR=3.08、1.03,P<0.05),持续性心房动、长期持续性心房动或永久性心房动发生心力衰竭的概率是阵发性心房动的3.87及4.10倍(P<0.05)。对RDW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最大约登指数是14.00%,预测心力衰竭的敏感度为55.7%,特异度为87.7%。结论心房动分类、RDW、血肌酐可能是非瓣膜性心房动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预测因素,RDW大于14.00%对于预测非瓣膜性心房动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有一定价值。

  • 标签: 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 红细胞分布宽度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中国老年重度瓣膜性心脏病(VHD)患者合并心房动(AF)的危险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研究连续入选2021年9月至2022年3月在全国18家三甲医院诊断为老年重度VHD患者978例,合并AF患者322例(32.9%)。收集临床资料和超声心动图数据,分析合并AF的危险因素。结果在VHD患者中,与非AF组比较,AF组患者年龄更大、女性比例更高、舒张压更高,脑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疾病比例更高,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更低,血肌酐、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糖化血红蛋白更高,左房前后径更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更小(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房前后径增大(OR=1.166、P<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OR=0.929、P<0.01)、高龄(OR=1.051、P<0.05)是老年VHD合并A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重度VHD患者中,高龄、左心房前后径增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降低与AF独立相关。在老年重度的VHD患者应进行心脏结构评估及定期的随诊,对疾病进行早期干预,从而降低AF的发生率。

  • 标签: 瓣膜性心脏病 心房颤动 左心房前后径 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危重烧伤并发术后心房动(POAF)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2017年1月—2021年12月,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227例危重烧伤成年患者,其中男173例、女54例,年龄19~83(43±14)岁。收集患者入院年份,并计算各年份中并发POAF患者所占百分比。根据患者是否并发POAF,将其分为POAF组(17例)和非POAF组(210例),收集POAF组患者每次并发POAF前的手术方式、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及POAF的发生时间和次数,术后患者体温、血压、血红蛋白、血糖、血乳酸、脓毒症及电解质情况,POAF类型、持续时间及处理方式等资料;收集并分析2组患者年龄、性别、受伤原因、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入院时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评分、脓毒症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评价(SOFA)评分,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其他类型心律失常等基础性疾病及脓毒症等一般资料情况;收集并分析2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手术次数、住烧伤重症监护病房(BICU)时间等影响预后的因素和病死率。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对2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一般资料的数据,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筛选影响227例危重烧伤患者发生POA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2017—2021年危重烧伤患者并发POAF的百分比呈逐年上升趋势。POAF组患者并发POAF前的手术方式以四肢切削痂术为主、手术时长(3.5±1.2)h、术中失血量(365±148)mL。POAF组患者并发POAF的时间多集中于伤后1周内的术后6 h内。POAF组患者共并发POAF 25次,其中大部分患者仅发生1次;POAF发生时,患者多合并有低体温、贫血、高血糖、高血乳酸、脓毒症以及电解质紊乱,较少患者合并低血压;POAF的持续时间为(5±3)h,均为阵发性心房动;多数的POAF经胺碘酮干预后复律为窦性心律。2组患者均以火焰烧伤为主,其性别、年龄及入院时SOFA评分均相近(P>0.05);POAF组患者入院时APACHEⅡ评分、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脓毒症及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及其他类型心律失常的发生比例均明显高于/大于非POAF组(t=3.47,χ2值分别为7.44、10.86、12.63、14.65、6.49、7.52,P<0.05或P<0.01)。Ⅲ度烧伤面积、合并其他类型心律失常及脓毒症均为227例危重烧伤患者并发POAF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4.45、0.04、3.06,95%置信区间分别为2.23~8.87、0.01~0.22、1.77~5.30,P<0.01)。与非POAF组相比,POAF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住BICU时间均显著延长,手术次数明显增多,病死比例显著升高(Z=3.89,Z=2.57,t=3.41,χ2=3.72,P<0.05或P<0.01)。结论POAF为危重烧伤患者术后较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严重影响患者预后。Ⅲ度烧伤面积、合并其他类型心律失常及脓毒症均是危重烧伤患者并发POAF的高危因素

  • 标签: 烧伤 心房颤动 手术后并发症 重症监护病房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性心房动(NVAF)患者ECGf波特点与血栓栓塞危险性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NVAF患者69例,根据是否合并血栓栓塞事件,将患者分为栓塞事件组(23例)和无栓塞事件组(46例)。描记ECGV1导联,测量f波的振幅、f波时限和f-f间期,并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进行相关分析及logistis回归分析。结果栓塞事件组患者f波振幅较无栓塞事件组低(0.076±0.018)mVvs(0.092±0.033)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f间期较无栓塞事件组短(0.115±0.009)svs(0.126±0.016)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波时限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相关分析显示f波振幅与年龄呈负相关(r=-0.29,P〈0.05),而与左心房、LVEF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波振幅减低是老年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CGf波特点有助于评估老年NVAF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

  • 标签: 心房颤动 血栓栓塞 超声心动描记术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房动(房颤)射频导管消融相关无症状脑梗死(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SCI)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临床观察性研究,连续入选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首次行射频导管消融术的房颤患者94例。术后24~48 h行头颅弥散加权磁共振(DWMRI)检查,明确有无SCI,同时记录患者相关临床资料,监测术中活化凝血时间(ACT),对SCI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15例(15/94,15.96%)患者术后DWMRI显示17处新发SCI病灶,10处(10/17,58.82%)位于右侧半脑。SCI组术中平均ACT显著低于无SCI组[ 240(235,258) s对262(245,280) s,P=0.001]。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平均ACT水平是SCI发生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OR=0.965,95%CI 0.940~0.991,P=0.008)。结论房颤射频导管消融围术期SCI发生率较高,术中ACT水平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心房颤动 射频导管消融 无症状脑梗死 活化凝血时间
  • 简介:分析了103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长期卧床26.2%、手术23.8%、高脂血症21.4%、高血压19.4%、恶性肿瘤13.6%、血红蛋白增多13.6%、心脏病12.6%、外伤9.7%、股静脉穿刺9.7%。44.7%可并发肺栓塞其病死率6.5%。认识危险因素及临床征象及早治疗是防止并发肺栓塞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 标签: 危险因素 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栓塞 病死率 临床征象 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房纤颤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旨在防治房颤。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162例老年房颤患者住院资料,按年龄分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房颤危险因素。结果162例房颤患者,年龄60—92岁,平均(72.4±9.16)岁,男83例(51.23%),女79例(48.77%)。其中60—70岁的患者17例(10.49%),71—80岁的患者62例(38.27%),80—92岁的患者83例(51.23%)。基础病中非瓣膜病房颤占133例(82.1%),其中首位的高血压67例(41.36%),其次为冠心病41例(25.31%),糖尿病30例(18.52%),慢性肺疾病21例(12.96%)、瓣膜性疾病8例(4.94%)等。心房纤颤并发脑卒中多见。结论老年人年龄增长、高血压、冠心病等是心房纤颤的主要危险因素,防治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和加强房颤病人抗凝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老年房颤 临床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年龄﹑房颤病史﹑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及射学分数,探讨这些因素与左房血栓形成的关系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8月在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400例资料完整的房颤患者,年龄18~92岁,其中男性228例、女性172例,经食道及心脏超声检查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分别记录患者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及射血分数。结果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血栓组与非血栓组的年龄﹑左房内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左房内径与非瓣膜性房颤并发左房血栓形成独立相关,但房颤病史﹑左心室内径﹑射学分数与非瓣膜性房颤并发左房血栓形成无显著相关。结论年龄﹑左房内径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左房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加强患者的护理工作,积极控制左房内径可降低左房血栓的发生率。

  • 标签: 持续性房颤 血栓 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