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通过对肋上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进行研究,分析其在鹿角结石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17年 2月—— 2020年 2月期间收治观察,共 70例鹿角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与对比组,研究组患者 35例,对比组患者 35例。研究组选用肋上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进行治疗,对比组选用肋下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进行治疗。收治后分别对两组鹿角结石患者进行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调查。结果:研究组患者对于鹿角结石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比组患者。两组之间比较存在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讨论:肋上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感,缩短术后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有效提高了患者治疗效果,患者对于该技术的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肋上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 鹿角形肾结石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RIRS)与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治疗鹿角结石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鹿角结石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输尿管软镜组(n=40)与经皮肾镜组(n=40),分别给予RIRS与PCNL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清石成功率、出血情况、手术时间等。结果经输尿管软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下降量、住院总费用、术后住院时间少于经皮肾镜组,手术时间长于经皮肾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 mm=84.306、5.105、2.617、39.219、7.488,t>25 mm=24.630、5.602、2.586、36.172、6.895;均P<0.05)。对于直径≤25 mm鹿角结石,两种手术方式的清石成功率分别为91.30%和90.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2,P>0.05),>25 mm鹿角结石,经皮肾镜组清石成功率(94.4%)明显高于经输尿管软镜组(64.71%)(χ2=4.833,P<0.05)。经输尿管软镜组并发症发生率(20.00%)低于经皮肾镜组(4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8,P<0.05)。结论RIRS和PCNL两种术式各具优缺点,对于直径≤25 mm的鹿角结石患者,首选经RIRS治疗,术中出血少,住院费用少,有着较高的安全性;而对于直径>25 mm的鹿角结石患者,宜采取PCNL,可明显提高一次性结石清除率。

  • 标签: 经输尿管软镜 经皮肾镜碎石术 鹿角形肾结石 清石成功率 并发症 直径 术中出血量 输尿管 手术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超声引导下针状肾镜联合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治疗鹿角结石的初步临床应用经验,探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收治的65例鹿角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1例,女24例。年龄(53.5±8.9)岁。体质指数(25.1±2.9)kg/m2。结石最大径(10.9±3.1)cm。双侧鹿角结石3例,完全鹿角结石38例。术前无积水轻度积水36例。既往有同侧肾结石手术史12例。孤立肾9例。65例均行超声引导下针状肾镜联合标准通道PCNL。手术采用全麻,患者取俯卧位。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扩张后建立F24标准皮肾通道,肾镜下应用气压弹道联合超声负压吸引清石系统处理鹿角结石主体。针状肾镜由F4.2针状金属外鞘和通过螺旋接口相连接的三通管针柄组成,三通管的3个接头可分别置入0.6 mm视频光纤、200μm钬激光光纤和连接液体灌注装置。标准通道肾镜碎石后残留的平行盏结石采用超声引导下针状肾镜穿刺进入目标盏后,连接钬激光光纤进行碎石。结果本研究65例中,3例为双侧结石,共68侧手术。中位手术时间为79.8(45~129)min。通道建立时间中位值为4.8(2.5~9.6)min。术中标准通道建立中位值为1.5(1~3)个,针状肾镜穿刺中位值为1.0(1~3)次。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下降中位值为10.6(0~25.9)g/L。术后住院时间中位值为5.5(4~7)d。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0.3%(7例),其中Clavien Ⅰ级5例,包括术后发热2例,镇痛剂使用3例;Clavien Ⅱ级2例,均为输血。一期结石清除率79.4%(54/68)。14例有残石者中,9例行二期手术治疗,其中7例残石被清除,最终结石清除率为89.7%(61/68)。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针状肾镜联合标准通道PCNL治疗鹿角结石是安全、有效的,术后早期清石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 标签: 肾结石 超声定位 鹿角形结石 标准通道经皮肾镜 针状肾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期输尿管软镜(FURS)联合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鹿角结石合并脓肾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7年5月至2019年12月采用一期FURS联合PCNL治疗的13例鹿角结石合并脓肾患者的病例资料,男7例,女6例。年龄52.5(33~68)岁。临床表现为间断发热9例,腰部不适6例,肉眼血尿1例,2例无明显临床表现。8例合并糖尿病。CT检查示完全型鹿角结石6例,部分型7例;结石位于左侧7例,右侧6例;4例伴中/重度肾积水,9例伴轻度肾积水。影像学检查评估结石负荷(1 070.9±397.0)(507.4~1 809.5)mm2。13例术前均行尿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4例住院时有发热症状者术前留置患侧输尿管支架管≥1周。所有病例术前应用抗菌药物≥1周,待感染症状及感染相关指标恢复正常后接受手术治疗。手术采用全麻,患者取改良Valdivia体位。先经尿道置入FURS到达患侧肾盂,B超及FURS引导下在患侧腋中线和肩胛旁线之间、12肋下建立经皮肾标准通道,单通道PCNL下采用负压吸引装置吸出脓液并处理视野范围内的结石,再联合FURS处理其他肾盏结石。术中PCNL穿刺成功后,均可见肾内浑浊脓性尿液排出,留取肾内尿液送检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本组13例均经术中肾盂尿细菌培养结果确诊为脓肾。术后常规留置输尿管支架管和肾造瘘管,继续抗感染治疗。术后第1~3天行影像学检查,评估结石清除率,残留结石≥4 mm为有意义的结石残留。结果本组1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94.2±21.8)(65~135)min。一期结石清除率76.9%(10/13)。术后6例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无脓毒血症及≥Clavien-Dindo Ⅲ级并发症发生。术后中位随访12(3~24)个月,4例患侧结石复发,2例患侧轻度肾萎缩,随访期间无患侧上尿路感染复发。结论FURS联合PCNL是治疗鹿角结石合并脓肾的有效方法,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 标签: 肾结石 鹿角形肾结石 肾盂积脓 经皮肾镜取石术 输尿管软镜 联合内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标准通道经皮肾镜联合可视肾镜治疗鹿角结石的效果及对患者肾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4月在武警河南省总队医院诊治的肾结石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医院确诊为肾结石,并依据患者结石类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鹿角结石42例,对照组非鹿角结石7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术前检查和准备工作,均行全身麻醉,其中对照组患者主要给予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研究组患者主要采用标准通道经皮肾镜联合可视肾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置管时间及住院时间,以及治疗前后的肾功能及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置管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肾功能、肾血流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尿素氮和血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研究组肾血流最高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结石清除率[88.10%(37/42)]与对照组[83.33%(65/78)]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9.05%(8/42)]低于对照组[32.05%(25/78)],P<0.05。结论标准通道经皮肾镜联合可视肾镜治疗鹿角结石患者创伤相对较小、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相关并发症少且恢复快。

  • 标签: 肾结石 经皮肾镜 可视肾镜 标准通道 肾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髓麻醉(SA)与全身麻醉(GA)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鹿角结石(SC)中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行PCNL治疗的100例SC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麻醉信息。根据麻醉类型,将100例患者分为SA组(47例)和GA组(5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参数和术后镇痛要求。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ASA)、体质量指数结石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2、0.303、0.188、0.206、0.508)。SA和GA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84.7 min和87.5 min(P=0.682)。SA和G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1% vs.13.2%,P=0.421)。SA和GA组术后结石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7% vs.52.8%,P=0.374)。两组患者镇痛药要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脊髓麻醉是PCNL术治疗鹿角结石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适用于全身麻醉禁忌不愿全身麻醉的患者。

  • 标签: 肾结石 肾造口术, 经皮 麻醉, 全身 脊髓麻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免疫治疗策略在多发性骨髓瘤(MM)的治疗方面已显现出益处,但仍有一定比例的患者进展为复发难治性MM。当前最新免疫治疗策略除了包括针对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外,双特异性抗体、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为复发难治性MM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更多可能。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抗体,单克隆 免疫抑制剂 抗体偶联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马鹿角对小鼠缓解体力疲劳作用。 方法 以小鼠为实验对象,用马鹿角375mg/kg、750mg/kg、1500mg/kg·BW分别给昆明种小鼠连续灌胃30d,进行小鼠负重游泳、血清尿素、肝糖原含量及血乳酸曲线下面积等指示测定,观察马鹿角的抗疲劳功效。 结果 中、高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均能明显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减少小鼠运动后血乳酸曲线面积,提高小鼠肝糖原的含量(P

  • 标签: 马鹿角 负重游泳 血清尿素 肝糖原 血乳酸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马鹿角对小鼠缓解体力疲劳作用。 方法 以小鼠为实验对象,用马鹿角0.5g/kg、1.0g/kg、2.0g/kg·BW分别给小鼠连续灌胃30d,进行小鼠负重游泳、血清尿素、肝糖原含量及血乳酸曲线下面积等指示测定,观察马鹿角的抗疲劳功效。 结果 高、中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均能明显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减少疲劳小鼠尿素的产生,降低血液中尿素水平,减少小鼠运动后血乳酸曲线面积,提高小鼠肝糖原的含量(P

  • 标签: 马鹿角 负重游泳 血清尿素 肝糖原 血乳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限性肝段切除(LSR)联合剜除和/射频消融应用于异时性结直肠癌多发肝转移局部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精准和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7年间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42例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多发肝转移可切除转化后可切除的患者资料,实施LSR联合剜除和/射频治疗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42例患者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29~76岁,ECOG评分0~1分。原发为结肠癌37例(右半18例、左半16例、横结肠3例),直肠癌5例。初始可切除39例,经TACE+射频+全身化疗转化后可切除3例。术后残肝剩余量均≥50%, LSR联合浅表小转移灶剜除21例,联合射频消融4例,同时联合剜除及射频消融17例。手术时间(232.5±147.8)min,失血量(304.2±151.4)ml。切除病灶121个,最大病灶直径(4.5±1.2)cm,切缘据肿瘤均≥1 mm阴性者37例(88%)。术后总并发症率12%(5/42),所有患者均无肝功能衰竭及围手术期死亡。中位无瘤生存时间29个月,1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3%和45%。结论LSR应用于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肝切除手术安全有效,同时联合小病灶剜除射频消融是一个既可最大限度保留有效肝实质又能达到根治性切除的个体化治疗方式。

  • 标签: 肝转移,结直肠癌/外科学 肝段切除 肝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以双肺多发空洞影为主要表现的恶性肿瘤的原发性转移性临床特点,分析其中区别。 方法:将 2019 年 1月至 2019年 10月作为研究时段,在我院影像科资料库中调选符合双肺多发空洞影的 41例肺恶性肿瘤患者的一般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肿瘤病情状况,将其分为原发组( n=20)和转移组( n=21)。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病征和影像学空洞类型进行分析,探究组间差异。 结果:原发组中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以咳嗽咳痰为主,占比17( 85.00%),转移组患者以胸闷气短为主要症状表现,占比 19( 90.48%),其中 1例患者首发症状为咯血。而影像学空洞类型主要以不规则厚壁空洞、小环形空洞和囊腔样空洞为主,少部分患者可见周围伴玻璃影以及实变影。无论是肺部原发肿瘤还是转移性肿瘤,腺癌均为最为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但空洞伴周围磨玻璃影大片实变影仅发生于肺腺癌患者中。结论:表现为双肺多发空洞影的恶性肿瘤中,腺癌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在发病后不会出现明显的特异性临床表现,而在影像学特征中,患者的空洞形态表现多样化,并且很容易误诊为良性病变,所以在诊断时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确认患者为原发还是转移性恶性肿瘤,这样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度。

  • 标签: 双肺多发空洞影 原发性 转移性 恶性肿瘤 影像学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上段输尿管结石经输尿管硬镜气压弹道碎石术对肾脏的损伤程度。方法:在我院上段输尿管结石患者中选取30例,时间段为2018年5月-2020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本院首次服用利伐沙班的冠心病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出现急性肾脏病(acute kidney disease and disorders,AKD)的风险。方法应用医院数据库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筛选出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因冠心病和非瓣膜性房颤首次服用利伐沙班超过3个月并且在3个月内复查了血肌酐的患者279例,为利伐沙班组;同时筛选出同期就诊于本院的冠心病非瓣膜性房颤未服用利伐沙班的患者317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实验室检查资料以及AKD的发生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AKD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利伐沙班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高于对照组(均P<0.0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血肌酐及尿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利伐沙班组AKD的发生率为4.30%(12/279),同期对照组AKD发生率为1.26%(4/317),两组患者的相对危险度(RR)为3.40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服用利伐沙班为冠心病和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AKD的危险因素(OR=3.500,95%CI 1.115~10.988,P=0.032),高龄(≥75岁,OR=1.166,95%CI 1.012~1.343,P=0.033)和合并有糖尿病(OR=34.261,95%CI 1.639~716.326,P=0.023)为服用利伐沙班患者发生AKD的危险因素。结论因冠心病和非瓣膜性房颤首次服用利伐沙班患者AKD的发生率为4.30%。服用利伐沙班是冠心病和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AKD的危险因素,高龄和合并有糖尿病则为服用利伐沙班患者出现AKD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冠心病 心房颤动 危险因素 利伐沙班 急性肾脏病
  • 简介:摘要十二指肠与腹腔内其他脏器如胆囊、胰腺等紧密毗邻,极少情况下当胆囊、胰腺病变累及十二指肠时也可造成上消化道大出血,早期内镜下表现并不明显,可能被忽视误诊。本文报道了1例少见胆囊多发结石压迫十二指肠球部导致上消化道大出血并死亡的病例,希望能提供一些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经验及教训。

  • 标签: 胆囊结石病 胆囊十二指肠瘘 上消化道大出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进行多发巨大子宫肌瘤患者治疗时,选择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的效果,分析临床可用性。方法:201710月至20196月作为本次研究实验时段,对该时段我院数据库中患者基本资料进行抽取调选后,纳入其中110例患者的基本资料作为实验对象,根据患者手术方案将其进行两组均分,单组样本量为55,分别记名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在入院后选择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则选择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排气时间以及拔管时间等多项手术指标进行评价,同时记录所有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状况,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完成后,患者的康复率为100%,所有患者均未见手术失败实验组未出现手术中转开腹状况。实验组患者中共有4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27%,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120.00%)例,组间差异显著(X2=5.6387;P=0.0025)。两组患者在治疗完成后,手术指标相比,实验组各指标数据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对多发巨大子宫肌瘤患者进行治疗时,选择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能够促进患者康复,这种手术方案具有简便、高效以及创伤小的特点,患者在手术后不良反应较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 标签: 多发或巨大子宫肌瘤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介入超声 手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