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在视力障碍中采取经络推拿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 52 例视力障碍患者,时间选为 2019 年 4 月 ~2020 年 4 月。对所有患者患儿均采取经络推拿治疗,并对治疗后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 治疗后, 52 例患者治疗 总有效率为 98.08% 。与治疗前对比,治疗后 ADL 评分更高( P < 0.05 )。 结论 对视力障碍患者给予经络推拿,可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视力恢复,值得借鉴。

  • 标签: 视力障碍 经络推拿 中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静小组的组建对静工作产生的影响情况。方法:通过随机抽选的方式,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接受住院静患者共计40例,作为参照组,对其展开常规静干预;并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40例接受住院静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对其进行静小组管理,对两组患者的干预质量进行对比。结果:在1次穿刺成功、导管有关感染、导管功能不佳、静脉炎等发生情况,实验组各项发生率明显优于参照组,两组比较呈现为P<0.05的差异性。结论:在静工作展开中,推行静小组管理措施,有利于提高静脉输液效果,降低静脉炎、感染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 标签: 静疗小组 静疗工作 影响情况
  • 简介:【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医学美容学科体系的进一步改进、完善,经络美容逐渐受到现代女性的认可、青睐。作为经络疗法的一种,穴位埋线疗法在经络美容中体现了良好的效果。现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就穴位埋线疗法在经络美容中的应用情况展开综述,以期证实穴位埋线疗法在经络美容当中的有效性。

  • 标签: 中医 经络美容 穴位埋线疗法 应用进展
  • 简介:【摘 要】针灸经络学与解剖学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通过临床实践不断了解人体解剖结构使得针灸经络腧穴的信息更加丰富。对穴位解剖结构的研究是临床治疗指导的前提基础,本研究则针对经络腧穴与人体解剖关系的模型进行研究,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 标签: 经络腧穴 人体 解剖关系 模型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静脉治疗(以下简称静)SOP在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方法:2018年01月~2019年12月,选择行静的10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53例行常规护理,为对照组;另外53例行静SOP,为观察组。记录两组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输液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输液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采用中西医对照的方法研究经络的实质,认为中医学的经脉、营血、经筋、卫气和皮肤是经络实质。西医学的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是经络实质的主体;肌肉和皮肤属于经络实质次要部分。中医学的脉对应的是西医学的血管和淋巴管;中医学的经筋对应的是西医学的肌肉和神经;中医学的营血对应的是西医学的血液和淋巴液;中医学的皮肤是西医学的皮肤。卫气的功能至关重要,其功能与多种神经功能相仿,其位置又与神经血管相傍行一致。

  • 标签: 经络 神经系统 循环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ASMR)的脑电频谱特征,从神经电生理学角度揭示ASMR的神经机制。方法自2019年6月至12月对从南方医科大学在校学生中招募的33例健康受试者随机播放ASMR音频和白噪音,同时采集受试者听音频过程中的情绪反应以及脑电δ、θ和α节律的功率信息。结果16例受试者听ASMR音频时触发ASMR,纳入ASMR组;17例受试者未触发ASMR,纳入对照组。在听ASMR音频时,与对照组相比,ASMR组受试者的愉悦度及δ、θ节律的功率明显更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SMR组中,受试者听ASMR音频时的愉悦度及δ、θ节律的功率均明显高于白噪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MR可以提高个体的愉悦度,其机制可能与δ、θ节律的功率增强有关。

  • 标签: 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 脑电频谱特征 情绪反应 神经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温灸仪在温通经络上疗效,我院于 2019年 1月至 2020年 1月期间收治的不同部位身体疼痛患者中,从中选择了 94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病例,采取计算机随机数字分组法进行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病例数均为 47例,后者接受推拿治疗,前者采用温灸仪治疗,分析比较二者治疗后的总体情况。结果:与对照组 72.34%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91.49%明显较高,差异较为明显( P< 0.05);治疗前,两组的 ISOA评分比较,差异较小( 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疼痛不适评分分别为( 1.21±0.78)分、( 2.48±0.99)分,步行距离评分分别为( 2.15±1.04)分、( 3.15±1.22)分,日常运动痛评分分别为( 0.95±0.48)分、( 1.13±0.64)分,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 P< 0.05)。结论:温灸仪治疗身体疼痛的疗效显著,能够达到温通经络的目的,有着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 标签: 温通经络 温灸仪 ISOA评分 疗效
  • 简介:[摘要]:《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肺者,相傅之官。”可见肺在一身脏腑中的重要作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位主要在肺,肺有病变可则可见胸闷、咳嗽、喘息等症状,亦可导致肺通调水道功能减退,即可发生水液停聚,而生痰饮,甚则水泛而肿。结合中医经络学的健康宣教,通过点穴刺激手太阴肺经,可缓解新冠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肺的功能 经络学 手太阴肺经
  • 简介:摘要: 药墨是传统中医疗法之一,有内服有外用之分,当下外用 药墨的案例并不少见,多用在养生保健领域中,在医治由风寒湿诱发的各种疾病方面均表现出一定效能。但是很多和中药汤剂等相比较,社会上大部分群体对 药墨缺乏全面认知,甚至有存在茫然的情况。鉴于此,笔者结合长期的实践经验,探究 药墨的文化与历史、作用原理及其和维持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希望对 药墨疗法推广有一定助益。

  • 标签: 中医学 药墨 作用机制 健康
  • 简介:摘要1949—1959年间,中医界在探索"针灸科学化"道路过程中,对经络学说的认知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初期"去经络化"、中期"巴甫洛夫化"和后期重回本原。经络学说的学术地位亦随之沉浮。这一变化受到当时外部环境和学科生命力的共同影响。在经过学界一段时期的摸索和实践后,经络学说重获重视,成为今日中医基础理论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

  • 标签: 经络学说 新中国 科学化 认知变迁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微波消融技术结合除术治疗骨盆转移瘤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共12例微波消融辅助治疗骨盆转移瘤患者的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为(59.5±10.1)岁(范围:43~79岁)。手术方式选择微波消融、肿瘤除、骨水泥填塞,当病变累及骶髂关节面,影响负重弓时加钢板螺钉内固定重建。12例中8例在微波消融后行除术、骨水泥填塞加钢板螺钉内固定,4例微波消融后行除术、单纯使用骨水泥填塞。术后随访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生存率、局部复发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36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hort-Form 36,SF-36)以及骨与软组织肿瘤学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系统功能评分。记录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和SF-36评分,对随访>3个月者进行MSTS功能评分。结果12例随访4~27个月,平均1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9个月。至末次随访,12例中死亡7例,生存5例,6个月生存率81.8%,1年生存率为40.9%,2年生存率为27.3%;死亡患者生存时间为8.8个月(范围:5~1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7个月。随访期间局部复发率8.3%(1/12),术后平均复发时间为4个月。1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01±21)min,术中出血(295±108)ml。12例术前VAS评分中位数为7.5(7,8)分,术后1周VAS评分5(4,5)分,术后3个月5(4,5.75)分,与术前相比患者疼痛明显减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例术前SF-36评分中位数23(21,24.75)分,术后1周为47(46,54)分,术后3个月为50.5(47,55.25)分,与术前相比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例术后3个月MSTS评分中位数为20.5(16.25,21.75)分,其中优16.7%(2/12),良50%(6/12),可16.7%(2/12),差16.7%(2/12),总体优良率66.7%(8/12)。结论微波消融结合除术治疗骨盆转移瘤可以明显缓解局部疼痛,重建肢体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可选的骨盆转移瘤治疗方案。

  • 标签: 微波 骨盆 肿瘤转移 刮除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伴有发热、乏力、干咳、呼吸困难等症状,伴或不伴随有鼻塞、流涕等新型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症状。本文主要针对新型冠状氧护理方法的重要性进行了系呢深入的研究.为临床冠状病毒护理患者提供了参考。

  • 标签: 新冠肺炎 氧疗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1989年被美国FDA认证为第五大肿瘤治疗手段以来,热一直是肿瘤治疗方法中的一研究热点。已有临床前期及临床研究充分肯定了热的放疗增敏作用,本文基于临床证据就放热联用的研究进展做出综述,着重从治疗温度、热的次数及间隔时间、放热之间的间隔时间与时序等角度,分析讨论了热和放疗联用过程中的各类问题。该综述介绍了放热结合应用的进展与展望,为进一步进行放热联用的临床探索提供了参考。

  • 标签: 肿瘤/放射疗法 肿瘤/热疗法 肿瘤/放热疗法 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