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5 个结果
  • 简介:今年是我国著名的文物考古学、古文字学和教育学专家,中山大学教授商承祚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为纪念商先生对祖国文物、博物馆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定于6月12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举行“商承祚先生捐献文物展”。商先生早年于1933年就教南京国立东南大学,1932年任南京私立金陵大学教授兼中国文化研究所专任研究员。为纪念他在南京长期从事研究工作,并对我院文物鉴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现发表其遗作《我与金陵大学》,以兹怀念。

  • 标签: 金陵大学 商承祚
  • 简介:私立金陵大学是民国时期中国一所十分知名的教会大学,这所学校的历史可以上溯到美国美以美会1888年在南京成立的汇文书院。此后,1891年美国基督教会在南京成立了基督书院。1894年美国教会长老会在南京成立了益智书院。这三所学校几经合并,最终在1910年成为了金陵大学堂,校名由当时的书法家,曾担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的李瑞清先生题写,首任校长为美国人包文。

  • 标签: 金陵大学 事迹 爱国 抗日 师生 教会大学
  • 简介: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前后,由西方基督教会创办与主持的金陵大学(鼓楼)医院的中、美医护人员,在“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领导下,抱着人道主义精神,不顾危险,奋勇抢救中国伤痛员,与日军的暴行进行坚决的斗争,还克服重重困难,向国际新闻界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他们在日伪的政治高压与经济封锁下所进行的重要而崇高的工作一直持续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这是我们研究南京大屠杀史与抗日战争史中不应忽视的内容。

  • 标签: 南京大屠杀 金陵大学(鼓楼)医院 抢救中国伤痛员
  • 简介:1983年10月4日,有中国第一高层建筑之称的金陵饭店在南京正式开业。这座饭店的建成创建了好几个全国第一:我国对外开放后第一批利用侨资、外资兴建的涉外饭店;第一个拥有每小时旋转一周的高层旋转餐厅;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经营管理的现代化国际大酒店;第一个拥有高楼直升机停机坪;第一部国内配备高速电梯的饭店……该饭店是当时南京乃至全国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作为建设者,我们经历了一番风雨,也引以为豪。

  • 标签: 金陵饭店 高层建筑 旋转餐厅 标志性建筑 对外开放 涉外饭店
  • 简介:中国人民经历了8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付出了前所未有的牺牲,但并未换来和平安定。在美国政府支持下,国民党一面高唱和谈,一面调集部队向解放区进军。而蒋介石为了欺骗全国人民,先以和平建国为幌子,许下党派平等合法。以及人民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和人身自由等四项诺言,不久又撕去伪装,在各地制造了一系列暴行。在西安袭击了十八集团军办事处,捣毁了陕西《秦风工商日

  • 标签: 国民党军 十八集团军 蒉延芳 人民言论 秦风 南京警备司令部
  • 简介:曾国藩,是一位在我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毛泽东青年时代对这位同乡前辈给予过独特的评价:“学问与事功兼而有之,难能可贵。”虽然曾国藩入仕后屡屡升迁,一度大红大紫,但是他在青年时期曾有过一段落难时日,鲜为人知。道光十六年,曾国藩参加京师礼部会试

  • 标签: 曾国藩 毛泽东 金陵 近代史 青年时期 青年时代
  • 简介:金陵胜迹志》共10卷,清末民初胡祥翰辑。胡祥翰,字寄凡,上海人。方志学家。原籍安徽绩溪,胡澍后人,胡适族叔。室名岁寒堂。民国年间,胡祥翰曾多次游历金陵。作者有感于清朝金鳌《金陵待征录》近乎杂记,而王友亮《金陵杂咏》、陈文述《秣陵集》(又名《金陵历代名胜志》)等书又偏重于题咏.

  • 标签: 民国年间 金陵 清末民初 方志学家 上海人
  • 简介:近日,各方文物考古专家盛赞南京千年阿育王宝塔惊世出函,称其为世界上体形最大.工艺制作精美绝伦。从出土碑文提到的佛顶真骨、诸圣舍利等,可以推测到塔里可能供奉的舍利,最早源于南朝,是历代舍利子的集成。杜牧诗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烟雨楼台中”,当时由于梁武帝崇奉佛教,建康(今南京)地区佛寺达700余座,僧尼10余万之众。成为举世闻名的“千年佛都”、“中国佛教研究中心”,

  • 标签: 历代 法师 高僧 金陵 佛教研究 舍利子
  • 简介:一、海陵王迁都与大房山勘陵。金代帝王陵寝原在东北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市),贞元元年(1153),海陵王完颜亮迁都于燕(今北京),改称中都。迁都以后,海陵王决定把皇家陵寝迁往中都。大约在迁都同年的晚些时候,海陵王派出司天台官于中都的燕山四周勘陵,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终于选中了中都西南良乡县(今房山区境)西五十里的大房山。

  • 标签: 大房山金陵 金代 迁都事件 海陵王 海陵王营陵 太祖睿陵
  • 简介:诸葛亮说南京“龙蟠虎踞”。主要是根据南京的山势。宋代《景定建康志·山川志序》说得好:“由钟山而左,自摄山、临沂、雉亭、衡阳诸山以达于东,又东为白山、大城、云穴、武冈诸山以达于东南.又东南为土山、张山、青龙、石碗、天印、彭城、雁门、竹堂诸山以达于南。又南为聚宝山、戚家山、梓潼山、紫岩、夏侯、天阙诸山以达于西南.又西南绵亘至三山而止于大江。

  • 标签: 龙虎 金陵 诸葛亮 南京 东南 西南
  • 简介:大房山陵祭祀记有专员负责,并有定制。《金史》卷五·本纪第六·世宗:“大定八年十月乙未,命涿州刺史兼提点山陵,每以朔望致祭,朔则用素。望则用肉,仍以明年正月为首。”又特设万宁县(不久改为奉先县)专修山陵祭祀。

  • 标签: 大房山 金陵 中国 历史考证 名胜古迹
  • 简介:陈白尘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老剧作家。早在20年代末期,他就致力于革命的戏剧运动,开始了话剧创作。30年代和抗战时期写下了大量剧本。特别是讽刺喜剧,有着相当高的成就。他的剧作除了取材于现实生活外,还写了不少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历史剧。对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作家,笔者在前几年就想去拜访他。但得知他已患病多年,讲话、行动都很困难,也就不便去打扰他,只在心里祈求上天保佑他早日恢复健康。1994年1月底,南京大学叶子铭教授的夫人汤淑敏来电,说陈老病情有所好转,嘱我速去南京。

  • 标签: 陈白尘 历史剧 国民党 抗战时期 艺术风格 讽刺喜剧
  • 简介:《瓜蒂庵藏明清掌故丛刊》中有余宾硕《金陵览古》一种,是有关南京历史文化名胜的一部稀见文献。它有诗有序,不仅考证胜迹,指点山水,可为游览指南和考史佐证,而且借南京山水胜迹感慨兴亡,寄托了作者的遗民情怀。

  • 标签: 《金陵览古》 余宾硕 瓜蒂庵 南京
  • 简介:认识潘老并没有几年,相识也实属偶然。以前南京地区的报纸每遇明史问题均要采访潘先生,我久闻其名,想就一些明史问题向潘先生请教,却苦于不识其人。后因忙于工作,遂疏于寻觅,以致将此事搁置一边了。

  • 标签: 史家 金陵 南京地区 明史
  • 简介:金陵刻经处,位于南京淮海路35号,主要建筑有深柳堂、祗洹精舍、经版楼、杨仁山居士墓塔等。始创于清同治五年(1866),初在北极阁,后迁至常府街花牌楼,光绪二十三年(1897)迁入延龄巷今址。明清建筑,庭院深深,实乃喧嚣闹市中的一片净土阆苑。

  • 标签: 金陵刻经处 明清建筑 淮海路 净土
  • 简介:<正>1937年12月16日至27日南京金陵大学非常委员会致日本大使馆函,是最近整理日军侵华罪行史料时在我馆馆藏国民政府档案全宗中新发现的。该文件是当时在宁外国友人抗议日军在南京的暴行的重要文件,函中反映了日军在金陵大学及其附近奸淫妇女、抢劫、屠杀人民,无所不为的暴虐行径。文件形容“日军残酷之态度,非笔墨之可表述”。日军在南京大规模的集体屠杀主要在城外和沿长江边进行,因此该文件“惟所述尚不完全,只能表现全局之一鳞半爪”。该文件是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所形成,正如郭沫若在为田伯烈著《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一书作序时所说“这些记录是国际友人冒着莫大的危险与艰难,为我们留下的血肉长城的一部分写照”,“这样公平的客观的写照,在我们自己是很难做到的。”该文件是关

  • 标签: 金陵大学 大使馆 南京大屠杀 国际友人 高级将领 军官
  • 简介:金陵机器制造局创办于1865年,位于南京聚宝门外扫帚巷西天寺。1869年,该局已能生产多种口径前膛炮、炮弹、炮车及枪弹。次年,在通济门外神木庵旧基兴建火箭分局。1871年9月,在通济门外九龙桥兴建火药分局。1879年,归并乌龙山机器局。1881年,仿制成功美式加托林轮转机枪(十门连珠格林炮)。1884年,仿制成德国克鲁森式37毫米2磅子后膛炮和美式诺登飞多管排列机枪(四门神机连珠炮)。至此,该局已可生产劈枪炮,24磅生铁开花炮、12磅子来福铜炮等前膛炮,亦可制造山炮、加托林轮转机枪、诺登飞多管排列机枪等后膛枪,亦能配套生产炮弹和炮架。其生产的枪械质量并不亚于西方,价格却便宜两三成,在中法战争中,供应清军军火起到一定作用。当时海口封禁,进口国外枪炮受制于人。

  • 标签: 制造 机器 金陵 徐建寅 配套生产 中法战争
  • 简介:明代南都金陵是明王朝的南方政治文化中心,人文荟萃,明代诸多诗人作家或籍贯、或宦游、或寓居金陵,与金陵之地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之渊源,金陵文学自是明代文学之重要构成部分。永乐迁都北京,南都金陵文学历经短暂的萧条、岑寂与复苏,于弘治、正德间日渐兴盛,文人社集蔚为大观。晚明大家钱谦益(1582—1664)在论及“金陵社集诸诗人”时称“弘正之间,顾华玉、王钦佩,以文章立蝉;陈大声、徐子仁,以词曲擅场。江山妍淑,士女清华,才俊翕集,风流弘长”。①钱牧斋认为顾磷(字华玉)、王韦(字钦佩)为弘治、正德间金陵艺文活动的核心人物,也是这个时期金陵文学代表性作家,其生平事迹与艺文成就当为吾人研究明代文学关注的焦点之一。

  • 标签: 金陵 生卒年 明代文学 考证 政治文化中心 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