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作为信息社会众多信息传播媒介中的一种,博物馆应该如何确立和发挥自身优势,才能在公众对信息媒介的选择中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使信息接收与建构的效果得到最大优化。本文尝试引入一个结构主义叙事的研究视角,结合借鉴结构主义叙事理论中能够应用于研究传播行为的理论框架,对博物馆及其展览所独有的媒介优势进行解读和优化。

  • 标签: 媒介 结构主义 叙事学 博物馆展览
  • 简介: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言:“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意思大概是说,一个时代的文化状况与当时的社会兴衰是息息相关的。中国,在历经数十年的经济大潮的冲击与挟裹下,我们每每感叹当下的文坛,

  • 标签: 乡村叙事 叙事散文 东乡族 作家 文学 《文心雕龙》
  • 简介:民间信仰是中国文化和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本文回顾了民间信仰进入人类和社会学学术视野的历程,对这一领域中极具影响力的“弥漫性宗教一制度性宗教”范式进行了系统解读,凸显了民间信仰的结构特性和主体价值,探讨当代民间信仰的概念范畴、互动结构和变迁机制上面临困境和挑战。通过引入“嵌入性”等新的理论概念和分析进路,可以推动这一学术领域的视角转换与研究创新。

  • 标签: 人类学 社会学 民间信仰研究 弥漫性宗教 嵌入性
  • 简介:大禹时代处于公元前2000左右气候异常的洪水期,大禹平治水土直接的或者间接的使得土地重新恢复,农业耕作生产得以继续发展,众民安居乐业。大洪水发生期的距今4000年前后,以陶寺和王城岗城址为中心的文化区域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优势,最大程度抵御和减缓大洪水造成的灾难和影响,这也可能正是二者持续发展脱颖而出的地理因素与环境原因。大禹利用治水契机,持续发展,族群政治中心的由颍河上游北移至了伊洛平原。之后,整合嵩山南北文化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建立了相对统一的政治秩序或言夏王朝。

  • 标签: 大禹治 水陶寺遗址 王城岗遗址
  • 简介:传统中国以农业为主,乡土气息浓重,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即使改革开放30余年后的今天,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化、现代化步伐愈加淡化村落社区的乡土气息,村落社区却依然遍布中国大地,占据着辽阔国土,与城市社区遥望,其地位仍不可轻视。村落是“农村广阔地域上和历史渐变中的一种实际存在的最稳定的时空坐落,

  • 标签: 村落社区 传统中国 社区研究 人类学 乡土气息 全球化背景
  • 简介:本文从"粥"入手,探讨其在中国人的饮食发展演变中与饥饿的联系,并通过回溯历代文献记录揭示中国在历史上各种灾害频发、长期处于饥荒,食粥是无奈之方。从饮食人类视角看,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历史是伴随着饥饿的历史,粥这一饮食习惯是伴随着饥饿的历史产物,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伴随着饥饿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的粥,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饥饿文化的代表,在其之上产生了许多与饥饿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如礼文化、养生文化等。

  • 标签: 饮食人类学 饥饿
  • 简介:本文以历史叙事理论资源的辨析出发,从后现代主义的挑战、围绕事实与虚构这个核心问题展开的对挑战的回应。以及历史叙事研究的可能等三个方面,着重对历史叙事乃至教育历史叙事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做出必要的理论阐述。

  • 标签: 叙事 历史叙事 话语 事实
  • 简介:中国是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中国社会又是一个非常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传统应用的社会。历史典籍可谓浩如烟海,历代统治者无不强调历史的编撰和应用。“知古鉴今”、“古为今用”、“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成为古今中国人最熟悉的格言。

  • 标签: 《历史应用学浅论》 书评 史学理论 中国 张世民
  • 简介:一、序长期以来风水一直吸引着西方的传教士和学者。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期有些传教士以及人类学家将风水视为伪科学或者奇特的习俗进行研究①。二战结束后,随着功能主义的出现,人类学家从祖先崇拜等角度开始探讨风水在民间社会扮演的社会功能。1990年以来掀起全球规模的“风水热”之后,

  • 标签: 人类学家 风水 客家地区 动态性 景观 20世纪前期
  • 简介:迁徙和联姻是中国回族形成的两个关键历史场景,作为第二次"迁徙"的回汉联姻对回族成为"自觉的民族实体"有重要意义。非回族作家与回族作家从不同视角对此进行了生动书写和多元阐释。不同民族、性别视角下的回汉联姻叙事研究,并非质疑回汉、两性之间的差异,而是挑战一种二元对立的逻辑关系,试图在族际文本对话中不断逃离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探寻更加完整而真实的当代回族身份认同。

  • 标签: 迁徙 联姻 回族 身份认同
  • 简介:吴江以水和桥著名。清康熙《吴江县志》称当时吴江的桥梁“以数千计”。至清末,有名可查的桥有503座。据1935年统计,吴江共有桥1194座,其中唐桥2座、宋桥8座、元桥11座、明桥114座、清桥409座、民国桥梁447座、年代不明者203座。后因战乱,许多桥梁被毁,至1985年文物普查尚存各类石桥260余座.

  • 标签: 吴江 叙事 虹桥 文物普查 桥梁
  • 简介:余华长篇小说《活着》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力,张艺谋导演的《活着》由这部小说改编拍摄而成。从叙事的故事情节、叙述视角和叙述时间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可以看到《活着》小说与电影两种叙事形态迥然不同的艺术魅力。

  • 标签: 《活着》 叙事理论 叙事艺术
  • 简介:耶鲁大学法学院的布鲁斯·阿克曼教授将法律的经济方法描绘为“20世纪法学中最重要的发展”。的确,经济已经改变了法律问题的性质、对法律规则和制度的一般理解甚至法律实践。一般地,我们能说经济提供了一个行为理论以预测人们如何对法律的变化作出反应。这一理论胜过直觉,正如科学胜过常识。因此,包括“人力”、“资本”和“利润”等在内的投入成本、产出效率、交易公平、配置资源等就成了经济切入法律问题的作业面,

  • 标签: 法律经济学 配置资源 社会变迁 清代中叶 解读 法律问题
  • 简介:《敦煌辑刊》是我国第一份专门刊登敦煌研究成果的专业性刊物,在刊发敦煌研究成果、推动敦煌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的阵地作用。文章利用文献计量的方法,通过对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中对《敦煌辑刊》(1983-2011年)刊发论文的高被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总发文量呈明显增长趋势,显示了敦煌研究的繁荣发展;三个时段的论文总被引量分别为1018次、1228次、1131次;高被引论文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宗教、历史、考古、民族、文献、地理、文学、艺术等;项目基金的资助推动了敦煌专题研究的深入发展;高被引论文已显示出敦煌研究越来越趋向于交叉性和综合性。

  • 标签: 文献计量学 《敦煌学辑刊》 高被引论文 学术影响力
  • 简介:洪水神话在世界各地的流行引发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不同的理论阐释。后结构主义时代,神话、传说与历史的界限被打破,它们作为叙事被放在动态的社会进程中进行考察。借用埃莉诺·奥克斯和莉萨·卡普斯有关“活态叙事”的研究以及卡尔·林达尔“灾难传说”的研究,提出洪水叙事和灾难叙事的概念,并以2013年山西临汾洪洞的水灾为个案,研究洪水过后灾民对于水灾叙事的表述以及他们利用灾难叙事反映并构建现实以及重建社区的过程。

  • 标签: 洪水神话 洪水叙事 灾难传说 灾难叙事
  • 简介:“元佑学术”不仅体现了北宋蜀、洛学、朔三大学派的某些相同的经学思想,而且辐射到了文学、史学、制度等多个文化层面,是元佑党人用来排斥“荆公新学”、废弃熙丰新法的理论依托。绍圣以后,“元佑学术”遭致严厉禁锢,也成了“绍述”新党排斥政敌的一个专门术语。南宋士大夫在反思北宋覆亡的历史过程中,却以一种过於偏执的认同,以及简单的二分法和柔性叙事的手段,展开了以“元佑学术”为判断标准的历史叙事:并将“元佑学术”视为宋代进入“后三代”的重要标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实,从“元佑学术”的形成与被禁,到“元佑叙事”的展开,均与朋党之争息息相关,典型地体现了宋代士大夫优劣杂陈、得失参半的政治文化性格。

  • 标签: 元佑学术 元佑叙事 朋党之争 政治文化性格
  • 简介:经过二十年的繁荣与喧嚣,大众旅游开始与国民休闲相互渗透,融合发展。从需求侧的旅游行为和消费特征来看,去符号化的特征越来越趋于显化,都市旅游尤其如此。

  • 标签: 都市旅游 符号化 日常叙事 休闲 消解 大众旅游
  • 简介:回族作家李进祥从开始创作农村题材的作品,到不断拓展创作领域即进入城市题材的写作,已逐渐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叙事风格,即在平实的描写过程中,往往出现某种戏剧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均为小说内在逻辑发展的结果。同时,李进祥小说在叙事中还存在着一种幽默风格,是对生活审视之后的超然、达观的表现。

  • 标签: 小说风格 乡土 幽默 城市题材
  • 简介:《豆棚闲话》是一部叙事手段独特而高明的话本小说。与以往的话本小说不同,其叙述者是明确的个人,因此也使叙述具有个性化色彩;其叙述过程中叙述者发生了转换,因此产生了对话的叙事方式。而对话的叙事方式使《豆棚闲话》的叙事充满了不确定性,即有不同的声音却没有固定的或者是主导的看法。而作者正是要通过各种不同的观点,重新审视一些约定俗成的问题。这种反省精神和明清之际思潮相一致,且领时代之先。

  • 标签: 《豆棚闲话》 叙事学 话本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