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6 个结果
  • 简介:苏园1923年生于四川成都.九三学社社员,成都市九三学社书画研究院顾问,四川省文史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评委,四川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成都市书法家协会顾问。曾担任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 标签: 书法篆刻 道法自然 作品展 协会会员 魏晋 秦汉
  • 简介:历代文学作品对舞蹈的描写,不管是作品数量还是描写的质量,都没有超过汉魏辞赋的。毫无疑问,唐诗中也有大量写舞蹈的篇什,通过读盛唐中唐许多写舞的诗歌,我们不但能够知道当时宫廷和民间的歌舞盛况,而且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唐代的社会生活、历史变迁和文化特征;但平心而论,就其对舞蹈艺术美学特质的揭示和对当时舞蹈实践的实录而论,唐诗与汉魏辞赋却难以比肩。

  • 标签: 舞蹈实践 舞蹈艺术 宫廷 歌舞 作品 民间
  • 简介:严格说来,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始于先秦,完善于汉魏。《乐论》与《乐记》是中国先秦至汉时儒家音乐关学思想的代表,也是当时音乐关学思想的主流。魏时嵇康《声无哀乐论》的出现,使不同于儒家的、具有形式化倾向的玄学音乐美学思想出现。儒家和玄学音乐美学思想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现代音乐美学思想研究的各个主要问题。研究汉魏音乐关学思想的转变,有利于人们理解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与演化,为当代音乐美学思想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 标签: 表现 形式化 转变
  • 简介:汉魏南北朝时期盛行的步摇:一种为步摇花,通常是女子头上的饰物,流行于中原、南朝地区;另一种为步摇冠,男子和女子均可佩戴,主要流行于燕代地区,这里是当时鲜卑民族聚居地。两种步摇都受到中亚草原游牧民族金冠文化影响,但在中原和北方不同地域文化作用下,它们又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风貌,在形制、佩戴方法、审美倾向、历史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

  • 标签: 步摇 步摇花 步摇冠 中原 燕代
  • 简介:文章围绕我国汉魏时期佛教梵呗音乐的本土化现象,分别从梵呗音乐的形式、音调和风格三个方面,论述了六朝佛教音乐本土化在汉魏初始阶段转变、形成的过程,试图梳理汉魏梵呗音乐的发展脉络,并阐明汉魏梵呗音乐的本土化对其后六朝佛教音乐全面本土化的深远影响。

  • 标签: 汉魏六朝 佛教音乐 梵呗 本土化 传统文化
  • 简介:汉魏南北朝时期,《孝经》的神秘化、北魏中晚期围绕“子贵母死”的政争格局以及儒教、道教、佛教、沃教等的交汇杂糅,赋予孝子画像以多样视觉构成、庞杂的思想体系、丰富的观念形态以及深邃的图像内涵。北宋以来,孝子画像的研究因学术语境的不同而数度转换。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西方重构艺术品“原境”学术潮流影响,孝子画像这一古老绘画主题与学术个案,在多学科交汇的方法论语境中,“历史性”、“象征性”、“思想性”研究日益凸显。

  • 标签: 汉魏南北朝 孝经 孝子画像 子贵母死 东园秘器 思想性
  • 简介:汉魏时期的文体“赋”、“赞”中,保留有绘画的一些史料,西汉武帝时东方朔作《五岳图序》,东汉顺帝时王延寿作《鲁灵光殿赋》,魏初陈思王曹植所作《画赞序》,都有珍贵的绘画史和画论资料。西汉刘歆著、东晋葛洪集《西京杂记》中以短文小说的形式辑录西汉有关建筑、工艺、舞蹈、绘画的故事,刘宋时期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也有数则记录顾恺之等画家的故事,这对于早期绘画史研究均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 标签: 汉魏六朝绘画史料 《西京杂记》 《世说新语》
  • 简介:张继,字续之,号四融斋主,一九六三年生于河南。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书协培训中心张继书法工作室导师、东方印社社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等。书法、篆刻作品曾入选全国

  • 标签:
  • 简介:概而言之,“八主”又称八神,包括天、地、兵、阴、阳、月、日、四时等八种祭祀神灵。在西汉中期,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曾经对所谓“八主”问题进行了说明:“于是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日太公以来作之。

  • 标签: 秦汉之际 祭祀 皇权 齐地 西汉中期 司马迁
  • 简介:该文首先通过文献梳理,对东周晚期至秦汉之际展示统治者政治权威的"中心威仪"观念进行了详释。指出周秦之际的知识集团为君主在特定空间内"框定"出一种理论化的中心威仪观念,在建构君主权威、强调其政治中心观意识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在此基础上,作者另通过图像分析进一步提出东周晚期出现的强调中心、权力、威仪观念的高台建筑形式与前者具有的密切关联,和对秦汉以后的都城建构产生的深远影响。

  • 标签: 周秦之际 中心威仪观 视觉形式 高台 展现
  • 简介:时维红色五月,地处天桥剧场,中央芭蕾舞团举行了中国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全球首演。据独家承办单位嘉华丽音公司的董事长所言,之所以将《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集世界范围内优秀华人艺术家作品的全球首演奉献给大家”,是“希望籍此为中国传统的原创文化与西方高雅艺术接轨尽到一份绵薄之力,并且愿与所有的朋友们一起分享这个全世界共同的艺术结晶”。

  • 标签: 《大红灯笼高高挂》 芭蕾舞团 芭蕾舞剧 艺术家 高雅艺术 剧场
  • 简介:蓦然回首,佐临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二个年头了。他在世时,剧院老少皆称他为“黄院长”。每次他到排练厅来,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站立迎接,直到他坐下大家方才落座。黄院长从不高声说话,大家对他的尊重都是由心而生。

  • 标签: 百年诞辰 黄佐临 艺术形式 话剧 中国
  • 简介:写在《安特卫普皇家博物馆藏画》出版之际刘建平1995年8月,应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博物馆馆长凡·丹姆博士的邀请,我和青年编辑王琨来到了安特卫普,从而迈出了中国美术出版社赴西欧博物馆组稿的第一步。安特卫普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传统的城市。市内著名的...

  • 标签: 安特卫普 藏画 鲁本斯 美术出版社 青年编辑 刘建平
  • 简介:上海曾是现当代书法发展的起源地,沈尹默先生受周恩来总理委托成立的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以及以后由上海东方红书画社组织成立的工农兵书画小组是后来书法家协会的雏形。随后中国第一本书法类专业刊物《书法》杂志在上海面世是新时期书法开始起步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接着上海举办的全国第一届群众书法大赛、篆刻大赛以及文汇书法大赛是现在一系列书法大赛的最初模型。

  • 标签: 书法 大赛 上海 篆刻 沈尹默
  • 简介:和中保存有若干声辞杂写、历来不可通读的乐府文献,包括"巾舞歌诗"(简称为)、"铎舞歌诗"以及等.由于莫知其义,它们在乐府文学史上的意义也就很难被人们所认识.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这些文献的庐山面目逐步被学者所揭示.其中,在1948年被杨公骥先生破译.(公开发表于1950年7月19日的)杨先生的研究证明是汉代歌舞剧的科仪本."铎舞歌诗"与等六朝曲辞的研究,则由孙楷第先生取得相当的突破.1946年9月孙楷第先生在副刊发表<〈宋书乐志今鼓吹铙歌词〉考>,稍后,又发表<〈宋书乐志铎舞歌诗〉二篇考>.上述两文皆收入196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孙先生的这些文章对以外的若干六朝曲辞进行了考释,揭示了这些曲辞的本来面目,指出它们是六朝"歌诗"的演唱本.上述文章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乐府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乐府诗集》 歌辞 歌诗 汉魏六朝 歌行 文学研究
  • 简介:明清之际杂剧创作中“一本四套”北曲模式的打破,缘于南曲传奇的影响;传奇创作对北曲的广泛利用和南曲使用的套曲化,又是缘于北曲杂剧的影响。传奇与杂剧之间的相互通融,使传奇与杂剧的创作越来越失去其艺术体制的独立性。

  • 标签: 曲体 明朝 清朝 戏曲创作 通融性 杂剧
  • 简介:新年伊始,《美术观察》迎来了第100期的问世。自1995年由《美术史论》改刊以来,《美术观察》已走过了8个春秋。综观《美术观察》的百期历程,我认为,借用“大美术”这个词来表述其风格与特色也许最为恰当。相对于“美术”概念,“大美术”所指应该不仅包含一般意义上的美术门类和形态,也应该包含与“美术”有一定相关性的事物和现象。就我的理解,提出这个概念,当是用以反映和涵盖当代美术形态多元化延伸与衍变的态势,用以包含现实中远比习惯意义上的美

  • 标签: 《美术观察》 办刊思想 学术性刊物 学术精神 “大美术” 栏目设量
  • 简介:钱惠康字汉璞,1959年生于江苏吴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南京印社社员。作品曾先后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首届篆刻艺术展、全国第二届篆刻艺术展、全国第三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

  • 标签: 书法篆刻作品 大象 汉魏 协会会员 1959年 书法家
  • 简介:王秀春的成名作《十里钢城尽朝晖》,在1973年山西省曲艺调演中获得优秀节目奖。《山西日报》全文刊登了这篇数来宝作品,并奖励了王秀春一支英雄金笔。当年这也算是一件贵重的奖品。但在写作主要靠电脑的今天,键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钢笔。而王秀春珍而重之赠送给孙女的英雄笔,也不免有人调侃:“现在还有谁希罕钢笔?你不如把它埋进土里,哪天还能成出土文物。”

  • 标签: 英雄 金笔 出版 人生 《山西日报》 优秀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