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萨满教是世界上较为古老的宗教形式之一。因其产生年代过于久远,而现存的考古学证据又太零散,故学术界对其早期形态的认识还非常欠缺。而岩画的发现部分改变了这一状况,岩画和萨满教关系的问题也逐步成为近年来学界讨论的热点之一。萨满教的仪式、仪轨、宇宙观、灵魂观,以及萨满用具等均可在岩画中找到对应物。由于岩画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并兼具古老性、具象性、完整性等特点,逐渐成为萨满教考古学的一种重要资料来源。左江岩画作为中国南方民族的古代文化遗产,其与萨满教关系的问题并未得到学界重视。但从岩画作画地点的选择、画面内容的安排、图像组合方式的设计等方面来看,均与萨满教的观念相一致。总体而言,左江岩画具有明显的萨满教属性

  • 标签: 左江岩画 萨满教 宇宙观 灵魂观 迷狂体验
  • 简介:在通用乐理教材中,对于乐音四种特性的定义,描述为以振动为中心的物理属性,这是抛弃音乐本体的不客观、不完整的判断。本文通过对乐音四种特性的物理属性与感受乐音四种特性的心理属性的论述,阐明乐音的四种特性从来都是一种心理层面的相对存在,它是物理条件下的声学刺激通过心理感受起作用的典型事例。判断任何一种乐音的特性,离不开判断者自身的文化、民族、时代的影响,任何一种乐音的特性都不是一个绝对存在,它是一个可变的相对存在。

  • 标签: 音高 音长 音量 音色 心理感受 文化属性
  • 简介:蒙古族早期的美术现象属于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活动,体现出一个民族初始萌芽的艺术历程。从早期的民间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和萨满教崇拜等,到后来佛教传入蒙古族地区并逐渐相互吸纳融合而形成系统化的宗教信仰,这些都为蒙古族民间的各种活动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 标签: 审美性 古画 自然崇拜 蒙古族 行为活动 美术现象
  • 简介:《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这是美术作为一门重点实施美育的学科所特有的课程性质。正如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 标签: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审美情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学习活动方式 生活经验 观察能力
  • 简介:在“身心二元论”的哲学背景下,西方近代美学把审美经验视为纯粹的精神活动。音乐审美感性论长期无法挣脱精神美学的藩篱,研究者难以正确看待身体在音乐审美经验中的重要性。具有意向性的身体积极地参与到了音乐审美对象的建构中,并有着明确的目标和细腻的表现形式。在群体性的音乐审美活动中,主体间具有身体的共情能力。主体间音乐审美行为的协同性对审美信息的传达及审美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音乐审美缘身性与审美对象的属性审美环境的类型有着密切关系,对象属性和环境类型决定了审美缘身性的程度和样式。

  • 标签: 身体化 音乐审美经验 身心二元论 身体意向性 审美缘身性 审美参与
  • 简介:意大利建筑家奈尔维(P.L.Nervi)曾经指出:"一个技术上完善的作品,有可能在艺术上效果甚差。但是,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却没有一个从美学观点上公认的杰作而在技术上却不是一个优秀的作品。"其言下之意,即技术与艺术在设计中是否能有机结合,可以从它的审美效果上见出。的确,任何艺术都是通过审美感受所进行的形式创造,从而获得意义与功能的表现和情感的蕴含。

  • 标签: 建筑家 奈尔维 设计流派 审美特征 审美感受 形式创造
  • 简介:戏曲新编剧目的现代审美意识,主要在内容主题、人物塑造方面,表现出与传统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从宏大叙事转向了对个体的观照,力求揭橥历史事件背后,人的各种存在状态及其体验;而在舞台形式的构建上,也试图以更贴近现代人心理的叙事方式来提升大众的审美情操。实际上,关注戏曲创作中的现代审美意识,不仅是戏曲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更是戏曲对于整个社会文化现代化进程的回应。

  • 标签: 新编剧目 现代审美意识 人文精神 人性 舞台形式
  • 简介:数字媒介转型是当代文艺和审美实践必须面对的现实。数字媒介转型不仅使信息媒体文化跃进到新的境界,刷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数字化生存”状态,使全社会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全面信息化、数字化,而且正在促成人类文艺、审美实践的剧变。数字媒介转型正在和必将深刻改变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娱乐的方式,也正在和必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文娱方式、艺术感知方式、审美体验方式,正在和必将导致当代文艺和审美范式、理念、形态、机制的巨大变化。数字美学、虚拟美学正日益成为21世纪审美中富有朝气的新范式。

  • 标签: 数字媒介 文艺审美 当代文艺 转型 “数字化生存” 社会生活
  • 简介:笔者有幸参与并关注第11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从策展、签约、研讨征稿启事到展出等过程,回顾感悟,受益良多。

  • 标签: 审美 征稿启事 篆刻展 书法
  • 简介: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不同的地域上具有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山西秧歌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这是一种极具地域个性和文化综合性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因而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的类型特色和审美范式。本文通过对山西秧歌的内涵、发展历程等相关内容的概述,营造一个具象化的山西秧歌形象,之后进一步研究山西秧歌语言、动作、地域等不同的类型特色和不同形态下审美范式。旨在初步分析山西秧歌的形象特点,为对山西秧歌感兴趣的群体提供基础资料。

  • 标签: 山西秧歌 类型特点 审美范式
  • 简介:过去十年,美国教育发生的变化有目共睹。这些变化的发生,对于深思提升学校各科目品质的问题,非常必要。任何忽视、敷衍或回避这一问题的科目,都可能失去教育事业的尊重,失去自尊,失去学校对其活动的必要支持,更可能失去青年人的兴趣、热忱和关心。我们可以断定音乐教育尚未濒临这种险境。音乐教育不仅紧随当代教育思想的步伐,

  • 标签: 感受性 审美 表演 音乐教育 教育发生 教育事业
  • 简介:洮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珍品之一,是集绘画、雕刻、书法、篆刻于一身,兼具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及收藏价值的艺术品。它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审美体验,不论是从石材本身具有的材质美,还是由刻砚艺人后天赋予的造型美以及持久耐用的特性,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 标签: 卓尼洮砚 艺术 审美 价值
  • 简介: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其民歌呈现出突出的民族个性和地域特征,在中国音乐界拥有十分特殊的地位。本文拟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对贵州几首有一定代表性的民歌进行四个方面的论述和分析,即浓郁的节日、酒文化特色,地域鲜明、艺术风格迥异的民歌特点,多声织体的民歌风格,赞美家乡、歌唱爱情的音乐主题等,以此窥探贵州民歌的独特魅力。

  • 标签: 贵州民歌 多声织体 审美
  • 简介:风狮爷崇拜是闽台地区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信仰,本文通过分析风狮爷在闽台地区形成的历史原因和文化背景,揭示风狮爷信仰的民俗内涵,并从造型艺术特征和审美内涵等方面对风狮爷雕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 标签: 风狮爷 闽台文化 造型艺术 审美
  • 简介:在传统的高校钢琴教学中,教师过分看重学生演奏技巧和演奏技能方面的教学,而对于学生审美素质、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方面的教学则是相对落后,导致很多学生没有真正感受到钢琴艺术的魅力特征。对此,在分析高校钢琴教学音乐审美教育重要内容的基础上,就高校钢琴教学中音乐审美教育的渗透策略进行研究和探讨。

  • 标签: 钢琴教育 钢琴教学 审美教育
  • 简介:“蒙古袍”是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艺术中的重要代表。内蒙古地区各部族所保留的传统蒙古袍各具特色、各有特点,已成为我国多民族社会人文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对民族传统服饰的保护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将成为我国民族文化传承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民族服饰往往是特定地域特定时代文化意识、社会形态的良好体现,保护传承好各地域内的民族服饰,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地域特色,展现区域文化底蕴,对厘清区域文脉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人文历史 蒙古族 解析 语义 审美 记忆
  • 简介:家具文化是构成中国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简洁的造型、流畅的线条、灵动的艺术感、实用的功能性,是明式家具所具备的显著特征。它所蕴含的文化气质,早已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标志,它以物质的形式展现出深邃的精神价值,代表了那个时代高超的技术工艺与高度的社会文明。其对精神性特质的把握,对于气韵贯通的强调,与中国水墨画的诗情画意有着不谋而合的默契与呼应。

  • 标签: 明式家具 简洁 艺术 结构
  • 简介:从运用高科技来进行动作表现的《罗宾汉》(RobinHood,2010),到太空歌剧、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提名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2012),再到同样视效惊人的古装片《出埃及记:法老与众神》(Exodus:GodsandKings,2014),英国导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Scott,1937-)近年来的作品,表现出了其对于视觉审美的执着追求。而硬科幻作品《火星救援》(TheMartian,2015)则可以视作宝刀不老的斯科特的一次转型之作。电影讲述了因意外而无法与队友们一起返航,被迫滞留在火星的美国宇航员马克·沃特尼在火星上寻求一线生机,并最终成功与救援队伍会合的故事。从电影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影片提名和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提名来看,斯科特的《火星救援》可谓是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 标签: 视觉效果 救援队 火星 审美风格 美学视角 奥斯卡金像奖
  • 简介:原创歌舞剧《陕北民谣》以乡土、生活化与本土化三个关键词赢得了艺术赞誉,其叙事模式、叙事主题、文化内涵以及现代性诉求等方面具有典型的乡土情怀;它以戏剧的形式再现了陕北生活场景的真实性与复杂性,以多元的音乐形式再现了陕北男女真挚而又丰富的个性特点;它将地域、音乐、舞蹈、舞美的民族化与时代化相结合,让秧歌剧焕发出青春。

  • 标签: 歌舞剧 陕北民谣 生活化 本土化
  • 简介:在视觉文化语境和"文化迫力"作用下,"红色经典"文学作品衍生出数量庞大、形态多元的改编图像。文章以美术的视角,以跨艺术种类、跨学科研究的方法,从历时和共时两个维度,研究了建国后图像对"红色经典"的再现问题,分析了"红色经典"图像改编中的诸多变革和新的特点,得出"红色经典"文学与据其改编的图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语图关系,同时指出图像改编对艺术发展、"红色文化"绵续产生的影响。

  • 标签: 红色经典 图像改编 图文关系 审美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