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笔者将小说的主人公朝子寻找自我同一的出发点作为小说情节发展的推动力,从这点出发构建叙事模型。并通过分析文本内部两组重要的隐喻描写,说明小说题目背后的两个指向,点明躲进壁橱的动作与'回归母体'之间的关系,明确'缺席'的母亲对朝子同一的缺失造成的影响,以及最后母亲的'在

  • 标签: 中的同一性 作品内部 内部隐喻
  • 简介:<正>《文艺理论与批评》1992年第4期上发表了《略论“不平衡关系”与“意识形态论”——对个学术问题的友好探讨》(以下简称《友好探讨》)文,这篇文章对拙作《体系框架中的意识形态论》的处观点提出了意见,认为是“不符合马克思的看法,是不对的”.对这种坦诚的商榷或批评,笔者十分欢迎.

  • 标签: 不平衡关系 意识形态论 同一性 马克思 意识形态性 《导言》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3-17
  • 简介:惊颤在后现代艺术尤其是大众艺术中既不象传统艺术那样强调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同一,美的艺术是指传统艺术自身具有审美,传统现实主义艺术、现代主义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艺术体现为不同的审美特征

  • 标签: 疏离分裂
  • 简介:《金阁寺》以发生于1950年的"金阁纵火事件"为题材,以第人称叙述者(沟口)回述了灰暗的童年以及自己从迷恋到焚毁金阁的异常过程。其中,不可靠叙述突显了主人公沟口无意识的压抑,固着于金阁这理想意象。最终,沟口的纵火行为带有强烈的侵凌倾向,揭示了日本战后青年个体处于精神真空而面临的自我同一危机。

  • 标签: 不可靠叙述 同一性危机 无意识 侵凌
  • 简介:以几个钢蹦便可以换来的体检于谁来说都只是虚应故事而已。只是在出通知的时候会引发阵阵听上去好似惊慌失措的喊叫声,之后两人之间的对话往往是这样的:

  • 标签: 故事 《同一种颜色》 文学欣赏 对话
  • 简介:个萧军萧军在中国现当代作家群中是极为特立独行的个。萧军曾在其日记里写道:'我不能做任何人、任何阶级的主人,我也不能做任何人、任何阶级的弄臣或奴才.——这就是我人生的态度。'在风云变幻的历史时空里,文人中抱持这种人生态度的,不多,萧军洵称异数。萧军曾两次到延安,第次是'过客',第二次则算是'住客'。1938年3月,要凭身肝胆去灭日寇的萧军,离开山西民族革命大学,在吉县从

  • 标签: 萧军 现当代作家 人生态度 王实味事件 抱持 陕甘宁边区政府
  • 简介:同一片树叶,我曾来过这条人头拥挤的小路,脚下的水泥地印着条条透明的脚印,那时,与你擦肩而过,你快步走过,带着拂面的风,留下踩过的落叶,我缓缓地走过.

  • 标签: 树叶 同一 水泥地 快步走
  • 简介:大风吹来大风吹来,天空东倾滴水,离开巴颜喀拉大雪山,沿着条名叫黄河的河道

  • 标签: 黄河 组诗 同一 大风
  • 简介:记得在哪里看到有人说,音乐是有气味的。我们也许会喜欢上段音乐的旋律,也许会喜欢上它的演唱,但是更多时候,喜欢的只是那段音乐萦绕的过往--某时,某地,和某个人在起。因为爱着这切,也就记住并喜欢上了这首歌,以至于再听时还会热泪盈眶,仿佛昨日重现。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扇记忆的窗口,不知道何时开启,也不知道何时消褪。好在我们还有电影、音乐、文字去辅佐记忆。其实,记住很容易,忘记很难。

  • 标签: 每个人 文字 音乐 记忆 面孔 旋律
  • 简介:潘知常在《浙江学刊》1998年第4期撰文指出,审美与生活的对立,是传统美学的基本特征。然而在当代审美文化之中,对于审美的生活化与生活的审美化的强调却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进程的两个方面。审美生活化

  • 标签: 当代审美文化 审美化 生活化 传统美学 基本特征 历史进程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五今天中国的知识分子仍然存在个对传统文化的矛盾情结,而是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四近代中国文化批判和启蒙都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 标签: 中的矛盾 批判中的 文化批判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1-17
  • 简介:五今天中国的知识分子仍然存在个对传统文化的矛盾情结,而是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四近代中国文化批判和启蒙都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 标签: 中的矛盾 批判中的 文化批判
  • 简介:李白的诗歌创作给人飘逸慷慨,宛若蛟龙般的豪爽,被许多人称之为"浪漫主义".浪漫不仅仅是李白诗歌的风格,甚至成为他理想失败的内在原因.他理想的高远和实现理想途径的坚持最终导致他的理想不可实现.这矛盾成为李白诗歌创作的底色,处处显示着影响.

  • 标签: 作家研究 作品分析 李白诗歌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6-21
  • 简介:四是周厉王时作《板》诗之凡伯即共伯和,三是周厉王时作《板》诗之凡伯与周幽王时作《瞻卬》、《召旻》二诗之凡伯不是同一凡伯,自然同共伯余样有共伯和之称了

  • 标签: 伯考论 作者伯 召旻
  • 简介:摘要作为记录音乐的方法——记谱法,其类型丰富,各具特色。其中,我国惯用且最具代表的记谱法当属传统的工尺谱和简谱了。长期以来,广大音乐工作者通过运用不同形式的记谱法来记录音乐,不断推广和发展我们民族的音乐文化。在这过程中,由于采用了不同的记谱法,因而我们感受到的音乐也是各具特色的。为了具体感受在运用不同的记谱法来记录同一音乐作品时所呈现出来的差异性,我们不妨以昆曲《皂罗袍》为例来进行探究。

  • 标签: 记谱法 昆曲 工尺谱 简谱 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