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汪曾祺的《受戒》历来为人所赞赏,各家皆言其妙。同时我们也发现,至今很难用一些文学理论去套,这是由于他"道法自然"的文化底蕴。晚年的汪曾祺曾自我定位:"我大概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本文将以《受戒》为例,着眼其文化内涵,截取其中的几个层面,以达一斑窥豹,让人们对汪曾祺小说有更深人的理解。

  • 标签: 受戒文化 文化阐释
  • 简介:郑愁予早期诗歌中的浪游题材具有较为开阔的文化阐释空间。诗人创造性地接受佛理的无常观,在浪游题材文本的营构中,处处渗入自己的“郑氏”无常观。此外,作品中的浪子形象,不仅具有游侠气质,还或多或少拥有儒家传统精神的特质,体现出“仁侠精神”的精髓对诗人创作生涯的深远影响。郑愁予早期浪游题材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质是他青年时期文化观在艺术创作层面的一个缩影,对读者理解其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变化历程不无裨益。

  • 标签: 郑愁予 浪游题材 无常观 游侠气质 儒家精义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9-04
  • 简介:《宾之初筵》是《诗经·小雅·桑扈之什》中的一篇,是以饮酒为主题的诗歌。通过解读可以看出《宾之初筵》的主旨并非饮酒自悔或是追刺先王,更不可能是歌颂礼赞酒会上尽享欢饮的盛典之相,而是讽刺滥饮失礼和劝诫饮酒宜有节制,是一首变雅性质的诗歌作品。同时还以其生动形象的笔致为后人保留了珍贵的周王朝时期先民古老的酒文化礼仪资料。

  • 标签: 宾之初筵 讽刺 酒文化 礼仪
  • 简介:文化是人类成长过程中累积的创造物,文化一经产生,便会通过先天的民族记忆和后天的教育学习方式流传下来,为后世所继承、弘扬和丰富,从而成为这一群体或民族共同享有的东西。文化显现了人类的精神性,对一个群体或民族来说,文化是一种结构、一个整体,它是维系社会、使社会得以结合起来的粘合剂,也是群体。

  • 标签: 当代 东西 民族文化心理 阐释 流传 会通
  • 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篇,包括风、雅、颂三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祭祖诗、农事诗、讽谏诗、宴飨诗、婚恋诗、战争徭役诗等,其中婚恋诗共七十多篇,占四分之一左右,这些诗反映了先秦时代人们独特的婚姻观和爱情观,其取材具有多面性,或抒发两情相悦的欢娱,或表达对爱情的忠贞,或诠释单相思的苦恼,或抒发冲破世俗樊笼争取婚姻自由的决心,或诉说女子被弃的幽怨,向读者描绘了一幅幅古朴淳厚的婚恋风俗画。

  • 标签: 婚恋诗 《诗经》 文化阐释 修辞格 解读 诗歌总集
  • 简介:摘要反义词偶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对立不对称的现象,根据标记理论从形态、分布和语义三方面标记英汉反义词偶,进行语际分析,会发现标记是不同民族的文化认知在语言层面的反映。

  • 标签: 反义词偶,标记,文化
  • 简介:《赛德克.巴莱》主要描绘了睿智又迂腐的硬汉莫那鲁道、被"我是谁"纠缠致死的花冈一郎和二郎、温和有人性的另类日本军警、伪"汉奸"铁木瓦利斯以及用大义诠释赛德克族群精神的女人和少年。他们传达出信仰就是一切,为了维护信仰的纯粹,阻碍信仰的任何事物都要被杀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的深刻内涵。不可否认文化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但陷于文化原教旨主义也是危险的,交流发展才是全球化时代实现文化多元的姿态。

  • 标签: 《赛德克·巴莱》 人物形象 文化阐释
  • 简介:2000年,裘帕·拉希莉的首部短篇小说集《疾病解说者》获得普利策奖。2003年,她的长篇处女作《同名人》出版后赢得一致好评,成为畅销书,并被改编拍成电影。拉希莉的第三本书《不平常的尘世》更是超越了她之前的作品,展现了她的最高创作水平。拉希莉的小说首先聚焦在孟加拉人身上,其次是移民一代,探索背井离乡、孤立、同化的主题。《不平常的尘世》对这些主题进行了扩大和深化,它将会长久打动读者的心。拉希莉对人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演变洞如观火。她的文章虽然有点正统,但又简明易懂,这是令人称道的。《波士顿环球报》评价《不平常的尘世》为"八篇精彩故事再次肯定了拉希莉作为这个国家最多才多艺和优雅的年轻作家之一的地位"。尽管她是个年轻作家,但她的作品是成功和永恒的,《不平常的尘世》经得起时间的考验。2008年4月1日,《不平常的尘世》首版上市,4日我电话采访了裘帕·拉希莉。

  • 标签: 拉希莉访谈 文化阐释 移民文化
  • 简介:本文从莫瑞斯与他的两个情人的同性恋关系入手,从性别身份的角度,探讨作品蕴藏的同性恋文化的意义以及作者对此的思想观念.作者在小说中试图摒弃以克莱夫为代表的上层阶级知识分子的阴柔成分,推崇以莫瑞斯为代表的同性恋者所具有的男性气概,主张建立一种自由的超越阶级的、性爱合一的理想的同性之爱.

  • 标签: 福斯特 男性气质 同性恋 性别身份
  • 简介:地方戏曲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承载着地方民众深厚而悠久的生存密码,包含着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阐释,反映出他们的文化心理和思想情感。正如傅谨先生所说的,中国戏曲是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活生生的表现方式,“具体到每个不同的地域,又只有地方戏曲,与各地的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祭祀仪礼等等一道,能够超越于文人的思维与价值体系的趋同性,以其五彩缤纷的不同形态,成为中华民族内部各不同的亚文化圈特有的文化载体与文化标志。”①每一种地方戏,都深深扎根于该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中,沐浴着地方风俗民情、信仰文化、婚恋文化,地方民众的文化心理结构、伦理道德观念、审美价值取向而孕育、成长,打上地域文化的深刻烙印。因此,只有把地方戏研究和地域审美文化结合起来,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切入到一种文化的核心,切人到在这个文化圈里生活的人的活生生的心理世界”②,才有可能对地方戏所蕴含的丰富而独特的地域文化意蕴和艺术价值有全面韵把握。在南疆“信巫鬼、重淫祀”的乡土文化土壤里孕育发展起来的广西彩调,其中包含有许多以神鬼故事为题材的剧目,反映了八桂各民族丰富而复杂的鬼神信仰文化

  • 标签: 审美价值取向 文化视域 阐释 彩调 广西 文化心理结构
  • 简介:留学生文学成为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坛热点,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与文化背景.就其整体创作中表现出的具有一致性的苦闷、孤独、压抑、乡愁,可以发现这种种情绪产生的一个深刻根源在于,创作主体所置身的现实经济政治秩序内,现代文明与西方文化自觉不自觉地以主体的身份视农业文明和亚群体的本土文化为"他者",这使得众多"边缘人"的群落和文学得以产生.留学生文学应该坚守自己文化选择的主体性,因为新的文化认同已被看作是由冲突、趋异、对抗构成的,这有利于多元文化的共存与共建.

  • 标签: 他者 异质性 文化认同 文化冲突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皎然把这一精神贯彻到中国茶道中.道家、佛家在茶中溶进了,陆羽在《茶经》中指出

  • 标签: 哲学阐释 茶道哲学
  • 简介:<正>一读姜贻斌的小说加深了我这样一个感受:真正的文学总是在对存在的追问中开始的。在姜贻斌1987年以前的那些朴素人情故事中,文学和存在的关系是一种线性的、平面的对应,创作主体没有能够为我们提供任何有独特性的思想或体验。1987年,在寻根文学落潮和新潮小说起浪的夹缝里,文化意识和开放观念的双重接受,使姜贻斌的小说开始呈现出与以往迥然不同的景观。尽管依然是传统的形式,依然是细致入微的写实技巧,依然是走窑人的日常生活,但并不依然的存在的怀疑和追问,使这一切都具备了某

  • 标签: 日常生活 民族文化 小说世界 文化阐释 原型 创作主体
  • 简介:当研究者们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历史已有了明晰的、系统的主脉特征概括和个案研究时,不少学者在对这一特殊文学类别发展历史的审视中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并进行了不同于传统编年史研究的理论探讨,于是有了朱自强的《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

  • 标签: 中国儿童文学 文化阐释 文化反思 文化解读 现代化进程 发展历史
  • 简介:"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学"、"语言与文化"、"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等关于"语文"的阐释都不是"语文"的科学定义.作为"学科"的"语文"的阐释.应按照"属概念+种差"的下定义方法进行阐释.如此,"语文"的阐释应是以语音、文字、词汇为物质材料,以句法、章法、修辞为组合手段,通过听说读写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动态形式表达或吸收思想情感及信息的交际成品."语文"阐释的科学性对于语文学科体系的建立和语文教学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

  • 标签: 语文 物质材料 组合手段 交际方式 交际成品
  • 简介:20世纪西方新历史主义的出场引发了史学领域里的一场地震。它深刻改变了人们的历史观、历史认知方式和写作范式,在传统历史和现代历史写作之间划出了一道明显的裂隙。传统历史写作被视作由“根基”和“高峰”构成的时刻,由帝王将相书写的成功者的传世史诗。史学叙述和史传叙事受制于“真实”或“仿真”的叙述惯例制约,史传叙事向来以“补正史之缺”自命。新历史主义则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历史观,

  • 标签: 新历史主义 阐释性 史学领域 历史写作 写作范式 认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