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0-21
  • 简介:巴赫对文学和文化的关系,巴赫对文学和文化关系的理解,  巴赫对文学和文化的思考

  • 标签: 巴赫金文化 文化诗学
  • 简介:米哈依尔·巴赫(1895-1975)作为俄罗斯-苏联的一位最有影响的文化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思想家,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思考和著述中,为20世纪人类的精神思想宝库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可以说,讨论巴赫的批评理论和学术思想,早已不再仅仅是俄罗斯批评家和文学研究者们的研究课题,而在更大的程度上成了东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学者们共同探讨的一个前沿学术理论课题。

  • 标签: 米哈依尔·巴赫金 文化研究 文化哲学家 文艺理论家 批评理论 俄罗斯
  • 简介:众所周知,从本世纪60年代以来,米哈伊尔·巴赫(1895——1975)研究,便成为各国人文及社会科学各领域的学术热点。迄今为止,西方出版的巴赫及其圈中人的论著和文集,约为34部,研究专著约50部(含俄国)。在我国,一套六卷本的《巴赫全集》在国内...

  • 标签: 巴赫金 陀思妥耶夫斯基 结构主义 马克思主义 俄国形式主义 克拉克
  • 简介:2014年11月15-16日,由“中国巴赫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理论研究中心”、“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举办的“跨文化话语旅行中的巴赫”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成功召开。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化话语 巴赫金 研讨会综述 “对话” 旅行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7-01
  • 简介:3.思想的对话和思想的独白,2.官方的真理和非官方的民间真理,或者叫思想的对话

  • 标签: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6-01
  • 简介:[23]狂欢节及其蕴含着的狂欢式世界感受,在狂欢式的世界感受中,狂欢式的世界感受是源于狂欢节的民众的世界观

  • 标签:
  • 简介:美国埃默里大学里德教授的新著《巴赫视域下的浪漫主义文学》立足于当下理论语境,综合运用巴赫思想、尤其是他的哲学、美学、文学学与语言学思想,重新解读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对浪漫主义文学本体论、主体论、体裁论进行了独特的反思与创造性再建构。该书不但是具体运用巴赫思想的一次有益尝试,而且丰富了浪漫主义文学研究方法论内涵,为“后理论时代”如何重审文学传统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 标签: 里德 《巴赫金视域下的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 本体论 主体论 体裁论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8-07
  • 简介:巴赫和冯梦龙的笑学理论中都存在两个世界,笑的前提是世界的虚假,冯梦龙认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来自虚假的官方话语系统

  • 标签: 冯梦龙反抗 反抗话语 巴赫金冯梦龙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8-07
  • 简介:但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构成了当代叙事理论的主流,第三类则认为经典叙事学进化成了以关注读者和语境为标志的后经典叙事学,后经典叙事学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叙事理论的新发展

  • 标签: 对话思想 巴赫金对话 思想文论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7-10
  • 简介:但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构成了当代叙事理论的主流,第三类则认为经典叙事学进化成了以关注读者和语境为标志的后经典叙事学,后经典叙事学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叙事理论的新发展

  • 标签: 对话思想 巴赫金对话 思想文论
  • 简介:В.Л.马赫林在纪念巴赫的研讨会上,号召自己的同行在不确定的一段时间内“从方法论上不使用巴赫的一切已成为人所共知的概念———对话、狂欢、时空体……”①,他清楚他说的是什么。这与修正主义者伯恩斯坦的著述热情意义相同。伯恩斯坦曾号召以放弃马克思理论最...

  • 标签: 巴赫金 狂欢化理论 拉伯雷 狂欢节 文艺复兴时期 陀思妥耶夫斯基
  • 简介:<正>河北教育出版社近日首次推出了《巴赫全集》中译六卷本(主编钱中文,副主编白春仁,晓河),约250万字。1996年,我国学者经过与巴赫文化遗产正式继承人商谈,获得了在中国出版中译《巴赫全集》的版权,并很快组织翻译,用了两年时间完成了这一工作。全集包括巴赫的美学、语言哲学、小说理论、人文科学方法论、诗学与访谈录、拉伯雷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 标签: 巴赫金 首发式 人文科学方法论 小说理论 语言哲学 河北教育出版社
  • 简介:作为二十世纪伟大的文体学家,巴赫对文体的研究是独辟蹊径而又卓有成效的,特别是他对文体的研究贯彻了他一贯倡导的对话思想,同时把对文体的分析与对价值、意识形态、终极关怀的分析密切结合在一起,这在其他理论家中是绝无仅有的。本文探讨了巴赫文体理论中,文体与对话和狂欢的内在联系,那就是追求人存在方式中的多元、平等与交流。本文同时驳斥了理论界普遍流行的巴赫作为形式主义者,作为纯粹文体学家而存在的观点。

  • 标签: 巴赫金 对话 狂欢 文体
  • 简介:随着国际化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展开,文化翻译的作用得以显现,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一定的认同,主体间的“对话性”成为翻译审美的重要属性。本文通过对话理论及审美判断分析了文化翻译中主体间多重“间性”的特征,特别提出文化间性对文化传播的影响和意义。同时,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因审美偏差而导致的文化误读与主体性审美局限的关系,旨在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平等交流。

  • 标签: 巴赫金 对话理论 文化翻译 间性 主体性 主观性
  • 简介:看似平常和自然的语言符号反映了人们的思维认知方式,体现了社会事实被再现和构建的模式。比如在文学作品的隐喻中,女性常常被物品化或动(植)物化。本文运用巴赫符号学理论,结合批评一认知话语分析方法,从符号的物质性、历史性、社会性和意识形态性等方面,举例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性别隐喻。揭示看似习惯而规约性的语言表达背后隐藏的性别歧视意识形态。

  • 标签: 符号学理论 性别隐喻 批评认知分析
  • 简介:在俄罗斯语言哲学史上,巴赫和施佩特是两位极为重要的人物。他们同为学术造诣登峰造板的人文学者,在多种学科领域卓有建树。两人在符号学上的成就对后来代表俄罗斯符号学最高成就的莫斯科一塔尔图学派和其他学者的符号观有着直接的影响。而施佩特的不少与巴赫相似相通的观点甚至旱于巴赫许多年就已提出并且影响了巴赫。但巴赫亦超越了施佩特,把符号学推向了更为广阔的人文空间。

  • 标签: 巴赫金 施佩特 符号学 符号 意义
  • 简介:评论界普遍认为巴赫和纳博科夫的文艺美学思想存在一定差异性。巴赫对复调小说推崇备至,而纳博科夫则认定作者的绝对权威。然而,巴赫对于审美活动的“他者”与“我”,即作者和主人公的对话模式分析是动态而多元的。如果说巴赫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侧重于作者和主人公的平等对话关系,那么在《审美活动中的作者和主人公》中则强调了作者对主人公和作品整体性的超视建构,彰显了审美主体间的非平等、“非复调”关系。而在纳博科夫声明作者始终在场的同时,自然也指明了作者与主人公的强弱对立。可以说。就探讨审美活动主体关系性这一问题,巴赫与纳博科夫的思想是共性中存在差异,差异中又存在共性。鉴于此,本文试图以巴赫审美主体非平等对话视角来分析纳博科夫小说《防守》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博弈关系,以期拓展对巴赫理论和纳博科夫创作的阐释空间。

  • 标签: 巴赫金 纳博科夫 《防守》 审美事件 主体对话性
  • 简介:施佩特与巴赫同为20世纪俄国著名的符号学家、哲学家,他们对于语言符号思想的构建都作出了巨大贡献:施佩特首次提出“深层符号学”理论,并构建语词内部和外部的动态模型;巴赫首次阐释话语的符号性特征,并提出以对话主义为核心的“超语言学”理论。本文对比了施佩特与巴赫的语言符号思想,发现他们虽然理论溯源和研究对象不同,但在对语言符号的研究方法及理论构建上具有相通性:施佩特从微观层面阐释了语词不断变化的特征,巴赫从宏观层面解释了话语中的对话也具有动态性,且都阐明了语言符号的社会性本质。

  • 标签: 施佩特 巴赫金 语言符号学 动态 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