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保罗走了,留下了他的维拉①.维拉是一条长耳朵的花斑大狼狗.日头爬上二狗家的黑烟囱,保罗撅身子骑着翘翘把的自行车出了院儿.保罗去上班,维拉小跑着跟出来,一直送保罗到了街口儿.偏脸子的狗都用绳子拴着脖子,只有维拉是自由的.

  • 标签: 自行车 黑烟囱 自由 绳子 街口 花斑
  • 简介: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的作品《纽约三部曲》中的《玻璃城》除了侦探小说故事本身具有的神秘色彩以外,奥斯特常用的叙述技巧是多文本层次。作品中叙述层次丰富,也证明了奥斯特喜欢混淆实际文本和虚构文本的叙述。在小说中奥斯特没有区分真实文本和虚构文本之间的差别,很多时候不同文本混合使用增加了小说的叙述层次。

  • 标签: 叙述技巧《玻离城》叙述声音 叙述层次
  • 简介:美国后现代作家保罗·奥斯特与华裔导演王颖合作的《烟》是1995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作品,也是奥斯特的首个大银幕作品。但是由于本片没有在国内公映,而且影片采用了元叙事策略,节奏松散,内容庞杂,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影评人的关注。随着奥斯特小说研究的发展,《烟》的主题线索也变得更加清晰。本文通过对《烟》中讲述的故事进行梳理,探讨这部电影讲述的联系与亲情的主题,揭示《烟》中丰富的主题表现技巧。

  • 标签: 联系 《烟》 奥斯特 故事 偶然
  • 简介:我的眼睛落在爱人的性上:我们互相望着,‘我们叙说黑暗的事,我们相爱如罂粟和记忆,我们睡了像酒在螺壳里,像海,在月亮的血色光芒里。——保罗·策兰《花冠》很多年前,是从一个移民英国的女诗人那里第一次听到保罗·策兰的名字并看到他的诗,然后诗歌的神经像指南针一样,指向他不动了。策兰诗歌的陌生化如此足够,正是我多年来一直在寻找的东西。无论是品达还是荷尔德林。

  • 标签: 保罗 声音 疼痛 荷尔德林 女诗人 指南针
  • 简介:我们知道,在海德格尔之思里,艺术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他不仅写过那样的书,而且对同时代的诗人保罗·策兰,巴赫曼有着特别的关注.在诗与思的天平上,他有时是游移的.或许,这折射出了一种思想的困境:哲学从无进展,而仅仅是方法论的变更.

  • 标签: 保罗·策兰杀害 杀害母亲 母亲同胞
  • 简介:本文讨论奥斯维辛之后重要德语诗人保罗·策兰诗学的发生之源。策兰回应历史事件的主要方式,即是在作品中以被灾难标记并改变的语言与形象,去颠倒、阻断、撤销纳粹意识形态所宣扬的事态可直接表象性以及语言对事件在场的召唤之权能。本文并不阐释具体的策兰诗作,而仅仅保持为对策兰诗歌发生之基底的勾勒,尝试去理解后奥斯维辛艺术与诗如何突破纳粹对世界的过度表象,突破词与对象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走向先验统觉破裂之后的表象自身的间距。策兰对陌异者的期许,暗示总体化灾难之后的诗歌要求言说主体摒弃对灾难的自然态度,从话语法则的内在变更入手进行诗化创造。

  • 标签: 保罗·策兰 表象 灾难 奥斯维辛
  • 简介:<正>近十多年来,继里尔克之后,另一位德语诗人保罗·策兰(PaulCelan)愈来愈受到一些中国诗人和读者的关注。而在西方,自诗人1970年去世后,他的声名稳步上升——虽然生前他已被视为战后最重要的德语诗人。现在,策兰已被公认为本世纪最伟大的几位德语诗人之一。无论把他放在自荷尔德林以来德语诗歌发展的历史背景下,或是本世纪整

  • 标签: 诗歌发展 德语文学 现代诗歌 荷尔德林 “不可译” 里尔克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一、劳伦斯的小说观劳伦斯在“艺术与道德”、“道德与小说”、“小说为什么重要”、“小说与感情”、“小说”、“小说的未来”等论文中提出了一系列的小说理论,这些独特的艺术理论对于研究劳伦斯的小说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儿子与情人》 主人公 挣扎 病态 保罗 迷惘
  • 简介:保罗和周萍在各自扑朔迷离的两性关系背后都显现了变态和"多余人"的性格特征,正是这样的性格导致了他们的悲剧人生,这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但人们却往往会忽视了一点:先是环境影响性格。从家庭、社会视角横向比较保罗和周萍各自所处的出生背景、社会生活环境和宗教人文环境,将有助于揭示环境在造成他们性格变异中所起的作用。

  • 标签: 保罗 周萍 性格 环境比较
  • 简介:本文从后现代关于主体构成性的理论出发,研究保罗·奥斯特小说《纽约三部曲》的主人公生活境遇发生改变时,“自我”如何在与他者相遇的过程中发生新的变化,主体性与身份认同又是如何在新的生存处境中进行新的建构。论文分析了奥斯特小说与后现代理论的契合之处,指出主体的建构和消解以语言为中介,在自我与他者的相互凝视中处于一个开放的、永无休止的互动过程。

  • 标签: 保罗·奥斯特 《纽约三部曲》 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