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8 个结果
  • 简介:李白诗《赠伦》脍炙人口,传唱至今。但对诗中的“伦”究竟是谁,历来颇多说法。

  • 标签: 《赠汪伦》 李白 人口
  • 简介:赠友诗作中的高唱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伦送我情。李白这首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的《赠伦》,是我国

  • 标签: 李白 唐玄宗 三题 公元 艺术效果 宋仁宗
  • 简介:语义研究是语言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门话题。汉语语义研究源远流长.本文仅就注训诂里有关语义训释的内容和特点进行了初步探讨,总结古代训诂家对古代汉语语义进行探索发掘的经验,论述了注训诂在研究汉语语义方面的特殊价值.如何与现代语义学接轨,建立汉语语义学,则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 标签: 传注训诂 汉语语义语境 以意逆志
  • 简介:利用《高僧》中的语料,并参阅其他文献材料考释了5组词语。

  • 标签: 高僧传 词语 考释
  • 简介:”是一种文学体裁,主要是写历史重要人物的其人其事,以后世,如《屈原列传》、《张衡》等就是。但也有并非写历史重要人物,而是作者就某一人物的某一事件,寄托自己的意旨,借以褒扬或贬斥社会的某种现象,《马伶》就是属于后者。

  • 标签: 《马伶传》 赏析 《屈原列传》 《张衡传》 文学体裁 “传”
  • 简介:本文考察殷墟卜辞施句式,通过对施关系的语义分析,辨明其施成分的语序位次,以了解殷墟卜辞与传世典籍的施句式之同异点.殷墟卜辞比照传世典籍,就施句式的结构法则看,基本句型经相沿而因循,转换形式由多样而规范,明晰地透示了在历史沿革中汉语句法的继承发展之一般状态,从中可看到施句式之沿袭现象、施句式之消失现象、施句式之变异现象、施句式之生发现象,显现了汉语句法历史嬗变的一定轨迹.

  • 标签: 殷墟卜辞 施受句式 施受关系 施受成分 语义分析 语序位次
  • 简介:“N+V”句说略范晓0引言0.1“N+V”句中的V表示动词性词语,“N”表示名词性词语,“”表示动作的受事,“N”就是表受事的名词性词语。这种句子在词类结合上属“名+动”结构,在语义成分的搭配上属“+动”结构。实例如:①大门紧紧地关着。②奴...

  • 标签: 被动句 受事主语句 主语宾语问题 语义平面 句法平面 动核结构
  • 简介:现代汉语中“人称代词修饰”的语法结构,究竟是来自古汉语中同类现象的继承,还是外语语法的影响而产生的?这个问题引起了很多学者的讨论。王力在1943年就提出,这种结构不是“中国语的习惯”(1985:370);赵元任(1979:280--281)也有类似的看法。詹开第(1982)、魏志成(2007)等则明确提出这种句式是“欧化”或“日化”现象。

  • 标签: 人称代词 修饰 语法结构 现代汉语 古汉语 赵元任
  • 简介:<正>《法显》(又名《佛国记》《历游天竺记》),东晋法显和尚撰。法显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旅行家,翻译家,是我国僧人去西域(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锡兰等国)取经的先驱。《四库全书总目》说:“法显,晋义熙中自长安游天竺,经三十余国还到京,与天竺禅师互辩定,以成是书。”(卷七十一史部,地理类四)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就引用过此书的内容。此书以当时简明通俗的语言记载了作者去印度的沿途见闻,因此《法显》不但是研究南亚次大陆史地的重要资料,而且是研究晋代乃至中古

  • 标签: 唐西域 敦煌变文 我国古代 四库全书总目 装饰 印度
  • 简介:《醒世姻缘》语词拾零杜爱英《醒世姻缘)是明末一部长篇白话小说,因书中大量使用了山东方言词语,很难阅读,故有学人予以诠释。其要者如:黄肃秋《醒世姻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书中附注;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年第1版,1...

  • 标签: 《醒世姻缘传》 杂碎 山东方言 鲁西南方言 句尾语气词 搭拉
  • 简介:祖咏的《终南望余雪》是唐诗中一首咏雪名作,一千多年来,深受人们喜爱,但你是否知晓,它曾是一首使得作者参加科举考试名落孙山的诗作呢?唐代诗歌创作空前繁荣,所以当时科举考试的主要形式也是写诗。但是这种用来选拔人才的诗要求无论内容如何,必须写成五言六韵,共十六句的律体。它严重束缚了考生的手脚,埋没了当时不少经纶满腹的人才。

  • 标签: 科举考试 诗歌创作 选拔人才 五言 主要形式 终南山
  • 简介:本文对《醒世姻缘》中的“比”字句进行了穷尽性的分析描写,从汉语“比”字句历时发展、现时比较的角度,揭示其诸多不同特性,以求为人们进一步认识汉语“比”字句及其发展提供共时平面的有力佐证。

  • 标签: “比”字句 比动句 差比 异比
  • 简介:陈寅恪和郭沫若先生推崇陈端生着《再生缘》一书,陈先生认为陈端生的文学“与其母有关”,本文受此结论启发,专门讨论其母族桐乡氏。从这一家族由商而儒而仕,以至於科第至盛,阖族皆擅诗文,多有着述,女性也渐染习文家风等方面,对作者创作此书的社会背景和家庭影响进行探讨。就一个家族作个例研究,又涉及社会史学者早已关注的江南望族问题,特别是一批迁往江浙的徽商所形成的富裕世家,他们以诗书传家,对文化的发展曾有过贡献,因而本文也是对此社会文化史上的特殊现象,从典型到一般作具体描述,并做出初步的分析。

  • 标签: 《再生缘》 作者 桐乡 汪氏 陈端生 汪森
  • 简介:新文化运动以来,孩童成为许多作家寄托美好愿望和表现现实生活的载体。萧红的作品中也有这种现象,她在反帝反封建的主旋律下塑造了一个个孩童的形象,就是为了通过表现孩童困难的生活,唤起人们对其的关注。在长篇小说《呼兰河》中,萧红从孩童的视角揭露了现实社会的虚伪和悲凉,激发了读者对作品中女性的同情与理解,也使读者对人性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 标签: 中人性美 人性美浅见 传中
  • 简介:首届南佛教高峰论坛2月18日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开幕,来自多个国家的高僧大德、近百名中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学者赴会研讨南佛教发展策略,共建南佛教国际文化交流平台。

  • 标签: 汉语教学 海外教育 资讯动态 新闻报道
  • 简介:2010年10月19日,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文化部、土耳其文化旅游部共同举办的“感知中国”土耳其行活动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市康拉德酒店举行了隆重的赠书仪式。土耳其海峡大学副校长、海峡大学孔子学院理事长阿拉特女士从王仲伟副主任手中接过了赠书书单,并代表获赠大学和海峡大学孔子学院发言,表达了对活动组织方的真诚感谢。

  • 标签: 赠书仪式 孔子学院 土耳其 大学 海峡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 简介:本文在定量统计的基础上对《醒世姻缘》中的各种正反疑问句进行了全面的描写。并结合近代汉语史上各种正反疑问句形式的兴衰,探求了明清之季“VP不曾”以及“VP没(有)”这两种正反疑问句内在更替的原因。

  • 标签: 《醒世姻缘传》 正反疑问句 “VP不曾” “VP没有” 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