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高林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08-09-19
  • 出处:《科学技术创新》 2008年第9期
  • 机构:摘要:通过对《黑龙江省行政复议案件听证审查规定》的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针对行政复议案件听证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 简介:行政复议管辖体制是行政复议制度的核心问题之一,其设定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行政复议法的立法宗旨能否实现。我国现行行政复议管辖制度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日渐显露其弊端。“条块相结合”的复议管辖体制具有尊重申请人选择意愿、方便于民的优点,同时也存在着共同管辖过多、影响法制统一性与权威性等缺陷。“自我管辖”的存在虽然情有可原,但因有违程序公正原则应予改革。

  • 标签: 行政复议 管辖体制 务块冲突 自我管辖
  • 简介:摘要行政复议申请人资格的认定是启动行政复议程序的首要环节。在具有公益性目的的举报案件中,举报人未受举报事项的侵害,举报人与因举报事项而引起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处理结果之间没有实体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举报人的举报奖励权属于可期待的利益;举报人的监督权对应的是行政机关的答复,收到答复,其监督建议权既实现。举报人对行政机关的处理结果的合法性有质疑的权利,但是这种质疑权利并不当然地通过行政复议程序获得实现,这会导致行政复议权利的滥用和行政复议受案范围的扩大,不仅是一种行政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使接受举报的行政机关限于疲于应付的窘境。

  • 标签: 行政复议申请人 举报人 利害关系 资格
  • 简介:【摘要】2017年的“刘广明诉张家港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再审裁定中,法院首次使用德国法上的主观公权利和保护规范理论,阐释作为我国行政原告资格基准的“利害关系”。从此前的“不利影响”到“主观公权利”,刘广明案对域外学理的吸收,对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判定发挥了重要的推进作用。该案引入了保护规范理论,为实现“利害关系标准”的客观化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径。

  • 标签: 原告资格 利害关系 保护规范理论 主观公权力
  • 简介:我国旧的行政复议制度未规定当事人对抽象行政行为可以申请复议,即不利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也不利于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内部监督和自我纠错的功能。《行政复议法》规定,当事人可以对抽象行政行为申请复议,一方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 标签: 抽象行政行为 行政复议 行政复议法 行政 复议 条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随着时代的变迁及现代行政权理念的深入发展,我国现行的行政复议制度无论是在学术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司法实践中均显现出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但阻碍了其制度本身作用的发挥,甚至还阻碍了我国法治建设前行的步伐。因此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势在必行。

  • 标签: 行政复议 抽象行政行为 和解
  • 简介:行政复议制度是我国行政法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一项救济制度,明确行政复议的参加人的范围和行政复议机关,对维护作为相对人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利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行政复议 行政复议参加人 行政复议机关
  • 简介:行政复议制度的主要功能与制度设计之初的立法目的密切相关,然而制度的功能也会因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需求发生变化。考察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行政复议功能的演变历程,不难发现立法目的与实践需求的交互作用正如新事物与旧事物的斗争般复杂曲折。在我国行政复议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复议功能的重新定位对于制度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实践需求的动力推动着我国行政复议制度功能逐渐由纯粹的内部监督转向监督与救济并重,进而演变为以救济为主的功能定位。

  • 标签: 行政复议 功能定位 行政救济
  • 简介:在英国,行政裁判所是止息行政争议的机构。但它在产生之初也遇到了诸如体系混乱、独立性弱等问题。经过多年发展,裁判所的体系渐趋统一,独立性与专业性都得到了增强。目前我国的行政复议制度面临诸多难题,而裁判所的发展历程对完善该制度有一定启示:首先,独立与公正联系密切,复议机构的独立性需增强;其次,专业性影响着争议处理结果的公正性,复议机构的专业性亦需加强;最后,制度的完善是一个过程,需不断为之。

  • 标签: 行政裁判所 行政复议制度 独立性 专业性
  • 简介:摘要:在当代中国的行政争议解决尚处于“大信访、中诉讼、小复议”的格局下,作为国家两种法定的行政争议化解方式,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制度之间应当形成竞争中合作、差异中互补的新型衔接关系,合理配置行政救济资源,将更多行政争议化解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渠道内,降低和减少信访数量,减轻基层维稳压力,向“大复议、中诉讼、小信访”的争议解决局面努力。为此,应坚持“自由选择为主,复议前置为辅”的行政纠纷解决启动程序,衔接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审理程序与申请当事人,此外,在完善行政复议本身上,应扩大行政复议受案范围,坚持行政复议双被告制度。

  • 标签: 行政复议前置 行政诉讼 制度衔接 行政复议双被告
  • 简介: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时期,法治国土建设如火如荼,随着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法治环境的改善,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法治思维渐入人心。2018年1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领域政府信息公开的意见》,指出,推进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领域政府信息公开,要准确把握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明确公开重点,细化公开内容,增强公开实效,提升社会公益事业透明度,推动社会公益资源配置更加公平公正,确保社会公益事业的公益属性,维护社会公益事业的公信力。土地和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法治社会建设,尤其是“互联网+”为权利救济提供了一定的机会。

  • 标签: 国土资源 信息公开 行政复议 行政诉讼 问题探讨
  • 简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行政处罚办法和行政复议办法,规范行政处罚和行政复议行为。银行业行政处罚具有职权法定、突出行政处罚程序和确立查处分离原则的特点;银行业行政复议制度具有复议机关特定、实行一级复议制度、书面复议制度和复议不停止执行原则的特点。

  • 标签: 银行业 行政处罚 行政复议 特点
  •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交通违章案件数量居高不下,交警执法模式开始向电子警察非现场执法过程转变。非现场执法集高效、公正性等众多优势于一体。然而,作为一种应用越来越广泛的执法方式,非现场执法过程中出现的法律问题也备受关注。

  • 标签: 交通违章 非现场执法 法律问题
  • 简介:摘要:随着法治建设的深入,劳动者维权意识的增强,企业经济活动的频繁,劳动争议类案件的数量也一直高居不下。由于劳动者自身法律水平、法律经验的局限性以及《深圳经济特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条例》第五十八条规定劳动者合理维权的律师费由用人单位承担(最高不超过5000元),劳动者在仲裁或诉讼过程中往往聘请律师,因此劳动争议案的实务问题也是广大律师重点关注的。本文对于劳动争议案中劳动者主要仲裁事项或诉求进行归纳总结,并作出实务研讨。

  • 标签: 劳动者 用人单位 劳动争议 律师实务
  • 简介:关于权利行使的时间限制,民事上是诉讼时效,而行政中则是起诉期限。《适用解释》第12条针对行政协议行政性与合同性的双重特征,运用"二分法",区分行政议案的不同类型,分别适用起诉期限或诉讼时效规则。原告诉讼请求只是区分的形式标准,实质标准在于是否涉及行政优益权的行使。民事上的诉讼时效规则运用在行政议案中要进行必要的转化,转化情形包括但不限于:(1)无效行政协议在现阶段可能还要受到诉讼时效的限制;(2)在某些情况下,法院或许可以主动审查是否罹于诉讼时效;(3)信访也许是诉讼时效中断的事由之一。对《适用解释》第12条中的"民事法律规范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应做宽泛解释,民事中的除斥期间制度也可以适用于行政议案

  • 标签: 行政协议 起诉期限 诉讼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