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0 个结果
  • 简介:老子说,分明是针对着传统天命论和春秋时期的天道自然观而言的,把统治者的德行好坏作为天命转移的根据

  • 标签: 天人问题 问题溯源
  • 简介:人生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一天属于过去,一天活在现在,一天面对未来。要使生命过得充实、美满、有意义,就要善待这三天。在这三天里,最重要的不在于生命的长度,也不在于目标是否高远,而在于过程是否精彩。不管哪一天,都是新的开始,这一天因为有了日常生活跳动的音符,才组成了美好的人生乐章,生命也因有了这一天而得以延续。有人问伏尔泰:“工作为了什么?”伏尔泰回答:“工作使人免除三大流弊:生活乏味、

  • 标签: 人生 日常生活 伏尔泰 生命
  • 简介:中国哲学源于对天人问题的反思,先秦哲学对于天人问题的研究,只要对中国传统天人问题作出进一步的哲学诠释

  • 标签: 天人问题 问题溯源
  • 简介:<正>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论争的主要问题之一。唐代以前的某些唯心主义哲学家,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论证天有意志,天是人类社会的主宰;天和人有某种感应关系,在不同程度上承认“天人合一”,最后通向有神论。唯物主义哲学家则相反,认为天是客观的自然界,它没有意志,更不能主宰人类社会,主张天人相分。从这个观点出发,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坚持了无神论。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继承和发扬了前代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对天人关系作了新的概括和总结,在中国哲学史上是有重大意义的。

  • 标签: 柳宗元 天人观 天人关系 刘禹锡 “天” 神学目的论
  • 简介:孟子不仅有天人合一思想,也有深刻的天人相分思想,其性善论哲学正是以天人相分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他的天人相分思想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说明:在主宰之天面前,人可以对天的意志产生影响,甚至可以违背天意;在命运之天面前,人可以发展自己的内在人格世界,修身俟命,采取天与人各行其是、互不相干的态度,这与郭店楚简中的思想极其相似;在自然之天面前,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 标签: 孟子 天人相分 郭店楚简 苟子 主宰之天 命运之天
  • 简介:天人感应者必谈董仲舒,而论董仲舒者亦往往要说及天人感应的问题,久而久之,天人感应的思想,几为董仲舒专有。其实,这种联系过于简单,使人忽略了天人感应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重要理论价值。有人认为,由“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知行合一”三个命题可推衍出中国古代哲学的完整范畴体系。这种观点能否成立尚待进一步讨论,但其中提及的两个重要命题——“天人合一”、“情景合一”,却都与天人感应有密切关系。

  • 标签: 中国古代哲学 知行合一 阴阳学说 中国古代思想史 范畴体系 天人关系
  • 简介:先秦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包括神学化的天人感应思想和自然化的天人感应思想两大类。先秦道家所持的主要还是一种自然化的天人感应思想。老子、列子的思想中多少有些神学的天人感应观念,文子的天人感应思想主要是自然化的气感应,很少神学的成分,但他的感应之气既包括物质性的阴阳之气,又包括非物质的精诚之气,加上他偶尔也有"天与之,地助之,鬼神辅之"这一类神学性质的天人感应思想,这就使得他的感应说多少带有一些神秘性。先秦道家一直到庄子才基本抛弃了神学的天人感应思想,而从自然的角度来谈天人感应。

  • 标签: 先秦道家 天人感应 气感应
  • 简介:在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历代思想家在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之间寻求契合点,从而为人类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各时代的儒家思想家对"天人观"的认识与发展,正是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梳理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和宋明儒学的"天人观"发展轨迹,可见儒家生生不息的基本精神。

  • 标签: 儒家思想 天人观 承继 发展
  • 简介:荀子出生于我国奴隶制正在解体而封建制迅速发展的历史过渡时期。当时百家争鸣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反映在哲学思想上的争鸣焦点之一便是“天”(自然)“人”(社会)关系的认识问题,即自然观、社会观问题。荀子《天论》中朴素的唯物的天人观,对我国早期的自然观和社会观影响很大,充分体现出他哲学思想的光辉,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其独特的进步意义。

  • 标签: 天人观 荀子 哲学思想 自然观 社会观 学术思想
  • 简介:摘要: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思想就进行了一次较大的“飞跃”,也正是这次的不同思想交融,使我国的哲学得到发展。庄子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家之一,同时也是“天人合一”的提出者;在庄子看来,“天”具有很多重不同的含义,即可以表达自然之天,也有本然、自然、无为之义的意思。庄子认为人与世间万物都是自成一体、浑然不可分的,但是人在发展中逐渐丧失了天所代表的自然,也就逐渐失去了本性;而要想重归本性,就需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基于此,本文就以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主要论点,详细将其进行剖析,希望借此能够更好去理解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

  • 标签: 哲学 庄子 天人合一
  • 简介: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它对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鉴于文化的范围太广泛,试着选取历史学和文学两方面去分析天人感应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古人的历史观念、认识历史规律、记载历史文献等方面。

  • 标签: 天人感应 历史 文学
  • 简介:汉代社会的一切文化与制度都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与制约.尤其是在国家应对灾害的过程中,天人感应思想更是被奉为重要的理论依据。阴阳灾异说是天人感应思想中的重要组成因素,面对“灾害”,众多儒生将其发生的原因与阴阳灾异说相附会,“燮调阴阳”随之成为国家的紧要任务。出宫人制度便是在这种思想理论指导下实行的一种救灾措施。

  • 标签: 汉代 天人感应 阴阳灾异 出宫人
  • 简介: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不是“切割”之“分”,是“联系”之“分”和“复归”之“分”。“天”无“意”而“人”有“愿”,这是“天人”之所“分”,而“天”、“人”皆有“成”有“得”,则是“天人”之所“同”;“天”之所“成”所“得”是“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而“能参”之“人”,则以此“成”此“德”为之所“为”之所“求”的价值原则,故称为“天德”。进而。“人”也是“天”之“不为而成,不求而得”之一,其“形具而神生”而可知“天功”、效“天德”,成“王者之政”。由此,荀子对“天”、“人”之间的勾连作出了新的理解,重建了天人关系的学说,在哲学上完成了一次革命性突破。

  • 标签: 天人相通 天人之分 天人勾连 知天 天德
  • 简介:天人合一"思想贯穿我国传统文化,其整体性、和谐性、平等性和内生性的哲学内涵折射在教育上具有强效的治理功能。本文从教育哲学角度入手,分析了"天人合一"思想对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道德教育这六个方面所带来的效应和启示。

  • 标签: 天人合一 教育哲学 教育问题 效应
  • 简介:韩贞是明代著名的平民思想家和教育家,泰州学派的衣钵传承人。韩贞提出了独特的"天人一家"观点,对王艮、王襞的自然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阐述,他巧妙地利用"天机"这一概念将天理、人性、良知等统一起来。韩贞从泰州王学的"人性即良知"的观点出发,进一步阐述了良知的本有特性和"不着外力"的要求。韩贞极力推重自然之真,提倡"率性工夫",主张让人的"性体"顺应自然的要求。

  • 标签: 韩贞 天人一家 自然思想 泰州学派 哲学
  • 简介:踏歌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自娱性民间舞蹈。歌者成群结队,手挽着手,肩并着肩,以脚踏地为节,边歌边舞。作为一种歌舞形式,它体现了先民的宇宙生命观及传统思维模式。笔者通过对其特点的分析来探讨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 标签: 踏歌 圆月 圈舞 女性 天人合一
  • 简介:研究传统思想文化,不仅在于认知古贤思想的原貌,揭示古代哲学话语形式下的思想内涵及其实质,更为重要的是把握其精义,发掘包含于其中的"古今通理",发现可以进行创造性转化的现代"价值对象性"。反思传统"天人合一"思想体系,可以发现其中确实包含着一些"古今通理",为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普遍性的"精神危机"和"生态危机"提供了颇具现代"价值对象性"的文化思想资源。然而,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要真正成为现代的文化构成,就需要运用文化演进的"源原之辨"历史辩证法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标签: 天人合一 古今通理 生态智慧 重己役物
  • 简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和发扬“天人合一”优良文化传统,对解决一系列现代性难题具有重大意义。文章梳理了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三个发展阶段,揭示了“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伦理意蕴,从“天人合一”思想视角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进行了反思;文章最后阐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价值、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

  • 标签: 天人合一 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伦理 价值
  • 简介:天人之辨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出发点之一。董仲舒的天人观以入世为其基本倾向,既有神秘化、宗教化的形式,又蕴含着理性主义内涵,形而上的伦理原则和伦理化的自然法则是天的理性品格的基本规定。在天人感应的形式下.天成了实现人自身目的的工具。董仲舒的天人观中的理性主义内涵反过来限制了神学化倾向的发展。

  • 标签: 董仲舒 天人观 理性主义 中国 哲学 伦理化
  • 简介: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之魂,它彰显了华夏民族人与自然、宇宙的关系和对人生的态度。“天人合一”对儒、道、禅影响深远,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始终。审美境界其实就是“天人合一”哲学精髓的渗透,离开“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无法解释华夏民族最高的境界是审美境界。

  • 标签: 天人合一 审美 境界 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