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方法方法伴随教育研究的始终,方法是怎么做研究的前提和依据,开启研究方法选择与使用的明证性,方法的变革引领研究的价值取向。方法的习得离不开研究方法的学习,但受制于方法的技术化和方法的知识化。自觉的教育研究方法须从具体的研究情境中生成,维护教育研究的价值性。

  • 标签: 教育研究方法论 方法 方法论 情境
  • 简介:讨论自适应学习问题,是在借鉴、吸收诸学科关于学习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参照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方法的思想,力求就学习问题作出更加接近其本质性特征的方法意义上的探讨。学习是学习者在适应自身、适应社会与环境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的活动与能力,自适应学习是学习的一个本质特征;学习者是具有适应性的主体,学习者具有自己学习的机能和机制,且按照自身的方式学习;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身的脑神经机制、感觉机制、思维机制、环境机制和动力机制综合协调运行的过程,每一个学习者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教育的根本功能是激活和调动学习者自身的内在学习机制,引导学习者在改变自身过程中得到发展。

  • 标签: 学习 自适应 自适应学习 方法论 复杂适应系统
  • 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国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方法指导,其所蕴含的思维与方法指导着我国教育进步,表现在教育的逻辑思考步调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维保持高度一致,并非直接"拿来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国教育方法的具体指导表现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帮助考察教育起源、认识教育本质、揭示教育规律、了解教育功能和明确教育目的。然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教育方法的指导,还需要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中国教育方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水平。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教育方法论 指导
  • 简介:“建构当代中国的大学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学术议题受到了普遍关注。目前的讨论主要围绕着大学精神的内涵、外延和实现途径而展开,达成了一定共识。但需要认真审视方法层面的问题。包括:如何处理借鉴与自我生成二者之间的张力?怎样有效地消解各种方法尤其是“外部反思”的有限性?依循这些问题尝试进行深入的考察和反思。

  • 标签: 大学精神 方法论考察 外部反思 自我生成
  • 简介:教育与生活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关于这种内在关系之理解及把握的程度,会影响到教育者处理二者关系时的具体选择。追求幸福是人生活的根本动力,赵汀阳以此所提出的无立场方法,为理解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源。所谓无立场,即以是否有利于开拓可能生活作为根本依据,来对任何既有的规范或制度进行深入的追问,而不是将其任何一种作为现成的前提。这种思想对于分析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复杂关联极为重要,讨论并厘清“无立场”作为一种方法的真正内涵,有助于从生活的高度来认识和处理各类复杂教育问题。

  • 标签: 可能生活 无立场 教育与生活
  • 简介:高校政治文明素养培育以政治文明意识培育方式内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高校大学生政治文明素养既体现教育对象政治认知目标性,又体现政治价值判断取向性,二者共同作用于大学生政治行为选择。政治文明素养培育以提升大学生政治文明素质和政治文明修养为指向,融合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双重内容,体现出大学生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内在统一,并作用于大学生政治认知和政治实践过程。既能体现大学生在理论与现实之间理想性比照,又能体现大学生对于政治理想化自我描述与现实情景差异生成价值判断困境。

  • 标签: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文明素养 培育方式 大学生 方法论 价值判断
  • 简介:本文以郑玄《三礼注》为对象,考察郑玄在"就原文字之声类,考训诂,捃秘逸"理论指导下所做的语词探源实践。郑氏的《三礼注》揭示了词源探求的"语音"钤键,归纳了一批语词命名的理据,孕育了"右文说",系联了大量的同源词,推出了部分语词的源词,对其徒刘熙《释名》的问世及后世的词源研究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标签: 郑玄 《三礼注》 词源学 理论 方法论 实践
  • 简介:质性研究方法的重要进展与文本阐释领域的兴起和发展直接相关。在全面重建其形式结构的基础上,文本被当作自我指涉系统中的自主领域。然而在社会科学的经验研究中,这一方法的地位至今尚未在图片领域确立。文件方法作为社会科学、尤其是德国教育学中最主要的一种质性研究方法,为图片研究开辟了秩序井然的新途径。在此,艺术史的相关方法和研究将十分必要,巴特、艾柯的苻号学理论及福柯的哲学理论对质性研究方法的影响也很大。在使用文件方法的阐释过程中,其方法能够控制言语的上下文与前见。本文还通过实例,说明图片形式结构的重建将成为分析的核心。

  • 标签: 文件方法 图片阐释 图像学 知识社会学 艺术史 符号学
  • 简介:“恕”的英译仍是一个问题,尽管作为儒家的一个核心观念其意义十分重大.以“恕”译“恕”,做到“能近取譬”,以使译文生命化、生活化和日常化,同时保持其异质的特色.因此,可将“恕”译为“heart-to-heart”,使之适宜于独立的词语的形式要求.《童趣》和《一件小事》的译文,没有对“恕”的“以物观物”有基本把握.“恕”既是儒家思想的方法,也能用于翻译批评及翻译研究.

  • 标签: heart—to-heart 儒家 英译
  • 简介:齐泽克之名对于中国学者而言已“如雷贯耳”,然而真正能够随齐泽克那以拉康、黑格尔及其自身灵活创造的诸多术语翩然起舞之人恐怕为数不多——正如齐泽克著作汉译者季广茂先生所说,尽管该书与之前齐著诸如《意以形态的崇高客体》等相比“态度更加冷静、客观和理智,思路更加清晰,行文更加流畅”,然而“文字虽不晦涩,却同样艰深,难以理解。”

  • 标签: 齐泽克 透视主义 方法论 中国学者 黑格尔 拉康
  • 简介:《怎样学书法》虽是费新我专著的一本普及书学著作,但它的书学经验对今日之书法仍有方法意义:书法艺术形式美的创造必须以写好字为基础,习字与学书互不矛盾,辩证统一;书法学习宜以唐楷入手,继而汉魏六朝碑刻,再而行书、章草,但亦不拘泥;书法创作贵在融会贯通,但再搏进一步可追求个人风格;书画即为内理相通的艺术门类,书法创作能参酌中国画、篆刻的技巧形式,对提高书法作品的格调气象有所帮助。

  • 标签: 费新我 《怎样学书法》 书法
  • 简介: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根本保证,高校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主阵地。高校“中国梦”宣传教育内在地包含着高校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的内容,两者密不可分。科学推进高校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要以“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方法原则,探索“中国梦”宣传教育与高校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协同融合的实践路径,破解当前高校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各种难题,实现高校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在理念、价值和方法三个层面的统一。

  • 标签: 中国梦 高校党建 思想理论建设 意识形态教育
  • 简介:以WSR系统方法为指导,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德尔菲法等,在对我国社区体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传统研究梳理与评判的基础上,从物理、事理、人理三个维度出发,分析了影响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内外因素,拟定出一个包括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5个三级指标的社区体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社区体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重构。最后,利用AHP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了权重赋值。

  • 标签: WSR 社区体育 评价指标
  • 简介:在面对信息社会中教育所面临的危机时,很多学者认为教师发展是教育系统改革的关键。而为了适应时代的持续剧烈变化,教师发展必须得到大学的持续支援。作为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的大学,是教育现场和地域的革新的中枢,对于如何保持这种中枢机能,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流派学者们的观点,值得我们深思。他们认为,人的发展必须通过持续的社会性对话来完成。通过分析信息社会中教育面临的危机和知识社会中知识再生产的动力机制,笔者提出数字教育的迭代型研究方法和支持这一方法的超文本型的教师发展共同体组织结构,希望通过抛砖引玉,与同行协商探讨。

  • 标签: 数字教育 方法论 建构主义 教师教育
  • 简介:《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立足于中国快速变迁的抗争事实进行本土化的尝试,试图打破西方目前主导的学术框架和规范,以大河移民事件的"局部性叙说和学理逻辑演绎"呈现其社会学研究。文章认为这部作品从方法上主要有三点启示:取道"社会性"的路径,把握转型中国丰富的社会实践和独特的权力运作;运用"讲故事"的手法,从关系主义进路阐释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众复杂的权力过程;从"局内人"的视角,通过反思性科学和拓展个案,忠实记录当地人实际作为的同时还考虑发生在"时空中的真实事件、斗争和戏剧性场面"。

  • 标签: 社会性 讲故事 拓展个案 方法论 转型中国
  • 简介:多学科研究、“扬弃”、理论联系实际、“敢为天下先”等是潘懋元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领会这些方法,对于理解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探得蕴藏于潘懋元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背后的智慧和精神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潘懋元 高等教育研究 方法论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道德教育的论述,是立足全球,从战略高度透视教育本质,审时度势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的时代号召,充盈着深刻的人生哲学内蕴:兴国立人,德育为先的目标定位;追求梦想,修身为基的过程努力;真才实学,事业为本的内家功夫.

  • 标签: 道德 教育 人生 哲学 内蕴
  • 简介: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的诞生与发展不是偶然,是当时的时代精神的必然产物。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发展贯穿着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全面批判,其植根于批判性的唯物主义思想也因此而带有厚重的机械性。这种机械性导致其在社会史观视域内无所适从,转而向曾被其批判的精神领域寻求出路,导致其在社会史观上的宗教唯心主义思想。

  • 标签: 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 批判
  • 简介:从实践哲学的角度审视教育哲学的古今之变是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现代教育哲学的得失。在古典时代,“善恶”是实践哲学的核心概念,亦同时是作为实践哲学的教育哲学的核心概念。作为核心概念的古典的“善”是客观的、绝对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运用对话法引导学生朝向善。教育哲人亦将自身的教育哲学与人生实践结合起来,作为善的榜样示范给学生。在近现代,“价值”取代“善恶”成了实践哲学和教育哲学的核心概念。作为核心概念的“价值”和主体勾连一起,是主观的,这使得教育价值中的教育价值变成了外在的可变存在,教育亦无力引导学生进行价值选择。

  • 标签: 善恶论 价值论 教育哲学
  • 简介:霍尔巴赫是法国十八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思想家,他的伦理思想也卓有成就。霍尔巴赫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生成也不是偶然的,是思想社会历史及理论逻辑发展的必然,是有其社会前提条件和理论渊源的。路易十四统治时期的君主专制制度已经是危机四伏,霍尔巴赫同一些进步思想家一起开始从事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宣传。他倡导人们去认识自然研究自然,需要用理性和真理战胜谬论和邪恶,他坚持唯物主义的阵营清除了宗教神学和形而上学的迷雾。

  • 标签: 霍尔巴赫 哲学思想 思想贡献 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