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京话》是《论语》杂志的一个重要栏目。对于《京话》作者身份,历来存在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作者是王漱芳的妻子姚颖,另一种认为作者是王漱芳。根据对不同叙说的考辨,可以认定《京话》作者为王漱芳。作为国民党政府高官,王漱芳在写作政治批评性的文章时借助笔名来隐瞒身份,这一行为折射出思想统制时代知识分子议政的欲望与言说的艰难。

  • 标签: 《京话》 作者身份 姚颖 王漱芳
  • 简介:基于社会建构理论,新闻标题作者身份是可以通过话语进行建构的。出于不同的新闻交际需求,通过多种语言手段和话语策略,新闻标题作者建构了不同类型的语用身份,包括信息传递者和舆论导向者等机构身份,以及突显标题作者严格谨慎、善于思辨、好奇心强和亲近受众等自我维度的个人身份。新闻标题作者不同类型语用身份间的冲突与融合体现了其身份的多元性和动态性。在这些语用身份中,新闻标题作者最为青睐的是信息传递者这一机构身份,其建构频次最高,表明新闻标题的首要交际功能是概述新闻故事、传递新闻信息。

  • 标签: 新闻标题 语用身份 机构身份 个人身份
  • 简介: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以其语言优美、情味浓厚,历来为人所称道,并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教材。关于《故都的秋》,研究者甚众,解读思路也很多,但是在众论中笔者却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学者将郁达夫这篇文章的“文眼”定位为“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甚至连配套的《语文(必修2)教师教学用书》也采用了这种说法。我们知道,“文眼”指的是一篇文章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文章的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一旦解读有所偏差势必影响学生对文章的鉴赏;特别是当学生阅读得到的感受和教师讲解的不一致时,教师给予学生的可能就是困惑,让学生觉得阅读是特别困难的事,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所以不能不慎重。笔者以为这篇文章如果有“文眼”的话,也是最后一段,纯然喜爱之情,哪有丝毫的“悲凉”气息?

  • 标签: 《故都的秋》 解读 教师教学用书 学生阅读 “文眼” 地域
  • 简介:本文对第一人称代词在英汉两种文化背景下的经济管理学术论文中的使用频率及其语篇功能进行了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旨在发现在学术论文中,中国学者构建的作者身份与西方学者有何异同.对两个自建语料库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及其语篇功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汉语学术论文在第一人称使用上与英语学术论文存在较大差异:(1)尽管汉语学术论文语料库中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第一人称,但均为复数形式;(2)中国学者更倾向于在权威力较弱的语篇功能上使用第一人称;(3)中国学者尽量避免在权威力较高的语篇功能上使用第一人称.这些差异表明,中国学者在学术语篇中构建的作者身份要弱于西方学者.中国学者倾向于把自己的观点“集体化”,模糊自我和别人的界限,这种现象可能出于中国集体主义文化的影响和中国人的“他人关系倾向”.

  • 标签: 语料库语言学 作者身份 第一人称代词 学术写作 集体主义文化
  • 简介:外面的秋雨下个不停,南山上的水顺着西壕沟下来了,拉南村低低洼洼的坑里涨满了水,即将成熟的稻子被缠绵的秋雨打得褪了色,整个拉南村都在雨中失去了秋日的风采。

  • 标签: 散文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身份》
  • 简介:本文基于自建语料库,考察了中外医学者在国际期刊科研论文中第一人称代词(we,our,us)的使用频率及与"we"搭配的主要动词的使用情况,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作者身份构建方式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医学者在论文的四个部分都明显较少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对个人观点承担责任和突出自己对学科领域的贡献,尤其是在描述实验方法、陈述和讨论实验结果时,与英美医学者在构建作者身份方面表现出很大差异。

  • 标签: 作者身份 第一人称代词 科研论文
  • 简介:幼儿园教师既是一种职业类型,也是一种社会身份。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的过程就是一个获得身份的过程,它包括称谓上的身份化、法律权利上的身份化、专业能力上的身份化与阶层意义上的身份化。改革开放以来,幼儿园教师不断遭遇被动的去身份化。国家宏观层面的结构性调整,教育培训体制造成的结构惰性,幼儿园教师自身的身份惰性、职业依附与职业惯性是导致幼儿园教师被动去身份化的重要原因。契约型教师身份的确立是幼儿园教师再身份化的可能途径。

  • 标签: 身份化 变迁 重构 幼儿园教师 契约型教师
  • 简介:医患关系是当前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议题,然而,学者们的研究存在医患关系研究和医务工作者的主体研究相分离的问题。因此,本研究试图将医患关系作为一个环境变量纳入医务工作者的主体研究中,对医务工作者在医患关系中的群体受害者身份感知与集体内疚感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对群体认同和群体行为合理性感知在这一关系中的中介作用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1)医务工作者的群体受害者身份感知显著影响其集体内疚感水平;(2)群体认同在群体受害者身份感知与集体内疚感的关系中具有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3)群体行为合理性在群体受害者身份感知与集体内疚感的关系中没有显著的中介作用。最后,本研究系统讨论了医务工作者的医患关系感知如何影响其心理机制。

  • 标签: 医务工作者 感知的群体受害者身份 集体内疚感 群体认同
  • 简介:通过对《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6—2010年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华文摘》等转载、检索的情况,以及2008—2009年该刊下载频次和被引频次前50名的排名等为分析数据,以单位信息、学历信息、职称信息和课题信息为作者身份的基本构成要素,分析作者身份与论文学术影响之间的关联性。根据分析结论建议,作为“非核心期刊”的普通学报应走向更加客观公正的用稿制度,以优化稿源,提高办刊质量。

  • 标签: 作者身份 学术影响力 非核心期刊 稿源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 简介:海南的黄花梨是极其名贵的木材,是制作高档家具的上好材料,以其制作的家具被视为上乘佳品,而且极具收藏价值。带有“鬼脸”的黄花梨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被视为佳品中的珍品,价值连城,受到世人的追捧。

  • 标签: 伤疤 高档家具 收藏价值 黄花梨 制作
  • 简介:<正>真实而又虚拟的电脑网络日前已经进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领域,并日益成为人们交往联络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有一个最根本也是最简单的问题:“你究竟是谁?”始终困扰着广大的网民们。大家都清楚,人们在网上进行诸

  • 标签: 电子签名 签名人 电脑网络 银行账户 言夏 数据内容
  • 简介:<正>说起契约,同学们会觉得很遥远。其实我们就生活在各种契约编织成的网络中,从未稍离。国家起源于契约,法律是契约,签字画押是契约,学生守则和毕业证书都是契约。契约不但编织了我们生活的经纬,而且是现代社会的精神核心。英国著名法学家亨利·梅因有句名言:"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都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

  • 标签: 学生守则 梅因 精神核心 国家起源
  • 简介:隐含作者的概念首先由韦恩·布斯提出,并很快受到文论界的广泛接受,但在作者与隐含作者的关系存在很大争议。本文试图时二者的关系进行梳理,论述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及其局限性,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自己的观点。

  • 标签: 作者 隐含作者 第二自我 时话 相等 兼收
  • 简介:《最爱》讲述两个被边缘、异化的热病患者,在生的夹缝中守候后生命空间的故事。他们在现实中遭遇常人的歧视,承受无法改变的异质身份,也正是这种身份促成他们把有限的余生从向死而生转为向生而死。在“向生”的努力中,两人用先欲后爱的爱情及扮演“想象的他者”获得的亲情,砸烂伦理和宿命,弥补“生”的遗憾,从而更加顺利、合法地走向终极慰藉一一“而死”,最终得到一张婚书,以守护后生命空间中合法的身份诉求一一埋在一起。

  • 标签: 向生而死 异质身份 想象的他者 后生命空间
  • 简介:近代民法的发展历程主要表现为"从身份到契约"的过程。契约化社会中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得到空前的满足。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商品经济的极大发展,单纯的契约自由不能真正实现契约自由,离契约正义则更远。因此,现代民法在某些领域重新导入"身份"要素,以对纯粹的自由契约引致的利益失衡进行纠偏。身份的适度回归体现了现代民法保护的价值转向,力求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兼顾,契约自由与契约正义的完美结合。

  • 标签: 身份 契约 契约自由 契约正义
  • 简介:【摘要】《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是西南民族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的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2004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年版)],网址:www.xuebao.net。

  • 标签: 敬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