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80 个结果
  • 简介:支护是提高岩土工程稳定性的一种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文分析了普通砂浆的缺陷,比较了中空注浆与普通砂浆的工作特性,提出了应用长期隐性效益的观点来看待的经济性,并指出中空注浆体系的出现和发展是我国岩土技术进步的一个标志。

  • 标签: 锚杆支护 中空注浆锚杆 普通砂浆锚杆 经济性分析 隧道加固
  • 简介:岩土控制变形分析法(ADECO-RS)强调工作面前方超前核心围岩的稳定性,认为核心围岩的失稳是隧道塌方、失稳的诱导原因。该工法适用于低粘聚力的软弱地层、大断面开挖隧道,且采用纤维对超前核心围岩进行预加固是其主要的施工特点。本文以浏阳河隧道为背景,研究了不同加固参数对掌子面稳定性的影响,其结果成功用于浏阳河隧道河底段的施工。

  • 标签: 隧道 超前核心土 掌子面 纤维锚杆 预加固
  • 简介:本文根据与岩石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有限元软件ANSYS为工具,建立了全长粘结式的拉拔试验数值模型,对全长粘结式的拉拔试验进行模拟,揭示全长粘结式在拉拔条件下沿体的轴力和剪应力分布规律,以及全长粘结式在不同荷载、杆直径、围岩级别和长度等条件下锚固体应力分布情况和应力变化规律。分析拉力型受力有效长度,并对硬性受力有效长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为正确利用拉拔试验来检验安装质量和评估锚固能力提供依据。

  • 标签: 锚杆 有效支护长度 应力 变化
  • 简介:本文推出了一个解析模型,用来表征静水应力场中圆形地下洞室附近被加固围岩的特性。该模型采用了弹塑性理论,并考虑了地层和粘结式(或摩擦式)间适当的相互作用机理。它着重探讨了布置型式对塑性区范围和隧道变形的影响,并引入一个无量纲参数来作为设计工具,它将隧道收敛和给定长度的间距联系起来。本文介绍该模型的推求过程,并解释对洞室周围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影响.扼要探讨了该模型在隧道设计中的应用。在随后的论文中将详细给出用实验室模拟和现场测试结果检验该模型的情况。

  • 标签: 粘结式岩石锚杆 解析模型 应力场 地下洞室 弹塑性 隧道设计
  • 简介:1概述1872年,英国北威尔士露天页岩矿首次采用加固边坡。1912年,德国谢列兹矿最先用支护井下巷道。不久以后,这种方法在美国的矿山巷道工程中得到了推广应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前苏联、法国、西德、荷兰、印度等国家也得到了发展,并逐步从矿山巷道工程扩展到其他地下工程。我国在矿山巷道工程中使用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才在其它地下工程开始应用。

  • 标签: 锚杆轴力 机理研究 分布型式 力学 隧道 巷道工程
  • 简介:图强公司一直重视锚固技术的发展,并开发了多种支护技术产品,应用于工程中,铁藤早强锚固可预应力分段式中空注浆是一种新型,其产品已获国家新型实用专利,工艺方法已于2002年6月24日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 标签: 中空注浆锚杆 分段式 锚固技术 预应力 工程 支护技术
  • 简介:为研究运营桥梁抬加固施工引起的既有桩基础扰动对结构安全性的影响,以沪渝高速(G50)太湖大桥抬加固施工为背景,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桥墩和基础(一半结构)有限元模型,分析抬施工过程桥墩位移规律和既有基弯矩;抬施工过程中,基于现有流体静力水准系统(HLS),在墩身内侧布置2个监测点,进行墩身沉降在线监测。结果表明:抬施工过程对既有桩基础沉降无影响,承台扩大后改善了既有基抗弯性能;监测期间,施工和车辆荷载对既有桩基础(桥墩)沉降的影响表现为数据整体平稳基础上的波动,无施工及车流量小的夜间,消除弹性变形(沉降)后的最终平均沉降约1.2mm;采用高精度的HLS可实现施工过程中桥墩(基础)沉降的在线监测,提高了效率,综合保障了运营桥梁的安全。

  • 标签: 运营桥梁 抬桩加固 桩基础 桥墩 沉降 有限元法
  • 简介:三亚临春隧道K0+151~K0+181里程段受断层PF14的构造影响,全风化石英岩泥化为软塑一流塑状,掌子面无自稳能力及承载力。为了解决不良地质带来的施工难题,通过论证对比不同的施工技术方案,综合考虑施工安全、工期及经济成本等因素,选用了水平旋喷工法。经过工程施工实践,水平旋喷工法解决了施工中遇到的软塑一流塑地质难题,为今后类似地质条件的隧道工程施工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施工经验。

  • 标签: 水平旋喷桩 软弱围岩 施工参数 工艺流程
  • 简介:介绍自式悬索桥的特点和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重点介绍我国在钢筋混凝土自式悬索桥方面进行的设计与研究工作,并结合国内工程实际评价了该种桥型,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的优缺点及其发展空间.

  • 标签: 发展 悬索桥 自锚体系 综述 钢筋混凝土材料
  • 简介:拱桥具有跨越能力大、建筑高度小等优点,在已建高速铁路的国家都得到了应用,但我国至今还没有在高速铁路上实际建成大跨度钢系拱桥,设计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以大跨度钢系拱桥为工程背景,利用有限元程序分析了矢跨比、系梁和拱肋的刚度比、拱肋横向连接系的设置、吊杆布置形式、桥面系对结构力学特性的影响,探讨了上述参数相对较优的方案,供设计人员参考。

  • 标签: 系杆拱桥 矢跨比 横向连接系 参数研究
  • 简介:为确定斜拉桥索塔锚固区钢梁索导管制造角度偏差限值,采用结构空间几何分析与有限元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钢梁索导管制造时空间角度计算、斜拉桥施工中斜拉索空间角度的变化进行研究。以某长江公路叠合-混合梁斜拉桥为工程背景,对钢梁制造时垫板法线和索导管制造轴线的空间角度、以及成桥状态下斜拉索塔端空间角度进行了计算,通过三者之间的空间关系分析,得到了索导管制造角度的偏差限值。分析结果表明:钢梁索导管制造中,应重点控制垫板法线与索导管制造轴线夹角偏差限值和索导管制造轴线与理论轴线夹角偏差限值;两个限值在数值上具有一致性;当钢梁索导管制造角度在偏差限值内时,可确保斜拉索与索导管内壁不发生接触。

  • 标签: 斜拉桥 钢锚梁 索导管 锚垫板 制造角度 角度偏差限值
  • 简介:广茂线肇庆西江特大桥为5×144m公铁两用连续钢桁梁桥,该桥因受采砂船龙门架撞击,造成E31′-E32′节间下弦、铁路纵梁及下弦纵平联变形严重,直接影响到结构自身及列车通行安全。经研究,对E31′-E32′节间下弦,采用受损件局部矫正方案。以原地矫正加固修复,不中断列车行车,不损伤原有结构为设计原则,通过反力架结合PLC同步控制系统精确施顶,实施受损件局部变形矫正施工,采用外侧贴板和截面偏心2种方式进行件局部补强,快速恢复桥梁承载及通行能力,有效节约工期,减少交通恢复时间。经行车试验检测,加固后动力性能能够满足现行列车正常运营需求。

  • 标签: 公路铁路两用桥 钢桁梁桥 矫正 局部补强 下弦杆 PLC同步控制系统
  • 简介:2012年9月10日,随着最后一枚高强螺栓的施拧到位,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南锚固系统施工完成,它将承受大桥建成后缆索数万吨的拉力。中铁大桥局集团建设者们历经81d完成此项任务,拧完了近3万套高强螺栓(见图1)。

  • 标签: 锚固系统 长江大桥 施工 鹦鹉 武汉 高强螺栓
  • 简介:近年来,日本、欧洲、中国(包括香港)等地相继建成许多大跨度斜拉桥。钢箱由于受力方式明确、施工方便等优点已在多座大跨度斜拉桥中得到应用。通过中外大量实例,对钢箱在索塔锚固区的3类结构形式及工程应用进行了说明和若干总结。

  • 标签: 斜拉桥 索塔 钢锚箱 工程应用
  • 简介:底压浆可显著提高钻孔的承载能力。O-CELL试验目前在国外广泛用于测试的承载能力,与传统的顶加载法比较,它具有加载能力大,规模小和费用低的优点。介绍帕克西桥钻孔底压浆和取得的效果,及O-CELL法用于静载试验情况。

  • 标签: 帕克西桥 O-CELL试验 钻孔桩 桩底压浆 施工工艺 静载试验
  • 简介:本文结合公路隧道施工现状他隧道开挖之前实族的预加固施工技术:小管棚法,大管棚法,注浆法,超前,正面和水平高压旋喷法。

  • 标签: 公路隧道 稳定围岩 预加固 施工技术
  • 简介:贵港市同济大桥主桥为主跨280m的自式悬索桥,桥跨布置为(50+140+280+140+50)m,桥面宽37.5m。悬吊跨主梁为单箱多室钢箱梁,采用顶推法施工,最大顶推跨径2×85m。两端跨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桥塔采用独柱式"荷花"造型,桥面以上塔柱不设置横梁,横向呈"H"形框架结构,景观造型新颖美观,桥塔结构最小稳定安全系数6.4。主缆采用预制平行钢丝索股,钢丝抗拉强度标准值为1670MPa,主缆强度安全系数2.71大于2.5,满足规范要求;吊索及索夹为销接式结构,主索鞍为全铸式结构,鞍底与底座座板间设滑动摩擦副。

  • 标签: 自锚式悬索桥 钢箱梁 顶推施工 桥塔 主缆 吊索
  • 简介:为了解特大圆形碇沉井下沉施工中下沉系数和稳定系数变化规律,以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北碇高43m、外径66m的沉井基础为背景,运用太沙基理论对3次接高与3次下沉的不排水沉井施工方案各工况进行稳定性验算。结果表明:在前2次沉井下沉过程中,其下沉系数较大,下沉较容易;第3次下沉过程中,其下沉系数减小,下沉较困难,须采取相应助沉措施。沉井的正面阻力和侧摩阻力在各下沉工况下均随着沉井的下沉深度呈线性增加,且正面阻力在沉井节段接高稳定工况下增幅达到最大,在刃脚踏面支承工况下增幅最小,稳定性均满足要求。

  • 标签: 鹦鹉洲长江大桥 锚碇 沉井 下沉系数 稳定系数 正面阻力
  • 简介:针对反向张拉检测法不能通过整束预应力检测直接得到该束内单根预应力筋的张拉力,造成检测效率较低的问题,在现有反向张拉检测法的基础上进行预应力梁下有效预应力的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新方法将整束预应力反向张拉过程中其内单根预应力筋受力状态划分为夹紧和松动2种工作状态,单根的松动表现为整束预应力刚度的变化,利用整束预应力的张拉荷载∽位移曲线,直接推导该束内各单根预应力筋张拉力的关系式,据此计算下有效预应力。工程实例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通过整束预应力检测直接得到该束内单根预应力筋的张拉力,在保持检测精度的前提下有效加快预应力筋检测效率。

  • 标签: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 梁式桥 有效预应力 快速检测 反向张拉 整束预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