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对利巴韦林的致癌、致畸和突变进行了文献分析及评价,为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了依据。

  • 标签: 利巴韦林 致畸 致突变 致癌
  • 简介:目的评价污水养殖鱼的细胞遗传毒理学安全性。方法用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对采自广州市南、北排污河流域的污养鱼肉有机提取物进行突变性检测。结果本次采集的3组污养鱼肉有机提取物均呈突变阳性结果,而清养鱼有机提取物呈突变阴性结果。结论污水养殖鱼体内含有致突变物质,这些物质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可能对人群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 标签: 水产养殖 污水 有机提取物 致突变性 微核
  • 简介:华法林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标准抗凝治疗药物。然而,华法林抗凝疗效影响因素复杂,患者自身遗传因素,疾病状态,尤其是药物相互作用,都对华法林抗凝疗效产生影响。本文分析2例药物相互作用导致华法林抗凝作用增强的原由,为临床合理使用华法林提供用药参考。

  • 标签: 华法林 抗凝 国际标准化比值 药物相互作用
  • 简介:目的:探讨柠檬苦素(LM)对脂多糖(LPS)小鼠急性肺损伤的影响。方法:40只ICR雄性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地塞米松(Dex)给药组和LM给药组,每组10只。Dex和LM均在滴注LPS前2h分别小鼠腹腔注射10mg/kg给药,之后除正常组小鼠只给予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外,其余小鼠气管滴注致死量的5mg/kgLPS。LPS注射6h后,处死小鼠,解剖小鼠取肺脏,计算小鼠肺指数、湿干比值。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含量;比色法检测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实时定量PCR检测TNF-α、IL-1β和IL-6mRNA表达情况。Westernblot检测TLR4和NF-κBp65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肺指数和湿干比值明显升高,肺组织间质炎性细胞浸润,伴明显的肺泡充血、水肿,血清MPO、TNF-α、IL-1β和IL-6含量及其肺组织mRNA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LM给药组小鼠肺指数和湿干比值明显降低,肺组织病理状态明显改善,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及肺组织TNF-αmRNA、IL-1βmRNA、IL-6mRNA、TLR4和NF-κBp65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LM可通过调控TLR4/NF-κB通路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从而改善LPS诱导的小鼠肺组织损伤。

  • 标签: 柠檬苦素 抗炎作用 脂多糖 急性肺损伤
  • 简介:1例55岁女性患者因高脂血症规律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1次/d。2年后双小腿出现瘀斑伴胀痛、麻木,实验室检查示血清肌红蛋白682μg/L、肌酸激酶1007U/L。同期患者未服用其他药物。考虑为阿托伐他汀钙片相关横纹肌溶解,停用该药,给予对症支持治疗。20d后患者症状消失,血清肌红蛋白和肌酸激酶水平恢复正常。发生横纹肌溶解后行他汀类药物肌损伤相关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ATP的编码基因SLCO1B1C521T检测,结果为TT型(非突变基因型),提示OATP-SLCO1B1C521T基因型不能完全预测他汀类药物的肌毒性。

  • 标签: 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 横纹肌溶解 基因学
  • 简介:目的:观察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对敏豚鼠的抗喘作用.方法:用卵白蛋白敏豚鼠,用张力换能器和MedLab软件记录气道平滑肌的肌张力和收缩活动.结果:整体实验时,在0.33~9.0mg@kg-1剂量范围内,IL-1ra能使组胺-乙酰胆碱及卵白蛋白诱发的敏豚鼠哮喘的潜伏期延长,动物跌倒率降低.此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其中,9.0mg@kg-1剂量组的作用与异丙基肾上腺素相同;离体实验时,3×10-7mol@L-1以上浓度的IL-1ra对气管平滑肌具有直接松弛作用,其EC50为5.88×10-7mol@L-1;10-7mol@L-1的IL-1ra能对抗卵白蛋白引起的气管平滑肌肌张力的增加:3×10-7mol@L-1以上剂量组的IL-1ra预防给药则能使卵白蛋白诱发的气管平滑肌的收缩程度显著降低,其IC50为4.48×10-7mol@L-1.结论:IL-1ra能直接松弛敏豚鼠的气管平滑肌,拮抗多种抗原诱发的敏豚鼠的哮喘发作.

  • 标签: 药理学 白介素-1 受体拮抗剂 豚鼠 组胺 乙酰胆碱
  • 简介:目的:研究人参须对肝纤维化小鼠骨丢失的防治作用.方法:40%四氯化碳花生油皮下注射5周小鼠肝纤维化,人参须用药6周后观察与肝损伤相关的各项生化指标和肝脏病理切片结果并测定小鼠右股骨的骨Ca2+量和其他骨微量元素以及骨羟脯胺酸的含量.结果:单用四氯化碳小鼠呈现典型的慢性肝损伤后肝纤维化的改变,骨重量和骨钙总量及骨羟脯胺酸的含量明显减少;而人参须有明显的护肝及对抗骨丢失作用,其作用与秋水仙碱相当.结论:人参须对小鼠肝纤维化及骨丢失有一定预防作用.

  • 标签: 肝纤维化 骨质疏松 人参须 四氯化碳 小鼠
  • 简介:目的研究黑木耳多糖(AAP)和红松多酚(PKP)协同对60Coγ辐射小鼠免疫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昆明小鼠除对照组外60Coγ射线一次性全身均匀照射,总吸收剂量为4.0Gy,吸收剂量率为1.0Gy/min.辐射24h后分别设AAP组,PKP组,AP(AAP与PKP协同)组及灵芝多糖(GLP)组,分别ig75.0、25.0、37.5+12.5、75.0mg/kg(以多糖或多酚水平计)相应药物,同时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ig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喂养30d后空腹24h处死,测定小鼠的胸腺、肝脏、脾脏、心脏、肾脏和脑的器官指数;瑞士—吉姆萨染液染色测定正常外周血白细胞数量;碳廓清实验检测吞噬指数(α);MTT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刺激指数(SI).结果辐射后给药PKP、AAP、AP、TP和GLP都会一定程度升高小鼠肝脏、脾脏、心脏和胸腺的器官指数,增加正常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升高α和SI,其中AP组对辐射后修复效果较好.结论比较AAP、PKP、TP及GLP,AP显著的结合了AAP和PKP的优点,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对辐射后小鼠进行了最大限度的修复.

  • 标签: 黑木耳多糖 松多酚 协同 免疫损伤 修复作用
  • 简介: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百草枯中毒兔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健康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单纯百草枯染毒组、乌司他丁干预组、0.9%氯化钠溶液对照组,每组10只。单纯百草枯染毒组及乌司他丁干预组以35mg·kg^-1剂量一次性腹腔注射百草枯溶液;对照组注射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干预组注射百草枯1h后于兔耳缘静脉缓慢注射乌司他丁100ku.kg^-1,以后每天注射1次。染毒3d后给予每只兔子行肾脏动态容积CT扫描,观察肾组织血流量(renalbloodflow,RBF)变化、肾组织病理学改变及经耳缘静脉采血2mL检测血清肌酐(Cr)。结果:与对照组和干预组相比,单纯百草枯染毒组RBF明显下降及Cr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RBF亦有下降、Cr亦有升高。光镜下单纯染毒组可见大量肾小球内皮细胞空泡变性、坏死等;干预组可见近端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空泡变性,肾小球内皮细胞无明显改变;对照组肾组织结构清晰。结论:乌司他丁通过改善肾脏循环以促进百草枯的排泄.产生对肾脏的保护作用

  • 标签: 乌司他丁 百草枯 肾组织血流量
  • 简介:目的:研究淫羊藿苷的抗抑郁及对皮质酮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大/小鼠强迫游泳、小鼠悬尾三种实验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淫羊藿苷低剂量组、淫羊藿苷高剂量组、阿米替林组,观察药物对大/小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小鼠悬尾不动时间的影响;并在细胞水平建立皮质酮损伤PC12细胞模型,观察淫羊藿苷的细胞保护作用。结果:在大/小鼠强迫游泳和小鼠悬尾实验中,淫羊藿苷可显著缩短大/小鼠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和小鼠悬尾不动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皮质酮损伤PC12细胞的模型上,淫羊藿苷可显著提高PC12细胞的存活率,拮抗皮质酮诱导的细胞损伤作用。结论:淫羊藿苷具有明显的抗抑郁效果,其抗抑郁作用与神经细胞保护作用有关。

  • 标签: 抑郁 淫羊藿苷 皮质酮 不动时间
  • 简介:目的探讨腺瘤、大肠癌组织与APC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41例大肠癌与腺瘤组织标本,采用银染单链构相多态性技术分析APC基因突变情况.结果35例原发性结、直肠癌组织有16例发生APC基因突变,突变率为45.7%.8例腺瘤组织检出突变3例,突变率为37.5%.APC基因在散发性大肠腺瘤与大肠癌中均有较高突变频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还表明,APC基因突变与年龄、性别、肿瘤性质、位置、类型、分期、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APC基因突变在大肠腺瘤阶段就出现,属于大肠癌发生的早期阶段.检测APC基因突变能预测腺瘤的癌变倾向,有助于早期发现大肠癌.

  • 标签: 大肠肿瘤 基因 APC 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 简介:患者男,43岁。因失眠、话多、易激惹、伤人毁物、疑妻外遇18d,于2005年4月25日住院,诊断为分裂样精神障碍。既往体健,无传染病及传染病接触史,查体未发现阳性体征。给予氯丙嗪50mg,2次/d,口服治疗,27日氯丙嗪加量为100mg,2次,d,28日检查肝功能指标正常,病毒性肝炎标志物阴性,T-Bil11μmol/L,ALT29U/L。29日氯丙嗪加量为150mg,2次,d,持续至5月12日,氯丙嗪加量为200mg/2次,d,5月14日氯丙嗪加量至250mg,2次/d,15日发现患者双眼巩膜黄染,尿颜色加深,继之全身皮肤发黄,粪便为陶土样,食欲减退,考虑为氯丙嗪所致的肝损害。立即停用氯丙嗪,急查肝功能:T-Bil20μmol/L、ALT153U/L。进一步给以保肝治疗(静脉滴注葡醛酸钠0.266g/d,口服联苯双酯滴丸6mg,3次/d),经治疗症状渐好转,6月2日患者全身黄疸消退、二便颜色正常、食欲好,肝功能:T-Bil15μmol/L,ALT68U/L,16日复查肝功能:T-Bil9μmol/L,ALT32U/L,加用利司培酮1mg,2次/d,治疗精神症状,7月21日患者康复出院。

  • 标签: 氯丙嗪 肝损害 mol/L 病毒性肝炎标志物 分裂样精神障碍 口服治疗
  • 简介:患者男性,26岁。因肺炎静脉给予左氧氟沙星0.3g,2次/d治疗。3d后出现失眠,短暂的言语混乱。第5天出现极度兴奋,行为异常,不能入睡。给予地西泮治疗,次日停用左氧氟沙星,患者症状逐渐好转,停药24h后恢复正常状态。

  • 标签: 左氧氟沙星 谵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患者女性,85岁,因房颤长期服用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6-2.5。患者因咽痛服用头孢氨苄片3d,停用2d后INR升至11.72,伴右上臂片状瘀斑。次日停用华法林,给予静脉滴注10mg维生素K1,INR降至2.6。2d后重启华法林治疗,INR1.6-2.5。应用华法林时如增加合并用药,要密切监测INR及出血情况,重视华法林的药物相互作用。患者教育对华法林的用药安全十分重要。

  • 标签: 华法林 头孢氨苄 药物相互作用 国际标准化比值
  • 简介: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在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下,细菌不断发生耐药性变异,以求生存[1].虽然人们对细菌的耐药机制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并从抗菌药物治疗及药物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细菌耐药仍变得越来越严重,部分原因是由于目前基于MIC的治疗浓度,仅阻止了大部分敏感细菌的生长,而使耐药突变菌株得到选择性富集扩增[2,3].为了减少细菌耐药,人们曾试图用限制抗菌药物使用及抗菌药物轮换使用等手段,但效果并不理想.为了解决这一难题,DrlicaK等提出了防突变浓度(mutantpreventionconcen-tration,MPC)和突变选择窗(mutantselectionwin-dow,MSW)概念,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 标签: 抗菌药物防 浓度临床意义 物防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