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DHS)复位固定治疗。随访12~18个月,记录比较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结果观察组Harris评分优良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为(83.4±9.3)min,短于对照组的(95.0±10.3)min;观察组切口长度为(4.3±1.3)cm,短于对照组的(8.2±1.2)cm;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300.8±74.5)ml,少于对照组的(350.8±76.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相对于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明显的优势,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失血量及创伤,保护软组织,利于术后康复以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恢复能力差以及手术耐受能力差的患者是首选。

  • 标签: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到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40名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单纯使用外固定架(未使用克氏针固定),观察组实施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以及关节功能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DASH评分和Gartland-Werley评分都具有明显的优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观察组优13例,占65.0%,良5例,占25.0%,差2例,占10.0%,优良率为90.0%;对照组优10例,占50.0%,良3例,占15.0%,差7例,占35.0%,优良率为65.0%。两组优良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527,P<0.05)。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有1名患者发生移位,中移率为5.0%,对照组有5名患者发生移位现象,中移率为25.0%,两组中移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1.523,P<0.05)。结论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实施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操作简单,固定牢靠,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提高关节功能。

  • 标签: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 外固定支架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导致急诊多发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急救措施。方法选择2013年5月到2015年11月在本院急诊就行救治的多发伤患者158例,对可能导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统计对患者进行急救措施的结果。结果头部损伤、创伤严重程度、心脏骤停,入院时的心跳血压、体温以及呼吸系统感染与多发伤患者的死亡有密切关系;经急救措施后,成功脱险患者145例,成功率为91.77%。结论急救医护人员应对导致多发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给予足够重视,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急救措施,从而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

  • 标签: 多发伤 危险因素 急救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髁状突解剖复位对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患者口腔结构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5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诊的68例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复位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实验组患者进行解剖复位,对照组患者进行游离复位,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口腔结构、运动功能、生活质量。结果手术后3个月时,实验组总有效率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76.47%(x2=4.221,P<0.05);咬合关系正常、张口型正常、张口度正常、咀嚼正常均明显高于对照组(x2=4.660~5.314,P<0.05);最大开口度、前伸运动距离、侧向运动距离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6.394~7.534,P<0.05);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健康变化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5.193~7.678,P<0.05)。结论髁状突解剖复位治疗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疗效更为理想,能够有效重建口腔结构、改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下颌骨髁状突骨折 解剖复位 口腔结构 运动功能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观察急诊外伤手术患者施行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方法100例急诊外伤手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同时增加临床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术中心率、平均动脉压、术后疼痛程度情况。结果观察组疼痛缓解有效率94%,对照组为60%,观察组疼痛缓解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心率、平均动脉压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外伤手术患者施行护理干预能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程度,使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保持平稳,促进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外伤 急诊 手术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讨儿童惊厥的鉴别诊断,研究有效诊治方法改善预后。方法选取96例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急诊儿童惊厥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像,采用各类检查手段对患儿病因进行鉴别分析,了解患儿临床特征,并进行分析,以实现对儿童惊厥的控制,有效改善预后。结果96例患儿17例发生颅内感染,发病年龄段为3~10岁;39例发生全身性强直或阵挛性发作;惊厥后1w内脑电图检查结果,共有45例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7例发生颅内出血;41例伴有发热症状,占比42.7%,多发年龄1~5岁。结论缺氧缺血性脑部损害为儿童惊厥的首要发病原因,且以发热性惊厥主,年龄范围1~5岁居多。癫痫以及颅内感染亦为惊厥多发性原因,其中癫痫与儿童惊厥发生因素可能具有一定的重叠性。针对病因进行诊治,可有效控制患儿病情,实现优质治疗。

  • 标签: 儿童惊厥 鉴别诊断 急诊
  • 简介:目的:研究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应用全程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6例急诊危重患者按照计算机表法平均分为对照组(n=38)和研究组(n=38),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行全程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抢救成功率。结果: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97.36%)显著高于对照组(78.94%),且研究组的抢救成功率(94.73%)显著高于对照组(76.31%),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全程护理能够有效应用在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抢救成功率,值得进一步应用。

  • 标签: 急诊 危重患者 抢救 全程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士分层级管理在提高急诊护理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4月调查的急诊科室34例护理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管理模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17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管理方法,观察组应用分层级管理方法。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远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士分层级管理在提高急诊护理质量的效果显著。

  • 标签: 护士分层级管理 急诊护理质量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重症哮喘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急诊抢救的效果,为进一步推广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100例重症哮喘并发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患者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机械通气,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呼吸频率、心率、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血液PH、药物使用情况及患者哮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呼吸频率、心率、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药物使用比例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哮喘缓解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PH变化不大,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治疗能够提高重症哮喘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意义。

  • 标签: 重症哮喘并发呼吸衰竭 急诊 机械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术的全程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来我院行急诊PC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全程护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患者的心理状态、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患者的抑郁、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明显高于干预前,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护理满意度为91.67%。结论对行急诊PC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全程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改善左心室功能,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在临床进行广泛应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PCI 全程护理 LVEF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科护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的措施及其效果;方法对比急诊科实施护理质量管理前后患者护理结果;结果急诊科实施护理质量管理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科实施护理质量管理有利于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急诊科 护理质量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东台市人民医院骨科2012—2014年收治的胫骨Pilon骨折患者82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研究组患者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术。随访6~18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胫骨pilon骨折患者临床疗效相当,需根据患者病情选取合适的手术方式,并严格遵循手术治疗原则,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胫骨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的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归性分析的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给予这20例患者有效的分组对照组(n=10)和观察组(n=10),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流程,;观察组给予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这两组的急救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不同模式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进出急诊时间、心电图使用时间以及住院天数等方面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共有9例患者满意,护理满意率为90.0%,对照组仅有6例满意,护理满意率为60.0%,差异较大(P<0.05),有一定的统计学价值。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护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抢救时间,减少患者的住院天数,提升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有着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在临床医学中得以广泛地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 应用价值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门急诊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12月开始到2015年11月之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6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自愿选择原则将患者分组,采用相同药物进行治疗,在治疗后对评价指标内容进行分析对比。结果采用门急诊方式治疗的观察组和采用住院方式治疗的对照组在治疗效果上基本接近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取得较好的效果,心血管功能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值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的心血管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值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治疗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值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门急诊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较为理想,治疗后的临床指标与住院治疗方式基本无差异,但极大降低了治疗费用,减轻了患者负担,同时节约了大量的医疗资源,具有很高的治疗价值,应在临床广泛推广。

  • 标签: 门急诊治疗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以48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探究对其急诊治疗所采用的临床治疗方法以及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48例2013年6月1日~2015年6月31日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给予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24例)采用常规的降血糖治疗以及综合治疗;试验组患者(24例)在对照组急诊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奥扎格雷钠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下降水平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相关临床治疗指标。结果治疗结束后,试验组共23例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其综合治疗有效率高达95.83%;而对照组仅有18例患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其治疗有效率仅为75%。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价值。另外,在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程度等方面的比较上,试验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价值。结论对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进行急诊治疗时,在采用常规降血糖治疗以及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再加以奥扎格雷钠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治疗不仅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也能明显的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 急诊治疗 奥扎格雷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柔性管理理论优化急诊护理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急诊收治的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同研究组各90例,对照组护理人员应用常规护理管理,研究组护理人员应用柔性管理理论,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结果在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方面,研究组患者的有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柔性管理理论优化急诊护理管理有利于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柔性管理 急诊护理 管理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优质护理实施对急诊手术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急诊手术患者2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将入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组内各包含100例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手术室急诊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手术室优质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其SAS评分和SDS评分相当,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893;t=1.784);观察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呼吸频率、心跳频率以及血压水平均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1.783;t=2.399;t=1.482)。对照组患者手术后与手术前相比,其呼吸频率和心跳频率显著加快、血压水平出现较大波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11.756;t=12.367;t=11.534)。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6.0%和84.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X2=6.083)。结论急诊手术患者实施优质手术室护理干预能够使患者的手术生理及心理均保持在较为良好的状态,利于患者手术治疗。

  • 标签: 手术室优质护理 急诊手术患者 生理影响 心理影响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急诊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使用血液灌流治疗的效果。方法:60例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选自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期间,进行分组研究,对照组30例使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30例使用药物治疗和血液灌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比较指标包括:阿托品使用量、患者昏迷时间、住院时间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昏迷时间、阿托品用量、住院时间、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有意义,P值小于0.05。结论:急诊床边血液灌流可以有效的减少中毒患者阿托品使用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是一种有效的快速救治方法。

  • 标签: 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 血液灌注 治疗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外伤性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脾破裂的急诊策略和治疗效果。方法在我院急诊科2007年6月到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外伤性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脾破裂患者中,随机抽取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2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使用记忆合金接骨板进行内固定,治疗组患者使用可吸收肋骨钉进行固定,然后对两组患者急诊救治后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都很成功,在手术中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与治疗组相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患者在术后的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其术后镇痛率也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术后并发症情况,两组患者皆未出现切口感染的情况,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83%,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外伤性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脾破裂患者的急诊救治中,患者需要尽快诊断并进行全面检查,然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实施科学有效的急救治疗措施,而在其急诊手术中,对患者骨折肋骨的固定使用记忆合金接骨板和可吸收肋骨钉都具有很好的效果,而可吸收肋骨钉在术后镇痛和下床活动上具有优势,而且还能使患者避免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的痛苦,优化急诊治疗效果。

  • 标签: 外伤性多发性肋骨骨折 脾破裂 急诊救治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某三甲急诊创伤中心就诊拥挤度原因,并探讨其解决对策。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月急诊创伤中心工作室日报统计数据,观察流动患者24小时人员流动情况,分析其拥挤原因,并找出合理的解决办法与对策。结果急诊创伤中心工作日患者拥挤时间高峰为1800-2230,人员流动较少时间段为夜间000-600;周末患者拥挤时间高峰为630-1200,工作日患者总人数,显著少于周末(P<0.05),且下雨天就诊患者总人数,显著多于周末(P<0.05)。拥挤原因主要集中于三点,分别是出入口、急诊过程及伤病种类。结论各个医院应分清患者高峰期与低谷期的时间段,在拥挤时间段给予更好地医疗护理措施及安保措施,防止医院过度拥挤,耽误患者就诊。

  • 标签: 急诊创伤中心 拥挤度 原因调查分析 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