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1992—2009年江苏省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148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比较分析腮腺浅叶切除(88例患者)与腮腺区域性切除(60例患者)两种式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效果。结果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治疗的病例,术后瘢痕、局部凹陷畸形、暂时性面瘫、涎瘘、Frey综合征及腮腺功能等方面明显优于采用腮腺浅叶切除的病例。两种式的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根据肿瘤的部位及大小选择不同的式,对界限清楚、体积较小的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应尽量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预防面部凹陷畸形,减少并发症;对过大或边界不清的肿瘤仍宜采用传统腮腺浅叶切除,以减少复发。

  • 标签: 多形性腺瘤 腮腺区域性切除术 腮腺浅叶切除术 并发症
  • 简介:下颌下腺切除手术是口腔颌面-头颈外科的经典手术之一。经典的下颌下腺切除采用距下颌骨下缘1.5~2.0cm的平行切口,称为颈部进路(transcervicalapproach)。该切口具有进路直接、显露充分、操作方便、能有效控制出血和便于扩大手术范围等优点,是下颌下腺切除的首选切口。但该进路也有缺点,如留有颈部瘢痕,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1%~7%)、舌神经(1.4%)、舌下神经(2.9%)的可能,严重者可引起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少数患者还可导致唾液腺囊肿。随着对面颈部手术美容要求的提高.年轻和女性患者不愿接受下颌下区明显的永久性瘢痕以及可能引起的暂时性口角歪斜。然而,即使将切口设计在下颌下区皮纹内、以美容缝线精细缝合和采用小切口,仍会留有瘢痕。

  • 标签: 下颌下腺 下颌下腺切除术 手术进路
  • 简介:目的比较牙冠延长与牙龈切除用于残根残冠桩冠修复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06—2008年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口腔科收治的因外伤或龋坏致患牙断面达龈下的患者50例(58颗患牙),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牙龈切除(30颗牙)与牙冠延长(28颗牙)完全暴露断面,6周后行常规桩冠修复,评价两组在术后2周的疗效及桩冠修复后6个月的牙周健康状况。结果术后2周,牙冠延长组总有效率为96.67%(29/30),牙龈切除组总有效率为71.43%(20/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桩冠修复后6个月,牙冠延长组总有效率为93.33%,牙龈切除组总有效率为64.29%,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冠延长能有效恢复患牙生物学宽度,有利于修复后牙周健康的维持。

  • 标签: 牙冠延长术 牙龈切除术 牙体缺损
  • 简介:目的探讨下颌后入路进行腮腺良性肿瘤功能性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腮腺良性肿瘤45例,行下颌后入路功能性肿瘤切除,并与45例行传统腮腺浅叶切除的病例做对比研究,分析其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病例术后均无复发,下颌后入路的功能性切除组术后出现唾液腺瘘(χ2=5.29,P〈0.05)、面瘫(χ2=11.28,P〈0.05)、味觉出汗综合征(χ2=11.25.P〈0.05)等并发症明显低于浅叶切除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腮腺良性肿瘤时,下颌后入路功能性切除较传统的腮腺浅叶切除具有明显优势,值得推广。

  • 标签: 腮腺良性肿瘤 下颌后入路 功能性切除 浅叶切除术
  • 简介:目的:比较内镜辅助下2种手术入路在巨大咽旁间隙肿瘤切除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3例行巨大咽旁间隙肿瘤内镜辅助下切除患者(男15例,女8例),11例口入路(endoscopy-assistedtransoral,ETO),12例颈小切口联合下颌支垂直骨离断(endoscopy-assistedtranscervicalminimalincisionplusosteotomyoftheverticalramusoutsidethemandibularforamen,ETC+MO),比较2种手术入路的临床效果。结果:ETO组患者均为良性肿瘤,ETC+MO组有2例腺样囊性癌和1例复发性多形性腺瘤。所有肿瘤均完整切除、无破裂。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ETC+MO组有1例出现暂时性面神经轻瘫,术后8周自发性缓解。ETO组所有患者和ETC+MO组10例患者均获得理想的面部美学保存效果。7~2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无复发。结论:ETO和ETC+MO入路均为安全可靠的切除咽旁间隙巨大肿瘤的手术方法,且术后均可获得良好的功能和美观效果。2组比较,ETO组住院时间较短,可避免下颌神经损伤危险,ETC+MO组则更适用于晚期、复发性咽旁间隙肿瘤。

  • 标签: 内镜 咽旁间隙 肿瘤 经口入路 经颈入路 下颌骨离断术
  • 简介: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两种式的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式提供依据。方法总结1999年1月至2007年1月间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腮腺多形性腺瘤90例,其中44例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46例行腮腺浅叶切除,随访时间2~9年。结果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的病例术后面瘫、Frey综合征、涎瘘的发生率均低于腮腺浅叶切除,而采用两种式肿瘤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区域性切除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还可以保存腮腺一定的功能,可作为腮腺多形性腺瘤临床治疗的首选式。

  • 标签: 多形性腺瘤 腮腺区域性切除术 腮腺浅叶切除术
  • 简介:本文报道一种新的腮腺切除V形切口的设计,该切口仅涉及耳前和耳后切口,没有发际线或上颈部切口。可用于接近几乎所有表面腮腺区域.包括上部和前部,瘢痕最小。为了评估该技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美容效果,前瞻性地招募15例(2015年9月-2016年9月)患者,将部分腮腺切除作为良性腮腺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 标签: 腮腺切除术 颈部切口 V形 美容效果 治疗方法 腮腺肿瘤
  • 简介:目的:探索分析系带切除后上颌中线间隙的关闭、顽固性及复发,无论是否进行后续的正畸治疗。材料方法:作为回顾性研究.本研究纳入了在2002年9月至2011年6月之间进行了C0:激光系带切除的所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各项相关信息在手术当日及后续复查中均有记录.包括年龄、性别、上颔中线间隙大小、上颌尖牙萌出状态及是否进行正畸治疗。结果:在满足入选标准的59例患者中.31例(52.5%)进行了积极的正畸治疗,27例(458%)单纯进行了手术.1例患者正畸相关信息不全。在第一次复查时(2~12周).正畸患者中仅有4例牙间隙关闭.而非正畸患者中则没有看到间隙关闭。在第二次复查时(4~19个月).正畸患者中20例牙间隙关闭.而非正畸患者中的3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02)。在长期随访中(21~121个月),只有4例患者中线间隙持续存在,而其中3例仍在进行正畸治疗。结论:对于上颌中线间隙伴随系带肥大的间隙关闭。系带切除联合正畸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纯进行系带切除。本研究证明了上颌中线间隙治疗中多学科联合的重要性.理想的治疗团队中应该包括全科医师、口腔外科医师、牙周科医师及正畸医师。

  • 标签: CO2 系带切除术 系带 激光 中线间隙:上颌间隙
  • 简介:目的:探讨皮咽造瘘在头颈部肿瘤切除和重建手术后提供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1月一2012年7月.20例行头颈部手术的患者存我科接受皮咽造瘘,由皮咽造瘘胃管提供肠内营养支持。收集每例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患者信息、诊断、治疗方法、安放胃管时间及出现的并发症,对治疗效果和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能耐受皮咽造瘘口留置的胃管,无营养不良表现。留置胃管时间最短6d,最长84d,平均43.8d。在随访期内.1例患者的胃管意外脱山,2例患者的造瘘口渗出物较多,1例患者诉说胃管异物感比较明显,1例患者因反流性食管炎于术后第6天拔除胃管,其余患者均未发现明显的并发症。拔管后造瘘口可白行愈合,瘢痕小,不影响美观,、结论:皮咽造瘘是安全可行的,具有美观、舒适的优点,简便、经济,容易推广,并发症少,是一项值得推荐的肠内营养方法。

  • 标签: 经皮咽造瘘术 头颈部肿瘤 肠内营养
  • 简介:目的:比较波尔山羊和上海本地山羊作为上颌后牙区牙槽嵴顶上颌窦提升和种植治疗模型的可行性。方法:10只波尔山羊和10只本地山羊,处死后6h内取头颅进行观察。利用CBCT扫描观察上颌骨及上颌窦的解剖,记录上颌窦侧腔的宽度和可用骨高度。取上颌窦黏膜做组织学观察。采用SPSS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山羊的上颌窦底被1个前后向骨嵴分为侧腔和近中部。波尔山羊的上颌窦侧腔宽度和可用高度均大于本地山羊。结论:波尔山羊更适合做牙槽嵴顶上颌窦提升和牙种植的动物模型。上颌第一磨牙区中点是理想的提升与种植位点。

  • 标签: 动物模型 上颌窦 上颌窦底提升术 牙种植体
  • 简介:目的探讨牙槽突进路提升上颌窦底同期植入种植体的新技术及其临床效果。方法11位患者共12侧上颌后牙缺失.男6例。女5例,年龄31~70岁.缺牙部位牙槽骨的垂直高度1.3~4.0mm。牙槽突正中开窗,推升缺牙部位上颌窦底的牙槽骨,并同期植入种植体和骨粉.开窗处覆盖可吸收胶原膜。6~8个月后常规行二期手术并进行上部结构修复。结果所有11位患者共19颗种植体均获得良好骨结合,顺利完成上部烤瓷牙冠修复。随访3,12个月.种植义齿均正常行使功能。结论牙槽突开窗的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可获得良好的短期临床效果.该式较常规的侧面开窗上颌窦提升创伤小,并且可缩短治疗时间。

  • 标签: 上颌窦 牙种植 上颌窦底提升术
  • 简介:垂直骨量不足是上颌后牙种植的常见问题。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技术为种植体植入及修复创造了务件,成为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常规骨增量技术。穿牙槽嵴技术(内提升)虽然具有创伤更小、手术时间缩短、并发症更少等优点,但是要求医生具有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外提升)的经验,以便于临床中能够及时安全有效地处理内提升出现的并发症。上颌窦外提升虽可发生中黏膜穿孔、术后感染等并发症,但经过妥善处理,仍可获得良好的植骨效果和较高的种植体存留率。文章针对上颌窦外提升最常见的黏膜穿孔,针对其发生的风险因素及穿孔处理进行报告,为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的种植修复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牙种植 上颌窦底提升术 侧壁开窗入路 并发症 黏膜穿孔
  • 简介:该文旨在评估内镜辅助下口咽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在下颌骨髁突根部和颈部骨折中的应用。6例年龄小于16岁的患者(男1例,女例;年龄7-15岁,平均13.4岁1共有9侧下颌骨髁突根部和颈部骨折,骨折断端移位均大于45°。骨折分类根据常规X线片、CBCT或CT影像。

  • 标签: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下颌骨髁突 经口咽入路 骨折断端 青少年儿童 治疗方法
  • 简介:目的探讨排龈和自酸蚀技术联合治疗楔状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初诊楔状缺损患者35例,将同一患者的两侧患牙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颗患牙),试验组患牙使用排龈线排龈,暴露龈壁后使用倒锥钻在龈壁交界处和壁上分别制备固位沟,用德山自酸蚀黏结系统黏结,纳米树脂充填后抛光。对照组患牙在壁上预备釉质斜面,3M全酸蚀黏结,纳米树脂充填后抛光。结果充填后有6颗患牙有冷热敏感加重症状,试验组2例,对照组4例,1周后均恢复。随访2年,试验组充填成功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楔状缺损排龈后预备固位沟再用德山自酸蚀黏结,纳米树脂充填效果好。

  • 标签: 排龈 自酸蚀黏结剂 楔状缺损
  • 简介:目的:观察术前已完成鼻牙槽塑形矫治患儿在初期唇裂修补中同期行鼻畸形矫正对术后鼻外形的美观与对称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已完成术前鼻牙槽塑形矫治患儿69例,均采用改良旋转推进唇裂修复实施手术。中根据患侧外鼻形态恢复状况,确定是否行鼻畸形矫正,其中32例行鼻畸形矫正,37例未行鼻畸形矫正。2组均采用术后第4~5年面容照片打分方式进行鼻外形评定。评定结果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唇裂修复同期行鼻畸形矫正组和未行鼻畸形矫正组患儿,术后第4~5年鼻外形的美观与对称性平均得分为70.66±10.89和64.14±10.63.鼻畸形矫正组术后鼻外形显著优于未行鼻畸形矫正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唇裂修复中同期行鼻畸形矫正的患儿,其术后鼻外形的美观与对称性进一步改善,且对外鼻的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

  • 标签: 单侧完全性唇裂 鼻畸形 鼻畸形矫正 鼻牙槽塑形
  • 简介:目的探讨鼻内窥镜取出牙齿断根的手术方法。方法对在拔牙过程中断根进入上颌窦的13例患者中的15个牙根鼻腔-鼻窦内窥镜下行下鼻道入路上颌窦开窗鼻内窥镜直视下取根。结果13例患者中的11例均快速取出断根;2例患者由于断根位于窦黏膜下未进入窦腔而未取,长期观察无不良反应。所有患者观察均无继发上颌窦炎及上颌窦瘘的发生。结论采用鼻内窥镜取根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鼻内窥镜 上颌窦 断根
  • 简介:目的:介绍眶周小切口复位固定颧骨复合体骨折(ZMC)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共治疗93例ZMC骨折,其中单纯眶周(眉弓外侧和下睑缘下)小切口复位58例(62%),眶周小切口+上颌前庭沟切口复位35例(38%).术后行临床疗效和影像学观察,随访半年.结果:84例(90%)痊愈,面部畸形与眼球功能障碍完全恢复,眶周无明显瘢痕;9例(10%)明显改善.结论:ZMC骨折眶周小切口入路治疗创伤小,疗效好,可同期进行眶底探查与眶底骨缺损重建,对复杂性骨折还需联合口内切口复位固定.

  • 标签: 颧骨复合体 颌面部骨折 开放复位 眶周切口
  • 简介:目的评价上颌窦内、外提升应用于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量不足的种植义齿修复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中心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上颌后牙缺失行种植义齿修复患者127例,植入种植体216颗.其中,上颌窦外提升、内提升及常规种植的种植体数分别为40、61、115颗.于种植术后随访6~60个月,通过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比较各组间种植体累计存留率、骨结合状况和种植体周围骨吸收状况.结果在随访期内,各组间种植体5年累计存留率及完成上部结构修复1年内种植体周围骨吸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种植术后1年的骨吸收量平均每年小于0.2mm.结论上颌窦内、外提升与常规种植种植义齿修复效果无明显差异,种植体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及相关手术技巧的掌握.

  • 标签: 种植义齿 上颌窦内提升 上颌窦外提升 临床疗效
  • 简介:自体牙移植从20世纪中叶开始有文献记载(PubMed)至今仅有50年的历史,此间其经过不断地发展与进步,现已成为一种安全和具有可预测性的操作。虽然目前自体牙移植尚未被列入缺牙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中,但随着技术和材料的不断进步,其必将对保持牙列完整,恢复牙槽突高度,并提供可接受的美学和生理学结果做出更大的贡献。

  • 标签: 自体移植 牙移植 颌面创伤 牙槽突
  • 简介:牙髓血运重建通过彻底有效的根管消毒,尽量保护牙髓干细胞和牙乳头间充质干细胞,并为这些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其在信号分子和盖髓剂矿物三氧化物凝聚体的诱导下,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和成牙骨质细胞等,从而使牙根在长度和厚度上得以继续发育。在不久的将来,牙髓血运重建有可能成为年轻恒牙牙髓病变和部分根尖周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本文就近年来有关牙髓血运重建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牙髓 血运重建 年轻恒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