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检测缺血脑卒中(ischemicstroke,IS)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的分布情况,及其与慢性牙周炎(chronicperiodontitis,CP)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49例IS合并CP患者,40例IS无CP患者及45例单纯CP患者的龈下菌斑,提取细菌DNA,采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gingivalis,Pg)、福赛坦菌(Tannerellaforsythia,Tf)、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nucleatum,Fn)、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intermedia,Pi),并比较4种微生物在IS合并CP,IS无CP患者及单纯CP患者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结果:IS合并CP组细菌检测出率为:Pg75.51%,Tf97.96%,Fn91.83%,Pi67.35%,Tf和Fn的检出率显著高于Pg、Pi。IS无CP组细菌检测出率为:Pg37.50%,Tf32.50%,Fn27.50%,Pi25.00%。CP组细菌检出率为:Pg73.33%,Tf91.11%,Fn86.67%,Pi66.67%。IS合并CP组牙周致病菌检出率高于CP组,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IS合并轻、中、重CP组Fn的检出率分别为75.00%,95.83%,100%,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S合并CP组及CP组的龈下菌斑中4种牙周可疑致病菌的分布无明显差别。IS合并CP组Fn的检出率随慢性牙周炎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加。

  • 标签: 牙周致病菌 慢性牙周炎 缺血性脑卒中 聚合酶链式反应
  • 简介: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ORN)是头颈部大剂量放疗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常以慢性坏死及感染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吞咽困难、开口受限、咀嚼及语言障碍、面部软组织瘘管经久不愈、死骨暴露,严重者甚至造成病理性骨折,给患者的身心带来巨大痛苦,已成为口腔颌面外科及头颈外科领域棘手的临床难题。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于下颌骨ORN缺乏统一的分类、分期及相关治疗共识或指南,不同单位对于下颌骨ORN的诊治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科学的诊疗标准与规范,对该疾病的处理仍以个人或单位经验作为治疗依据,同时也缺乏客观有效的下颌骨ORN治疗后评价体系。为进一步统一和规范下颌骨ORN的诊疗标准,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治疗效果,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召集国内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反复讨论,汇集全国17家著名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专家的诊治意见,同时借鉴和参考国内外近年来对下颌骨ORN的研究成果与诊治经验,最终制订“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供临床医师参考。

  • 标签: 下颌骨 放射性骨坏死 专家共识
  • 简介:双膦酸盐类药物临床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变形性骨炎和其他代谢性骨病、多发性骨髓瘤以及与肿瘤转移相关的骨骼疾病。该类药物通过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而产生临床治疗作用。然而,双膦酸盐类药物,尤其是静脉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有致颌骨骨坏死的危险。目前,国内尚未有该类药物致下颌骨坏死的报道。作者报告1例口服双膦酸盐类药物阿仑膦酸钠(Alendronate,商品名福善美,Fosamax)致下颌骨骨坏死病例,并结合文献对双膦酸盐性颌骨坏死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其预防和治疗进行讨论。

  • 标签: 双膦酸盐 颌骨 骨坏死
  • 简介:目的:在建立小型猪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动物模型基础上,应用电镜技术研究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形成、发展的超微结构动态变化过程。方法:对6只小型猪右侧下颌骨进行25Gy和28Gy一次性照射,建立小型猪右侧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动物模型,分别于照射结束后3、4、5个月切取右侧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部位死骨,制备标本,进行电镜检查分析。结果:照射后的早期骨胶原纤维即受到破坏,骨细胞先出现细胞膜破坏,随后胞质出现空泡,细胞器裂解,最后出现核变化。大剂量照射后骨细胞的破坏出现早而重,并且加速了骨细胞的裂解、死亡。结论:骨细胞细胞膜及细胞质较细胞核对放射线更为敏感,照射后骨细胞死亡过程首先发生在细胞膜及细胞质内,与以往认为细胞核损伤在先的观点不同。

  • 标签: 放射性骨坏死 小型猪 电镜
  • 简介: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Bisphosphonate-RelatedOsteonecrosisoftheJaws,BRONJ)是长期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出现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主要表现为颌面部不愈合的瘘管,暴露的坏死颌骨。BRONJ作为一种新出现的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法也未统一,本文就BRONJ的新近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 发病机制 诊断治疗
  • 简介:目的:总结牙源性感染累及前纵隔的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护理经验。方法:14例下行性坏死性纵隔感染患者(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45岁).均为牙源性感染。其中,前上纵隔感染9例,整个前纵隔感染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心理护理、呼吸道护理.同时加强营养支持.积极治疗及控制基础疾病;术后根据引流管位置,做好双套管冲洗及胸腔冲洗.确保引流通畅。结果:除1例患者早期因感染性休克死亡外,其余患者均痊愈,死亡率为8.3%,发生肺部感染6例.ARDS2例,肾功能不全1例。结论: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需根据感染的部位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通畅的引流及科学的呼吸道护理.是控制病情发展和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 标签: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 清创 引流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高浓度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环境下髁突软骨细胞的死亡情况。方法临床收集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的髁突骨折患者无法复位的骨折片段上的软骨组织,体外培养人髁突软骨细胞,加入20μg/LTNF-α后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死亡情况(T组),分别与加入泛caspase抑制剂Z-VAD-FMK(ZT组)、特异性程序性坏死抑制剂Nec-1(NT组)和联合应用抑制剂(ZNT组)的细胞死亡情况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T组细胞大量死亡,剩余活细胞中活性氧(ROS)水平升高;ZT、NT和ZNT组细胞死亡和ROS水平显著低于T组(P〈0.05),ZNT组细胞死亡和ROS水平最低。结论高浓度TNF-α刺激下髁突软骨细胞的死亡类型有凋亡和程序性坏死,同时抑制二者可以显著提高软骨细胞的存活率。

  • 标签: 肿瘤坏死因子-Α 凋亡 程序性坏死 髁突软骨细胞 活性氧
  • 简介:桡侧游离前臂骨皮瓣(RFFF)应用广泛,过去常用于包括下颌骨的复合缺损。该文作者旨在介绍桡侧游离前臂骨皮瓣在非下颌骨头颈重建中应用的经验。回顾分析1998-2014年间采用RFFF骨皮瓣修复的患者。结果:142例接受头颈重建的患者中,25例采用RFFF骨皮瓣修复,包括上颌骨复合体(15例),上颌骨-眶骨复合体(4例),上颌骨-鼻骨复合体(4例),喉(1例)和锁骨(1例)。

  • 标签: 头颈重建 下颌骨 骨皮瓣 应用 前臂 游离
  • 简介:儿童口腔临床治疗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儿童保持完整的乳牙列,进而建立正常的恒牙列。儿童期的咬合紊乱不仅可影响儿童的口腔功能,妨碍牙齿及牙周组织的健康,还可影响口腔颌面软硬组织正常发育、颜面美观和心理健康。因此,目前对儿童时期咬合异常的早期矫治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及儿童牙医的重视,本文就儿童期常见的乳牙列前牙反、乳牙列后牙反及混合牙列期的个别恒牙反早期矫治的临床应用做一介绍。

  • 标签: 咬合紊乱 反 异位萌出 早期矫治
  • 简介:目的: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NM)是头颈部感染的严重并发症,由于缺乏对DNM的理解,死亡率过高。我们评估了牙源性DNM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和结果,并评估了影响DNM预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最新的概览。材料与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了2013年1月-2016年12月间因牙源性感染导致的DNM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

  • 标签: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 牙源性感染 危险因素 预后 严重并发症 DNM
  • 简介:目的研究放射性颌骨坏死(ORN)局部病灶的细菌类型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1月5日至2015年9月10日于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ORN患者局部病灶渗出液标本共106份,送检进行细菌培养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检出菌群的类型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106份送检标本中31份(29.2%)无细菌生长,75份(70.8%)分离培养出细菌。培养出细菌的标本中,双重和多重感染14份(13.2%),单菌种感染61份(57.5%);所有有菌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36种(95株),其中需氧菌25种(78株)、厌氧菌11种(17株),分别占比69.4%和30.6%。药敏试验发现,细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最敏感。对红霉素、克林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唑林、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耐药比例较高。结论ORN局部病灶细菌谱分布广泛,呈现出菌群多样性,且部分患者为无菌性坏死,因此临床上有必要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指导用药,避免抗菌药物的盲目使用。

  • 标签: 骨坏死 放射性 细菌 药敏试验
  • 简介:儿童期咬合紊乱不仅影响牙齿的正常萌出和替换,还影响颌面部骨骼、肌肉的正常发育和口腔功能,甚至可影儿童的心理健康。因此,对儿童期咬合异常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受到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早期矫治的目的是引导颌面部骨骼和肌肉的正常发育、防止乳牙间隙的丢失、顺利完成恒牙列的替换。多数病例可以通过简单的早期矫治恢复正常的咬合和口腔功能.无需在恒牙列替换后再进行复杂的矫正治疗。即使是复杂的病例也可通过早期治疗减小错殆程度,简化后期治疗或避免进行拔牙减数治疗及外科正颌手术治疗。本文就儿童期常见错殆畸形的矫治时机和预防进行讨论。

  • 标签: 咬合紊乱 早期矫治 反(牙合) 开胎 牙齿拥挤
  • 简介:小儿从出生到建立完好的恒牙列,是个漫长的过程。在此期间,常见的龋、牙齿发育异常、口腔不良习惯等,均会对牙、颌、面的生长产生影响,导致面型异常及各种错牙合畸形。如对正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儿童采取早期治疗,治疗效果最好,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常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用比较简单的矫治方法和矫治器改正,及早地阻断错牙合畸形的发展,引导牙、颌、面正常发育。开展早期治疗,要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依据生长发育的规律和发育的顺序进行诊断和治疗。早期治疗可能只是整个治疗计划的一部分,大多数的患儿常常需要到替牙期后再进行后期常规正畸治疗,所以要把乳牙、混合牙列期的早期治疗作为从乳牙、混合牙列期到恒牙列期的整体正畸治疗过程的一个环节来正确认识。

  • 标签: 牙颌畸形 早期防治
  • 简介:复发性坏死性黏液腺周围炎是复发性口疮的最重型,溃疡疼痛剧烈,病程常迁延数月或更久,病变有由口腔前份向后发展的倾向,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最终诊断常需根据溃疡好发部位、溃疡的特点、有无复发性、全身情况及活检与特异性溃疡和肿瘤相鉴别。

  • 标签: 复发性坏死性黏液腺周围炎 瘢痕 下唇 颊黏膜.
  • 简介:目的:探讨下颌骨肌瓣联合面颈胸旋转皮瓣修复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清创术后下颌骨合并颊部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下颌骨肌瓣联合面颈胸旋转皮瓣修复6例因难治性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清创术后缺损。结果:应用下颌骨肌瓣联合面颈胸旋转皮瓣修复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清创术后缺损,所有皮瓣均存活良好,未出现供区并发症。所有患者语言、吞咽功能良好,面部外形满意。随访16~24个月,平均20.6个月,患者病情均无复发。结论:下颌骨肌瓣联合面颈胸旋转皮瓣制备简单、快速,适合同期修复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清创术后下颌骨"L"形缺损合并颊部软组织缺损。

  • 标签: 放射性骨坏死 下颌骨肌瓣 面颈胸旋转皮瓣 下颌骨重建
  • 简介:目的应用锥体束计算机断层(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技术分析正畸牙移动早期牙根吸收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08例正畸患者,432颗上切牙,治疗前及治疗5~9个月,平均(6.9±1.24)个月后分别拍摄上颌4个切牙CBCT。记录患者性别、初诊年龄、拔牙与否、安氏分类及追踪时间长短。对牙根吸收程度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将发生根吸收超过1mm定义为具有临床意义的根吸收。结果上切牙的平均根吸收量为(0.45±0.49)mm,13.8%的上切牙及27.8%的患者发生了有临床意义的根吸收,2%的上切牙及6.5%的患者发生了严重根吸收,其中最大根吸收量为4.58mm。以牙根吸收量为因变量,患者性别、初诊年龄等为自变量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未显示与牙根吸收明显相关的危险因素。结论正畸治疗早期有临床意义的上切牙根吸收较为常见,但大多数较轻微。早期根吸收可能主要与患者的个体易感性有关。

  • 标签: CBCT 正畸牙移动 牙根吸收
  • 简介:树脂渗透治疗是一种新的阻断早期龋发展的方法。它可以阻断尚未形成腔洞的早期龋损进展,与再矿化治疗同样,是治疗早期龋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填补了龋病的非创伤性和创伤性治疗间的空白,被认为是一种最小的干预治疗。因此本文就树脂渗透治疗原理、树脂渗透治疗效果、影响树脂渗透治疗效果的因素以及应用展望等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树脂渗透治疗 早期龋 再矿化 最小干预治疗
  • 简介:早期正畸治疗中生长发育问题美国檀香山永,真须雄许多类型的错畸型提倡采用早期正畸治疗。诸种因素亦说明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在生长发育期积极采用早期正畸治疗,可协调上、下颌骨关系。混合牙列期考虑到并充分利用生长潜能。可使许多牙列拥挤的病例采用不拔牙方案进行矫...

  • 标签: 生长发育 正畸治疗 治疗中 生长发育期 混合牙列期 颌骨关系
  • 简介:目的:分析早期咬合创伤性牙痛的特点。确定早期咬合的概念范围与定义,初步探讨诊断标准及防治方法。材料与方法:对临床诊断早期咬合创伤性牙痛的17例病例进行检查,治疗的临床分析。结果:17例早期咬合创伤性牙痛病例包括前牙3例,前磨牙5例,磨牙9例,表现为不明原因的牙痛,偶有咬合至某一个位置疼痛,有时定位不准确,检查偶有叩痛,经反复检查可查及咬合高点,但X线片检查牙体及牙周膜并未见改变,经调He治疗后1周内症状可得到明显的缓解。结论:临床上确实存在单纯因咬合创伤引起的早期牙痛,仔细检查可查到咬合创伤点,但不能查到牙体及牙周组织的损害,在临床应引起重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免引起进一步的损伤,有关单纯性咬合创伤引起早期牙痛的发病原因及机理有待深入研究。

  • 标签: 咬合创伤性牙痛 诊断 临床分析 咬合调整
  • 简介:PITX2作为转录因子,在生物的早期发育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它与多个器官的发生发育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心脏、血管、脑、肌肉、骨骼、眼睛等。而Pitx2对牙齿的影响则是通过Axenfeld-Rieger综合征发现的。本文就Pitx2与牙齿早期发育的某些相关基因之间相互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PITX2 牙齿早期发育 信号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