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口腔正畸临床治疗设计》(ISBN:978-7-5591-1024-4)由德国著名正畸教授AndreaWichelhaus主编,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秦科教授主审,高丽霞医生(杭州口腔医院)和田玉楼教授(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主译,内容非常实用,基础到临床均有涉及。将于2019年4月由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 标签: 口腔正畸 临床治疗 新书介绍 设计 中国医科大学 口腔医学院
  • 简介:目的探讨甘氨酸龈下喷砂联合引导组织再生术(GTR)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有效。方法28例伴有牙槽骨吸收的种植体周围炎患者,按照随机、双盲、对照原则将种植体(共34枚)分成2组,分别行GTR,其中试验组(n=18)在术中使用甘氨酸龈下喷砂系统对种植体表面进行清创;对照组(n=16)采用塑料刮治器对种植体表面进行清创。在治疗前(基线)、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和治疗后12个月进行临床指标的检测,包括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BI)、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水平(CAL)及影像学垂直骨增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每个时间点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自身对比,并在基线、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和治疗后12个月进行临床指标的组间对比,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基线,试验组和对照组各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后PLI、BI、PD、CAL及影像学垂直骨增量均较治疗前(基线)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3个月,试验组与对照组BI、PLI、PD、CA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BI=5.103,PBI=0.031;tPLI=5.556,PPLI=0.025;tPD=4.440,PPD=0.043;tCAL=4.879,PCAL=0.034)。患者治疗后6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的PD、CA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PD=4.994,PPD=0.033;tCAL=4.831,PCAL=0.035)。患者治疗后12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的PD、CA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PD=4.302,PPD=0.046;tCAL=4.325,PCAL=0.048)。患者治疗后6及12个月,试验组与对照组种植体的PLI和BI均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影像学垂直骨增量在治疗后3、6、12个月试验组较对照组增加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831,P3=0.035;t6=4.412,P6=0.044;t12=5.087,P12=0.031)。结论在改善种植体周围炎炎症水平及促进牙槽骨再生方面,甘氨酸龈下喷砂联合GTR较机械刮治联合GTR更具优势,可�

  • 标签: 引导组织再生术 牙龈下刮治术 种植体周围炎 甘氨酸龈下喷砂
  • 简介:目的:通过对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种植中心收治的牙种植患者牙槽骨骨质量进行回顾分析,总结种植患者牙槽骨骨质量的基本情况。方法:记录387例种植患者的年龄、性别、种植部位及骨质量分类,通过Excel和SPSS22.0软件包对其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及回顾分析。结果:387例患者中,骨质量分类集中在Ⅱ类和Ⅲ类,Ⅰ类骨较少,无Ⅳ类骨。种植部位主要集中在后牙区,下颌后牙区缺失牙所占比例最大,其中上颌后牙区Ⅲ类骨比例最高;下前牙区Ⅱ类骨比例最高。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并且患者的年龄范围大多在20~60岁之间,各年龄段骨质量均以Ⅲ类居多。行附加手术的患者中,Ⅲ类骨人数最多。结论:不同种植位点处骨质组成不同;年龄、性别对牙槽骨骨质量有一定影响,在骨质量较差的部位,种植附加手术的比例增高,不同类型骨质量对种植失败率也有一定影响。

  • 标签: 牙槽骨骨质 种植体 影响因素 回顾性分析
  • 简介:目的:通过建立大鼠慢性牙周炎和IgA肾病复合模型,利用牙周指标如龈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及附着丧失和肾脏病理染色指标等初步探讨慢性牙周炎和IgA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SD大鼠,通过结扎和细菌感染方法建立牙周炎模型,灌胃、皮下注射等方法建立IgA肾病模型,12周末检测大鼠牙周指标、肾脏临床及病理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牙周指标和肾脏指标,确认成功建立所需的动物模型,尤其复合模型组的牙周指标较牙周炎组更高(P<0.001),同时复合模型组的肾脏病理评分和单纯肾病组相比较高(P<0.05)。结论:慢性牙周炎和IgA肾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可能会互相影响发生发展。

  • 标签: 慢性牙周炎 肾小球肾炎 IgA 大鼠
  • 简介:目的评价二极管激光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AU)的疗效。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资讯、Medline、CENTRAL、EMBASE和PubMed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至2018年7月,收集有关二极管激光治疗RAU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筛选并提取数据后采用Revman5.3.3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1篇,涉及877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RAU患者接受二极管激光治疗后疼痛症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均较对照组患者明显降低(WMD=2.76,Z=3.91,P<0.001),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OR=4.97,Z=7.99,P<0.001),溃疡愈合时间也明显缩短(WMD=-2.44,Z=4.14,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二极管激光能够显著缓解RAU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愈合时间,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 标签: 激光 半导体 口炎 口疮性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制备聚己内酯(PCL)/Ⅰ型胶原(COLI)/氟磷灰石(FA)复合支架用于牙周组织再生,并进行生物相容及成骨诱导性能的检测。方法:制备PCL/COLI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并在其表面合成FA矿化涂层,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其形貌。同时分离培养人牙周膜细胞,并与支架浸提液共培养,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通过碱性磷酸酶(ALP)染色、茜素红染色和VonKossa染色观察复合支架对人牙周膜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结果:PCL/COLI/FA复合支架呈三维网状结构,FA晶体分布于支架表面。CCK-8结果证明人牙周膜细胞在复合支架上增殖情况良好。ALP染色、茜素红染色和VonKossa染色结果提示复合支架可诱导人牙周膜细胞成骨分化。结论:PCL/COLI/FA复合支架生物相容良好并具有成骨诱导潜能,有望作为牙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 标签: 聚己内酯 Ⅰ型胶原 氟磷灰石 人牙周膜细胞 成骨分化
  • 简介:目的研究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不同年龄组骨Ⅱ类高角患者切牙区牙槽骨高度、厚度、骨开窗及骨开裂等根周牙槽骨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骨Ⅱ类高角患者46例,其中青少年组26例,年龄(12.9±1.2)岁;成人组20例,年龄(22.3±3.2)岁。收集患者正畸治疗前拍摄的CBCT三维影像数据,独立t检验(正态分布)或Mann-WhitneyU检验(偏态分布)比较两组患者右侧上下颌切牙区牙槽骨高度及厚度特征,卡方检验两组患者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结果骨Ⅱ类高角成年患者切牙区唇舌(腭)侧牙槽骨附着高度低于青少年患者(P<0.05);成人组切牙区唇舌(腭)侧釉牙骨质界下2mm处及根尖部牙槽骨厚度薄于青少年组(P<0.05);成人组切牙区唇舌(腭)侧牙槽骨面积少于青少年组(P<0.05)。骨Ⅱ类高角成年患者正畸治疗前切牙区牙槽骨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分别为10.00%和32.50%;青少年患者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分别为3.37%和14.90%;成人组切牙区牙槽骨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高于青少年组(χ^2骨开窗=6.794,P骨开窗=0.009;χ^2骨开裂=16.030,P骨开裂<0.001)。结论骨Ⅱ类高角成年患者切牙区根周牙槽骨量少于青少年患者,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高于青少年患者。

  • 标签: 骨性Ⅱ类 高角 年龄组 骨开窗 骨开裂
  • 简介:重度牙周炎患者伴有上前牙扇形移位是临床治疗中常见的难题。临床中,医生需运用多学科的知识综合考虑如何恢复健康、重建功能及改善美观,并结合实际情况和患者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针对新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调整。文章通过1例应用多学科手段治疗的重度牙周炎合并上前牙前突复杂病例,讨论美学区牙齿拔与留、缺失牙修复、龈乳头重建等临床问题,期望为前牙美学区域的多学科治疗提供经验。

  • 标签: 前牙缺失 多学科治疗 病理性牙移位 龈乳头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