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衰老是人体组织器官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减退的不可逆现象。营养对衰老和年龄相关疾病有显著的影响。宏量营养素比例的改变和一些微量元素与营养补充剂可延缓衰老和年龄相关疾病的发生。对营养因素影响衰老主要集中在IIS、TOR、Sirtuin和AMPK信号通路。本文就关于营养素摄入与人体衰老和年龄相关疾病的研究做一总结和综述,探讨通过营养干预措施延缓衰老和年龄相关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 标签: 营养 营养素 衰老 年龄相关疾病
  • 简介:目的:研究Demirjian法(下文简称"D法")推断南京地区儿童自然年龄的适用性。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年龄在3~16岁患者的全口曲面断层片共644例,其中男性378例,女性266例。按照D法进行牙龄推断,所得牙龄与自然年龄进行配对t检验,通过建立单因素数学模型探索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直接运用D法对南京地区儿童进行牙龄推断,所得出的结果与实际年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建立南京地区儿童牙齿成熟度与自然年龄间的数学模型,得到自然年龄与牙总成熟度的拟合曲线方程:男子组为Y=43.37SIN(0.02579X-1.138)+30.6SIN(0.04275X+0.9984)+3.019SIN(0.08706X+1.649),女子组为Y=55.93SIN(0.04001X-1.642)+90.97SIN(0.05389X+0.7095)+44.25SIN(0.06254X+3.384)。将其推断的年龄与实际自然年龄比较,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建立儿童牙齿成熟度与自然年龄间的数学模型,可以利用牙齿发育程度较为准确推断南京地区3~16岁儿童的自然年龄

  • 标签: 牙龄 DEMIRJIAN法 自然年龄
  • 简介: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青少年(12~〈18岁)和成年(18~30岁)错患者正畸治疗合作度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配戴固定矫治器治疗的72例青少年错患者与50例成年错患者,各自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正畸治疗及简单交待注意事项,干预组由从事正畸治疗工作的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根据自制患者合作行为评估表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青少年错患者,干预组治疗过程中的合作度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成年错患者,干预组治疗过程中的合作度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明显改善青少年错患者在正畸治疗过程中的合作度,对于成年错患者影响较小。

  • 标签: 心理干预 错 正畸治疗 青少年 成年人 合作度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年龄组牙釉质酸蚀后的超微结构。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外科拔除的牙齿24颗,分为乳牙组(9~12岁)、年轻恒牙组(10~14岁)、青年恒牙组(25~40岁)、老年恒牙组(60岁以上)。用酸蚀剂处理不同年龄组牙齿的颊侧牙釉质表面,各实验样本分别冲洗、固定、脱水、干燥、喷金,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各组被处理表面的超微结构形态。结果乳牙组釉质表面较粗糙,釉柱排列形态不规则.相同的酸蚀时间乳牙组的牙釉质脱矿比恒牙明显。年轻恒牙组可见明显的釉柱端凹陷,釉柱表层排列松散;青年恒牙组牙釉质表面排列规整、致密,未见釉柱端凹陷;老年恒牙组牙釉质成不规则的点隙、裂沟,原有的釉质结构部分消失,蜂窝状结构明显。结论不同年龄组牙釉质抗酸能力及脱矿形式不同。

  • 标签: 牙釉质 酸蚀 扫描电镜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患者烤瓷冠修复后龈沟液成分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就诊,需进行烤瓷单冠修复的患者100名作为受试对象,其中男、女性各50名,年龄20-59岁,按年龄段分成20-29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每组25名。采用钴铬合金烤瓷单冠进行修复,分别在修复前及修复后1个月检测基牙龈沟液的分泌量以及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结果:修复后1个月基牙龈沟液分泌量以及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高于修复前。但随着年龄增加,龈沟液分泌量及炎性因子升高的量越少。龈沟液分泌量,在20-29岁组,30-39岁组治疗后显著高于治疗前,在40-49岁组,50-59岁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白细胞介素1β,各组治疗后1个月均显著高于治疗前。白细胞介素6,各组治疗后1个月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肿瘤坏死因子,在20-29岁组,30-39岁,40-49岁组治疗后显著高于治疗前,在50-59岁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钴铬合金烤瓷单冠修复可使各年龄组患者龈沟液分泌量增加,相关炎性因子表达增高。但年龄越大,升高的量越少。

  • 标签: 钴铬合金 烤瓷冠 龈沟液 炎性因子
  • 简介:目的研究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不同年龄组骨性Ⅱ类高角患者切牙区牙槽骨高度、厚度、骨开窗及骨开裂等根周牙槽骨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骨性Ⅱ类高角患者46例,其中青少年组26例,年龄(12.9±1.2)岁;成人组20例,年龄(22.3±3.2)岁。收集患者正畸治疗前拍摄的CBCT三维影像数据,独立t检验(正态分布)或Mann-WhitneyU检验(偏态分布)比较两组患者右侧上下颌切牙区牙槽骨高度及厚度特征,卡方检验两组患者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结果骨性Ⅱ类高角成年患者切牙区唇舌(腭)侧牙槽骨附着高度低于青少年患者(P<0.05);成人组切牙区唇舌(腭)侧釉牙骨质界下2mm处及根尖部牙槽骨厚度薄于青少年组(P<0.05);成人组切牙区唇舌(腭)侧牙槽骨面积少于青少年组(P<0.05)。骨性Ⅱ类高角成年患者正畸治疗前切牙区牙槽骨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分别为10.00%和32.50%;青少年患者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分别为3.37%和14.90%;成人组切牙区牙槽骨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高于青少年组(χ^2骨开窗=6.794,P骨开窗=0.009;χ^2骨开裂=16.030,P骨开裂<0.001)。结论骨性Ⅱ类高角成年患者切牙区根周牙槽骨量少于青少年患者,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高于青少年患者。

  • 标签: 骨性Ⅱ类 高角 年龄组 骨开窗 骨开裂
  • 简介:目标:利用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阐明按年龄和性别分层的口腔舌鳞状细胞癌(OTSCC)生存预测因子的差异。方法:SEER用于计算1973年至2012年间OTSCC患者的生存趋势。

  • 标签: 舌鳞状细胞癌 流行病学 监测 性别 年龄 口腔
  • 简介:目的评价直丝弓矫治器排齐整平阶段Nance弓加强支抗的三维表现.方法选择中度以上拥挤,上颌减数双侧第一前磨牙的患者41例,随机分组,20例不用辅助支抗装置作为对照组,21例粘Nance弓作为Nance组.排齐整平前后取模型并拍头颅侧位片.模型用RolandLPX-1200三维点激光扫描仪数字化,使用测量软件(Rapidform2006(R))处理分析治疗前后上颌第一磨牙各牙尖标志点三维向上的线距及磨牙角度变化.并对头颅侧位片的前牙变化进行测量.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测量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排齐整平阶段前牙唇倾控制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在矢状向、横向及扭转的控制上Nance组与对照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以中央窝点为例,对照组磨牙有1.269mm的近中移动,Nance组有0.537mm的近中移动(P<0.01);对照组磨牙有0.522mm的腭向缩窄,Nance组有0.145mm扩宽(P<0.001);对照组磨牙出现3.172°近中颊向扭转,Nance组有0.402°扭转(P<0.01).结论Nance弓在控制磨牙的矢状向位置、宽度和扭转上是可靠的.

  • 标签: NANCE弓 模型测量 三维分析 排齐整平 支抗丧失
  • 简介:目的:目的:研究与牙齿发育相关的骨形态发生蛋白7(bonemorphogeneticproteins7,BMP7)信号分子在小型猪乳磨牙胚中的特异性时空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小型猪第三乳磨牙胚作为研究对象,获取不同孕期的小型猪胎猪胚胎的下颌骨,分别进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放射性核素标记探针的原位杂交及实时定量RT-PCR检测BMP7分子在小型猪乳磨牙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结果:HE染色显示小型猪第三乳磨牙在胚胎E40、E50、E60分别处于帽状期、钟状期以及钟状晚期(分泌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从蛋白水平显示,BMP7在E40时在成釉器和间充质均有表达,成釉器表达相对强于间充质;在E50时,BMP7仍然表达在牙胚成釉器和间充质,与E40表达情况类似;在E60时则主要集中表达在间充质特别是前成牙本质细胞和前成釉细胞。原位杂交与实时定量RT-PCR从mRNA水平也验证了其表达趋势与免疫组织化学基本一致。结论:BMP7信号分子在小型猪乳磨牙发育过程中呈特异性的时空表达,提示其与牙齿形态发生和细胞分化相关。

  • 标签: 骨形态发生蛋白7 牙齿发育 小型猪
  • 简介:目的探讨TipEdgePlus差动直丝弓技术治疗伴有重度深覆黯和深覆盖错骀畸形不同治疗阶段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样本包括恒牙初期伴有重度深覆黔和深覆盖的前突错殆畸形患者23例,平均年龄13.6±1.8岁。上颌均拔除第一双尖牙,下颌拔除第二双尖牙14例,拔除下颌第一双尖牙9例,并使用Tip—EdgePlus技术治疗,治疗前、第一期打开咬合后、第二期关闭拔牙间隙后和第三期正轴完成后分别拍摄头颅侧位片并测量,进行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和多个均数之间两两比较的q检验。结果治疗后患者覆黯、覆盖和软硬组织侧貌明显改善。打开咬合发生在第一期,覆殆从5.35mm减小到0.52mm(P〈0.05)。上颌切牙的倾斜度U1/SN第一、二期分别减小20.21°和7.56°(P〈0.05),第三期增加10.16°(P〈0.05);上中切牙突度U1-AP第一、二期分别减小6.41mm和2.79mm(P〈0.05),第三期增加2.19mm(P〈0.05)。结论未使用额外支抗的Tip—EdgePlus技术能够成功矫正伴有重度深覆殆和深覆盖错骀畸形,打开咬合发生在治疗第一期,第三期能够控制上切牙的根舌向转矩移动。

  • 标签: Tip—Edge Plus技术 深覆[牙合] 深覆盖
  • 简介:目的:初步比较人牙周膜干细胞(humanperiodontalligamentstemcell,PDLSC)在牙根不同发育阶段时的增殖能力和成牙/成骨能力的差异,为组织工程化牙齿的种子细胞来源提供一定的实验基础。方法:分别分离培养来自人根尖孔未闭合及根尖孔完全闭合牙齿的PDLSC,通过MTT法检测其增殖能力,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试剂盒法检测其ALP活性,茜素红染色法检测两者的体外矿化能力,Westernblot检测其牙本质基质蛋白1(dentinmatrixprotein1,DMP1)、牙本质涎蛋白(dentinsialoprotein,DSP)、核心结合因子(runt-relatedtranscriptionfactor2,RUNX2)和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osterix,OSX)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来自人根尖孔未闭合牙的PDLSC的增殖活性、ALP活性和矿化能力、DMP1、RUNX2、DSP和OSX蛋白的表达量均高于根尖孔完全闭合牙的PDLS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LSC的增殖和成牙/成骨能力随着牙根发育阶段的不同而变化,随着牙根发育的完全,PDLSC的增殖能力和成牙/成骨能力均下降,这种影响可能是由于牙根不同发育阶段牙根周围微环境的变化而导致的。

  • 标签: 牙根发育 牙周膜干细胞 增殖能力 成牙 成骨分化
  • 简介:以往研究采用两种标记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STRO-1,检测牙髓组织中具有问充质干细胞特性的细胞。本研究目的是研究成人正常牙髓和牙髓损伤愈合期间α—SMA和STR0—1的表达谱特征。健康牙髓通过机械暴露后,采用MTA或者氢氧化钙盖髓,从而在暴露的牙髓表面诱导

  • 标签: 干细胞标记物 Α-SMA 人牙髓 免疫组化分析 损伤愈合 α平滑肌肌动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