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1 个结果
  • 简介:口腔软腭区域是腭部整形手术涉及的区域,作者在长期进行唇腭裂手术的基础上,观察到在腭裂修复术、软腭成形术等手术时,如果能在术前测量得到准确的软腭长度数据,则有利于手术者根据患者个体化情况制定手术方案,更好的恢复软腭功能和语音功能。在目前国内常规的手术器械中,尚无用于腭部测量的专用。由此作者根据人体口腔及软腭的形态设计了一种软腭测量,为临床软腭测量提供便捷的工具。

  • 标签: 腭裂 软腭 软腭测量尺
  • 简介:本研究的目的是估算冠延长手术中需暴露的牙齿结构的量。在口腔的前牙美学区,冠延长术可能会导致生物学宽度问题和继发的美学问题。本文展示了以生物学基础为前提,行牙周美学冠延长术的步骤和方法。本研究采用一系列新的测量标准(测量),依据已知的合理的牙齿比例关系,测量牙齿理想的临床冠高度,和邻面牙间乳头处的适宜骀龈位置。牙冠的生物学高度的定义是切缘到牙槽嵴顶的距离,其后从功能角度确定牙冠高度,最终的目的是确立和形成适宜的牙齿结构,利于修复边缘的放置,建立健康的牙龈复合体和达到令人满意的美学效果。

  • 标签: 美学冠延长
  • 简介:颧骨复合体骨折(zygomaticcomplexfractures,ZCF)是颌面部常见的骨折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类。随着"功能与外形双项标准"的提出,颧骨复合体骨折的开放治疗逐渐增多。本文介绍了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颧骨复合体骨折的规范治疗做一简述。

  • 标签: 颧骨复合体骨折 骨折固定 复位
  • 简介:牙列末端游离缺失是老年患者最常见的缺牙方式,如不及时修复,对患者的咀嚼、生活和全身健康会造成不同程度负面影响。由于全身状况、余留牙的健康和经济状况等因素,对老年患者而言,可摘局部义齿(RPD)目前仍是主要的修复手段。此类

  • 标签: 老年患者 游离端 可摘局部义齿 疼痛
  • 简介:口腔颌面部外伤是常见的意外伤害,占全身外伤的5%,其中有90%患者伴有牙齿外伤。儿童牙齿外伤的发生率更高,由于儿童外伤患者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其治疗和预后较复杂,治疗计划的制定除急诊处理外,还要考虑牙体牙髓的治疗、咬合诱导以及进一步的修复治疗等多方面因素。外伤乳牙的治疗除了对症处理外,还应预估外伤对继承恒牙胚的影响。本文依据年轻恒牙及乳牙的特点,结合临床经验,分类总结了儿童牙外伤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牙外伤 年轻恒牙 乳牙
  • 简介:本研究从心理角度,以主题统觉测试法,分析唇裂和腭裂儿童的人格特征及基本人格趋向,为心理和医学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先天性唇腭裂畸形患儿的个性心理发展受到影响。

  • 标签: 唇腭裂患儿 社会心理 主题统觉测试
  • 简介:该文旨在评估内镜辅助下经口咽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下颌骨髁突根部和颈部骨折中的应用。6例年龄小于16岁的患者(男1例,女例;年龄7-15岁,平均13.4岁1共有9侧下颌骨髁突根部和颈部骨折骨折移位均大于45°。骨折分类根据常规X线片、CBCT或CT影像。

  • 标签: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下颌骨髁突 经口咽入路 骨折断端 青少年儿童 治疗方法
  • 简介:颧骨位于面中部,参与面部宽度和突度的形成,是面部结构、功能和美观的关键标志。因其体表位置较突出,易受外力作用发生骨折。又因其参与眶外侧壁、眶底及颧弓的构成,故颧骨的骨折常波及上述邻近骨而引发颧骨复合体骨折。根据最小侵袭理论,采用合理的手术切口,应用恰当的内固定材料,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结合临床具体病例,运用循证医学证据分级和检索的方法对1例颧骨骨折患者的治疗进行探讨。

  • 标签: 颧骨骨折 手术入路 内固定材料 循证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人烤瓷修复中桥体龈形态对牙槽嵴黏膜的影响。方法对150例老年人单个后牙缺失患者随机分组.进行船底式桥体和改良鞍式桥体设计,行钻铬烤瓷冠桥修复。修复后6~12个月复诊.检查不同桥体龈形态设计的修复体牙槽嵴黏膜的红肿情况及桥体区食物滞留情况。结果修复后6~12个月,船底式桥体牙槽嵴黏膜红肿发生率明显低于改良鞍式桥体设计(X^2=5.79,P〈0.05),桥体区食物滞留发生率略低于改良鞍式桥体(X^2=1.19,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船底式桥体可以有效保护桥体黏膜组织,是老年人烤瓷桥修复的理想桥体设方式。

  • 标签: 烤瓷冠桥 船底式桥体 改良鞍式桥体 食物滞留
  • 简介:目的:探讨游离缺牙患者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前后咀嚼运动不同时段脑血流变化。方法:从临床选择双侧游离缺牙患者16例,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探测仪,记录其咀嚼前、咀嚼5min和咀嚼10min三个时段的大脑中动脉脑血流数值,在患者可摘局部义齿修复1个月后,再分别测量其三个时段的脑血流数值,比较修复前后咀嚼运动不同时段脑血流流速的变化。结果:患者修复前后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游离缺牙患者修复前、后咀嚼5min的Vs、Vd、Vm值均有显著差异(P〈0.05),修复前、后咀嚼10min的Vd、Vm值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可摘局部义齿的修复恢复了游离缺牙患者的咀嚼功能,脑部供血量有所增加,咀嚼运动具有促使老年人脑血流量增加的趋势。

  • 标签: 咀嚼 脑血流 游离端缺牙 义齿 局部 可摘
  • 简介:目的:解决全口曲面断层上颌牙体根端水平状大片低密度影现象,提高牙体影像清晰度。方法:使用法国产trphy曲面断层机,嘱患者做下颌中切牙前伸错,挺胸低头,舌体上提,将上下颌中切牙牙根冠相对长轴线进入垂直断层域后进行投照。结果:发现上颌全牙列牙体或牙根部水平长条黑色低密度影的原因,是患者舌体小,口咽腔空容积大,降低了X射线阻射率,掩盖了上颌牙体根影像。结论:采用下前牙错前伸,大低头、舌体上提摆位法,改变了X线穿过的路径,避开了口咽腔的低阻射区与上颌牙列根影像的重叠,提高了全口牙曲面断层影像质量和临床诊断准确率。

  • 标签: 曲面断层 上颌牙列 大片状低密度影
  • 简介:目的:探讨暂时固定桥对双端固定桥桥体龈密合度的影响。方法:选择37例拟行后牙三单位双端固定桥修复的患者,按常规步骤制作修复体,选用Luxatemp材料制作暂时固定桥,复诊时检查双端固定桥桥体龈密合情况,同时针刺法检测并记录缺牙区黏膜厚度。结果:初次复诊时13例双端固定桥桥体龈不密合,缺牙区黏膜厚度2.215±0.410mm;24例密合,缺牙区黏膜厚度1.918±0.128mm,二者有显著性差异。13例不密合者磨去暂时固定桥桥体部分,观察1周,再次复诊时12例恢复密合。结论:暂时固定桥在牙合力作用下使桥体覆盖区的黏膜发生弹性形变,导致双端固定桥桥体龈端出现间隙。黏膜的变形与黏膜厚度有关,且具有可复性。

  • 标签: 暂时固定桥 桥体 密合度
  • 简介:儿童口腔临床治疗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儿童保持完整的乳牙列,进而建立正常的恒牙列。儿童期的咬合紊乱不仅可影响儿童的口腔功能,妨碍牙齿及牙周组织的健康,还可影响口腔颌面软硬组织正常发育、颜面美观和心理健康。因此,目前对儿童时期咬合异常的早期矫治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及儿童牙医的重视,本文就儿童期常见的乳牙列前牙反、乳牙列后牙反及混合牙列期的个别恒牙反早期矫治的临床应用做一介绍。

  • 标签: 咬合紊乱 反 异位萌出 早期矫治
  • 简介:乳牙龋病是最常见的儿童口腔疾病之一,当其继续发展时,可能造成牙髓感染。根据其牙髓感染程度不同,采用的牙髓治疗方式也有所差异。本文就乳牙的牙髓治疗进行综述。

  • 标签: 乳牙 活髓保存治疗 牙髓摘除术
  • 简介:影响牙再植的因素众多,牙再植的成功率并不高。如何改善牙再植的预后一直是儿童牙科临床面临的一大挑战。牙再植的过程一般包括患牙及牙槽窝的处理、惠牙再植和固定。辅助治疗则包括全身性抗生素的应用、局部抗菌措施、破伤风疫苗的强化等。由于牙根发育程度的不同以及惠牙根面牙周膜细胞活性状态的差异等原因,患牙的根面处理及再植后的固定措施有所差异。此外,还需根据患牙牙根发育是否完全、患牙根面是否有活性牙周膜细胞覆盖等对患牙牙髓进行相应的观察或处理。本文拟就这些方面进行简要的介绍。

  • 标签: 牙脱位 牙再植术 牙周膜细胞 根面处理 固定
  • 简介:目的:评估种植体支持的单悬臂修复的留存率、成功率(无并发症)和边缘骨吸收,并评价悬臂长度对种植体支持的单悬臂修复效果影响。方法:检索截止2016年5月1日在Pubmed和CochraneCentralRegisterofControlledTrials数据库收录的相关英文临床研究文献,从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中提取种植体留存率、种植修复成功率和边缘骨吸收等数据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检索到相关的题目和摘要263条,最终纳入16篇文献。6篇文献报道了种植体支持的局部固定义齿,meta分析显示是否带有单悬臂梁对其成功率、种植体留存率和边缘骨吸收均无显著影响。10篇文献报道了种植体支持的全口义齿,其种植体留存率为97%~100%,种植修复成功率为52%~98%,平均边缘骨吸收为0.23~1.73mm。没有文献报道悬臂长度对种植修复有不良影响。结论:种植体支持的单悬臂修复体是一个可预期的治疗选择。当种植体支持的局部固定义齿悬臂梁〈9mm,种植体支持的全口义齿悬臂梁〈15.6mm时,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悬臂梁 边缘骨吸收 临床评估 系统回顾
  • 简介:目的探讨腭骨骨折的临床分型及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回顾分析94例腭部骨折,根据临床表现并结合文献对腭骨骨折分为三型,分别对每一型腭部骨折进行治疗探讨。其中观察、保守治疗41例.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53例。结果本组资料中所有病例均一期愈合,咬合关系恢复正常.未出现术后植人物外露、口鼻瘘等并发症。结论采用不同形式的复位方法治疗不同类型的腭部骨折.能进一步恢复患者的面部外形及咬合功能,固定可靠。

  • 标签: 上颌骨骨折 腭部骨折 分类 治疗
  • 简介:下颌骨粉碎性骨折多伴骨折段移位,其中在颏舌肌颏部附着周围骨折后,颏部骨折段被颏舌肌拉入舌下的病例,临床比较少见。作者报道1例典型病例.并对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

  • 标签: 下颌骨骨折 粉碎性 骨折移位
  • 简介:目的探讨一种双侧髁突骨折的分类方法,根据分类将双侧髁突骨折进行分别治疗,比较治疗后的关节功能。方法63例双侧髁突骨折按照髁突是否骨折以及升支高度是否发生降低分成3类,每类中有3个亚类,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术后6个月检查最大张口度、张口偏斜、单侧侧方运动、双侧侧方运动、前伸运动、关节弹响及杂音、有无前牙开黯等。结果无一例患者出现前牙开殆,有6例最大开口度小于35mm,都在Ⅰ型双侧髁突骨折,Ⅱ型双侧髁突骨折出现单侧侧方运动障碍、前伸障碍、开口偏斜、关节弹响及杂音各占10%,Ⅲ型双侧髁突骨折无明显关节功能障碍。结论双侧髁突骨折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治疗,有无髁突骨折对于关节功能的预后有很大影响,是否有升支高度降低对于采用哪种治疗方法起决定作用。

  • 标签: 髁突 骨折 治疗 分类
  • 简介: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骨折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效果。方法对2003—2009年浦城县医院口腔科收治的183例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包括年龄、性别、致伤原因、损伤部位、类型、治疗方法等。结果183例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治疗后骨折线对位良好者175例,治愈率为95.6%。4例出现张口受限,1例出现术后口角歪斜,1例出现下唇麻木,2例咬合关系恢复欠佳。未发现因手术引起的上睑下垂、下睑外翻等症状和体征。结论开放复位坚强内固定,是颌面部主要治疗手段,合理手术径路既能达到治疗目的,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损伤。

  • 标签: 骨折 颌面部 坚强内固定 手术径路